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
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临床观察表,采纳广东省中医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住院并确诊冠心病房颤的病人259例,记录其性别、年龄、病程、冠心病类型、各并危险因素、心室率、房颤类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及主要临床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判别其中医证型。
结果各种证型中以气滞血瘀型、痰浊阻滞型居多,各证型所占比例由多到少排列为气滞血瘀型(32.4%)>痰浊阻滞型(26.3%)>心脾两虚型(15.4%)>肝肾阴虚型(13.5%)>水饮凌心型(8.1%)>心阳不振型(4.2%)。
结论冠心病房颤病因以血瘀为主。
血瘀、痰浊、气滞是冠心病房颤的主要病机。
关键词: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规律中图分类号:r541.4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2-1163-03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冠心病房颤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冠心病房颤采用单纯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转复,但易复发,同时易致新的心律失常。
中药调整气血阴阳,恢复脏腑功能,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延缓复发,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房颤的基本方法,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冠心病房颤的中医证候分布的研究,探讨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有关因素的关系,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房颤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西医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参照《内科学》。
房颤心电图诊断及房颤分型参考《临床心电图学》和《内科学》。
1.2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分为心脾两虚、肝肾亏虚、心阳不振、水饮凌心、气滞血瘀、痰浊阻滞6个证型。
1.3 纳入标准①由下列情况之一证实有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1支或以上冠状动脉或其分支存在≥50%管径直径减少;既往心肌梗死(mi)或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肌核素扫描有可逆性灌注缺损;或典型的冠心病心绞痛病史及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心电图有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0mm(j点后0.08s测量)伴心绞痛,②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提示有心房颤动发生。
71岁男子房颤10余年中医三诊

71岁男子房颤10余年中医三诊“斩草除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和期前收缩,为心律失常的第三位。
房颤可见于多种心血管疾病,属中医心悸、怔忡等范畴。
可出现心动悸、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并能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使血液动力学状态恶化,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房颤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易导致心房附壁血栓形成,因此,房颤患者脑栓塞发生率是窦性心律者的4~7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笔者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温阳益心安神法治疗房颤取得良好疗效,主要体会简述如下。
心阳不足是基本病机临床研究证实,心阳虚是房颤常见证候。
房颤发作状态下,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室收缩不规则,心排血量下降,这种病理状态与心阳气不足密切相关。
笔者曾对门诊30例房颤患者的证候进行分析:初诊属心阳虚弱、心气亏损与胸阳不振、心气不足这两证者19例(占63.3%),其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动则尤甚,肢冷、畏寒、舌淡胖、苔白,脉沉缓或结代等心阳不足的表现;或胸闷或憋闷疼痛,时有夜间憋醒、四肢不温等胸阳不振症状。
心属火,位居于胸,胸为阳,火亦为阳,两阳相合,故心为“阳中之太阳”。
故心脏能搏动不息,从生到死,阳气是维护心脏功能的基础。
如感受风寒或寒邪等阴寒邪气,或过服苦寒之品,内伤阳气;或久病迁延而耗伤阳气;或因年老体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皆可损伤心之阳气而发生心阳不足、温煦失职、运血无力的证候。
虽然,心阳气不足是房颤的主要病机。
但由于房颤的症状表现复杂,特别是房颤发作时,心阳不足的虚证常被掩盖。
笔者临床观察体会到,部分房颤患者初诊时并无明显的阳气虚弱表现,而往往是痰热、痰瘀、气滞等表现比较突出,如胸憋闷、心前区刺痛(部位较固定),舌暗红或胖大等痰浊、瘀血症状。
但经过治疗,房颤得以控制后,随着标实症状缓解,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等阳气虚弱的病理本质就明显表现出来了。
观察中药治疗冠心病快速房颤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

为对照组 与观 察组 , 每 组人数均等 对照组 患者使 用常规 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 上配 以中药治疗 ,治疗 1 周后确
定治疗效 果。在治疗前 以及治疗后 的 3 d 、7 d进行 心电图的检 查。结果:观察组 患者 与对 照组在 临床 症候 、心 电图以及动 态心电图
的改善方 面相 比较 , 观 察组有显著的 改善效 果。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 以中药治疗冠 心病合 并快速 房颤具有 良好的疗效 , 值得在 临床 中推 广使 用。 【 关键词 】 中药;冠 心病;快速 房颤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T C M m e d i c i n e t r e a t me n t o f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C HD )r a p i d a t r i a l
[ 1 ] 王士 贞主 编. 中医耳 鼻咽 喉科 学[ M] B 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 0 3 : 1 6 2 — 1 6 7
慢性扁桃体 炎多 由急性扁桃体 炎反复发作 ,或因扁桃体隐 窝 引流不畅 ,窝 内细菌 、病毒滋生繁殖而演变为慢性炎症 。亦 可继发于某些急性传 染病 如猩 红热、流行性感 冒、麻疹之后 。 机体 抵抗力 降低 和变态 反应形成 ( 包 括细菌 性及 自身变态 反 应 )是慢性扁桃体炎发病机理 的两个重 要因素,需予重视 。 慢性扁桃体炎属 中医 “ 乳蛾 ”范畴,其发病与肺脾 肾的关 系密切 。究其病因,发病早期 多为风 热邪 毒循 口鼻入侵,肺 胃 所属之咽喉首 当其冲而发病 。病久体弱则致脏腑之 阴阳气血津 液失调 ,邪毒久滞咽喉,气 血痰 浊瘀 滞,咽喉失养 ,导致病程 迁延 反复发作 。笔者认为,对于慢性扁桃体 炎的治疗,应紧 紧 抓住 湿热余邪未清 ,脓 毒留滞的病理损害,增 强体 质,提高机 体 免疫功能 ,祛 除扁桃 体寄生的病菌。本文银射 消蛾汤中,以
中医案例分析

中医案例分析XXX,男性,27岁,于1953年1月2日因发病10余日就诊。
主症为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全身骨节疼痛、腰腿痛、咳嗽、鼻塞。
脉象滑数。
治疗方案:该病属于风寒表邪未解,治宜辛温散寒、宣通鼻窍,方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加减调理后服用。
二诊:服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有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脉象仍滑数。
根据病情调整方剂,去芍药,加防风、羌活等药物,继续服用。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消失,脉象正常。
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
经过辨证施治,该病属于风寒表证,治疗方案以辛温散寒为主,加减调理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医者应根据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方可达到最佳疗效。
文章格式错误已被剔除,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华廷芳医案选》中记录了一位患有外感风寒的病人。
处方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陈皮、半夏、云苓、双叶、杷叶、菊花、生地、生姜和大枣,水煎后服用。
服药后,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不再发热恶寒,身体和骨节疼痛、咳嗽和鼻塞等症状也完全消失了。
但是,患者仍然感到头痛和眩晕,并且腰脊疼痛,小便红。
医生根据症状分析,认为病情已经影响到了肾脏,进入了太阳之里。
因此,医生开了杞菊地黄汤加赭石来镇定病情,同时使用元参、天冬来滋阴补肾,葛根和竹叶用于治疗项强,乳香和没药活血止痛。
最终,患者完全康复。
根据病人的症状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外感风寒的病情,风邪袭表,导致肺卫不宣,热不得越,寒邪外袭于肤表,遏制卫阳,因此出现了发热恶寒无汗的症状。
同时,寒凝经络,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头眩痛,身骨节痛,腰腿痛。
XXX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导致咳嗽鼻塞等症状。
综合来看,这是一种风寒犯肺的证候。
治疗风寒病情时,应该慎用石膏,因为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病情。
治疗伤寒时,使用石膏的效果非常好,但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合理的加减。
如果加减合适,治疗效果会非常好。
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新结论

合证型,其中以气虚+血瘀(11.59%)、气虚+血瘀+痰浊 (9.61%)、血瘀+痰浊(7.18%)等最为常见,同时可兼见阴虚、 气滞、
阳虚等证。 时隔一年,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临床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顺利,运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调 查研究表明,在8009例患者中,22
19例患者发病或病情加重具有明显季节性,其中春季890 例,夏季320例,秋季383例,冬季1360例。发病的危险 因素有情志、饮食、起
国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学的时代特征,更多的研究结 果有待于数据的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以期能够为冠心病 的中医规范化辨治提供参药二十五味珍珠丸 /ershiwuweizhenzhuwan/ ty79htvv
年4月(5056例患者)的研究表明,70.61%的冠心病患者具 有导致发病或病情加重的明显诱因(其中主要为劳累), 28.76%具有明显
的发病季节性,且发病节气具有一定规律性,50.59%存 在七情失调(其中主要为易怒),45.83%存在口味偏嗜(其 中主要为喜咸、喜辣)
,78.28%缺乏运动,39.24%具有吸烟史,25.08%具有饮 酒史;88.65%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类型属于多种证候要 素组成的复
居和吸烟、饮酒、家族史。所以,今年毛静远教授得出 以下结论:1、冠心病发病与气候、季节、劳累、饱餐、 吸烟、饮酒、情志异常、缺乏运动等因
素密切相关。2、冠心病病位在心,多于脾、肾、肝相关。 3、冠心病中医证候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合证型。 4、大多冠心病患者同时具有2
-4个证候要素。5、证候要素组合以气虚+血瘀、气虚+血 瘀+痰浊、血瘀+痰浊最为常见,同时可兼见阴虚、气滞、 阳虚等证。调查结果揭示了我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11
2 治 疗 方 法
龙 化瘀 通经 。诸药 合用 ,具 有 益 气养 阴 、活血 通 络之 功 ,使 阴 阳气
治疗 组予 中药 自拟益 气养 阴活 血法 为 主 治疗 ,基本 方 以补 阳 血 调 和 ,经 络通 畅 而达 到治 疗 目的。
还 五 汤加 味 :黄 芪 50g、当 归 10g、川 芎 lOg、桃 仁 lOg、红 花 6g、地
次 湿服 ,每 日 1剂 ,15天 1疗 程 。
栓 、动脉 硬 化斑 ,而且 可 以软 化血 管 、恢 复 动脉 弹性 ,从 而使 脑 血
对 照组 给 予 0.9%氯 化钠 注射 液 250ml加 入 复 方丹 参 注 射液 栓 形 成 患 者 脑 循 环 得 到 改 善 ,有 助 于侧 支 循 环 的建 立 :而 以生
『51张 玉红 ,宋 云娟 .刺 五加 注射 液合 补 阳还 五 汤 治疗 脑梗 塞 5O例 .
脑 血栓 形成 属 中 医“中风 ”范 畴 ,是 中老 年人 多 发病 。人 到 中 中国 中 医药信 息 杂 志,2000,7(5):54.
年 以后 ,元气 、肝 肾 阴津 已渐 亏 虚 ,而气 为 血 帅 ,气行 则 血行 ,气 虚 [6]林 可 翼 ,林 求 成 ,周 文 泉 ,等 .脑 血 管 病 治 疗.中 西 医 结合 杂 志 ,
而血瘀 则贯 穿该 病 的始终 [41,故对 脑 血栓 形 成恢 复期 患 者 。笔者 认 2000,23(5):14. 为在 注重 活血化 瘀 同时 ,还要 注重 益 气养 阴 ,以缓 则 治其 本 。主 中 f8]z-海 同,白海 波 ,严 伟 民,等 .养 阴盛 气活血 冲剂 对 小鼠脑 缺 血 时
以上所 有 病例 如 合 并有 高 血 压 、冠 心 病 、高脂 血 症 等 合 并症 神 经 细胞 ,抗栓 溶栓 作 用[81。辅 以益 气化 瘀药 共奏 祛瘀 扶正之 效 。
中医药辨治心房颤动经验浅谈

3 病 案 举 例
房颤不 同病 因及证候 要有 不 同的治疗 思路 ,治应 审 因 论治 、因证施药 。陆老师 总结 了历代 医家论 述 ,并 结合 其
李 某 ,男 ,7 2岁 ,因 “ 阵发 性心前 区憋 闷 1月余 ,加
重 3天 ”于 2 0 1 5年 1月 2 8日初诊 。症见 :阵发性胸 闷、气 短 、心悸 ,长吸气后得 舒。前天 夜 间因突 发胸 闷 , 自行服 用速效 救心丸后 缓解 。昨晚七点再 次突发心悸 、胸 闷 ,后 自
・
4 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 0 1 5年 9月第 2 4卷第 1 7期 C h i n e s e J o u n r 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e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 2 0 1 5 , V o 1 . 2 4 , N 0 . 1 7
成为房颤 的触 发 因素 ,最终发 为房 颤。西医 治疗 以改善 血
液循环为主 。中医治疗 心血瘀 阻 型以活血 化瘀 为原则 ,方 可选用血府逐瘀 汤加减 ;痰 湿痹 阻型 可用六 君子 汤与温胆 汤合用治疗 ;肾阴阳两虚可选用滋 肾平脉方加减 。 2 . 3 心肌炎所致房颤 急性心 肌炎患者 出现 房颤和右束 支
退 ,或心脏传 导功能 障碍 ,心房 异位起 搏点 应激性 兴奋 所 致。笔者 导师 陆峰副教授 辨治 心房颤 动具有 较为独 到 的经
验 ,临床疗效较好 ,现将其三则验案简介如下 。
1 病 因 病 机
房颤在老年患者及 原有 心血管 疾病 者 中常 见 ,主要 为
冠心病伴有 心力 衰竭 多发 ,还可 见于 高血压 心脏病 、肺 源
心房颤动中医病机特点思考

・
思路 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 ・
心 房 颤 动 中 医病 机 特 点 思 考
李丰涛 王永 霞
【 摘要 】 房颤的病机 中医界 医家众说纷 芸 , 总结起 来其病机 特点有二 : 一者 多因心之气血 阴 阳
亏虚 , 痰饮瘀血痹阻心脉 , 或情志不调 而致心脾两虚 、 心神失养而发 为房颤 , 此为其普遍 性 ; 者房颤 再
血 脉受震 而成 心颤 脉 乱 之病 变 。明 ・ 肯 堂《 治 王 证
愈加亏 虚 ; 二则 脉 络痹 阻 , 阴不能 布 达 , 神失 养 气 心 则愈重 ; 再者 , 痰饮 亦 可凌 心 而致 房 颤 。《 证论 ・ 血
敛 阳而致 房颤发 生 。
动 现象 , 疑 符 合 中 医 的 “ 无 风性 善 行 而 数 变 ” 特点 。
杨 湖 认为 , 颤 的基 本 病 机 为 心 宫 虚 风 内动 , 房 病 位在 心 , 累及 于 脉 , 本 虚 标 实 之 证 。本 虚 主要 是 乃 心之气 血 亏虚 , 合 阴 阳之 偏 虚 ; 实 主要 是瘀 血 、 或 标
、
常伴 有头晕 、 闷 、 胸 气短 等 症 状 , 脉结 或 代 。多 发 于 4 0岁 以上 的老年 患者 , 内经 》 云 “ 四 十而 阴气 《 有 年 过半 ” 积损正 衰 、 阴两伤 进 而 出现 房 颤 。心 主血 , 气
脉 , 气 , 血 以充 , 赖气 以行 ; 属 阴 , 属 主心 脉赖 血 血 气
属 风 象 , 受外 风或 虚风 内动 , 心滞 络 , 为 房颤 , 为 其 特 异性 。前 者 是 房 颤 初 始 的 、 感 舍 发 此 间接 的病 机 ,
是心系及其他脏腑系统病证共有的 , 后者则是房颤的直接病机 。其 基本病机 为虚风 内动 , 病位在 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血瘀和气虚等为证素分布的主要部分;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以下顺序:气阴两虚最主要,痰瘀互结次之;气虚血瘀再次之,之后为痰火扰心和肝肾阴虚。
结论:血瘀为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素多数,气阴两虚为中医证候多数,且冠心病房颤患者很多为虚实夹杂,病情较为复杂。
【关键词】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
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常见心律失常症状,中医学称之为“心悸”及“怔忡”。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患有冠心病房颤患者在800万以上,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健康。
[1]我们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进一步研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门诊治疗的确诊病人,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47-8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74.1岁。
109例患者为阵发房颤(90.8%),
7例为持续性房颤(5.9%),5例为永久性房颤(3.3%)。
1.2 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标准根据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心房纤颤根据《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标准。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相关的分析方法进行计数统计
分析
2结果
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素先后顺序分别为血瘀(83.3%)气虚(78.3%)痰浊(72.5%)阴虚(52.5%)具体见表一。
标注:由于患者有现多证相兼的情况,所有证素总和高于患者总数。
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先后顺序为气阴两虚(43.3%)痰瘀互结(35.0%)气虚血瘀(28.3%)具体见表二。
标注:由于患者有现多证相兼的情况,所有证候总和高于患者总数。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逐步到来,近年来高血压病发病率呈现出了上升趋势,房颤的发病率也有所提高,本组120例缓和的房颤主要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超过2亿,超重及肥胖人群同样超过2亿。
这些人群均为房颤的高危人群。
一旦患者出现房颤,将直接导致心输出血量不足,易引发血栓等疾病,因此对于冠心病房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在《黄帝内经》以及《伤寒论》已经对房颤有所记载,指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在《金匾要略》也有“水在肾,心下悸”以及“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等记载,
《诊家枢要》中有“促脉之故,得于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
十之二三,或因气滞,或因血凝”的记载,[2]对于房颤从脉象上给予了病因判断。
《证治汇补》中更直接将心悸的病因分成了:肝胆心虚、郁痰、停饮、气虚、血虚、痰结、气郁、阴火等几个方面。
为冠心病房颤研究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3]
现代中医认为冠心病房颤的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虚实两端,其中虚侧是气虚为本,而实侧则是痰瘀作祟为标,病位在心,而关乎五脏。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对于房颤的证素、证候分布情况也开始有了一些数据支持,多将心悸分为气阴两虚、阴虚阳亢、心阳虚寒、痰瘀内阻等证型。
[4]
从本次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的分析中,我们能够发现冠心病房颤患者已虚实夹杂为主,临床上病情比较复杂,[5]且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随着疾病发展,阴阳都多有虚损,气虚无法运行津液,津液停聚而生痰。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不行,血脉停滞后则成血瘀。
因此,气虚、痰瘀是引致房颤的主要病理因素。
[6]在治疗冠心病房颤上,应在补气养阴、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实行辨证治疗,配合温阳、化浊、祛痰方剂,[7]标本兼治,使中医治疗冠心病房颤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贝自强.奚凤霖诊治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 [j].中国医药学报 ,2004,19(10):613-615
[2] 郭金陵.桂枝加炙甘草加味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j] 黑龙
江中医药,2000(5):41-42
[3] 梁杰.冠心病心律失常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 [j].河南医药信息,2001,9(16):30-31
[4] 徐扬明.心房颤动的辨证论治.[j].光明中医杂
志,1997,4:25-27
[5] 王丹,王佳涛.张国伦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经验. .[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272
[6] 梁忠.针刺宁心汤并用治疗心房颤动65例. [j] 中医授通讯,2000,19(6):60-64
[7] 李武卫,郭秋红,于慧卿.邢月朋运用中医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经验. [j] 河北中医,2006,28(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