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普通自然地理考试大纲

《普通自然地理》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1.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的程度;2.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2)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三、考查范围1 绪论1.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1.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3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地球2.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2 地球的运动2.3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3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3.1 大气的组成3.2 大气降水3.3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3.4 气候的形成3.5 气候变化4 海洋和陆地水4.1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4.2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4.3 河流4.4 湖泊与沼泽5 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5.2 流水地貌5.3 喀斯特地貌5.4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5.5海岸与海底地貌5.6火山地貌6 土壤圈6.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6.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6.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6.4土壤类型特征6.5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7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7.1 地球的生物界7.2 生物与环境7.3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7.4 生态系统7.5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7.6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7.7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8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8.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8.3自然区划8.4土地类型研究。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1.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的程度;2.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2)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三、考查范围1 绪论1.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2 地壳2.1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2.2 大地构造学说2.3 火山与地震2.4 地壳的演变3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3.1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3.2 大气水分和降水3.3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3.4 气候的形成3.5 气候变化4 海洋和陆地水4.1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4.2 海水的运动4.3 海平面变化4.4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4.5 河流4.6 湖泊与沼泽4.7 地下水5 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5.2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5.3 流水地貌5.4 喀斯特地貌5.5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5.6海岸与海底地貌5.7火山地貌6 土壤6.1土壤的组成、结构与功能6.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6.3土壤分类6.4土壤类型及其特性6.5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6.6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7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7.1 生物与环境7.2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7.3 生态系统7.4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7.5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7.6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8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8.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8.3自然区划8.4土地类型研究8.5人地关系研究。
郑州大学2021考研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988自然地理学

郑州大学2021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命题学院(盖章):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988自然地理学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组成要素之间转化的动态过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和整体变化发展规律。
要求考生能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演化机理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环境问题。
二、考试形式硕士研究生入学数学分析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画图与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绪论、地球、地壳大气圈与气候系统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圈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考试要求了解自然地理学概念,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了解自然地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了解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
了解宇宙成因相关学说,理解太阳对地球的作用,理解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地球形状、大小的地理意义,掌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掌握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掌握地球的层圈结构及其特征,了解地球表层系统及其特征,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理解地壳中的元素和矿物组成特征,掌握地壳中的岩石及沉积岩特征,理解岩浆岩、变质岩及其特征,理解地壳运动概念及形式,理解地质构造概念及表现,掌握褶皱概念和褶曲要素,掌握节理和断层概念、断层几何要素、断层分类了解火山与地震概念掌握大气的物质组成及一些组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溶胶、水汽、二氧化、臭氧等对气温的影响,理解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大气辐射平衡概念及其意义,理解降水概念、降水形成的条件,掌握大气环流和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等形成原因并能画出环流图,分析并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掌握天气和气候概念,掌握地形条件以及不同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掌握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了解掌握气候带分布规律,掌握气候变化原因,了解全球变暖原因及其危害理解水循环、水量平衡概念以及意义,理解洋流概念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能画图分析形成过程,理解海平面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水系与流域概念,了解河流分类,掌握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掌握承压水和潜水等的概念,理解地下水保护意义以及重要性,理解冰川的地理意义。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的结构体系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第二章岩石圈系统3、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圈4、地壳的元素组成5、矿物、造岩矿物矿物:矿物(mineral)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组成岩石主要成份的矿物,称造岩矿物。
6、断口、解理、节理、断层7、沉积岩(水成岩)特征:层理(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化石层理: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
是不同时期沉积作用所形成的。
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8、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类型):碎屑岩类、黏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9、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颗粒大小):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泥岩、页岩)10、变质作用的类型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破碎、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
如,构造角砾岩、碎裂岩。
接触热变质作用(局部):发生于侵入体与周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
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区域变质作用(大面积):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称~。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是区域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张过渡性地质作用。
11、变质岩的特征:斑点构造、片理构造(板状、片状、片麻状)12、地质作用及分类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13、岩石产状三要素岩层产状三要素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
2、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与走向垂直。
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4、水平构造及方山地貌、丹霞地貌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原因: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方山地貌: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一、考试性质《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
(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Ⅲ.考核内容和要求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识记)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识记)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识记)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理解)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识记)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识记)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识记)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理解)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应用)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与轮廓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识记)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理解)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理解)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理解)第五节构造地貌(理解)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应用)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识记)第二节大气运动(理解)第三节物质输移(理解)第四节能量传输(理解)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理解)第六节大气与人类(应用)第六章水圈与水量平衡第一节水圈的组成(识记)第二节水圈的结构(识记)第三节水圈的演化(理解)第四节水的运动(理解)第五节水量平衡(理解)第六章水圈与人类(应用)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识记)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识记)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理解)第四节生态系统(应用)第五节人与生物圈(识记)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识记)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理解)第三节地貌与气候(理解)第四节风成地貌(理解)第五节沙尘暴(应用)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岩石与水(识记)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理解)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理解)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理解)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应用)第六节海岸发育与海岸地貌(应用)第七节滑坡、崩岸、泥石流、海啸——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应用)第八节陆、海相互作用与河口、三角洲(应用)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水汽与天气(识记)第二节水与气候(识记)第三节大气运动与水体运动(理解)第四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理解)第五节海气相互作用(应用)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理解)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理解)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应用)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应用)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应用)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应用)第二节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应用)第三节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应用)第四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理解)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理解)第三节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理解)第四节圈层相互作用与土壤的形成与分布(应用)第五节圈层相互作用与喀斯特地貌(应用)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一节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理解)第二节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识记)第三节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应用)第四节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识记)第五节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应用)第六节综合自然区划(理解)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第一节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识记)第二节岩石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三节大气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四节水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五节生物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六节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理解)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第一节环境规划概述(识记)第二节环境规划编制(应用)第三节环境管理及其特征(理解)第四节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识记)第五节环境管理的手段(理解)第六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识记)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第一节优化调控概述(识记)第二节优化调控原理(识记)第三节优化调控的途径(理解)第四节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型(应用)Ⅳ.参考书目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2024年中科院研究生院《自然地理学》考研大纲

自然地理学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一门考研科目,旨在培养研究生对自然地理学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能力。
以下是2024年中科院研究生院《自然地理学》考研大纲的详细内容。
一、考试目标和要求1.考试目标《自然地理学》考试旨在考核研究生在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考试要求(1)熟悉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具备系统整合和综合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的能力。
(2)具备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实地调查技术和实验观测技术。
(3)能够独立进行自然地理学的科学研究,具备科学写作和论文发表的基本能力。
(4)了解国内外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科学创新能力。
二、考试内容1.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概念(1)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2)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范畴和学科体系。
2.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1)自然地理学的实地调查方法和技术。
(2)自然地理学的实验观测方法和技术。
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前沿问题(1)陆地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前沿问题。
(2)海洋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前沿问题。
4.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实践问题(1)自然地理学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自然地理学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三、考试形式《自然地理学》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3小时。
四、参考书目1.《自然地理学》(第三版),王绍文著,科学出版社。
2.《自然地理学导论》,温铁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3.《自然地理学概论》,牛复明著,中国科学出版社。
以上是2024年中科院研究生院《自然地理学》考研大纲的详细内容,考生可以根据大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备考,提高获得优异成绩的概率。
考生也可以参考大纲推荐的参考书目,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最后,希望各位考生能够通过努力和准备取得理想的成绩。
835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要求考生具备以下能力: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了解,掌握自然地理各分支部门的研究内容,并理解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掌握自然地理学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一熟悉区域自然地理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本《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及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相关分支专业,同时也适用于土地科学、生态学等相邻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和试卷结构(题型)《自然地理学》考试为闭卷形式,考试时间总共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包括三个部分:1)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5分,总分50分。
2)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总分50分。
3)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总分50分三、考试内容(一)地球与地质基础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地球的运转4.地理坐标5.地球的圈层构造6.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7.地壳的物质组成8.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9.大地构造学说10.火山与地震11.地壳的演变(二)大气与气候1.大气的组成与热能2.大气水分和降水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4.气候形成因子分析5.气候变化6.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三)海洋与陆地水1.地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2.海洋起源与海水物理化学性质3.海水的运动4.海平面变化5.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6.河流,包括流域7.湖泊与沼泽8.地下水9.冰川(四)地貌1.地貌的成因与类型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3.流水地貌4.喀斯特地貌5.冰川与冰缘地貌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7.海岸与海底地貌(五)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4.土壤类型特征5.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六)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地球上的生物界2.生物与环境3.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4.生态系统5.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6.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7.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七)自然地理综合研究1.自然地理的整体性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3.自然区划4.土地类型研究5.人地关系研究四、考试要求(一)地球与地质基础1.了解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2.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岁差和极移的基本概念3.理解地球形状、位置和运动的地理意义4.理解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概念5.了解地球圈层分化、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6.理解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和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7.了解地壳的组成物质,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8.了解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理解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的接触关系,掌握地质构造的含义及类型9.掌握板块构造学说、槽台学说、地洼学说和地质力学学说10.了解火山与地震的概念及成因11.了解地质年代和地壳演化简史(二)大气与气候1.理解大气成分、大气结构、大气热能和气温的概念2.理解大气湿度、蒸发和水汽凝结的概念,掌握大气降水的概念及成因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环流和主要天气系统4.掌握气候与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形成、气候带与气候型5.熟练掌握气候变化的历史、原因和未来趋势6.熟练掌握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三)海洋与陆地水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理解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含义2.了解海洋起源、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3.理解潮汐与潮流、波浪、洋面流与水团运动4.掌握七万年和近百年来的海平面变化、二十一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5.理解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海洋环境保护6.掌握河流、水系与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补给的含义,理解流域水量平衡、河流分类和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7.了解湖泊与沼泽的成因及分类8.了解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理解岩石的水理性质,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以及埋藏分类9.掌握冰川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冰川分布、冰川对环境的影响(四)地貌1.掌握地貌的成因、基本类型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2.理解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的含义3.理解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4.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5.理解冰川与冰缘地貌、冻土地貌6.理解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7.理解海岸与海底地貌、海岸分类海底沉积(五)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1.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概念,掌握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物质组成及相互作用2.掌握成土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和主要成土过程3.了解土壤分类、空间分布;了解耕作土壤分布;世界土壤分布4.了解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等的特征5.掌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六)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了解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的概念2.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掌握生态因子与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掌握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4.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分与结构和功能5.了解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6.了解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7.掌握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七)自然地理综合研究1.掌握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2.熟练掌握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域分异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3.熟练掌握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等级系统4.掌握土地的含义和土地分级;土地分类;土地评价5.熟练掌握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五、主要参考书目1.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田连恕、张建明,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本《自然地理学》大纲适用于XX讨论生院自然

XX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自然地理学》一、适用范围本《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XX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考试目的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环境的XX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阐明自然环境的整体,XX组成要素及其想到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球科学的基础学科。
本考试的目的是考核考生自然地理专业知识是否达到XX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要求.本考试要求考生在掌握自然地理环境XX组成要素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演化机理及相互关系基础上;能够运用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对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地理环境、自然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对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三、考试内容1. 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及其研究内容;2. 了解国际地理学发展的历程及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掌握地理学的优势领域及中国地理学近期的发展战略;3. 掌握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应用,熟悉自然地域的划分与界线;4. 掌握自然生产潜力原理、方法及及其应用;5. 掌握水循环、水平衡的理论,熟悉水循环、水量平衡、水量转化的计算,了解水文界面过程,掌握水量调控及其应用,熟悉国际水研究的前沿问题;6. 掌握河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环境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以及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的反馈;7. 熟悉地表元素迁移的控制因素、主要过程与地域分异规律,掌握地表元素迁移的环境污染效应;8. 了解生命元素、化学地理生态效应,了解医学地理主要研究方向,了解实验地理学和地理工程学研究内容;9. 掌握全球变化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中国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了解国际极地研究以及极地区域全球变化的研究进展;10. 掌握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熟悉中国的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11. 了解山地高原地理研究内容和古地理环境变迁,熟悉山地与高原区域垂直自然带的结构类型、分布模式以及独特的地生态现象与空间格局,了解的自然地域系统;12. 掌握中国水XX的特点及利用问题,掌握长江中游区域江湖关系特点;13. 了解黄土高原及黄河泥沙生态环境问题;了解黄淮海XX、江汉XX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14. 熟悉坡地过程与坡地改良利用;15. 熟悉地理学研究的数学方法,熟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1、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
(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Ⅲ.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识记)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识记)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识记)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理解)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识记)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识记)
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识记)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理解)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应用)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与轮廓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识记)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理解)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理解)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理解)
第五节构造地貌(理解)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应用)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识记)
第二节大气运动(理解)
第三节物质输移(理解)
第四节能量传输(理解)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理解)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应用)
第六章水圈与水量平衡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识记)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识记)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理解)
第四节水的运动(理解)
第五节水量平衡(理解)
第六章水圈与人类(应用)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识记)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识记)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理解)
第四节生态系统(应用)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识记)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识记)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理解)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理解)
第四节风成地貌(理解)
第五节沙尘暴(应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岩石与水(识记)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理解)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理解)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理解)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应用)
第六节海岸发育与海岸地貌(应用)
第七节滑坡、崩岸、泥石流、海啸——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应用)第八节陆、海相互作用与河口、三角洲(应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识记)
第二节水与气候(识记)
第三节大气运动与水体运动(理解)
第四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理解)
第五节海气相互作用(应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理解)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理解)
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应用)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应用)
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应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应用)
第二节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应用)
第三节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应用)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理解)
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理解)
第三节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理解)
第四节圈层相互作用与土壤的形成与分布(应用)
第五节圈层相互作用与喀斯特地貌(应用)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一节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理解)
第二节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识记)
第三节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应用)
第四节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识记)
第五节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应用)
第六节综合自然区划(理解)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一节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识记)
第二节岩石圈的变化趋势(理解)
第三节大气圈的变化趋势(理解)
第四节水圈的变化趋势(理解)
第五节生物圈的变化趋势(理解)
第六节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理解)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环境规划概述(识记)
第二节环境规划编制(应用)
第三节环境管理及其特征(理解)
第四节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识记)
第五节环境管理的手段(理解)
第六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识记)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优化调控概述(识记)
第二节优化调控原理(识记)
第三节优化调控的途径(理解)
第四节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型(应用)
Ⅳ.参考书目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题型示例
一、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土壤剖面
二、多项选择题(全对满分,选项不全但对半数或以上可得一半分数,含错误选项得分)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能量的来源.引力的影响. 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 .
物质的交换
三、简答题
.简述生物圈的基本结构。
. 简述局地环流的类型。
四、论述题
.试论述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五、分析题
.请运用相关地理学知识,分析洋面封冻所产生的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