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1)表现:
①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新青年》。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 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③、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 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 荣景象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 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2)作用: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表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 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开创了 国人办报的先例。)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 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 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 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 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 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 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我国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这 正是 : 纸 发 明开先 河 , 汉 毕升 印刷 字 已活 , 明清 已有 邸京 报 , 盛世 当今报 刊 多 。
[ 参 考 文 献]
清政府 在鸦 片战争 前严 厉实 行 闭关 锁 国和禁 教 政策 , 西方传 教士 很难 留于 中 国境 内, 们则 于南洋 他 带传 教 、 办报 。1 1 8 5年英 国传教 士 马 礼逊 在 马六 甲出版 了《 察世 俗 每 月统 纪 传 》 这是 第 一 份 外 国人 ,

[ ] 郭 志东 . 国新 闻史 述 要 . 南 企 业 外 交 函授 学 院教 材 . 1 中 海 [ ] 张 树栋 ,庞 多 益 , 如 斯 .简 明 中 华 印 刷 通 史 [ . 林 : 西 2 郑 M] 桂 广
师 范大 学 出版 社 , 0 4年 . 20
民办报 纸 。 维 新运 动 中 , 梁 等创 办 了《 康 中外 纪 闻 》 《 、 强学 报 》《 、 时务报 》虽 先后 遭清 政府 的查 封 , 对我 国新 , 但 闻事业 的发 展起 到 了一定 的进 步作 用 。
民初 , 在孙 中 山 的倡 导 下 , 香 港创 办 了《 国 在 中 日报 》 10 。 9 5年 在 日本 创 办 了 中 国 同 盟 会 机 关 报 《 民报 》 孙 中山首 次提 出 了三 民主义 , , 为辛 亥革命 奠 定 了舆论 基础 。 五 四时期 , 克 思 主义 传 入 中 国。 由陈 独 秀 创 马 办 的《 青年 》 毛泽 东在 湖南 创办 的《 新 、 湘江评 论 》周 、 恩来在 天 津创 办 的《 天津 学生 联合 会报 》 在宣 传马 克 思 主 义 方 面 发 挥 了重 要 作 用 。 中 国共 产党 成 立 后 , 办 了第 一 张全 国性 工人 创

中国媒介发展历史

中国媒介发展历史

中国媒介发展历史中国媒介发展始于古代,最早的媒介是纸张,通过纸张传播文字和图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雕版、活字印刷等技术,使得传媒的发展更加迅速。

到了20世纪初,电报、电话和广播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传媒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民国日报》、《大陆周报》、《国际新闻通讯社》等成为了当时的重要报纸和通讯社。

此外,国内的广播媒介也得以建立起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媒介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局面。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文艺是一种战斗艺术,是一种宣传艺术,是一种教育艺术。

”这也为新中国的传媒事业提供了指引。

当时成立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在传播党的声音和思想教育方面贡献良多。

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媒体开始为市民服务。

中国最早的现代性广告是通过广播和报刊发放的,在上海已经成了购物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媒介事业得以开放和发展,更多的广播电视频道和报纸杂志出现,新兴的互联网媒介更成为了当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的传媒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提高了自身实力和影响力。

许多报业集团、新闻集团、广播电视集团等成为传媒业的重要代表。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媒介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力量。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居全球首位,国际传媒对中国媒介的关注也日益加深。

虽然中国媒介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其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部分媒体在传达信息时需要加强真实性和公信力,提高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同时,需要消除商业化对传媒多元化和质量的负面影响,促进更加健康、成熟和长期的发展。

总之,中国媒介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传媒事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也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期望它会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世界传媒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

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 (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 年), 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 、“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 999 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 )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 ,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中国报纸的起源

中国报纸的起源

从中国报纸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未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唐朝开元年间,在长安出的<<开元杂报>>是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路旁。

1638年(崇祯11年)以后,由于普遍采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但因战争频繁,交通堵塞等情况,江南一代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

1878年(清光绪四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开展包括投递报刊在内的邮政业,才脱离兵部转为民用。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

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自此我国的报纸事业便蒸蒸日上,为其献身的人士也不计其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报纸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在这期间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起与衰落,但是报纸的流行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方便。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

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

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

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报”。

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

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

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

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西方传教士的传来: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传播西方
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包括印刷术和新闻传媒的概念。


为中国的报刊产生提供了基础。

2.教育改革和知识普及:近代中国逐渐重视教育改革和知识
普及,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开始刊行校报、刊物,以便教
学和学术研究。

这些校报和刊物成为了近代报刊发展的起
点。

3.维新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进入了洋务运动
和维新运动的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的发展和
变革。

为了交流思想、表达观点和推动改革,他们开始创
办自己的报刊。

4.灾难和动乱的影响: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动乱,
如太平天国运动、战乱和社会混乱等。

这些事件促使人们
迫切地需要了解和传播最新的消息和信息,以便适应和应
对这些变化。

5.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示范作用:近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
的侵略和殖民压力,西方国家的报纸和新闻传媒模式对中
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明显。

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尝试
创办以西方为样板的报刊。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它们在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董天策陈映黄晓赟刘俊收稿日期: 2005 - 01 - 18 254摘要: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

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概括为宗教报纸、商业报纸、政论报纸、机关报、晚报、专业报(行业报) 、都市报几种形态或类型,并对各类报纸的历史沿革与内容特色作了全面的描述与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作为新闻纸,报纸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是社会风云的历史见证,是时代精神的鲜活体现。

因此, 报纸的内容总是与时俱进的。

与之相适应的是,报纸的形态或者说类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 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

因此,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报纸形态或报纸类型的历史沿革作一全面的描述与分析,以便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的历史发展。

据现有材料,中国报纸起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或称“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宋朝发展为“邸报”(或称“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邸报”在明清两朝又有所发展(或称“邸抄”、“邸钞”、“阁抄”、“科抄”、“京抄”、“朝报”、“京报”等) ,但始终都是“官报”形态。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军事消息等。

宋明清三朝,出现过民间办报,如宋朝的“小报”、明朝出现的“抄报行”、清朝出现的“小报”(或“提塘小报”、“小抄”),但始终受到统治者的严厉禁止,并未真正发展起来,只是“官报”的补充形态。

[1 ]以邸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报纸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不在本报告的讨论范围之内。

传统上,除古代报纸外的中国报纸被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815 年至五四运动前为中国近代报纸,五四运动以后至1949年10月前为中国现代报纸, 1949年10 月以后至今为中国当代报纸。

这是一种基于政治历史的报纸分期。

如果从报纸特性本身来看,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报纸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整体上,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类型或形态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报纸的创办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起源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纸。

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东南亚华侨中散发,并有一部分传入广州。

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刊。

由此开始,至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人在东南亚、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先后创办了6 种中文报刊和10 多种外文报刊。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继续创办了不少宗教报刊。

除《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外,著名的宗教报纸有: 1833年传教士郭士立(郭实腊)在广州创办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 1857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在上海创办中文报刊《六合丛谈》,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后于1874年9月更名为《万国公报》,等等。

宗教报刊的内容构成,首先是阐释基督教教义, 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世界各国的人文、史地、时政,最后是刊载少量的新闻消息。

这几方面的内容,各报随时代先后而有所侧重。

大体上,越早的报纸越侧重宗教内容, 其余内容依次递减,越到后期的报纸,宗教内容越来越少,而新闻消息的比重逐渐增加。

二、商业报纸的创办与发展商业报纸是以赢利为办报主要目的的报纸。

最早的一批中文商业报纸出现在19 世纪中期, 如1857年由孖剌报馆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1861 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上海新报》等。

一些有影响力的中文商业报纸在19世纪后期开始形成, 如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在上海创立《申报》, 1882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沪报》(出至73 号改名《字林沪报》), 1893年由英国商人与中国商人张叔和等在上海合资创办的中文日报《新闻报》。

《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是中国商业报纸的典型。

[2 ]这几家报纸在创办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外资背景,但办报业务特别是编辑大权都归国人之手,由国人主持笔政。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申报》、《新闻报》都归国人所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国人主办的报纸。

早期的商业报纸几乎是商业信息的载体,《香港船头货价纸》只登行情物价、航运消息等内容。

《上海新报》也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占据了绝大多数版面。

发展到以《申报》为代表的商业报纸阶段,商业报纸则走向成熟,除了继续注重商业信息而外,《申报》在内容上形成了崭新的特点:首先是重视新闻报道。

一方面是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

如公开征集志怪述异的社会新闻,曾就杨乃武与小白菜和杨月楼案进行连续报道。

另一方面是重视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如日本侵台、中法战争等都派人赴现场采访,抢发独家新闻,还利用电报传送新闻。

其次是重视报纸言论。

《申报》认为要达到赢利目的,必要时也须仗义执言,并且强调言论要有益于国计民生,因而每天均有一论说置于头版,曾发表过谈吸鸦片、聚赌、缠足之害的论说,主张禁娼的论说,宣传修铁路、开矿藏等“富国之策”的论说。

再次是注重文学副刊。

在《申报》之前,报纸偶尔刊登一些旧体诗词和寓言之类的作品。

《申报》则公开征求和逐日刊登“骚人韵士”的“短什长篇”与“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且日渐综合,开中国报纸副刊之先声。

这样, 从《申报》开始,由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四方面内容为组成要素的中国报纸模式就基本形成了。

三、政论报纸的创办与发展政论报纸是以评述时政、抒发政见为宗旨的报纸。

中国政论报纸开始于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 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

王韬创办《循环日报》,目的在于立言,即借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因此,《循环日报》几乎每天发表一篇政论, 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政论报纸,从此开启了中国“办报立言”的报纸传统。

[1 ]甲午战争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了一大批宣传维新变法的政论报纸。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895年8月17日创刊于北京的《万国公报》,同年12月16日改名《中外纪闻》, 1896年1月12日创刊于上海的《强学报》, 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的《时务报》, 1897 年2 月22 日创刊于澳门的《知新报》, 1897 年10 月26 日创刊于天津的《国闻报》, 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的《湘报》。

这些报纸将“办报立言”的宗旨发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政论报纸在维新变法时期成为中国报纸的主流。

作为中国政论报纸的肇始,《循环日报》虽以发表时政性言论而著名,但商品行情、航运信息及广告占大多数版面,新闻及论说只占四分之一版强,在总体上还是一份商业经营型报纸。

而维新派创办的各种报纸则发扬光大“办报立言”的传统,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中心来组织报纸的版面内容。

维新派报纸创办时间有先有后,出版发行有长有短,内容上亦各有侧重。

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 时政论说。

发表时政论说是维新派政论报纸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内容。

阐述维新变法的思想观念,宣传“开学校”、“变科举”的当务之急, 鼓吹“设议院”、“伸民权”的君主宪政,倡导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抨击西方列强,呼吁御侮救亡,构成了时政论说的基本话题。

其二,西政西学。

维新派政论报纸大量译介了世界各国的兴衰沿革、新政措施等西政情况,以及地理、交通、工业、贸易、外交、兵制等西学知识,以便为推进维新变法提供有效参照。

其三, 新闻报道。

维新派所办各报大部分是期刊,除少数几家日报外,多数刊物登载的新闻不多,但也有选择地刊载时政要闻、外交情况、“五洲近事”,特别是注意报道维新运动的进展,而且寓评论于新闻报道之中,利用新闻报道来发表政见,使新闻报道有效地配合维新变法的舆论动员。

四、机关报的创办与发展机关报是政党、国家机构、社会团体主办用以宣传其政治主张、方针政策和思想观念的报纸。

1895 年,康有为在北京和上海分别组织京师强学会、上海强学会,并主办《中外纪闻》、《强学报》作为两学会的机关报。

但习惯上,人们仍将其视为政论报纸,而主要把革命政党所创办的报纸视为机关报。

1900 年1月25日,孙中山在香港创办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机关报之鼻祖”。

嗣后,机关报随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而纷纷登台亮相: 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6 会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 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向导》; 1925年12月5日,国民党在广州创办《政治周报》; 1927年3月22日,国民党在武汉创办《中央日报》; 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创办《新华日报》;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延安创办《解放日报》; 1948年6 月15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坡创办《人民日报》;到1950年,全国绝大部分省(直辖市)都建立了当地的党委机关报,许多地市级党委机关报也纷纷成立。

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机关报组成的党报网,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报业的主干。

作为机关报主办者的政党、国家机构、社会团体具有不同的阶级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机关报具有不同的阶级性,但作为报纸种类,机关报又具有共同的一些特点。

机关报总是主办者的代言人,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性质。

在报纸内容上,机关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视报刊言论。

出于宣传主办机关的政治主张和开展对敌思想斗争的需要,早期机关报的言论一般占整个报纸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在形式上则将政论报纸单调而冗长的“论说”发展为“社论”、“社说”、“时论”、“代论”、“来论”等多种多样的评论形式,并且创造了“时评”(时事短评)和“编者按”这两种崭新的评论形式。

二是强化新闻报道。

新闻类别日趋丰富,形成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商业新闻、经济新闻等门类。

机关报的新闻报道在内容选择上突出时政新闻,在报道策略上注重正面报道,从而使新闻报道服务于主办者的中心工作。

三是开辟文艺副刊。

这是对商业报纸的借鉴,也是对政论报纸的超越。

机关报的文艺副刊主要刊载随笔、诗词、戏曲、小品等,并注意保持较为严肃的格调与高雅的品位。

五、晚报的创办与发展晚报是每天下午或傍晚出版的综合性城市报纸。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晚报逐渐发展起来。

1924年4月,《世界晚报》在北京创刊; 同年9 月, 《新天津晚报》在天津创刊; 1929 年4 月,《大美晚报》在上海创刊; 1932 年2 月,《大晚报》在上海创刊; 1936年8月,《华美晚报》在上海创刊; 1946年5 月,《新民报晚刊》在上海创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