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易错题
哲学易混易错点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2.哲学决定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6.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7.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8.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1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4.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5.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10.有用就是真理。
11.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5.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7.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8.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9.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10.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1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12.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13.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14.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15.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马哲易错20题

马哲易错20题1.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原因:只有唯物辩证法承认,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不承认2.宗神学教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错原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为神的本质是客观意识的人格化3.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的根本分歧对4.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错原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5.社会改革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对社会体制进行的完善和革新,是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7.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对8.从起源来说,意识是:1.>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 .>自然发展的产物9.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的否定观的不同在于:是否坚持否定是自我否定是否坚持否定中包含肯定10.割裂量变与质变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右倾保守助于)和左倾冒险主义11.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内容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的消极的东西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的积极的东西12.运动:是一切宇宙中发生的变化和过程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因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14.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5.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16.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17.“肯定就是否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18.形而上学的观点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9.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三大差别”将慢慢消失三大差别:农业与工业的差别、农村与城市的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20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民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这种道德的来源是:马克思主义21.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技——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此描述正确无误22.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哲学易混易错

哲学易混易错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3、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观。
4、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
5、人工化的自然物具有客观性。
6、意识来源于人脑。
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离不开意识。
8、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就是在说意识能够反映物质。
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9、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能是相同的。
人的意识和客观事物不可能一致。
10、意识能够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11、意识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2、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错误意识则没有。
正确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意识则不是。
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13、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错误的意识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产物。
14、人的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并非所有认识都是客观存在决定的。
15、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等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16、要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马哲、科学发展观、先进人物的精神等)作为我们行动的出发点。
特色理论决定社会发展。
客观要与主观符合。
物质是不生不灭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有生有灭的。
哲学上的物质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是不同的。
认识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
认识是无限的。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意识是客观的。
17、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由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了。
18、意识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能够反映物质。
19、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
部分决定整体。
20、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相对的。
静止就是真正的一动不动。
21、认识运动的主体是是意识、认识。
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
22、要充分重视内因的决定作用。
外因有时起决定作用。
哲学易混易错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错:哲学源于“惊讶”,哲学源于思考或“顿悟”、“灵感”。
2、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错: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错: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4、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错:哲学是科学之母,哲学是所有科学的总合。
5、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错: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错: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7、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8、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错: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9、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错:所有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科学实践观点,就在于它全部的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错: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3、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哲学易错易混点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第一单元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4.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5. 哲学可以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
(×)(不能)6. 哲学是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7.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8.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9.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10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1.任何哲学都是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和总结,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2.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
哲学易错易混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第一课1、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3、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第二课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3、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不同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5、思维与存在有时不具有同一性6、客观唯心主义强调的是客观条件7、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8、二元论最终走向唯心主义第三课1、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哲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
4、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5、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坚持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7、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第四课1、人能够制造出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产品,表明人能够创造物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6、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观点7、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有条件的8、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9、规律有好有坏;思维规律是主观的;10、人能够认识和改造规律第五课第一框1、意识是人脑的产物2、意识是大脑的机能3、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5、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6、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7、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第五课第二框1、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直观反映/如实的反映2、意识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3、意识只有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4、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5、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7、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8、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9、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10、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第六课1、认识决定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2、客观世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3、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4、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必然不同5、真理是因人而异的6、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有多个真理7、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8、真理具有反复性9、真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不断地超越历史条件第七课1、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2、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3、联系是客观的,因而联系都与人无关4、事物的联系都具有“人化”的特点5、人为事物的联系因为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6、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7、部分决定整体;部分的作用大于整体的作用8、部分的发展对整体起主导作用9、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10、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了整体功能11、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第八课1、新出现的事物要比旧事物优越;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2、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因而新事物永远不会消亡3、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4、发展就是曲折的运动5、发展具有曲折性,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6、事物只有通过质变才能实现发展,因此,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高中政治高考哲学知识易错点改错练习(共104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易错点改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第一单元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二单元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15.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16.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17.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18.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
1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20.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24.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2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26.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28.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29.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30.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31.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32.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34.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生活与哲学 判断题(易错题)

判断题(错的,想一想为什么)1、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整体决定部分。
()3、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5、不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期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7、唯物主义一定正确,唯心主义一定错误。
()8、“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
()9、物质是永恒的、不灭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暂时的、可生可灭的。
()10、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1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12、规律是可以变化的。
()13、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14、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5、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16、规律的客观性具有阶段性,规律阶段性地起作用。
()17、同一规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特点。
()18、规律会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19、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0、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1、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22、实践既是客观性的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23、实践既是客观性的活动,又是主观性的活动。
()24、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25、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26、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27、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28、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29、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30、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
()3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发展。
()32、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33、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4、新事物每一次较量都能战胜旧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三哲学易错点(7-12)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
3、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联系,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二者都是客观的。
)
5、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
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部分有序形成整体才会使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
7、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8、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
9、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0、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
11、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事物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
)
1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13、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
14、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15、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
16、统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
)
17、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18、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
19、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
(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
20、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矛盾的产生与消亡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
21、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2、普遍和个别互为存在的前提。
(个别是普遍存在的前提)
2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24、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注意: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5、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
(注意: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
26、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有影响)
27、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28、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29、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
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
30、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
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
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
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
31、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事物包含矛盾多少,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
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
32、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的事物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4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3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
)
36、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
37、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8、社会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39、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决定力量。
)
40、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是我国的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1、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同。
(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
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
)
42、改革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
43、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注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4、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
(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45、英雄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英雄人物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
)
46、事物价值是一成不变的。
(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是物的属性与人的需要的一种特定关系。
由于事物的属性具有多样性,人的需要也是变化的,因而价值也是会变化的。
)
47、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价值观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
48、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标准。
)
49、先进人物只贡献不索取,因而人生价值大。
(不能将奉献和索取对立起来)
50、要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最好先实现自我价值。
(二者不存在先后关系)
51、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他的物质贡献,因为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二者都重要。
)
52、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客观条件是前提和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