哲学易错题(7-12)

合集下载

哲学易错点

哲学易错点

哲学易错点1、判断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区别: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该观点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5、在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上,否定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6、人的认识离不开感觉,但是,如果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人们的思维离不开概念,但是,如果把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的绝对,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在科学的基础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

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本质特征)。

(看清楚课本P21页第一段)(P88正文倒数第一段)8、关注一下课本P21页相关链接:关于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地们和作用。

9、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0、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1、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些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3、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4、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15、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生理机能。

1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高中政治高考哲学知识易错点改错练习(共104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政治高考哲学知识易错点改错练习(共104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易错点改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第一单元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二单元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15.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16.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17.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18.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

1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20.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24.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2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26.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28.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29.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30.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31.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32.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34.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哲学易混易错点

哲学易混易错点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2.哲学决定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6.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7.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8.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1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4.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5.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10.有用就是真理。

11.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5.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7.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8.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9.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10.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1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12.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13.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14.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15.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哲学易混易错点

哲学易混易错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错:哲学源于“惊讶”,哲学源于思考或“顿悟”、“灵感”。

2、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错: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错: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4、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错:哲学是科学之母,哲学是所有科学的总合。

5、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错: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错: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7、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8、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错: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9、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错:所有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科学实践观点,就在于它全部的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错: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3、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哲学易错题(7-12)

哲学易错题(7-12)

2013届高三哲学易错点(7-12)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联系,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二者都是客观的。

)5、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部分有序形成整体才会使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7、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8、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9、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10、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11、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事物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

)1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13、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4、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5、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6、统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

)17、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18、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9、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

哲学易错易混点

哲学易错易混点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第一单元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4.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5. 哲学可以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

(×)(不能)6. 哲学是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7.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8.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9.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10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1.任何哲学都是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和总结,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2.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

高二哲学易混易错

高二哲学易混易错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错) 5、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坚持了客观规律性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对) 6、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每个共产党员的首要任务。(错) 7、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错) 8、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对) 9、人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错) 10、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错) 1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对) 13、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错)
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一切事物。(错) 15、每一时期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对) 16、人们难以正确认识复杂的事物。(错) 17、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就能促进事物发展。(错) 人生观、价值观部分 1、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如实反映。(错)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决定。(错) 4、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错) 5、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错) 6、集体主义已成为我国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错) 7、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界限难以划清。(错)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同属于社会意识。(错)
•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间接经验(错) 2、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每一具体认识是有限的。(对) 3、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对) 4、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 5、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错) 6、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错) 7、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而不断深化。 (对) 8、认识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对) 9、只要经验丰富,办事情就能达到预期目的。(错) 10、物质是认识的来源。(错)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对) 11、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错) 12、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错) 13、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错)

哲学易错易混

哲学易错易混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第一课1、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3、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第二课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3、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不同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5、思维与存在有时不具有同一性6、客观唯心主义强调的是客观条件7、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8、二元论最终走向唯心主义第三课1、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哲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

4、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5、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坚持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7、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第四课1、人能够制造出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产品,表明人能够创造物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6、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观点7、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有条件的8、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9、规律有好有坏;思维规律是主观的;10、人能够认识和改造规律第五课第一框1、意识是人脑的产物2、意识是大脑的机能3、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5、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6、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7、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第五课第二框1、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直观反映/如实的反映2、意识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3、意识只有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4、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5、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7、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8、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9、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10、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第六课1、认识决定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2、客观世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3、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4、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必然不同5、真理是因人而异的6、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有多个真理7、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8、真理具有反复性9、真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不断地超越历史条件第七课1、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2、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3、联系是客观的,因而联系都与人无关4、事物的联系都具有“人化”的特点5、人为事物的联系因为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6、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7、部分决定整体;部分的作用大于整体的作用8、部分的发展对整体起主导作用9、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10、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了整体功能11、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第八课1、新出现的事物要比旧事物优越;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2、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因而新事物永远不会消亡3、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4、发展就是曲折的运动5、发展具有曲折性,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6、事物只有通过质变才能实现发展,因此,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三哲学易错点(7-12)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联系,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二者都是客观的。


5、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
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部分有序形成整体才会使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7、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8、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9、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0、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11、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事物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


1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13、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4、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5、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6、统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


17、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18、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9、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

(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20、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矛盾的产生与消亡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21、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2、普遍和个别互为存在的前提。

(个别是普遍存在的前提)
2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24、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注意: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5、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

(注意: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26、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有影响)
27、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28、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29、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
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30、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

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

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

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31、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事物包含矛盾多少,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

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32、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的事物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4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3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


36、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
37、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8、社会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9、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决定力量。


40、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是我国的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1、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同。

(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

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


42、改革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3、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注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4、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

(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45、英雄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英雄人物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


46、事物价值是一成不变的。

(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是物的属性与人的需要的一种特定关系。

由于事物的属性具有多样性,人的需要也是变化的,因而价值也是会变化的。


47、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价值观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48、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标准。


49、先进人物只贡献不索取,因而人生价值大。

(不能将奉献和索取对立起来)
50、要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最好先实现自我价值。

(二者不存在先后关系)
51、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他的物质贡献,因为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二者都重要。


52、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客观条件是前提和基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