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生态学3-群落演替2013-04-2
生态学第四章群落演替

群落环境的强烈改造
外界环境的轻微改造
(六)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
不同的演替观 演替模型 演替理论
不同的演替观Βιβλιοθήκη 经典的演替观 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
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下一阶段物种的
建立
个体演替观
初始物种组成决定群落演替的后来优势种
当代的演替观
生活史特征、物种对策、干扰
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如气候
顶极、土壤顶极等,不是截然成离散状态,而是连续 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连 续变化的格局
格局中分布最广泛的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称为
优势顶极,它是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的顶极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季节变化:季相 年际变化:波动
波动的性质
是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
更替现象
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但一般不发生新
种的定向代替
波动的类型 波动的特点
波动的类型
不明显波动: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 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
以控制因素划分的演替类型
群落发生演替(群落发生):在裸地上先锋植物开 始浸入,逐步长满空间,又被其它物种取代的过程。
内因性(生态/动态)演替: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 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造的生境 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不断向 前发展
外因性(生态/动态)演替: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 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如气候、地貌、土壤、火和 人为因素
给以充分时间,演替过程和群落造成环境的改变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一、引言群落演替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群落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群落中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群落演替的起始阶段,此时裸地上没有生物存在。
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2)先锋物种阶段:在初级阶段之后,一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物种开始侵入裸地,形成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裸地,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灌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乔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占据能力。
2.次生演替(1)破坏阶段: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导致原有群落受到破坏,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
(2)恢复阶段:破坏后,群落开始逐渐恢复。
先锋物种侵入,逐渐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2.物种相互作用物种相互作用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群落演替总结

群落演替总结简介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对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群落演替常常是由环境条件、物种间相互作用、种群动态等多种因素所驱动的。
本文将总结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驱动因素以及常见类型。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1.群落:指的是生物群体的集合,包含不同物种的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群落由物种组成,这些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演替:指的是群落的变化过程,包括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和相对丰度等方面的变化。
3.群落演替:指的是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相对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过程。
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群落演替的变化往往由多种因素驱动,下面主要介绍常见的三个驱动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
这些因素对物种的适应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可以导致植物物种的变化,从而引发群落演替。
2.物种间相互作用:物种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
竞争是影响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因素,竞争弱的物种可能会被竞争强的物种替代。
3.种群动态:种群动态主要指物种的出生、死亡、迁移等,这些过程也会对群落演替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某物种的迁移可以导致其在新生境中的数量上升,从而影响群落的结构。
常见的群落演替类型群落演替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1.初级演替:指的是在无生物存在的环境中开始的演替。
例如,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岩石上的初级演替。
初级演替由于没有其他生物竞争,物种替代的速度较慢。
2.次级演替:指的是在已有生物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的演替。
例如,森林火灾后的次级演替。
次级演替通常会受到先前群落的影响,物种替代的速度较快。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类型的群落演替,如稳定演替和逆向演替等。
总结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深入理解群落演替对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群落演替的变化由多种因素驱动,包括环境因素、物种间相互作用和种群动态等。
根据群落演替发生的环境条件,可以将其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群落演替定义

群落演替,又被称为生态演替,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别是在群落生态学、动植物群落学以及群落动态学等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
它描述了在一定区域内,群落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简单来说,群落演替就是一个优势群落被另一个优势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会发生变化,这通常是优势种或全部物种变化的结果。
演替的最高阶段受到无机环境的限制,而在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可能无法达到最高的森林阶段。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侵入定居阶段,也称为先锋群落阶段,此时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并成功定居,它们改良了环境,为后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了有利条件。
接下来是竞争平衡阶段,物种之间开始竞争资源,如光、水、营养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一些物种可能会占据优势地位。
最后是相对稳定阶段,群落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较小。
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和植物环境的更替。
这种变化是由群落内部矛盾的发展所引起的,它导致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而引起植物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为新群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最终新群落会替代旧群落。
总的来说,群落演替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它反映了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
这一过程通常是连续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见或可测的。
通过深入研究群落演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群落生态学群落演替文档全文预览

群落生态学群落演替文档全文预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生物学教材《群落生态学》,主要讲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群落演替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群落组成和结构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包括原生群落和次生群落两种类型,前者是指在没有生物群落的地方形成的群落,后者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形成的群落。
群落演替具有有序性、波动性和方向性等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难点: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片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森林中的生物群落,提问:“你们认为森林中的生物群落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2. 概念讲解:讲解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森林、草原等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现象,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
4. 规律探讨: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规律,如物种丰富度、生物量、生产力等指标的变化。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观察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群落,记录不同时间段群落的变化情况。
7. 拓展延伸:讨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如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2. 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以城市化为例进行阐述。
答案:1.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生物群落演替现象,如物种组成、生物量等的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环境中的群落演替现象?3.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拓展延伸:1. 研究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应用,如生态系统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1)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 (p165图8-3) 休眠芽位于距地面 25厘米以上,又依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 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 1芽植物(25厘米到2米)。 (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 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 厘米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 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 芽植物,更新芽位子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 多年生草本植物。 (4)隐芽植物(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 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5)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 以种子越冬。
三、种的多样性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 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 = 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 3. 多样性梯度 (1)多样性随纬度变化 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 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乔木、海产瓣鳃类、蚂蚁、 蜥蜴和鸟、兽等许多类群中均有充分数据说明这一点,即无 论在陆地、海洋和淡水环境,都有类似的趋势。当然也有例 外,如企鹅和海豹在极地种类最多,而针叶林和姬蜂在温带 物种最丰富。 (2)多样性随海拔变化 如果在赤道地区登山,随海拔 的增高,能见到热带、温带、寒带的环境,同样也能发现物 种多样性随海拔增加而逐渐降低。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一 个群落或一个地区的生物种类名录。 通过绘制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 面积的大小。作法:逐渐扩大样地面积 ,随着样地面积的增大,样地内植物的 种数也在增加,但当物种增加到一定程 度时,曲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通常 把曲线陡度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 作为最小面积。
3群落生态学

Gentry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新热带 森林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年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在热带亚 洲森林类型,两者则不存在相关关系。
环境梯度
物种多样性梯度
时间梯度
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因子
群落生态学
Community Ecology
资源环境学院 生态学系 李荣华
群落生态学
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生物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
群落(community):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 群的集合。 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
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随时间推移,群落会发生变化,所以生物群落指某一时段内
H′=-∑PilnPi=1.61 E= H′/H′max=1.61/1.61=1
pilnpi -0.32 -0.32 -0.32 -0.32 -0.32 -1.61
物种多样性类型
α 多样性 :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测度群落内的物种 多样性。
β 多样性 : 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度方向从 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
γ 多样性 :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现一个地区 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和。
物种多样性梯度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物种多样性梯度
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物种多样性梯度
在海洋和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随深度而降低,原因:阳光进 入水体后,被大量的吸收和散射,水的深度越深,光线越弱, 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多样性降低。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水平 遗传多样性: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过程的 丰富程度
群落生态学

岛屿效应
S=cAz lgS=lgc+z(lgA)
S A,
A:岛屿面积 S:物种数
岛屿效应:面积越大,容纳生物种数越多的效应
S=cAz lgS=lgc+z(lgA)
MacArthur 的平衡说
迁入率曲线与灭亡率曲线交点上的种数, 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根据平衡说,可 说明下列四点: (1)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 (2)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亡种不断地被 新迁入的种所代替; (3)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的种; (4)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 种数逐渐降低。
如何判断物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Whitlaker(1975)认为以下三者是一致的:
1.一个物种占据群落中的生态位超维空间的 分数。
2.该物种所利用的群落资源(如光、水、食物 等)的分数。
3.它所实现的群落生产力的分数。
基于这三者的等价关系,只要测出其中的 一个分数,就可以比较各个物种在群落中 的重要性。生产力是最可靠的比较标准。
0
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
(1)密度(Density) (2)多度(Abundance) (3)盖度(Coverage) (4)频度(Frequency) (5)高度(Height) (6)重量(Weight) (7)体积(Volume)
1.密度(Density) 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一般对乔
4.频度(Frequency)
频度是含有某特定种的样地数占样地总数的百分数, F=r/R×100% 它反映群落中各种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是否均匀一致,从而说 明植物与环境或植物之间的关系。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即为 相对频度。
5.高度、重量、体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 落演替。
次生裸地:指地面上植物现已被消灭, 但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 体,如种子、植物的根系等的裸地。
次生演替的特点
① 次生演替是在外力作用下,使原有植物群落 (草原或森林)解体或消失,直至形成次生 裸地,再从次生裸地上逐渐建立新的植物群 落,并进行群落演替; ② 群落的复生:当外力干扰、破坏作用停止后, 次生演替一般是趋向于恢复到受破坏前的原 生群落类型; ③ 次生演替由于起始点较高(生境条件较好, 又有种源),因而建成新的群落并进行演替 时的速度都比较快。
探讨干扰对群落演替过程的影响 Q:生态系统干扰如何驱动植物群落的 演替变化? 理解物种生活史特征与干扰响应的关系
问题: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diagram produced, is it more like a forest, a grassland or a shrubland? What happens during a fire? A landslide? Grazing? What about during no disturbance periods? Which species tend to increase in abundance during times of no disturbance? What traits do they have in common?
快速演替(几年或十几年)
4 按照引起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
内因生态演替或内因动态演替
演替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群落内不同物种间的竞 争、抑制或种类成分(主要是建群种)的生命 活动,改变了群落的环境,不利于原来的成员, 为其他植物的更新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如 此相互作用,使演替不断向前发展。
外因生态演替或外因动态演替
三 群落演替基本类型
基质性质 初 始 条 件 演 替 方 向 原生演替 旱生原生演替 水生原生演替
主 导 因 素 时 间 进 程 代 谢 特 征
外因动态演替
内因动态演替 世纪演替 长期演替 快速演替
次生演替 群落复生 进展演替
逆行演替
循环演替
自养演替
异养演替
1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原生演替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 演替。 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 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 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原生演替的基本系列
旱生演替系列:原生演替中开始于裸露 岩石、砂地等干旱基质上的演替。
地衣植物群落阶段 苔藓植物群落阶段 草本 植物群落阶段 灌木群落阶段 乔木植物群 落阶段
水生演替系列:从积水发生的原生演替。
自由漂浮植物 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 阶段 挺水植物阶段 湿生草本植物 阶段 木本植物阶段
自然群落的特点:
1)种类丰富。尤其是林下二层、三层,
耐荫灌木和地被种类多,季相变化明显
丰富。
2)优势种明显,外貌各异,富有特色。
3)结构紧密,层次分明,复层混交,绿量
大,生态效益好。
栽培群落 (北植碧桃园)
一层:油松、元宝枫 二层:各种碧桃品种,榆叶梅、连翘、紫 薇
三层:野牛草
栽培群落存在的问题:
演替机制总结
可定居的空间
只有演替初期 物种能定居 促进 环境不适于早期物种 但较适于后期物种 ,早期物种被淘汰
顶极
演替开始 定居的首批物种改变环境
耐受 环境较不适于早期物种, 但对于后期物种,既非 较适宜,又非较不适宜
顶极
各演替阶段的 物种都能定居
抑制
环境不适于所有 物种
顶极
最后存留的物种,其 对环境的改变对其他 物种无促进
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 后者难以入侵和发育,因而物 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各种 可能都有,其结果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那一种先到。演替在 更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的生活 史对策,因而难以预测。在该 模型中没有一个物种可以被认 为是竞争的优胜者,而是决定 于先到该地,所以演替往往是 从短命种到长命种,而不是由 规律、可预测的物种替代。 A B
2 按演替方向归类
进展演替
植物群落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逆行演替 植物群落由高级阶段退向低级阶段的演替。 循环演替
非定向演替,发生在一些局部地区,如美国的 北方硬阔叶林中。 山毛榉 黄桦 糖槭
3 演替过程的时间长短
世纪演替:按地质时期计算的演替。 长期演替:以几十年到几百年完成的演替。 世纪演替(>1000a) 快速演替:几年或十几年内完成的演替。 长期演替(200a)
华北地区次生林群落演替
次生群落 松栎疏林 封山 混 多 个 次 生 树种的松栎 混交林 封山 油松林、栎林
原生群落
破坏
破坏 灌 丛
油松、栎类 (纯林或混交 林)
封 山
破坏
荒草坡 破坏
封山 灌 丛 封山
石质山地
草本群落
11
2 按演替方向归类
进展演替 植物群落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逆行演替 植物群落由高级阶段退向低级阶段的演替。 循环演替
四 演替顶极学说
演替顶极和顶极群落 演替过程中,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 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 慢,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演替 最后阶段的群落称顶极群落。
单元顶级学说 多元顶级学说 顶级格局学说
单元演替顶极学说
单元演替顶极学说(mono-climax theory) 美 Cowles 和 Clements(1916) 认为一个气候区中,植物群落演替朝向一个 共同的终点,其终点取决于该地区的气候性 质,主要表现在顶级群落的优势种能够很好 地适应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这样的群落称 为气候顶极群落。
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演替。
5 群落的代谢特征
自养性演替(autotrophic succession) P/R>1,群落中能量或有机物增加 异养性演替(heterotrophic succession) P/R<1,群落中能量或有机物减少 P/R=1,顶级群落
Game- 目标
顶极格局假说
顶极格局假说(Climax pattern hypothesis) 美国 Whittaker(1953) 任何区域的环境因子都是不断变化的,随着 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 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 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 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且通 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叫优势顶极。 优势顶极=气候顶极
群落生态学
第九章 群落的结构 第十章 群落的演替
林学院 侯继华 2013-04
群落生态学
10 群落的演替
林学院 侯继华 2013-04
一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
群落演替 (community succession)又称生态 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是指在一定 地域内,群落随时间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 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五 群落演替的机制(P261)
J .Connell 和 R.O. Slatyer (1977) 提出了 3种可能的和可检验的物种取代机制: 促进模型 (facilitation model) 抑制模型 (inhibition model) 忍受模型 (tolerance model)
即一个气候相当一致的区域,最终将有一种 连续的和整齐一致的植被普遍的覆盖着。
单元演替顶极学说
对于各种特殊情况的解释
亚顶极:到达气候顶极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 阶段。
偏途顶极:由于强烈而频繁的干扰而引起的 相对稳定的群落。 前顶极:由于局部气候条件比较适宜而产生 的较优越气候区的顶极。 后顶极:特定气候区域内,因局部气候条件 较差而产生的稳定群落。
如何应用生态学原理 恢复、重建、新建一 个群落?
植物的自然群落
百 花 山 海 拔 1600 米 处 , 北 坡 ( 土 壤 肥 沃 , PH=6.8)
一层:白桦(少量黑桦和银桦)、山杨。
二层:六道木、小花溲疏、东陵八仙花、
太平花、柔毛锈线菊、卫矛、蓝荆子
三层:铃兰、耧斗菜、舞鹤草、乌头、 草芍药 层间:北五味子(红果)
多元演ax theory)学说 英国学者坦斯利(1954)提出 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 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 看作是顶极群落,而不必汇集于一个共 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因此除气候顶极之外,也有土壤顶极, 地形顶极,火烧顶极等。
问题:
How do early and late successional specie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Which life-history traits might allow a species to respond well to a fire event. Which traits might make a species a better competitor? What would happen if we stacked the deck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Disturbance Cards? Try it, was your prediction correct?
水 生 演 替 系 列
原生演替特点:
从极端条件开始,向水分适中方向,即中 生化方向发展,经历的时间长,阶段多。 不同的演替系列虽然起点不同,经历的阶 段各异,但演替方向却趋于相同。演替的 最后阶段在湿润气候区是稳定的森林群落, 在半干旱地区,演替则只能停留在草本植 物群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