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建筑文化
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三、美食文化
天津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小吃和菜肴都是其独特的代表。狗不理包子、耳朵 眼炸糕、麻花等都是经典的天津小吃,以其美味口感和独特风味吸引了无数人 的味蕾。同时,八大碗、炒带子、津门烤鸭等菜肴也以其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美 味的口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腊八节、祭灶节、送穷节等都有独特的习俗。其 中,腊八节时人们会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寓意着吉祥如意、驱邪避灾;祭灶 节则是为了感谢灶王爷的保佑,祈求来年丰收安康;送穷节则是为了送走穷鬼, 迎接财运,寓意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这些节日习俗反映了天津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天津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 们应该从多个方面积极探索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以使它在现代 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天津,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具有丰富 多样的民俗文化。本次演示将就天津民俗文化的特点、形成与发展、传承与创 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特点
1、兼收并蓄的多元性
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北方、本土与外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之地。这种多元文 化的特点在天津民俗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天津的民俗文化既有中原地区 的传统元素,又有北方地区的特色元素,更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元素。
二、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历史积淀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是古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也是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天津成为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同时,天津自明代建城以 来,历经数百年沉淀,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天津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近 代以来,天津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涌入,这使得天津的民俗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
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与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与民俗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历史习俗和民俗文化深厚而独特。
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的传承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自豪感,也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传统婚俗、节日习俗、饮食文化和建筑艺术等方面展开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与民俗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婚俗在中国古代社会,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传统的婚俗习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婚礼通常以丰富多彩的仪式来展示,如迎亲、过门、拜堂、敬茶等。
同时,婚前婚后的礼仪和规矩也是中国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节日习俗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进行大扫除、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而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人们会互相赠送粽子、龙舟竞渡等。
三、饮食文化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且讲究与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相结合。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菜系发展各具特色。
而在古代,饮食习俗与节令有关,如清明时节吃寒食、端午节吃粽子等。
另外,餐桌礼仪也是中国人重视的一部分,如用筷子、宴席上的敬酒等。
四、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独具特色,许多习俗和文化观念也体现在建筑设计中。
以传统园林为例,它追求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融入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此外,古代建筑中的屋顶、门楼等构造和装饰,也流露出中国历史习俗和民俗文化的痕迹。
五、其他习俗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和民俗文化非常广泛,这里只是涉及到了少数几个方面。
除了上述内容,还有像父母教育子女的观念、尊敬长辈的礼仪规矩、尊师重道和宗族文化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和民俗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重视和珍视。
这些习俗和文化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建筑与当地文化特色的融合设计

建筑与当地文化特色的融合设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频繁。
在建筑设计领域,文化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怎样将建筑与当地文化特色相融合,成为了许多设计师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当地文化特色的融合设计,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1. 借鉴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当地传统建筑风格是文化融合设计的重要一环。
通过借鉴当地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等特点,可以使建筑更加融入周边环境,并与当地文化相协调。
例如,在设计宗教建筑时,可以借鉴当地的寺庙、教堂等建筑风格,以便更好地表达宗教信仰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2. 融入当地民俗和习惯建筑与当地文化特色的融合设计不仅仅是外在的建筑形式,还需要考虑到当地民俗和习惯。
建筑空间的布局、功能的设置,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例如,在设计住宅时,可以根据当地人的审美偏好和生活习惯,布置相应的功能区域,以满足当地人的需求。
3. 引入当地特色元素为了更好地融合当地文化特色,建筑设计中可以引入一些当地的特色元素。
这些元素可以是当地的传统图案、色彩、装饰等,也可以是当地的传统工艺或手工艺品。
通过在建筑中引入这些特色元素,不仅可以表达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还能够增加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
4. 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结合也是文化融合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等因素,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例如,在设计建筑外墙时可以运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石材、木材等,以融入周围的山水风貌。
5. 与当地居民互动建筑与当地文化特色的融合设计需要与当地居民进行积极的互动。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需求和意愿,从而更好地设计满足他们需求的建筑。
例如,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可以组织当地居民参与决策和建设的过程,以体现他们的意见和利益。
总结起来,建筑与当地文化特色的融合设计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当地传统建筑风格,融入当地民俗和习惯,引入当地特色元素,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并与当地居民进行积极的互动。
上海城隍庙:传统建筑与民俗文化

上海城隍庙:传统建筑与民俗文化上海城隍庙是上海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一座充满传统建筑和浓厚民俗文化氛围的重要地标。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城隍庙之一,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徒。
本文将重点介绍上海城隍庙的传统建筑特色以及与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
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老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这座古老的庙宇建于明朝的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庙宇为传统的宫殿式建筑,由五进式正殿、东西配殿和后堂组成。
宏伟的建筑风格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特色,精细的木雕、彩绘以及石刻作品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进入城隍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壁辉煌的主殿。
主殿供奉着城隍爷,是庙宇的核心。
城隍庙作为信仰城墙的护卫神的场所,每天都有大量的信徒前来祈祷、烧香、磕头。
庙宇周围还设有迎官殿、文庙及神龛、观音殿等供奉不同神明。
这些神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信仰者希望神明可以保佑自己安全健康、事业顺利。
除了宫殿式的建筑特色,上海城隍庙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这也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逢传统节日,庙宇内外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地道的上海小吃,如小笼包、生煎包、馄饨等,还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表演,如舞狮、杂技、民歌等。
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给游客带来了乐趣,也是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仅如此,上海城隍庙还是一个展示传统艺术与手工艺的重要场所。
在庙宇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传统的工艺品和手工艺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琉璃瓦艺术”,这种传统工艺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纹饰而闻名。
通过细心的观察,我们可以欣赏到这些工艺品的精湛技艺,体验到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华。
上海城隍庙还设有一个博物馆,收藏着大量与城隍庙相关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这些文物和资料记录了这座庙宇的演变和发展。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更加全面地了解城隍庙的历史与文化。
此外,上海城隍庙附近还有许多传统的街区和老建筑,如城隍街、老城隍庙商业街等,这些地方也是游客感受民俗文化的好去处。
传统节日的传统建筑与文化景观

传统节日的传统建筑与文化景观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也是这个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
传统节日与节日相关的建筑和文化景观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的传统建筑与文化景观,并分析它们在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建筑与节日——传统节日的见证与展示传统节日的建筑是人们举办庆祝活动、开展各种仪式的场所,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见证。
例如,中国春节中的庙宇、庙市等建筑物,象征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祈福,也是人们表达感恩的场所。
这些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节日氛围浓厚的景点,吸引着游客和参与者。
不仅在中国,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节日也有着与建筑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印度的狂欢节中,人们会在街头一起跳舞、放烟花,这些活动通常在寺庙附近举行,寺庙成为了人们聚集和融合的场所。
同样地,泰国的水灯节也离不开寺庙和佛教建筑的存在,人们在水边点燃蜡烛,祈福祭拜,纪念往昔的先人。
传统节日的建筑作为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和传承,并且通过富有仪式感的庆祝活动,使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建筑物也成为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景观与节日——独特魅力的展现与传承除了建筑物,传统节日还与文化景观紧密相联。
这些文化景观汇集了传统的手工艺、民俗表演、舞蹈、音乐等元素,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着当地民族的独特魅力,体现了历史和传统的延续。
举例来说,日本的樱花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赏花、举办野餐、舞蹈等各种活动。
樱花不仅仅是花卉,更是日本文化的象征之一。
人们欣赏樱花的同时,也在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同样地,巴西的嘉年华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统节日。
在嘉年华期间,各式各样的化妆舞会、歌舞表演、巡游等活动将整个城市装点得五彩斑斓,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嘉年华作为巴西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推动巴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俗与建筑文化68页PPT文档70页

民俗与建筑文化68页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8 Nhomakorabea、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大理古城,一座独特的建筑艺术与民俗文化融合之城

• “看遍世间的千山万水,双脚丈量了每一寸土地,可我内心更为 依恋那古香古色的小镇,随时随地散发着岁月静好的迷人气质, 仿佛外界的喧嚣纷争与这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大理,吸引着 无数人慕名而来,可是在它的背后却有一座古城誉为“云南的最 后一片发呆净土”。
大理古城
• ·大理古城位于风光秀丽的苍山脚下,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 城。
• ·城内街道呈典型的棋盘式布局,是大理的旅游核心区。 • ·农历三四月的大理天气晴好,此时来大理欣赏风光、感受民俗最
为合适。 • ·在这里蜂蜂们可以养花弄草、撸猫逗狗、逛小店、泡酒吧,享受
文艺时尚慢生活。
•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大 理白族自治州,是一座 有着悠久历史和浓郁文 化的城市。这里是古代 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 也是现代大理的游核 心区。来到大理,一定 要去古城逛一逛,感受 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 如果你喜欢摄影,那么大理古城也是一个绝佳的摄影地点。这里 的老建筑和小巷弄堂,都是摄影爱好者的最爱。你可以拍摄到许 多有趣的照片,留下美好的回忆。
• 满怀期望而来,却大失所望,商业化太过浓郁,每条街道上的店 铺都差不多,建筑风格也没有太大特色,逛不了多久就有些腻了。 本想找找原住民的区域,看看古城原住民的生活,可是走到角落 依旧难见到原住民,也许是原住民都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给外地 人开店了吧。
• 这次来大理玩了3天,不是旺季,所以人不是特别多,刚好有一 种难得的娴静。吃了当地最有特色的小吃,买了鲜花和当地很多 特产,租了个电动小smart环湖,现在洱海还在整顿,双廊镇住宿 和餐饮歇业了,部分路段也在修,不是很方便,但是沿途景色还 是很美的,不影响游玩
宜宾特色文化总结

宜宾特色文化总结引言宜宾是四川省的一个美丽城市,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特色文化。
在这里,我们将总结宜宾的特色文化,包括宜宾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等。
通过这篇文档,我们将更好地了解宜宾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宜宾的饮食文化1. 宜宾燃面宜宾燃面是宜宾的传统特色美食之一。
它的主要原料是面条和各种配料,如肉、豆瓣酱、花椒等。
宜宾燃面将面条做得软硬适中,配料的味道鲜美,特别适合宜宾的气候。
它不仅是一道美食,也是宜宾人民的文化象征之一。
2. 宜宾豆花宜宾豆花是一种用黄豆制成的传统食品。
它的做法非常简单,将黄豆磨粉煮熟后,加入适量的糖水和配料。
宜宾豆花口感细腻柔滑,味道鲜美清香。
它是宜宾人民早餐的常见选择,也是宜宾的一道特色小吃。
二、宜宾的建筑文化1. 李庄古镇李庄古镇是宜宾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
它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朴、典雅的特点。
古镇中的传统民居、古老的街道和石桥等建筑物都展现了宜宾的建筑文化。
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镇的独特魅力,欣赏到宜宾建筑文化的独特之处。
2. 宜宾熊猫基地宜宾熊猫基地是宜宾的一大景点,也是宜宾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基地以熊猫为主题,建筑风格独特,融入了宜宾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可爱的熊猫,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宜宾特色的建筑风格。
三、宜宾的民俗文化1.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宜宾民俗文化中的重要节目之一。
每年的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宜宾各个乡镇都会举行舞龙舞狮的表演。
舞龙舞狮不仅寓意着好运和祥瑞,也是宜宾人民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在舞龙舞狮的表演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宜宾民俗文化的底蕴和活力。
2.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宜宾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每年的端午节,宜宾各个地方都会进行龙舟竞渡的比赛。
龙舟竞渡不仅展示了宜宾人民的团结合作精神,也是宜宾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活动中,人们可以欣赏到龙舟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宜宾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结论宜宾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其特色文化将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真正建筑的诞生 北方,在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
发现。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 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人们开始进行有目的的人工建 造房屋的活动,这样,真正的建筑产生了。
陕西西安半坡方形半穴居
陕西半坡遗址及复原图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 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如长江下 游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阑建 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 等。 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方面有显 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潮湿,远离虫蛇 野兽的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 就地取材建造等。可以说“巢居”是 先民在适应环境上的又一创举。
2、成型阶段—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5世纪)
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夏商周及春秋时期,是 中国建筑文化获得快速发展和基本形成的时期。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青 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 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 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 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一座早商城址,可看做是商朝建筑的 代表。
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
周朝的岐山宫殿甲组遗址复原剖面图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 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
3、发展阶段—Biblioteka 秦汉时期秦和西汉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砖 瓦夯土等技术,建筑体系基本形成。
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 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民俗与建筑文化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建筑的起源 1、与鸟兽混杂,栖身于天然洞穴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旧石器时代,原 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 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 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 求。
商朝二里头宫殿的廊院建筑
西周已经有型制完整的四 合院型住宅。最有代表性的建 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 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 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 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 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 堂之间有廊联结。门、堂、室 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 围成封闭空间 。这是我国已 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 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 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 院建筑并无不同,可以看作是 中国合院建筑的鼻祖。
魏晋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龙门石窟
4、成熟阶段—隋唐至宋元 这一阶段,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 体系,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达到顶峰,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 的建筑风貌,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各式宗教 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中国 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
汉朝长安南郊明堂复原图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经济、文化首次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汉 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建筑科学上,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和井 干三种主要木构架体系都己出现并趋于成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布局和 外部造型亦基本完备,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己基本形 成。
魏晋南北朝,是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建筑上不及秦汉期间 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 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 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 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 佛塔和石窟。建筑风格由古拙、强直、端庄、严肃、以直线为主的汉风,向 流丽、豪放、遒劲活泼、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
1、萌芽阶段—新石器时期到原始社会结束(6000-2000年前)
开始出现房屋以及固定的住所,出现了村落;由于自然条件的 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 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在龙山文化中还发现白 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是我过已知的最古老的居室装饰。这一时期 的建筑不仅形成“聚落”,还出现了原始社会公共建筑形态。
河姆渡遗址木构结构
4、中国建筑的木构架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下,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中木构架承重 建筑广泛分布于各民族地区,是中国建筑类型的主流,具有 普遍意义。木构架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的 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二、中国建筑的发展
秦阿房宫—一座想象中的宫殿
《史记·始皇本纪》中 记载:阿房宫前殿,东 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殿中可以坐一万人。
秦代一步合六尺,三 百步为一里,秦尺约0.23 米。如此算来,阿房宫的 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 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 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 余了。如今在陕西西安西 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 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 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 阿房宫遗址。
与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 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百越等南方民族“构木为巢” 的居住模式。
内蒙古大青山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 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 这些发现,使人们对五千年前的 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 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 尊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 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 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 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它的物质功 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 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2、穴居——寻找遮风避寒的住所 中国建筑具有“土”意义的萌芽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 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 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巢居——架构远离暑潮的乐园 中国建筑具有“木”意义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