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藏学
食品保藏学重点

1.食品变质因素: 微生物污染、酶促生化反应、非酶化学反应。
2.食品的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3.与食品变质有关的酶类: 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氧化酶等4.酶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⑴多酚氧化酶催化酚类物质氧化,引起褐色聚合物的形成。
⑵果胶酶促使果蔬植物中的果胶物质分解,使组织软化。
⑶脂肪氧化酶催化脂肪氧化,导致食品产生异味。
抗坏血酸氧化酶催化抗坏血酸氧化,导致营养素的损失5.非酶褐变定义:在食品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常发生与酶无关的褐变作用,称为非酶褐6.非酶褐变的机制:羰氨反应褐变作用,焦糖化褐变作用,抗坏血酸氧化褐变作用7.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与保藏技术的四大类:⑴无生机原理:无菌原理[加热、辐射、过滤、罐头保藏方法、乳类的高温瞬时灭菌处理、密封等工艺过程] ⑵假死原理: 抑制微生物和酶活性[冷冻、高渗透压、烟熏、糖渍、干制及使用添加剂] ⑶不完全生机原理: 发酵原理[乳酸发酵、腌渍保藏方法、应用防腐剂保藏方法] ⑷完全生机原理: 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低温保藏方法、果蔬的气调保藏和冷藏]8.干制品品质的评价指标: 复水性、复原性、复水比[R复]、干燥比[R干]、复重系数[K复]9.复水性:指干制品重新吸回水分的程度10.复原性: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其组织结构、外观品质和内在质量恢复到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11. 复水比[R 复]:干制品复水后的沥干重[G 复]与干制品复水前的重量[G干]之比12. 13. 干燥比[R干]:干制品的干前重量与干后重量之比%)=(干原干100/⨯G G R14. %)=(原复复100/⨯G G K 15. 复重系数[K 复]:干制品复水后的沥干重G 复与干制品原料的鲜重G 原之比 16. 食品干制过程的特性:⑴干制过程中潮湿物料传递具体表现为给湿和导湿两个过程.⑵湿物料中的水分从表面向加热介质扩散的过程称作给湿过程. ⑶在干制过程中,湿物料内部同时存在着温度梯度和水分梯度.⑷食品内部水分在干燥过程中向表面转移、扩散现象通常称为导湿现象(导湿性)17. 干制过程中,由于表面水分的不断蒸发,食品的水分含量由表至里逐渐减少,因此,食品内部存在一个由表面指向中心的水分梯度(湿度梯度)。
食品安全保藏学

食品安全保藏学
食品安全保藏学是研究食品安全保藏的学科,它的目的是确保食品安全,保证食品的质量和新鲜度。
食品安全保藏学主要研究食品的储藏条件和技术,以及食品的贮藏时间、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食品安全保藏的关键是控制食品的温度和湿度,以确保食品的新鲜度和质量。
此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防止食品受到虫害、腐败、污染等影响。
此外,食品安全保藏还应注意防止食品受到污染,如把食品放在清洁的容器里,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并且要定期检查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食品安全保藏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对保证食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还能够减少食品的浪费,提高食品的质量和新鲜度。
食品保藏学第一章绪论

食品保藏学第一章绪论1.5第二章食品的化学成分和品质变化1.5第三章食品的低温保薄7第四章食品的辐照保藏5第五章食品化学保藏5第六章食品的气调保藏6第七章食品的超高压保藏6第八章食品的其他保藏技术6第九章食品流通中的保护2课程目的和要求1 .掌握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食品低温保藏、化学保藏、辐射保藏、气调保藏、超高压保藏等各种食品不同的保藏方法;3 .了解食品运输技术及设备;4 .能够对各类食品保藏的方法进行设计(标准定义)食品: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制作药品用的物质。
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食品相关产品、设备工具,食品添加剂,容器,消毒工具。
食品包藏学是研究食品品质变质原因及控制措施,采用不同的炮舱方法对食品进行保藏的一门应用科学。
目前常用的食品保藏方法,有冷藏,冻藏,干燥,罐藏,腌制,烟熏,辐射,化学保藏等•加工工艺分类罐头制品,肝脏类冷冻类酱黄瓜腌制食品敷设制品发酵肉制品盐熏制品。
•原料种类分类肉类肉禽制品,谷物制品乳制品糖果巧克力水产制品,果蔬制品•按食用对象分类a.老年食品代谢下降,体弱易病b.儿童食品成长快,生长代谢旺盛,活动多c.婴儿食品消化功能不全,免疫力不强d.妇女食品美容,减少热量,防发胖e.运动员食品消耗大,要体力易恢复,f.航空食品失重状态,防碎散、易食g.军用食品艰苦条件,轻使、易保藏h.GB15091食品分为16个大类: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传统食品、干制食品、糖制食品、腌制品、烘焙食品、熏制食品、膨化食品、速冻食品、罐藏食品、方便食品、特殊营养食品、婴幼儿食品、强化食品、天然食品、模拟食品、预包装食品14食品的属性食品的功能和特性1.4.1 食品的功能食品对人类所发挥的作用,人类对食品的要求,人类吃食品的目的三大功能1)营养功能2)感官功能3)健康功能感官功能外观:大小、形状、色泽、光泽、稠度质构:硬度、粘性、韧性、弹性、酥脆风味:气味、香臭、味道酸甜苦辣咸鲜麻为了满足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的需要是化学、物理、心理感受一满足嗜好(吃好)第二功能健康功能除食品中营养成分外,还含有一些化学物质,如低聚糖、多肽、黄酮类化合物、益生菌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起到增进健康、充沛精力、恢复疾病、延缓衰老、美容等作用(吃出健康)第三功能要把食品变药品,不要把药品变食品1.4.2 食品的特性食品所具有的特别性质,有3个特性:1)安全性2)保藏性3)方便性后两个特性是食品工业大规模生产和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对食品的要求,区别于厨师或家庭烹调的般食品食用品质一食用品质是指食用者在食用过程中能感觉到的或对食用者健康能产生影响的部分。
食品保藏学复习资料

食品保藏学复习资料食品保藏学: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物理学、食品工程学等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专门研究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藏方法的原理和基本工艺,解释各种食品腐败变质现象,并提出合理、科学的防止措施,从而为食品的储藏加工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学科食品罐藏:将食品密封在容器中,通过杀菌工艺过程将绝大部分微生物杀灭,在维持密闭和真空的条件,得以在室温下长期贮存食品的保藏方法。
商业灭菌:只要求杀灭致病菌,能引起罐内食品变质的腐败菌安全值:通常指在?下杀灭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或者芽孢所需的加热121F时间。
实际杀菌值:将不同温度下的杀菌时间折算成某温度(通常?)下的杀菌时间121F实略大或等于安,杀菌合理;实小于安,杀菌不足,未达到标准。
微生物细胞热力FFFF致死所遵循的规律:指数递减或对数循环下降。
(热力致死速率曲线或活菌残存曲线)值:D在一定温度(通常?)条件下,杀灭原有微生物所需的杀菌时间。
是微生物耐热的12190%(t-121)/z特征参数,增加耐热性增加()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D.F安=Dlga-lgb L=10TRTn指在任何特定热力致死温度下将某细菌或芽孢数减少到原有残存活菌数1,10(次方)所N需的加热时间。
TRTn = τ= nD ,在时,。
值:热力致死时间,指在一定n=1TRT=DTDT热力致死温度下,将一定条件下(的悬置液或食品中)某一菌种的细胞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需的时间值:热力致死时间变化倍对应的温度差。
值越大,温度的变化对杀菌效果10ZZ的影响越小。
反压冷却:罐头在加热杀菌过程中,罐内压力增大,出现罐内外压力差;当罐内外压力差达到某一程度时,就会引起罐头容器的变形、跳盖等现象。
为了避免这类现象,常在杀菌冷却时向罐内通入一定的压缩空气来补充压力,以平衡罐内外压力,这部分补充压力称之为反压力。
目的:防止高温高压杀菌引起的罐头容器变形和损坏。
食品低温保藏:降低食品温度并维持低温水平或冰冻状态,阻止或延缓它们的腐败变质,从而达到远途运输和短期或长期储藏目的的过程。
食品保藏学

食品保藏1食品保藏的原则是什么?卫生安全性营养和易消化性良好外观方便性耐储存性生机食品:控制和利用呼吸作用这个生理过程来延长贮藏期是至关重要的。
无生机食品:短期保藏的原则:1尽可能延长活体生命;2如果必须终止生命,应该马上清洗,然后把温度降到合适水平,或者同时采用真空包装等辅助措施长期保藏的原则:1采取恰当措施,严格控制多种变质因素,如微生物,酶,氧化等因素的作用;2栅栏技术2罐头预封,排气的目的是什么(预封是在食品装罐后用封罐机初步将盖钩卷入到罐身翻边下,进行相互勾连的操作排气是在装罐时或预封后将罐内顶隙间的,装罐时带入的和原料组织细胞内的空气排除罐外的技术措施)预封目的:留有排气通道,防止表面被蒸汽层烫伤,避免冷凝水滴入罐内,保持顶隙处处于较高温度,以便封罐。
排气目的:1、阻止需氧菌及霉菌的发育生长;2、防止因加热杀菌时空气膨胀而使容器变形或受损;3、减轻罐内壁腐蚀;4、减轻食品色,香,味的变化;5、避免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遭受破坏;6、有助于避免假胀罐。
3影响罐头真空度的因素是什么.1、排气温度时间2、食品的密封温度密3、罐内顶隙的大小顶隙是影响罐头真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罐头的真空度是随顶隙的增大而增加的,顶隙越大,罐头的真空度越高。
4.食品原料的种类新鲜度不新鲜的原料,高温杀菌时会分解而产生各种气体使罐内压力增大,真空度降低。
5.食品的酸度酸度高时,易与金属罐内壁作用而产生氢气、使罐内压力增加,真空度下降。
6.外界气温的变化外界温度升高时,罐内残存气体受热膨胀压力提高,真空度降低。
7.外界气压的变化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大气压降低,真空度也降低。
5、干燥过程中食品原料发生了那些物理和化学变化物理:干缩表面硬化溶质迁移现象化学:蛋白质脱水变性脂质氧化褐变营养价值变化6简述食品腌制保藏的基本原理腌制剂通过扩散和渗透作用进入原料组织内部的过程,根据所用腌制剂的不同起到防腐,发色,调味,抗氧化,改善食品物理性质和组织状态等作用,从而达到防止食品腐败,改善食品品质的作用(盐腌制方法干腌法湿腌法注射法混合腌制法)(腌制类型根据腌制材料分为糖渍盐渍酸渍混合腌渍或分为发酵型腌制非发酵型腌制)7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引起食品变质的?生物学因素:微生物虫害和鼠害化学因素:生化因素酶化学因素氧化作用非酶褐变物理因素:温度水分光照氧机械损伤8简述水分活度与食品保藏的关系降低食品水分活度,可以延缓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的进行,减少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分解,但水分活度过低会加速脂肪的氧化酸败。
食品安全保藏学第一章食品的特性第一节食品的化学特性

2 .水分活度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降低水分活度,可以减少酶促反应、非酶反 应、氧化反应等引起的劣变,稳定食品质量。
在食品及其原料中还存在着氧化、褐变等 化学反应。在高水分活度的食品中,虽然采用 漂烫、蒸点等热处理可避免微生物和酶引起的 腐败变质,但是化学腐败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危 险。
化学反应速率与水分活度的关系不仅随着 食品的组成、 物理状态 及其结构而改变, 也随大气的组成 (特别是氧气的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变 化而变化。
3 .水分活度与酶作用的关系 水分活度小于0.85 时,引起食品原料变质的大 部分酶的活力受到抑制,如酚氧化酶、过氧化 酶、维生素C 氧化酶、淀粉酶等。 然而,即使水分活度在0.1 一0.3 这样的低条件 下,脂肪氧化酶仍能保持较强活力。如Aw 0.15时,脂肪氧化酶仍能分解油脂。 同种微生物在不同介质的水溶液中生长需要的水 分活度是不同的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最低水分活度在乳粉中 是0.861 在酒精中则是0.973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自由水和结合水。 那么,这两种“水”有什么区别呢? 自由水和普通液态水完全相同, 而结合水则是与亲水性物质结合在一起的水, 水分子处于束缚状态,蒸发困难,0 ℃ 下 不结冰。 大部分结合水没有溶解其它物质的能力,特 别是不能为微生物生长发育所利用。
例如,果酱、加糖炼乳 等,水分含量很高, 但常温下很难腐败, 主要是因为水分与大量 的糖相结合,大部分 水以结合水的状态存 在,细菌、霉菌等不 能利用这些结合水。
小麦、玉米、大米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均占干物质的60 %一70 % ,甘 薯中约占总干物质的89 . 7 % ,马铃薯中约占总于物质的82.6 % ,黄 豆中约占28.3 % ,绿豆中约占58 . 8 %。 水果、蔬菜也是人类经常食用的一大类食物,而水果、蔬菜的干物质绝大 部分是碳水化合物。
(09179)食品生物技术之食品保藏学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09179)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 食品保藏学课程代码:09179学分与学时:2学分38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授课对象:2008级生物工程专业说明:2008级生物工程《食品生物技术》主要讲授《食品保藏学》部分内容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食品保藏学》是研究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食品保藏方法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在阐述食品保藏的目的、意义、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和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食品的低温保藏、罐藏、气调保藏、干藏、化学保藏、腌渍和烟熏、辐射保藏等常见的食品保藏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而由理论指导实践,学会分析食品保藏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保藏学、食品保藏的概念,了解食品保藏的发展历史、我国食品保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本要求:理解食品保藏学、食品保藏的概念,了解我国食品保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重点与难点:食品保藏学、食品保藏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内容:一、食品保藏的意义和研究内容二、食品的分类和保藏特性三、食品保藏学的发展简况四、我国食品保藏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章食品保藏基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与控制措施,了解食品的化学成分、食品的生理生化与食品保藏之间的关系。
基本要求:理解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措施。
重点与难点: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内容:第1节食品的化学成分与保藏的关系一、食品中的水分对保藏性的影响二、食品中的天然色素与保藏性的关系三、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对保藏性的影响四、食品中的脂类对保藏性的影响第2节食品的生理生化与保藏的关系一、呼吸作用与保藏性的关系二、蒸腾作用与保藏性的关系三、果蔬的成熟与衰老四、粮食的后熟、陈化与保藏性的关系五、果蔬的休眠、发芽与保藏性的关系六、动物性食品的僵直与软化第3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一、生物学因素二、化学因素三、物理因素第4节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一、降低温度二、控制湿度三、调节空气成分四、包装五、食品化学保藏剂处理六、辐照处理建立食品冷藏链七、掌握食品的保藏期限和货架期第二章食品保藏方法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重点掌握食品的低温保藏、干藏、罐藏、腌制和烟熏、化学保藏及辐照保藏的原理及方法,掌握食品各种保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及控制措施,了解不同保藏方法的优、缺点。
《食品保藏的原理》课件

食品保藏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的食品保藏方法主要包括盐腌、糖渍、干燥等,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 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食品保藏技术,如冷藏、冷冻、真空包装、 辐射保藏等。
未来食品保藏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环保、安全和健康,如开发新型的防腐剂和抗 菌剂,以及利用生物技术进行食品保藏等。
02
《食品保藏的原 理》ppt课件
目录
• 食品保藏的基本概念 • 食品腐败与变质 • 食品保藏技术 • 不同类型食品的保藏方法 •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 未来食品保藏技术的发展趋势
01
食品保藏的基本概念
食品保藏的定义
01
食品保藏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 技术,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延长 其保存期限的过程。
饮料类食品的保藏方法
低温冷藏
将饮料存放在低温环境下,延缓饮料中的化学反 应和微生物的生长,延长保质期。
灭菌处理
对饮料进行高温或超高温瞬时灭菌处理,杀死其 中的微生物,延长保质期。
无菌包装
将饮料进行无菌处理后装入无菌包装中,隔绝外 界的微生物和氧气,延长保质期。
05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将肉类食品存放在低温环 境下,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和酶的活性,延长保质期 。
真空包装
将肉类食品放入真空袋中 ,排除空气并密封,以延 长保质期。
防腐剂保藏
在肉类食品中添加防腐剂 ,如硝酸盐、山梨酸钾等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 长保质期。
果蔬类食品的保藏方法
冷藏
将果蔬存放在低温环境下,延缓果蔬 的呼吸作用和代谢速度,延长保质期 。
生产过程控制
通过规范生产流程和工艺,确保生产过程中的食 品不受污染。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运用发酵原理的食品保藏方法
这是一类通过培养有益微生物进行发酵活 动,建立起能抑制腐败菌生长活动的新条件, 以延缓食品腐败变质的保藏措施。
原理:利用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酒精发 酵的主要产物有机酸(有时还包括细菌素)和乙 醇等来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保持 食品的品质。
某些细菌如产芽孢细菌非常耐热:肉毒杆菌在中性 环境下,100℃加热数小时有时还不能完全被杀死。
耐热性细菌在土壤中存在较多,因此对于土壤中生 长的食品原料,在加热时要特别注意。
酵母菌: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而 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在pH值5.0左右的 微酸性环境中生长发育良好。 霉菌:霉菌易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中生长发育,在 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中也容易滋生霉菌。无氧的环境可抑 制其侵害,水分含量在15%以下,可抑制其生长发育。
止、减缓本身所固有的酶的作用,具有特殊性。
食品保藏 的目的
异地销售
季节调节 战略贮备
旅游 避免食物资源 的无谓浪费
2.2 食品储藏加工的类型 (1)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此法主要用于新鲜水果、蔬菜等食品原料的保藏。
养料
组织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只 能向分解方向进行,不再 合成。
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的实 质就是采取措施使水果、蔬菜的新陈代谢活 动维持在最低的水平上,这样能在较长时间 内保持它的天然免疫性,抵御微生物的入侵, 延缓腐败变质,从而延长它们的保存期。
食品保藏不仅仅针对食品产后的流通和贮存过 程,而且包括整个食品加工全过程。
2 食品储藏加工的目的和类型 2.1 食品保藏的目的
食品在流通中质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与其他物质相比,食品 更容易腐败变质。
动物
人类的食物
植物
水、营养 物质
酶
动植物组织
食品中的大分子物质降 解为小分子物质,引起 食品腐败、霉变和“发 酵”等各种劣变现象, 从而使食品的质量急速 下降 。
(2)同种保藏技术中不同技术手段之间的发展亦不平衡,如:
罐藏法中金属罐和玻璃罐应用技术的发展缓慢,通热风干燥技术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而 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技术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总之,只有那些能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能为人类提供高 质量食品,并且具有合理的生产成本的食品保藏技术才能获得 较快发展。
《北山酒经》中记载了瓶装酒加药密封煮沸后保藏的 方法,似乎可以看作是罐藏技术的萌芽。
食品加工的一些最早形式是干制食品,利用太阳能将产品中 的水蒸发掉。第一个用热空气干燥食品的例子大约是1795年出现 在法国。
冷却或冷冻食品的历史也可追溯到很早以前。最初是利用天 然界中存在的冰来延长食品的保藏期。1842年注册了鱼的商业化 冷冻专利。20世纪20年代,Birdseye研制了使食品温度降低到冰 点之下的冷冻技术。
1.2 食品保藏与食品加工的关系
1.1.1 食品的概念 人们常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爱好及其他
特殊需要,利用各种动植物原料,经过不同配 制和各种加工处理,制成形态、风味、营养价 值和功能性质等各不相同的花色品种繁多的加 工品。这些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被统称为食品。
1.1.2 食品保藏与食品加工的关系 狭义: 食品保藏是与食品加工相对应而存在的。 广义: 保藏与加工是互相包容的。
时控制影响食品品质稳定性的多个因素。
3.2.2 食品保藏技术发展不平衡
(1)不同食品保藏技术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如:
罐藏技术的发展陷入困境。与此相反,食品低温保鲜技 术逐渐占据了食品工业的主导地位。目前,全世界的冷冻食品 正以年平均20%的增长速度持续发展,预计未来的10年内,冷 冻食品的销售量将占全部食品销售量的60%以上。
微需氧微生物仅需少量的氧就能生长,如乳酸杆菌(Lactobacilli)。
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如大多数酵母菌、细菌 中的葡萄球菌属等。
厌氧性微生物如肉毒梭状芽抱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能在无氧 的低酸性(pH值>4.6)环境中生长发育并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食品种类虽然很多,若作为商品应符合下述各项要求: (1)外观 (2)风味 (3)营养和易消化性 (4)卫生和安全性 (5)方便性 (6)耐贮藏性
因此,食品保藏技术发展到今天,为了提高食品
的耐藏性和品质质量,食品保藏技术常常并不是单独
控制影响食品品质稳定性的某一因素、采用某一单独
的单元操作,而是考虑各种保藏技术的综合应用,同
在无菌保藏方面,由于非热杀菌过程中食品温度不高, 既有利于保持食品中功能成分的生理活性,又有利于保持 色、香、味及营养成分,近年来对新的非热杀菌技术的研 究愈来愈多,并有一些已投入应用。
非热杀菌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杀菌和化学杀菌。 非热物理杀菌优点: (1)不需要向食品中加入化学物质,因而避免了食品中 残留的化学试剂对人体的负面作用; (2)同时更好地保持食品的自然风味,甚至改善食品的 质构(如超高压杀菌用于肉类和水产品类,提高了肉制品 的嫩度和风味)。 非热物理杀菌技术主要有:辐射杀菌、紫外线杀菌、超 高压杀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微波杀菌、感应电子杀菌、 磁力杀菌、脉冲强光杀菌、超声波杀菌。
3.2.3 提供高质量食品的保藏技术发 展迅速
食品保藏技术的所有进展都具有一个类似或共同的 起因,即既要获得或维护产品的安全性,又要保持食品 良好的风味、外观和营养价值。
在食品干制技术方面,由于真空(冷冻)干燥等干 燥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冷冻干燥目前可广泛用于加工畜禽水产制品、水果 蔬菜制品、调味品、咖啡、蛋白及生物制品等。在日本, 消费市场的脱水类食品中,冻干产品已占49%的份额; 在美国,有50%生产咖啡和茶的工厂采用冻干方法生产, 全美方便食品中冻干食品占40-50%;在欧洲各国,冻干 咖啡占全部速溶咖啡的40-70%。国际上冻干食品的生产 已向自动化工业化方向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主要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食品自身的酶作 用以及各种理化作用的影响。
1.1 生物学因素 1.1.1 微生物
(1)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特点 细菌:在大多数情况下,食品变质主要是细菌引起
的。细菌造成的变质,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是由 于细菌活动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恶臭 或异味的结果。这种现象尤其容易在无空气(氧)的状 态下发生,通常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引起食物中毒。
在低温保藏方面,品质更好的速冻产品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欢迎。
速冻食品早在1928年就已在美国出现,但生产发展 十分缓慢。
直到1945年美国才成立了速冻食品生产者协会。 1960年以后,国际上速冻食品工艺与设备不断发展 改进。 近年来,速冻食品工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食 品工业,平均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超过任何一 种食品。 此外,在国外为了更好地保持冻制品的品质,冻藏 温度亦由-18℃~-20℃趋向温度更低的-30℃。
19世纪60年代,路易斯·巴斯德在研究啤酒和葡萄酒时 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1885年,Roger首次报道了高压能杀死细菌; 1899年Hite首次将高压技术应用于保存牛奶; 1908年出现了化学品保藏技术; 1918年出现了气调冷藏技术; 1943年出现了食品辐照保藏技术、冻干食品生产技术等 等。
水分:
水分对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但 严格地说,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不是食品的 水分总量,而是其自由水分。
生物体脱离植株或被屠宰之后就 不能再从外界获得物质来合成自 身的成分,合成已告结束,但是 分解并没有停止 。
食品内部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和 物理变化
水分散失或
蛋
干燥食品吸
白
附水分
质
变
性
淀
脂
维
色
粉
肪
生
素 … 甚至产
老
酸
素
分
生有毒
化
败
氧
解
物质等
化
食物保藏不仅要防止外界微生物和环境对食物品质的影响,同时还要防
(2)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 pH值 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发育程度与pH值的关系见图 1—1。
微生物的耐酸性:霉菌>酵母菌>细菌
大多数细菌,尤其是病原细菌,易在中性至微碱 性环境中生长繁殖,在pH值4.6以下的酸性环境中, 其生长活动会受到抑制。霉菌和酵母菌则一般能在酸 性环境中生长发育。
这类保藏方法主要包括:冷藏法、气调法等。
(2)抑制变质因素的活动的方法
食品中的微生物和酶等主要变质因素在某些物理和化 学因素(如低温、高渗透压、防腐剂等)的作用下会受到 不同程度的抑制,从而使食品的品质在一段时间内得以 保持。但是,这些因素的作用一旦消失,微生物和酶的 活动迅即恢复,食品仍会迅速腐败变质。
食品保藏学
教材:食品工艺学导论
绪论
• 概述 • 食品储藏加工的目的和类型 • 食品保藏的历史和发展
1 概述 1.1 食品保藏学的概念
保藏学
金属材料
衣 物
木材、木 制家具
艺术品 食品
食品保藏学是一门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 物理学、食品工程等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专门研究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并提出合理、 科学的防止措施,从而为食品的储藏加工提供 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学科。
利用高温生产安全食品可追溯到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拿破 仑·波拿巴给科学家提供了一笔资金,为法国军队研制可保藏的食 品。这些资金促使法国人尼古拉·阿培尔发明了食品的商业化灭菌 技术。1809年,尼古拉·阿培尔(Nicolas Appert)将食品加热后 放入玻璃瓶中加木塞塞住瓶口,并于沸水中煮一段时间后,取出 趁热将塞子塞紧,再用蜡密封瓶口,制造出了真正的罐藏食品, 成为现代食品保藏技术的开端。从此,各种现代食品保藏技术不 断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