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铜仁城市经济圈发

展规划

(2009—2020年)

导言

未来5到10年,是铜仁地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贯彻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夯实发展基础,实现重点突破的重要时期。按照铜仁地委、行署对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加快把铜仁市建设成为贵州东部区域性大城市的同时,发挥铜仁市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积极构建“铜仁城市经济圈”,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示范,对促进铜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在全地区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并为实现“撤地设市”创造条件。

本规划是依据贵州省、铜仁地区相关规划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铜仁地委、行署“两带两圈”战略部署,为推进铜仁城市经济圈(下称经济圈)建设和发展编制的区域性发展专项规划。规划在研究分析构建铜仁城市经济圈基本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明确了推进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对城市经济圈的基本框架、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进行了总体规划,提出了统筹城市经济圈建设和加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是指导铜仁城市经济圈加快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安排重大项目建设和制定相关政策的

重要依据。本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有序推进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密切结合铜仁发展实际,发挥铜仁中心城市优势,有效整合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为构建铜仁城市经济圈创造条件;通过规划制定和实施,加强区域协调,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圈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逐步推进城市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坚持高起点做好规划,增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使铜仁城市经济圈实现加快发展。

二、规划原则

编制本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开放原则;(2)创新原则;

(3)特色原则;(4)生态原则;(5)联系原则;强化城市经济圈与周边区域及产业带的经济联系与产业互动,把铜仁城市经济圈打造成为梵净山文化产业带配套的国际化旅游文化和服务集散中心,为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和乌江特色产业带配套的科技研发、市场贸易和物流中心。

三、规划编制依据

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1、国家有关规划和法律法规;

2、《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贵州省“十一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

4、《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5、《贵州省“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6、《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7、《贵州省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专项规划》;

8、《贵州省“十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9、《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修编)》;

10、《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11、《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12、《铜仁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3、《铜仁地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年)》;

14、《铜仁地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15、《铜仁地区“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

16、《铜仁地区2008——2020年骨架公路网规划》;

17、《铜仁地区2008——2015年旅游公路规划》;

18、《铜仁地区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

19、《铜仁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铜仁地区“十一五”水利发展专项规划》;

21、《铜仁地区“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22、《铜仁地区行署关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实施意

见》;

23、《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4、《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纲要》;

25、《铜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四、规划范围

铜仁城市经济圈是以铜仁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周边江口、万山和玉屏、松桃部分区域为经济腹地,以区域交通网络为纽带,以发展城市经济为主体的跨县域的经济区。该区域是铜仁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较为发达、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

根据铜仁地区行署的部署,城市经济圈现阶段规划范围为以铜仁市为中心、辐射半径30—45公里的区域;包括铜仁市、江口县、万山特区和松桃县的大兴镇等区域;规划区国土面积3820.06平方公里,占全地区国土总面积的21.2%;其中核心区为铜仁市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确定的规划区及万山特区城区和拓展区。

五、规划期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20年。其中:

近期:2009年—2011年;

中期:2012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第一章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区域基本概况

一、铜仁地区概况

铜仁地区地处东经107°45′~109°30′,北纬27°7′~29°5′,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和重庆市秀山、酉阳、彭水3县以及我省黔东南州和遵义市毗邻,是西南连接中部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桥头堡,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全地区国土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22%;共辖10个市、县、区(特区),2008年末总人口为400.07万人。铜仁地区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丰沛、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近年来,铜仁地区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化工、绿色食品、旅游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铜仁中心城市和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加快发展。到2008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6.42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9.91亿元、61.24亿元和75.2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6.9:28.3:34.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842元(约合855美元);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8%;生态环境显着改善,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但总体上看,铜仁地区目前仍然是一个欠开发、欠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全省落后的位置,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

二、铜仁城市经济圈及铜仁市基本概况

1、城市经济圈区域基本概况

铜仁城市经济圈(下称城市经济圈)是依托铜仁中心城市形成的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区。总体上看,城市经济圈的产业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具有依托省内、面向中部和东部地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城市经济圈规划区内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拥有大兴科技工业区、铜仁灯塔和谢桥工业聚集区、万山汞矿老工业区等产业基地,形成了能源、原材料、特色食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和以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总体良好。初步统计,2008年城市经济圈规划区内国土总面积382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1.71万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6.55%;其中城镇人口26.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6.2%,高于全地区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左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22亿元,占全地区生产总值的22.28%;人均生产总值为7814元(按2008年汇率计算约1132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54元;森林覆盖率52.8%,其中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27.4%。

2、铜仁市基本概况

铜仁市是铜仁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明朝永乐十一年设铜仁府,民国2年(1913年)设铜仁县;1949年建国初期仍设铜仁县,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仁县,设立铜仁市。目前,铜仁市已发展成为贵州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服务中心。

铜仁市国土总面积1513.6平方公里,共辖17个乡(镇、街道办

事处)、95个村、16个社区;2008年总人口33.07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19.2万人,城市建设区面积扩大到23平方公里左右。铜仁市旅游资源丰富,区位及交通比较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铜仁市的发展步伐加快,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到2008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到40.0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200元(约合1770美元),名列全省88个县市区的第16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4.25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1.4%,在全地区率先实现总体达到小康的阶段性历史跨越,成为全省第二轮重点建设的经济强县(市、区)之一。随着铜仁市发展环境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铜仁地区大力支持铜仁市加快发展,以及杭瑞高速公路铜仁段、松桃至从江高速公路铜仁段、威吉铁路、贵阳至长沙快速铁路等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为铜仁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扩大城市规模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也为构建铜仁城市经济圈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周边区域基本概况

从大的区域经济发展看,铜仁城市经济圈处于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和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区域中间位置,距离重庆、长沙及贵阳三个特大城市均在400公里以上;其中,成渝经济区和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都市群,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较大;这些城市虽然能够通过渝怀铁路、湘黔铁路和沪昆高速公路与铜仁连接,但目

前难以直接辐射带动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

与铜仁城市经济圈相临的有湖南省的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秀山县和我省的遵义市、黔东南州等地区,其中距离铜仁市最近的有吉首和怀化两个中心城市;在铜仁市周边区域,与城市经济圈发展关联度较大的有我省的松桃县和玉屏县,湖南凤凰县、花垣县、新晃市和重庆市的秀山县。

怀化市位于铜仁市东南部,国土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2万人,辖1个市区、10个县(其中5个自治县)和代管1个县级市。怀化中心城区距铜仁市约150公里,城市常住人口约42万人,城市建成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怀化市交通条件优越,湘黔、枝柳、渝怀铁路贯穿11个县(市、区),其怀化枢纽站是全国九大铁路编组站之一;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和国道为主干线的公路网,芷江机场已建成通航。怀化市物产丰富,经济较为发达,是湖南省重要工业基地和商贸集散地,基本形成了以电力、矿业、林产、食品、医药、轻纺、化工、建材等为重点的工业行业。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1亿元,财政总收入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8亿元,城镇化率达到32%。其新晃县、芷江县与铜仁城市经济圈中的玉屏县、万山特区相连,经济联系较为紧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铜仁城市经济圈东面,国土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4万人,共辖1市7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距铜仁市约130公里,城市常住人口约25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近30平方公里。湘西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

重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锰的探明储量3106.57万吨,主要分布于花垣县境内。2007年全州生产总值为184.82亿元,财政总收入22.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1.1亿元;主要发展产业是以锰、锌为重点的冶金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医药、旅游业和特色农业等。其凤凰县与铜仁市和松桃县相邻,距铜仁市仅65公里,凤凰古城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旅游区,与铜仁市及梵净山的旅游发展互补性强;凤凰县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19.0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3亿元。花垣县位于铜仁城市圈东北面,紧靠铜仁地区松桃县,经济较为发达,主要发展的产业有以锰矿开发为重点的冶金工业、建材工业、旅游业和特色农业等,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34.89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56亿元。紧邻玉屏的新晃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畜牧强县,重点发展的产业有矿产品加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电力等,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亿元,财政收入6799万元。

重庆市秀山县位于铜仁城市经济圈北面,锰矿产资源丰富,与松桃、花垣并称为中国锰矿的“金三角”。秀山县是重庆市的农业大县,国土面积2462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人,有渝长高速公路连接长沙、重庆中心城市;主要发展的产业有锰冶炼、建材工业、煤炭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等;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39.66亿元,财政总收入5.1亿元。

四、铜仁城市经济圈与相邻地区的比较

总体上看,铜仁城市经济圈和相邻的湖南湘西州、怀化市,以及重庆秀山等地区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旅游、生物等资源,农业占

有较大比重,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在发展区位上,怀化和湘西州更加靠近东部发达地区,比铜仁城市经济圈更有利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在对外交通条件上,铜仁城市圈具有依托渝怀铁路、湘黔铁路、沪昆高速公路、铜玉高等级公路和铜仁支线机场的优势,交通条件优于相邻的吉首市。从经济发展水平看,铜仁城市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及人均水平明显滞后于怀化市和重庆秀山县。从铜仁、吉首、怀化三个地区中心城市比较看,怀化市不仅城市规模较大,区位和交通条件好,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要强于铜仁市和吉首市。

第二节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基础条件

一、资源支撑条件

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不仅是城市经济圈规划区内的主要资源,还应包括铜仁地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可利用资源。

1、矿产资源。铜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松桃、江口、万山和铜仁市等区域,目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多种,其中锰、钒、硅石、白云石、含钾页岩具有较大开发价值。据统计,铜仁地区锰矿工业储量6000万吨,远景储量可达12000万吨,含锰品位17—25%,主要分布在松桃县境内;汞矿主要分布在万山、铜仁、松桃等地;钒矿资源主要分布在铜仁市、松桃县、江口县和玉屏县等地,储量达到100—120万吨;煤矿远景储量约为12000万吨,主要分布在沿河、思南、德江、石阡、印江县境内;此外,初步探明的还有铅锌矿储量400万吨、铁矿储量353万吨、重晶石储量为980万吨、磷矿

石储量3700万吨、硫铁矿储量1168万吨、含钾岩矿储量为35亿吨等;区域内还有富含微量元素的矿泉水资源43处,储量达33亿立方米。同时,铜仁周边地区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重庆秀山和湖南花垣的锰矿储量分别在2400万吨和3100万吨以上。

2、生物及农业资源。铜仁地区生物资源富集,据统计,全地区共有林地近105.6万公顷,2008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有木本野生植物900多种,药用植物1000多种,野生动物400多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树种近10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近10种。铜仁地区农业资源丰富,是贵州东部重要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以及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154.8万吨、油菜籽6.88万吨、烤烟3.53万吨、茶叶0.33万吨、水果4.3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9.53万吨,同时还盛产花生、油茶籽、乌桕籽、五棓子等特色农林产品及中药材。

3、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铜仁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区共有河长10公里以上、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21条,其中乌江、锦江是该区域最大的两条河流。据统计,全地区年径水流量达到127.9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达到32.3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00万千瓦以上。

4、旅游及文化资源。铜仁地区以自然生态、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类型齐全,拥有全国旅游资源的8个主类,31个亚类中的28个,155个基本类型中的105个。初步统计,全地区有山岳、峡谷、瀑布、温泉、溶洞、石林、古树名木等自然旅游资源356项,有古建筑、古墓葬、古文化遗址、摩崖石刻、革命文物、历史文物、民族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412项;其中梵净山、九龙洞、锦江、石阡温泉群、思南石林及温泉、乌江山峡、木黄红色旅游区等一大批旅游资源具有开发潜力。铜仁城市圈规划区域

内旅游资源最为集中,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地矿公园、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一批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遗迹,集聚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锦江、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万山汞矿国家矿山公园、铜仁古城、中国南长城遗址、周逸群烈士故居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同时,铜仁城市圈内民族民间文化众多,拥有寨英滚龙、万山鼟锣、松桃苗族绝技、玉屏箫笛、铜仁傩文化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非物质文化,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条件。

二、经济技术基础

1、具有有一定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08年,铜仁城市经济圈规划区域内的生产总值约48.22亿元,占铜仁地区生产总值的22.28%;人均生产总值约1132美元,为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1.5倍;以县域经济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其中铜仁市是全省在建的22个经济强县之一,生产总值超过40亿元,占全地区生产总值的18.5%。

2、产业基础明显增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铜仁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重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区域经济优势得到逐步发挥,基本形成了铜仁大兴、灯塔等工业聚集区,并正在加快构建以铜仁为中心,玉屏、松桃、万山、江口为支点的“Y”形通道经济带。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和特色食品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民族制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始起步;锰及锰化工、能源、现代中药、特色食品等工业初具规模,区内聚集了贵州中烟工业公司铜仁卷烟厂、万山恒兴、贵州科特林水泥有限公

司、华力农化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省级著名商标13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已形成一批大中型商业中心、金融中心、人才市场和区域性专业批发贸易市场;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显着改善,2008年铜仁市星级宾馆达到8座。初步统计,至2008年,铜仁城市经济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9亿元,占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73%。

3、开放型经济不断扩大。随着铜仁城市经济圈对内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吸引力逐渐增强,引进了泰源铁合金厂、南长城化工有限公司、贵州全利生态园科技有限公司、首都机场等一大批国内外优强企业,利用区外资金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使铜仁城市圈正在成为贵州东部对外贸易的主要区域和投资的热点地区。2008年铜仁城市经济圈招商引资达到10亿元以上,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4、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发展,铜仁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近2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9.2万人;同时,中心城市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不断提高;依托产业发展,形成了大兴、坝黄、茶店、田坪、桃映、怒溪等一批重点小城镇,带动了区域的城镇化发展。

5、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集聚程度较高。城市经济圈内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机构及设施基本齐备,处于全地区的领先水平。据统计,目前铜仁地区有各类科研机构3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4万多人,其中高级职称70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近3000人,经济类技术人员500多人、科学研究人员400多人;建成了一批科研平台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拥有一批专利及科技成果。而且绝大部分科技人才及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铜仁城市经济圈内;其中有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6500多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6所,在校学生8000多人;普通中学52所,在校学生8万多入;成人高校2所,在校学生1500多人;其它各类职业中学14所,在校学生3500多人。这些都为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提供基本的科技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

三、基础设施条件

铜仁是我省的东大门,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铁路、公路、航空和内河航运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了铜仁大兴支线机场,并将改扩建为4D级机场。实现了全部县通三级以上油路、大部分乡镇通油路和行政村通公路。通过玉屏县的沪昆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拉近了铜仁城市经济圈与省会贵阳和东中部发达地区的空间距离;铜仁城市经济圈已建成铜仁至玉屏高等级公路,实现铜仁市与沪昆高速的快速连接,成为铜仁城市经济圈进出大西南、连接中部和东部发达地区的主要通道;开工建设了铜仁经大兴至松桃迓驾二级公路;基本完成了杭瑞高速公路铜仁段、松桃至从江高速公路铜仁至新晃(鱼市)段的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建成了株六铁路复线和渝怀铁路,铁路运输覆盖了玉屏、铜仁、松桃、江口4县,铁路通车里程达到了120多公里;渝怀铁路复线建设已列入国家近期建设项目,正在规划建设的长沙经贵阳至昆明的客运专线,有望过境铜仁市和万山特区并设立地

级铜仁站。预计到2015年,铜仁城市经济圈将成为我省东部的交通密集区和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目前,经济圈内有线和无线通信已基本覆盖全部范围。铜仁市及周边地区拥有50万伏和22万伏变电输电线路的国家电网,是黔电东送的桥头堡;已建成装机60万千瓦的铜仁大龙火电厂;同时,在沿河、思南正在建设的装机100万千瓦的乌江思林水电站和112万千瓦的沙沱水电站,为铜仁城市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支撑。

第二章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

第一节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总体上看,未来5到10年,是铜仁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城市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

一、发展机遇

1、国家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遇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这为铜仁城市经济圈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资金和政策,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推动城市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2、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资本及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力度和技术外溢的速度不断加快,并呈现出由沿海地区集聚逐步向内陆推进的变化趋势;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正面临

升级换代,促进了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资源优势地区转移,这为铜仁城市经济圈在发展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新型工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遇。

3、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交通优先发展”和“交通引领经济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和我省的规划部署,近期将开工建设杭瑞高速公路铜仁段、松桃至从江高速公路铜仁至新晃(鱼市)段、渝怀铁路复线和长沙经贵阳至昆明客运专线,以及铜仁机场改扩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项目设施,使铜仁市将成为贵州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有效解决制约铜仁发展的交通“瓶颈”,彻底改变铜仁长期被边缘化的状况,并将铜仁与中东部地区和成渝经济区紧密联接,为加快构建铜仁城市经济圈,促进区域对外开放和优势资源开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重要历史机遇。

4、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举措带来的新机遇

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扩大内需的重大政策措施,将在两年内增加投资4万亿元,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民生工程建设,通过扩大投资来拉动国内消费,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省委、省政府也作出了加大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大战略部署,这将为加快铜仁市城市经济圈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5、铜仁地区“撤地建市”的机遇

按照国家和我省行政区划调整的要求,目前铜仁地区已经加快了“撤地设市”步伐。为实现“撤地设市”目标,铜仁地区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快做大做强铜仁市,努力把铜仁市建设

成为贵州东部重要的区域性大城市,这是加快构建铜仁城市经济圈的重大机遇之一。

二、发展的有利条件

1、有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从宏观发展环境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和贵阳城市圈等一批城市群、都市圈加快形成,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同时国务院批准由重庆市牵头协调黔湘鄂共同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将对铜仁形成强力带动。在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条件下,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省已总体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和进入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度阶段。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为铜仁城市经济圈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

2、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

铜仁市地处贵州东大门和大西南与中部、东部地区的连接地带,东与湖南相连,北与重庆市毗邻,是渝黔湘三省市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面向东部发达地区开放的前沿;目前铜仁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沪昆高速公路、铜玉高等级公路、320国道、渝怀铁路、湘黔铁路和大兴机场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随着杭瑞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复

线、长沙至贵阳客运专线和大兴机场扩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铜仁市和城市经济圈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将得到显着提升,为构建城市经济圈和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现代物流、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3、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铜仁市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对外大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着增强,已建成渝怀铁路铜仁新火车站和灯塔货运站场,中心城市道路骨架系统基本形成,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0万吨,城市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已基本建成。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增强,以新型工业和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或正在加快建设大兴科技工业区、铜仁灯塔工业聚集区等一批工业基地;同时,铜仁市是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科教文化中心,拥有一批大专院校和科技人才,是建设城市经济圈的有利支撑条件。

4、有丰富的资源支撑条件

在铜仁城市经济圈及其周边区域,拥有丰富的矿产、旅游、生物和水资源。该区域矿产资源种类多,开发条件较好,被誉为中国西部的“锰金三角”。以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重点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该区域是全省水资源最多的地区之一,河流湖泊密布,地下水资源丰富。城市经济圈范围内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林果业、中药材和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5、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共识

目前铜仁地区仍然是全省“欠开发,欠发达”程度较深的地区,加快发展、实现跨越是全区400万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构建和谐铜仁的根本需要。铜仁地区和各市县区的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促进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出了加快城市经济圈建设、推进铜仁地区加快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大决策,并成为城市经济圈内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阶层的共识;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盼跨越的愿望十分强烈。同时,构建铜仁城市经济圈也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推动城市经济圈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体制条件。

第二节不利因素及面临的挑战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由于目前构建铜仁城市经济圈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铜仁中心城市发展的问题和困难还十分突出。

一、不利因素及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明显不适应发展需要

目前,无论是铜仁市还是城市经济圈的其它地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对内对外交通公路等级低,以交通为重点的区域经济网络体系尚未形成。铜仁市远离贵阳、长沙、重庆、上海、广州等特大中心城市或城市群,并受到区域大交通条件的限制,缺乏要素聚集和大市场的支撑。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铜仁市的基础设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分析

2009-3-25 全球品牌网?陈柳钦我要评论 环渤海经济圈,是从全国、东北亚经济圈、太平洋经济圈的更大视角提出来的。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环渤海经济圈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有漫长的渤海、黄海海岸线,海洋资源、区位优势突出,港口星罗棋布,有天津、大连、青岛等大开放港口,并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科技、旅游、经济资源,沿海分布着众多的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具备了形成大区域经济圈所必需的发展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 一、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状况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可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5个阶段。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上海、广州、深圳、宁波、珠海、苏州、无锡、东莞等市已经开始向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迈进,而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还很不平衡,5省市只有北京市的“后工业化”特征明显,因而使得总体平均值降低,其余4省市的工业份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还处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特点,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比例最大;区域结构上,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板块;工业结构上,重、化工业比重大;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经济比重高,是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和集中的地方。从近 10年的统计资料分析,环渤海地区经济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在产业分布上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产业带。京津冀产业带是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机械电子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带,,工业结构偏重于重工业。辽东半岛产业带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山东半岛产业带是以电子、机械、石化、轻纺、食品等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带。 下面从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海洋化工产业、金融业、物流产业和旅游产业等几大产业谈谈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情况。 1、汽车产业。从目前已经存在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三个较大的经济区来看,汽车产业发展差异程度较大。长江三角洲的汽车产业发展最快,以上海和湖北的汽车产业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六省汽车产值几乎占了全国汽车产值的半壁江山。以广东和福建为首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的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与环渤海地区汽车产业产值相当,但由于其底子较差,其发展速度显然高于环渤海地区。总之,从全国范围来看,环渤海地区汽车产业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仅就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来看,各个省市都将汽车产业列作重点产业发展,但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相互之间也少有合作。 2、电子信息产业。从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来看,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包括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地区和以成都和武汉为主的华中地区几部分。其中最有竞争力、最有规模的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伴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力量的释放,作为该地区支柱产业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凸显。专家指出,环渤海地区在未来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中的潜力不可小视。京津冀作为环渤海的核心地区和联系最为紧密的三个省市将率先取得快速发展,作为两翼的以青岛、烟台为龙头的山东半岛以及以沈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铜仁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铜仁市2012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铜仁市紧扣“两加一推”主基调,抢抓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实施的历史性机遇,克服了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影响,奋力追比进位,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和一业振兴”,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提速、转型加快、结构向优、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447亿元,增长17%,完成年初计划目标,比上年净增89.75亿元、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一产120亿元,二产132亿元,三产195亿元,分别增长9%、21%和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0亿元,增长65.1%,完成计划任务,比上年净增27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63.73亿元,增长25.8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6.57亿元,增长28.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6.2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38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2元,增长20%,完成年初计划任务。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32.14亿元、贷款余额381.38亿元,分别增长18.55%、26.91%,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234.72亿元,增长62.12%。全面实现小康程度达到67%,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80:29.50:43.70,历史性地实现二产超过一产,取得了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重大突破。

(一)投资总量显著扩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一是牢固树立抓投资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理念,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和管理,投资强度前所未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增长65.1%,接近“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数,“十二五”开局两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出“十五”和“十一五”十年累计数200多亿元。其中22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0亿元,超目标任务约 77亿元。二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铜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解决了主城区不通高速公路的窘境,新增高速公路56公里,杭瑞高速铜仁段、思剑高速公路加快建设,铜仁至松桃、沿河至德江、江口经石阡至瓮安高速实质性开工,铜仁至怀化、铜仁绕城高速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实施国省干道改造60公里,松桃道塘、石阡花山水库已下闸蓄水,规划到2020年建设的20座中型水库已开工6座,交通、电力、通信建设项目投资分别完成135.2亿元、21.19亿元、5.7亿元,全面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任务。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10亿元,实现增加值70亿元,完成全年计划任务,增加值比上年净增22.5亿元,增长21%,其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8.8亿元、21.2亿元,分别增长8.2%、30.1%。二是工业产业项目投资初见成效。全年共开工、续建建设工业产业项目507个,完成投资153.1亿元,其中金丰锰业、阳明电池等204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创年度新投产工业项目历史最好水平,规模工业企业新增132家,达到368家。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山东半岛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_雷仲敏

山东半岛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 ○ 雷仲敏,吴 蕾 (青岛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摘 要] 在对山东半岛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在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并从国际合作功能、产业互补功能、腹地延伸功能、生态环境优化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认为该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可选择互补型战略合作联盟的形式,具体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建立科技教育及劳务领域的互补型战略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合作和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建立以优化港口资源、实现共赢发展为目的的互补型战略联盟,实现各港口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区域金融合作联盟,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 环渤海经济圈 ; 区域经济合作; 互补型战略合作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372(2007)03-0055-05 Strategic thinking on Shandong peninsula participating i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the Bohai economic circle LEI Zhong-min, WU Lei (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participating i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of the Bohai economic circle, 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function alloca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participating in regionaleconomic cooperation of the Bohai economic circle , and the paper has carried out demonstration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unction, industries complementary function, hinterland extending function, environmental optimizationfunction.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pattern can choose complementary strategic alliance in theform of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building the complementary strategic alliances on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labor fields, shar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operation and the rational flow of humanresources; establishing complementary strategic alliance taking optimizing harbor resource and achieving win-win developmentas the purpose, realizing the joint and cooperation of the ports; establishing regional financial cooperation alliance, improvingthe financial radiation and leading role of the center city further. Key words: the Bohai economic circl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complementary strategy cooperation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从历史上看,山东半岛地区与环渤海经济圈其他各省市,包括辽宁、河北两省和北京、天津两直辖市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经济交往与联系。自国家提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后,山东半岛地区与环渤海经济圈其他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合作翻开了崭 新的一页。 一、山东半岛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合作的基础 为实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强省总目标,山东省制定了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发展纲要,推 [收稿日期]2007-08-07 [作者简介]雷仲敏(1952-),男,陕西韩城人,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济研究 Vol.23,No.3Sept. 2007 第23卷第3期2007年9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19226162.html,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 作者:杨丽君 来源:《硅谷》2009年第04期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并将会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结合自己工作,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规划需要研究的重点以及检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效果等问题进行探讨,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范围指标绿线管制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092-01 一、确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这项工作体现民心,顺应民意,对城市园林绿化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建设都具有牵引和拉动作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联系点和结合部,对提高城市品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现阶段,根据学习和落实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尤其重要。 (一)法规层面 如果把城市总体规划看成是“依法用地”的过程,那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一种“合法用地”的行为。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安徽省人大常委颁布的《安徽省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各项专业规划的合法地位。因此,编制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贯彻法规的要求。 (二)政策层面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城市绿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城市绿化政策,对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明确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而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则完全是城市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其次,对城市绿化的载体(主要是指城市绿化用地)作出了明确规定,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城市绿

防城港项目投资计划书(规划设计)

防城港年产xx项目投资计划书 参考范文(下载可编辑)

报告说明— 防城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环北部湾城市群城市,是一 座滨海城市、边关城市、港口城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背 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海岸线580公里,陆地边界100.895公里,是北部湾畔唯一的全海景生态海湾城市,被誉为“西南门户、边陲明珠”,是中国氧都、中国金花茶之乡、中国白鹭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广西第二大侨乡。防城港始建于1968年3月,当时作为援 越抗美海上隐蔽运输航线的主要起运港来建设,被称为“海上胡志明小道”的起点。防城港是中国的深水良港,是中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中国 西部地区第一大港,西南地区走向世界的海上主门户,是链接中国——东盟、服务西部的物流大平台。1984年5月被列为中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1985年设立地级防城港区,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防 城港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防城港市拥有沿边金融 综合改革试验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 经济合作区、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5个国家级改革创 新平台,是国家战略聚集区和先行先试特区。2016年5月,防城港还被列 为我国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之一,防城港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区域合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香薰精油是从具有香味的植物中,萃取出的植物精华,也就是常说的 植物荷尔蒙。近代欧洲发展出的香薰疗法是利用香薰精油呵护身心的方法。萃取植物之精华的香薰精油不仅具有特殊的香味,而且具有神奇的药效。 通过沐浴、按摩等方式可以平衡及舒缓身体和精神。香薰精油具有完全的 挥发性,能完全溶于酒精和油。对皮肤有很好的渗透性,易于被皮肤吸收。对人体产生间接性的促进、提升,改善人体本身正向功能的加强。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6897.3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709.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78%;流动资金1187.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7.22%。 达产年营业收入9624.00万元,总成本费用7333.63万元,税金及附 加114.16万元,利润总额2290.37万元,利税总额2720.44万元,税后净 利润1717.7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002.6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33.21%,投资利税率39.44%,投资回报率24.90%,全部投资回收期5.52年,提供就业职位164个。

铜仁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简介

铜仁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简介 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于2000年编制完成,200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本次总体规划范围北起清水塘,南到谢桥桐木寨,西以野鸡坡、洞老坡为界,东至石竹与锦江交汇处,面积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0万。 本规划合理地确定了城市性质,即:把铜仁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山水园林城市。在城市功能定位上,把城市分为三个片区,并明确了功能,即:旧城区主要以公共设施和居住为主;谢桥片区主要以小区建设为主,并配有一定的无污染工业;灯塔片区以工业和仓储为主。 根据铜仁市城市近期发展变化,结合国家的产业投资方向,铜仁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对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增加规划区面积9.2平方公里,调整后的城市规划区面积为51.2平方公里,将川硐坞坭、东风林场、谢桥工业园纳入了城市规划区范围。目前,《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已经省建设厅审查同意,待铜仁行署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该规划实施以来,指导了城市建设,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在本规划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城市发展目标,积极开展了各类专业规划、新区规划和项目修建性规划: ㈠专业规划 1、《铜仁市锦江两岸绿化及景观规划》。本规划对锦江两岸景观和绿化的总体布局和规划设计作了合理的定位,充分考虑周边的现状情况,采用链珠式组景方法,分出各类不同空间作为景点,主要是上游田园自然风光带、亲水绿化景观区、自然田园风光区三个景观地带。上游田园自然风光带有金滩大桥绿地、花果山小游园、曹家园防洪堤坝休闲广场绿地、河滨公园、带状休闲绿地;亲水休闲绿化景观区有市政府东岸区、三江公园、东山公园;自然田园风光区有鱼梁夜月、傅家院子、水星阁、小镜湖、水上沙滩乐园。 2、《铜仁市绿地系统规划》目前正在紧张编制之中,预计9月提交省专家评审。 ㈡新区规划 1、谢桥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东以木双河沿岸的河滨步行道为界,南止收费站,西以谢桥片区规划的西外环路为界,北至大江,规划用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2.6万人,是一个以居住为主,集商业、贸易、行政办公、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型新区。 2、西外环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东临东太大道与建成区相连,南面向锦江,西、北两边与群山相邻,规划面积1.48平方公里,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南方周末--环渤海经济圈前世今生

南方周末--环渤海经济圈前世今生 环渤海经济圈前世今生【经济】樊杰当年曾参与过国家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长期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内这一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日前,记者就环渤海经济圈的由来及现状,对樊杰进行了专访。 南方周末: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后来国家实施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又是出于何种背景? 樊杰: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科院地理 所副所长李文艳提出了大渤海地区的概念。不久,美国有个研究机构叫东西方研究中心,提出东北亚区域概念。当时核心区域就是日、韩和中国的大渤海地区。后来学术界就陆续就环渤海经济圈发表了不少文章。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热起来,与整个国家的开放格局有关。我国的改革开放先是从4个经济特区起步,后来紧接着开放14个城市。按照当时的思路,在中国未来开放的进程中,将有3个主要的经济支撑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环渤海将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 而且,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比较重视行业规划,即条条规划。往往出现国家一旦重点发展某种工业,各地可能不顾自身条件,一拥而上。比如从早期各地争上棉纺厂,到现

在都上汽车项目,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国家后来也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在1990年代初期,由原国家计委出面,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在全国制订了七大片规划区,其中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东北区等。 南方周末:当时规划环渤海时,对环渤海区域的界定以及产业分工是如何构思的? 樊杰:一开始提出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指三省两市的范围,即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和河北。后来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山西、内蒙古东部地区都要加入到其中。不过,目前学界还是比较倾向于三省两市的划分。 整个环渤海的规划用了两年多时间,整个工作由原国家计委主持。 环渤海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它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原材料及重型制造业的一个基地,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所以当时对环渤海的总体定位是,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能源原材料的重要基地和外向型经济的复合基地。 解放以后,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实际上向内陆推进。比如像天津与北京、大连与沈阳、青岛与济南,前者的工业基础在解放前都好于后者,但是解放后,情形正好反过来了。所以规划时提出的思路,是把工业布局整体向沿海推进,既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便于利用环渤海经济圈内港口众多的优势。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由于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还不太成熟,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个方面。 1.中心城市功能偏弱 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增长极。也就是说,城市群的成长,主要靠中心城市的主导和带动。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与支柱,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城市群的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实力有限,主导城市群发展的动力不足。尤其是中西部省区城市群,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中心城市难以成为带动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源。例如,北部湾城市群中的南宁,中原城市群中的郑州,关中城市群中的西安,等等,都存在着自身能力有限的问题。事实上,许多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不是靠自身的力量来拉动城市群的成长,而是反过来由城市群支撑和推动着自己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于行政的力量)。这就严重制约了城市群整体的发展。 2.城市群结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城市群功能结构正在发育过程中,还不完善。一个成熟的城市群,支柱城市(包括中心城市)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且这些支柱城市之间还要形成稳固和强大的功能结构(密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在这方面非常欠缺。尤其是作为城市群主体的省区城市群,普遍缺少可与省会城市比肩的大城市,因而城市群大都是简单的单极结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结构。例如,武汉城市圈中的中心城市武汉,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60亿元,占城市群全部生产总值的56%,是典型的单极结构。又如,成渝城市群1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除了重庆、成都两大城市外,其余大多是中等城市,而重庆、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却分居两端,东西相距350公里以上,中间就缺少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大城市来完善这一地域结构。再如,北部湾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分别是南宁和合肥)偏居于一端,远离城市群主体,在地域结构上也不合理。 3.城市群产业同构严重 一个城市群要想立足于市场,群内各主要城市之间必须在产业上建立起结构性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这既是城市群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难点。我国城市群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城市在产业上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同构现象普遍而严重。例如,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间的产业同构率均在65%以上,尤其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的趋同率更高达70%。这一方面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常常导致相互间的竞争大于合作,摩擦多于融合,不仅削弱了城市自身的竞争能力,也制约了城市群整体的发展。 4.行政色彩浓厚

旧城改造项目规划设方案设计说明书

贵州铜仁旧城改造项目规划设方案计 一、工程概况: 河风丽景地处铜仁市北部曹家园地块,三面紧邻锦江,形成半岛形态,视线非常开阔,自然条件优越,风景十分优美,与地委行署隔江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作为城市沿锦江向北部发展的重要据点与来访者从北部进入市区的景观视觉节点,河风丽景正处在这个城市南北与东西的轴线交叉点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促使其在完善内部人居环境与生活品质同时,发挥更大的标识作用,为城市形象作出更大的贡献。 规划总用地约4.06公顷。实际建筑红线内用地约2.983公顷。 1、自然条件 ①地形地貌:属河沿一级地貌特征,地形较破碎,坡度较小。 ②水文地质:处于P=2%洪水位以上;场地有基岩出露,地质老且稳定。 ③环境容量:地段无“三废”污染,且观瞻环境优越;场地“风水”因子饱满,是理想的人居环境。 2、城市供给 ①道路交通:有城市主干道和金滩大桥,交通十分方便。 ②市政设施:有城市给排水、电力、电讯公用系统,可供小区开发共享。 ③公共设施:有“小十字”城市CBD,且紧临学校、医院、幼托和居委会,社区生活方便;有城市公厕、垃圾站和配电设施可供小区开发共享。 二、设计依据 由业主提供之技术参考资料——1、1/500规划用地现状图; 2、项目设计范围(规划红线、蓝线、坐标); 3、规划条件通知书; 4、甲方的设计委托书; 国家及地区规范和规定—— 5、铜仁市规划管理局有关法规文件、技术规定; 6、贵州省住宅、停车场(库)、绿地、市政设施等有关设计标准; 7、国家有关设计规范、规程、规定。 三、项目开发理念 凭着符合房地产原创性的产业理论,整合各种资源,以全新的服务理念,满足有效需求、激发潜在需求;以超常规的策划思维启动新的市场消费热点;以反映时尚生活方式的技术手段,创造一种“尊贵品味,时尚生活”的全新居住生活方式。 同时地委行署作为城市的政治中心,与基地形成跨江轴线,该轴线紧密联系起了政府与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地委行署在该轴线的对景,基地内较为混乱的现状需要得到改善,维盛花园以崭新的城市风景,以展示城市最新的居住理念与发展活力。 从整个铜仁地区房地产市场之发展状况研讨上,本项目应诠释为铜仁市房地产市场之延伸,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职能和空间形态,构筑锦江河生态景观——文化品牌“沙龙”。整合各种资源,以全新的服务理念,满足有效需要、激发潜在需求;以超常规的策划思维启动新的市场消费热点;以反映时尚生活方式的技术手段,创造一种“尊贵品味,时尚生活”的全新商业和生活方 word完美格式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资料(加粗的是老师划的重点)

“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②人工栽植或自然植被条件优越的地段,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林业生产用地。 城市绿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两部分:(1)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的土地,如公园绿地绿化(2)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如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 城市绿地系统: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是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1)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自然植被及地方性园林植物特点等的基础上2)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情况确定的标准3)将各级各类绿地按合理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布置,形成完整的系统4)以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以生态学的观念,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功能。(2)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3)结合当地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进行。(4)城市绿地均衡分布,有合理的服务半径,满足全体市民的休闲需要。(5)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期实施,保证各阶段绿化的效果和质量。(6)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经营管理中,除要充分发挥其环境、社会效益外,还可结合生产、创造经济价值。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1)确定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及原则2)研究城市绿地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及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3)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确定其性质、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形成合理系统。4)提吃各类绿地调整改造意见,进行树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分期建设及实施措施及计划5)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的图纸及文件6)对重点公园绿地提出规划设计方案,提出重点地段绿地设计任务书以备详细规划使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1)广度上的拓展,从城市规拓展到区域规划的范畴。2)研究深度上的拓展,从土地和植物拓展到水文、大气、微生物、能源和城市废弃物处理等。3)新技术的运用,红外遥感,GIS。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地貌、城市水体、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社会因素:城市性质、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条件、城市文化。 1903年,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 三大绿地指标: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 城市绿的的三大功能: 生态功能:1)保护城市环境(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城市噪声)2)减灾防灾(防火防震;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御放射性污染,有利备战放空) 3)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使用功能:1)日常休息娱乐活动2)观光及旅游3)修养基地4)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 美化功能:1)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2)美化城市3)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4)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城市用地:1)城乡用地2)城市建设用地3)人均绿地4)人均公园绿地5)绿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