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昆虫种群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三章 昆虫种群生态学-PPT课件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
2、 种群的特征:
个体特征
年龄 出生 死亡 性别
种群特征
年龄结构 出生率 死亡率 性比 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即:统计特征
种群密度 分布型 密度调节机制
种群特有的特征
3、 种群的分类: A 、 同种昆虫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种 群,称为地理种群(地理亚种,地理宗)。 B 、 因寄主食物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种群,称 为食物种群(食物宗、寄主宗)。 C 、有时由于需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群,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昆虫种群生态学
昆虫种群的分布型 种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动 种群的生长型和季节消长类型 昆虫种群生命表 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与种群结构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与种群结构
一、种群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
1、 种群(POPULATION): 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
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 界存在的基本单位。种群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大小(个体数量或种群密 度),并随时间变动。种群的大小通常与该物种的营 养级及其他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相关。
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即占据一定的 空间,分布区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种群基数=(捕回成虫总量/捕回标记成虫量)*释放标记成虫量。
(2) 繁殖速率(R)
繁殖速率:是指一种昆虫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长的 个体数量的最高理论倍数。它反映了种群个体数量 增加的能力。 繁殖率的大小取决于种群的生殖力,性比和一 年发生代数。可以用下式表示:
R=(e*f/(m+f))N
其中:e为单雌平均生殖力(产卵量),m为雄虫数, f为雌虫数,N为一年发生代数。
2、 种群的特征:
个体特征
年龄 出生 死亡 性别
种群特征
年龄结构 出生率 死亡率 性比 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即:统计特征
种群密度 分布型 密度调节机制
种群特有的特征
3、 种群的分类: A 、 同种昆虫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种 群,称为地理种群(地理亚种,地理宗)。 B 、 因寄主食物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种群,称 为食物种群(食物宗、寄主宗)。 C 、有时由于需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群,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昆虫种群生态学
昆虫种群的分布型 种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动 种群的生长型和季节消长类型 昆虫种群生命表 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与种群结构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与种群结构
一、种群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
1、 种群(POPULATION): 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
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 界存在的基本单位。种群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大小(个体数量或种群密 度),并随时间变动。种群的大小通常与该物种的营 养级及其他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相关。
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即占据一定的 空间,分布区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种群基数=(捕回成虫总量/捕回标记成虫量)*释放标记成虫量。
(2) 繁殖速率(R)
繁殖速率:是指一种昆虫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长的 个体数量的最高理论倍数。它反映了种群个体数量 增加的能力。 繁殖率的大小取决于种群的生殖力,性比和一 年发生代数。可以用下式表示:
R=(e*f/(m+f))N
其中:e为单雌平均生殖力(产卵量),m为雄虫数, f为雌虫数,N为一年发生代数。
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PPT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传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以上水 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 学。它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形态、 生理、遗传等),同时又是唯一将研究 对象扩大到生物体以外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对象
现代生态学主要以生态系统为研究 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 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功能 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稳态和调节功能)上,通过这三大流, 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员联系成为一个具有 统一功能的系统。
生态学研究对象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交叉 学科,使得生态学的边界非常模糊。
三、生态学的分支
生态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由许多学科归纳 而成,系多源起源的。
Odum把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比作多层蛋糕, 水平向按研究内容分为一些基础学科,如形态学、 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细胞学、 分子生物学等,垂直向按生物的类群划分为植物 学、动物学等分支学科。生态学是生物学的基础 学科之一,不同的分类类群有其分支学科,它还 与生物学之外的学科结合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
四、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一)世界生态学发展
1. 萌芽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 生态学建立前期
(一)世界生态学发展
2. 成长期(16世纪~20世纪40年代) Réaumur, 1735, 6卷昆虫学著作 Malthus, 1798, 人口增长 Liebig, 1840, 植物最低因子定律 Lotka, 1925, 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Elton, 1927, 《动物生态学》 Verhust, 1938, Logistic 方程
生态学定义
动物生态学家主要强调个体和种群。 7. Shelford(1907)研究有机体的生活要求 和家务习性的科学。 8. HaymoB(1955)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 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 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9. Krebs(1972)环境与生物分布和数量的 相互关系。
昆虫基础之昆虫生态学ppt课件

世代分明的昆虫,上一代的虫量是下一代的基 数,世代重叠的昆虫,前一阶段的虫量是后一 代的基数。
(2) 种群的繁殖率
指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数量增长的最高理论数。
公式
(R为繁殖率,e为每雌虫生殖率,f为雌虫数, m为雄虫数,n为世代数)
(3)种群的死亡率
指经过一定时间后死亡个体占总虫数的百分 比,用q表示。
昆虫的视觉能感受700-250 nm的光,但多偏于短波光,许多昆 虫对400-330nm的紫外光有强趋性,因此,在测报和灯光诱杀 方面常用
黑光灯、频振灯
(波长365 nm)。
还有一种蚜虫、粉虱、
美洲斑潜蝇等对600-
550nm黄色光有反应,利
用黄板来进行诱杀。
光强度对昆虫活动和
行为的影响,表现于
有些昆虫有滞育现象,利用该法则计算其发生代数或发生期难免 有误差。
(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水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成分,是代谢作用 不可缺少的介质。
体水主要来源于食物,其次为直接饮水、体壁 吸水和体内代谢水。体水又通过排泄、呼吸、 体壁蒸发而散失。
昆虫对湿度的要求依种类、发育阶段和生活方 式不同而有差异。最适范围,一般在相对湿度 70%-90%左右,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延缓昆 虫的发育,甚至造成死亡。如松干蚧的卵,在 相对湿度89%时孵化率为99.3%;36%以下, 绝大多数卵不能孵化;而相对湿度100%时卵 虽然孵化,但若虫不能钻出卵囊而死亡。
昆虫卵的孵化、脱皮、化蛹、羽化,一般都要求较 高的湿度。
但一些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蚧虫、蚜虫、叶蝉及叶螨 等对大气湿度变化并不敏感,即使大气非常干燥, 也不会影响它们对水分的要求,如天气干旱时寄主 汁液浓度增大,提高了营养成分,有利害虫繁殖, 所以这类害虫往往在干旱时危害严重。
(2) 种群的繁殖率
指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数量增长的最高理论数。
公式
(R为繁殖率,e为每雌虫生殖率,f为雌虫数, m为雄虫数,n为世代数)
(3)种群的死亡率
指经过一定时间后死亡个体占总虫数的百分 比,用q表示。
昆虫的视觉能感受700-250 nm的光,但多偏于短波光,许多昆 虫对400-330nm的紫外光有强趋性,因此,在测报和灯光诱杀 方面常用
黑光灯、频振灯
(波长365 nm)。
还有一种蚜虫、粉虱、
美洲斑潜蝇等对600-
550nm黄色光有反应,利
用黄板来进行诱杀。
光强度对昆虫活动和
行为的影响,表现于
有些昆虫有滞育现象,利用该法则计算其发生代数或发生期难免 有误差。
(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水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成分,是代谢作用 不可缺少的介质。
体水主要来源于食物,其次为直接饮水、体壁 吸水和体内代谢水。体水又通过排泄、呼吸、 体壁蒸发而散失。
昆虫对湿度的要求依种类、发育阶段和生活方 式不同而有差异。最适范围,一般在相对湿度 70%-90%左右,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延缓昆 虫的发育,甚至造成死亡。如松干蚧的卵,在 相对湿度89%时孵化率为99.3%;36%以下, 绝大多数卵不能孵化;而相对湿度100%时卵 虽然孵化,但若虫不能钻出卵囊而死亡。
昆虫卵的孵化、脱皮、化蛹、羽化,一般都要求较 高的湿度。
但一些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蚧虫、蚜虫、叶蝉及叶螨 等对大气湿度变化并不敏感,即使大气非常干燥, 也不会影响它们对水分的要求,如天气干旱时寄主 汁液浓度增大,提高了营养成分,有利害虫繁殖, 所以这类害虫往往在干旱时危害严重。
昆虫生态学概述教学

a
12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医疗条件的改善, 出现了“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世界性问题, 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威胁到人类的未来,引起了全社会对生态学 的关注。例如,1939年滴滴涕的合成与应用曾一度使害虫防治出现了 “奇迹”,用少量的滴滴涕就能有效地杀灭大量的害虫。此后,新的 化学农药不断涌现,农药总用量逐年上升。不久,新的“奇迹”出现 了:害虫产生了抗药性,一些次要害虫突然暴发成灾,同时蜜蜂、鱼、 鸟和许多野生动物等因农药残留而成为无辜的牺牲者,鸟语花香的世 界逐渐变得沉闷单调,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人类的生活环境日趋恶 化。1962年卡尔逊《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引起了人们对环境污染 的普遍关注,人们不得不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化学防治及其他防治方 法。化学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和食物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必须 建立在深入的昆虫生态学研究之上。因此,在植物保护专业工作中, 昆虫生态学是应该重视的基础之一。
第五章 昆虫生态学概述
第一节 生态学概述 第二节 昆虫与环境 第三节 昆虫种群与种群系统 第四节 昆虫生命表与种群动态数学模型 第五节 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
a
1
第一节 生态学概述
一、生态学的定义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 三、学习昆虫生态学的意义
a
2
第一节 生态学概述
一、生态学的定义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相互关系的 科学。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Haeckel首次为生态学下 了一个定义) 2、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功能的科学(美国生态学家 Odum(1956))1977年又提出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 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3、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 及其机理的科学(中国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
第三章 昆虫种群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教学课件

(一)、特定年龄生命表 表3-4 小菜蛾 (Plutella maculipennis)的第三世代生命表 x lx dxF dx 100qx 卵(N1) 1154 未受精 14 1.2 幼虫(一期) 1140 下雨 536 47.0 幼虫(二期) 604 M.plutellae 140 23.2 下雨 77 12.7 —————— 217 35.9 预蛹 387 D.insularis 198 51.2 蛹 189 D.plutellae 53 28.2 蛾 136 性比(40.1%) 27 19.9 ♀×2(N3) 109 光周期 52.4 48.1 “正常♀” ×2 56.6 成虫死亡 48.1 85.0 世代总和 ( 8.5) 1145.5 99.3
Nt 100 165 272 448 739 1218(已增长12倍) …
(2)Logistic增长型 种群增长率微分式: dN/dt=rN((K-N)/K) 当N=0时,种群呈指数增长 N=K时,dN/dt=0,种群增长率 为0
其中K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 种群密度,称之为环境负荷量 (carrying capacity);r为种群 增长率;1/r称之为自然反应时 间(natural response time) (TR) , 表示当种群受干扰后返回平衡 所需要的时间。
(5)、年龄组配(agedistribution) 指种群内各个年龄的个体数 量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如图3-1。
个 体 数 量
老 青 幼 A B C
图3-1 不同年龄组配的种群 ~7
(6)、统计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 入率 出生率(birth rate)与死亡率 (death rate):指单位时间内 出生(或死亡)个体数占种群 总数的百分比。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 确定调查方法(抽样方案的制定、抽样单位的选择 和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 整理调查结果(数量(x)和实测频次(f)所组 成的频次分布统计表,以求出样本方差(S2)和平 均数(x))
• 按照各分布型的概率通式,计算各项理论概率及其 相应的理论次数
• 进行卡方检验,测定其实测频次与理论频次之间的 差异是否显著
(二)研究意义
1、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 • 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条件所决定的 • 环境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2、可以揭示种群的空间结构以及种群下结构的状况 • 有无个体群(colony)? •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的个体还是个体群? 3、抽样技术的理论基础 • 抽样数、最适样方的大小、序贯抽样方程 • 数据代换
• 但其缺陷是判断分布格局比较粗放,只分大 类,不及经典频次法具体
1、扩散系数(C)
C= xi m / n 1 S 2 / m
2
• C=1时,为随机分布 • C>1时,为聚集分布 • C<1时,为均匀分布
m±tSm=1±2 2n / n 1
2
如果C值随虫口密度变化,则不用此法判定,而要 用K值法等其他方法
Iδ = n xi xi 1 / N N 1 n fx 2 N / N N 1
n i 1
• Iδ=1,随机分布
• Iδ>1, 聚集分布
• Iδ<1, 均匀分布 • 抽样单位最好是植株或叶片
4、平均拥挤度(m*)
• Lloyd(1967) • 平均每个个体与多少个其他个体处在在同一个样方 中 • 平均拥挤度是强调个体的平均,而平均数则是强调 样方的平均 • 平均拥挤度不受零样方的影响,而平均数却受零样 方的影响 • m*=m+(S2/m-1)(1-S2/nm) • m*/m=1,均匀分布 • m*/m>1,聚集分布 • m*/m<1,均匀分布
• 整理调查结果(数量(x)和实测频次(f)所组 成的频次分布统计表,以求出样本方差(S2)和平 均数(x))
• 按照各分布型的概率通式,计算各项理论概率及其 相应的理论次数
• 进行卡方检验,测定其实测频次与理论频次之间的 差异是否显著
(二)研究意义
1、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 • 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条件所决定的 • 环境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2、可以揭示种群的空间结构以及种群下结构的状况 • 有无个体群(colony)? •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的个体还是个体群? 3、抽样技术的理论基础 • 抽样数、最适样方的大小、序贯抽样方程 • 数据代换
• 但其缺陷是判断分布格局比较粗放,只分大 类,不及经典频次法具体
1、扩散系数(C)
C= xi m / n 1 S 2 / m
2
• C=1时,为随机分布 • C>1时,为聚集分布 • C<1时,为均匀分布
m±tSm=1±2 2n / n 1
2
如果C值随虫口密度变化,则不用此法判定,而要 用K值法等其他方法
Iδ = n xi xi 1 / N N 1 n fx 2 N / N N 1
n i 1
• Iδ=1,随机分布
• Iδ>1, 聚集分布
• Iδ<1, 均匀分布 • 抽样单位最好是植株或叶片
4、平均拥挤度(m*)
• Lloyd(1967) • 平均每个个体与多少个其他个体处在在同一个样方 中 • 平均拥挤度是强调个体的平均,而平均数则是强调 样方的平均 • 平均拥挤度不受零样方的影响,而平均数却受零样 方的影响 • m*=m+(S2/m-1)(1-S2/nm) • m*/m=1,均匀分布 • m*/m>1,聚集分布 • m*/m<1,均匀分布
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课件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上)

(6)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
1)野外种群适合逻辑斯谛增长的并不多见,某些种群只在短 期内表现出该规律,它们通常是生活史比较单纯的种类。
2)自然种群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稳定于K值不变的情况缺 乏充分的证据。
3)J型、S型种群增长只能代表两种典型情况,实际增长的 变型可能很多。
4)没有时滞的假定对于多数自然种群而言很难符合。 5)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提供了种群增
(2)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5)
···············
(3)逻辑斯谛方程的生物学意义
1)如果N 0,(1-N/K) 1,几乎全
部K空间未被利用,潜在的最大增长能
充分实现;
(4) J 型、S 型种群增长曲 线
种 群 数 dN/dt=rN 量
N
环境阻力 dN/dt=rN (1-N/K)
时间 t
3)每年生殖次数。
植物的性成熟速度、结实率、每次产种量、每年 生殖次数等差异也很大。
例:二度梅,箭竹
关于“二度梅”:
我国梅界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 大学教授陈俊愉评价说:“杨春海研究开发的 ‘二度梅’性状稳定,可以肯定是个一年开两季 花的梅花新种,近期将登录为国际名品,这是对 梅界的重大贡献。”
种群年龄结构有3种基本类型: 1)增长型 2)稳定型 3)衰退型
关于高等植物个体年龄的判定方法
• 如何确定植物个体的年龄是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研究的 关键或“瓶颈”。
• 查年轮或轮生枝的“轮数”(某些针叶树); • 钻取木芯记数年轮; • 建立年龄与胸径、树高的回归模型; • 杨允菲提出了鉴别根茎禾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准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森林昆虫种群及其动态ppt课件

种群趋势指数 I=N2/N1 I的大小说明种群消长情 况。
第七节 害虫的调查统计 一、取样方法 1、全部调查法: 2、随机取样法:双对角线式、单对角线式、棋盘 式、平行线式、“Z”字形式、五点式等。
二、取样单位 1. 面积 常用于调查地下害虫和密植的苗木上的 害虫。 2. 长度 适用于苗圃。
3. 植株或植株的一部分。
(3)均匀度指数:E=H / Hmax=H / lns
其中:E为均匀度,H为多样性指数,lns为种类 数,s 取自然对数,个体总数N=∑ni (4)丰富度指数 Pi=Ni / N
其中:Ni为第I类群个体数,N为个体总数
(5)Sorenson相似性系数:Cs=2j/(a+b) 式中:j为两个群落或样地共有的物种数;a和b 分别为样地A和样地B的物种数
群落中各个生物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不同。如常 常一个或几个优势种可能决定群落的特征。
(3)森林昆虫群落的结构
包括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二、森林昆虫群落的结构
1、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同一地域的同一群落都具有其时间和空间结构的 特点。如一个森林群落常可以划分为乔木层、灌 木层、草木层、苔藓、地衣层等;在同一植物上 各种昆虫的生态位有所不同。
第六节 害虫的预测预报
害虫的预测预报也就是要预先掌握害虫发生期 的迟早,发生量的多少,对植物危害的轻重, 以及分布、扩散范围等。
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是进行害虫综合防治的必 要前提。只有对害虫发生为害的预测预报做得 及时、准确,才能正确地拟定综合治理计划, 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经济有效地压低害虫的 发生数量。
最后分析下代种群数量动态趋势,或进一步分 析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虫期和关键致死因 素,为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第七节 害虫的调查统计 一、取样方法 1、全部调查法: 2、随机取样法:双对角线式、单对角线式、棋盘 式、平行线式、“Z”字形式、五点式等。
二、取样单位 1. 面积 常用于调查地下害虫和密植的苗木上的 害虫。 2. 长度 适用于苗圃。
3. 植株或植株的一部分。
(3)均匀度指数:E=H / Hmax=H / lns
其中:E为均匀度,H为多样性指数,lns为种类 数,s 取自然对数,个体总数N=∑ni (4)丰富度指数 Pi=Ni / N
其中:Ni为第I类群个体数,N为个体总数
(5)Sorenson相似性系数:Cs=2j/(a+b) 式中:j为两个群落或样地共有的物种数;a和b 分别为样地A和样地B的物种数
群落中各个生物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不同。如常 常一个或几个优势种可能决定群落的特征。
(3)森林昆虫群落的结构
包括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二、森林昆虫群落的结构
1、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同一地域的同一群落都具有其时间和空间结构的 特点。如一个森林群落常可以划分为乔木层、灌 木层、草木层、苔藓、地衣层等;在同一植物上 各种昆虫的生态位有所不同。
第六节 害虫的预测预报
害虫的预测预报也就是要预先掌握害虫发生期 的迟早,发生量的多少,对植物危害的轻重, 以及分布、扩散范围等。
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是进行害虫综合防治的必 要前提。只有对害虫发生为害的预测预报做得 及时、准确,才能正确地拟定综合治理计划, 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经济有效地压低害虫的 发生数量。
最后分析下代种群数量动态趋势,或进一步分 析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虫期和关键致死因 素,为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种群分布型(population distribution)
指种群在一定时间条件下的空 间分布结构。
(3)、种间空间协调关系 指种群在空间上的依存关系。
(4)、性比(sex ratio) 指种群中雌性与雄性的比例。
一雌一雄制(monogamous) 一雄多雌制(polygamous) 一雌多雄制(polyandry) 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5)、年龄组配(agedistribution)
指种群内各个年龄的个体数 量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如图3-1。
个 体
老
数
青
量
幼
A
B
C
图3-1 不同年龄组配的种群 ~7
(6)、统计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 入率
出生率(birth rate)与死亡率 (death rate):指单位时间内 出生(或死亡)个体数占种群 总数的百分比。
dx:寄生致死可由饲养二期幼 虫获得;因雨死亡数可通过扣 除而获得。
预蛹:lx:可直接计数; dx:饲养得出。
蛹:lx:可直接计数; 蛾:lx:羽化的成虫数。性比用羽
化成虫来统计。因雄虫可多次交 配,故雌虫比例大有利于种群增 长。相反,性比有利于雄虫时按 死 亡 因 子 处 理 。 雌 蛾 : 以 N3 表 示 , 加倍以维持生命表的平衡。
亡,直到第二代的同一年龄阶
段为止。这类生命表适用于一
般种群或世代离散的种群,可 进行种群趋势指数(I)和关键因 子(ki)等分析。
第二类是特定时间生命表,是在 一定时间间隔内调查种群存活数 或繁殖数量,获得种群在特定时 间内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这类生 命表适用于世代重叠的种群,可 进行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倍数 (R0)和周限增长率(λ)分析。
…
…
Nt 100 165 272 448 739 1218(已增长12倍) …
(2)Logistic增长型 种群增长率微分式:
dN/dt=rN((K-N)/K)
当N=0时,种群呈指数增长 N=K时,dN/dt=0,种群增长率 为0
其中K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
种群密度,称之为环境负荷量 (carrying capacity);r为种群 增长率;1/r称之为自然反应时 间(natural response time) (TR) , 表示当种群受干扰后返回平衡 所需要的时间。
按此方法可以求出其它的各个ki。
如何最后确定关键的ki值呢?这要求 至少做同世代的生命表5~6个后(即 要做5~6年):
将第一年该世代的k1+k2+…+kn=K(1) 第二年该世代的k1+k2+…+kn=K(2), ……
直到
第六年该世代的k1+k2+…+kn=k (6)
累 加 得 到 一 系 列 的 K(i) 值 , ( i=1……6), 然 后 将 各 个 K(i) 为 自变量,各年份各个ki分别为因变 量做回归,即
5
51
51.12
7
52.5
52.18
9
53
53.22
11(t2) 13
54.3 (P2) 55.1
54.23 55.22
15
56.3
56.18
17
57
57.12
19
58
58.03
21(t3)
59 (P3)
58.91
设等t数1,tt量2。1,,tt3)2三P,t3。1,个取则P等t22:-,距tP1=离3t3的分- 纵t别2, 坐即代标时表值间对(间应种隔于相群 K=(2P1P2P3-P22(P1+P3))/(P1P3-P22)
三点法简单,然而取点不同时,K值会 有差别。
三、种群生命表分析
生命表(life table)起源于人口的 生命统计。狭义上说,生命表指 的是任一个体有可能存活到年龄 为x的概率的一览表。生命表从形 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特定年龄生命表,它 以一群同年龄昆虫为起始点,
跟踪、记录下它们的繁殖和死
由表中数据进行计算,如下: 取t1=1, P1=49; t2=11, P2=54.3,
t3=21, P3=59
代入上式,得: 则K=77.828,进而算得:
a=-0.49729, r=0.03042
于是有:Nt=77.828/(1+e-0.49729 - 0.03042t) 模拟计算结果如上表右侧数据。
0.64 0.49 0.72 0.80 0.52
0.15
x~取样时的虫态;
lx~ x阶段开始时的活虫数; dx~在该阶段中的死亡数; dx F~死亡因子; 100qx~死亡百分比乘以100;
Sx~该阶段内的存活率,以小数表 示。
卵:产卵完毕后查卵数,得该 年龄阶段的lx,又记为N1。
ln[ (K-N)/N]=a-rt
于是,利用直线回归, 即可求出a 及r的数值。
求K的方法,大体可分为目测 法、三点法和平均值法三类, 下面仅介绍三点法:
Logistic方程的拟合(三点法)
表3-3 Logistic方程的拟合示例
T(天)
N(个)
模拟值N
1(t1) 3
49 (P1) 50
48.95 50.05
正常雌蛾( ♀ ):lx:代表能产 最高卵量的雌蛾数。经测定每雌 蛾实际平均仅产112粒卵,与最高 产卵量216相比要少104粒,按死 亡处理,即:
1 0 0 qx =100(216-112)/216 =
48.1
期望卵量:正常雌蛾数×216, 这是期望的数值: (56.5/2)×216=6113 。
种群的增长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随 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
1、世代离散性增长型
Nt+1=RNt
Nt ~ t世代内种群密度 Nt+1 ~ t+1世代内种群密度
R~t世代内的平均自然增殖速率
2、世代重叠的连续性增长型
(1)、指数增长型
Nt=N0ert
Nt为t时刻种群个体数,N0为开始时刻 种群个体数。r为种群增长率。
二、种群增长型
(一)、种群季节消长类型
在一定地域条件下昆虫种群密 度随自然界季节的变化而起伏 波动的模式。
如在长江流域常见的几种季节 消长型如下:
斜坡型:种群数量仅在前期出现生 长高峰,以后各世代便直趋下降。 如小地老虎、粘虫、稻蓟马、麦叶 蜂等。如图3-4A
阶梯上升型:即逐代逐季数量递增, 如玉米螟、红铃虫、三化螟、棉铃 虫等。图3-4B
死亡数dx可直接在田间测得;为 准确起见,每代同时培养200粒 卵,估计因未受精等未孵化的 部分。
一期幼虫:从孵出到四龄中期;lx: 由上阶段推算而来;
dxF:主要致死因子是下雨,其它 因子略去;
dx:由一期幼虫的lx减去二期幼虫 的lx 而得来(即下雨致死数)。
二期幼虫:从四龄中期到茧形 成,lx:直接计数。
(7)、种群的数量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 指种群沿着时间维和空间维表现 的数量变动。
种群数量动态
(8)、生物型分配(biotype distribution)
种群内不同生物型个体比例状况。
(9)、生存曲线( survivorship curve )
指从统计上表示一个种群所有个体 的生命全过程的数量动态曲线。
种群增长数量积分式(S型曲 线): Nt=K/(1+ea-rt)
K,a,r是三个待定参数; N=K/2为曲线的拐点。
* Nt
环境阻力
K
K/2
t
图3-5 Logistic增长型
(3)计算方法: 先确定K值,然后按上式进行整理,
得:
N(1+ea-rt)=K 展开:N+Nea-rt=K 于是有:(K-N)/N=ea-rt 两边取对数,得:
实际卵量:下一代的卵量,由 田间调查获得。实际卵量以N2 表示(8.5/2) × 216=918。
种群趋势指数I : 指新一代的卵量N2与上一代的 卵量N1的比值。本例为: I=N2/N1=918/1154=0.8
I> 1种群为上升趋势,I<1为下 降趋势,I=1种群处于平衡状态。
种群趋势指数(I)也可以通过将诸
Nt
t 图3-4 指数增长型
例:有一个昆虫种群,N0=100,r=0.5,单位时间为1年,则 各年种群大小如表3-1。
表3-1 一个假想的种群指数增长
年份 0
N0ert 100·e0×0.5
1
100·e1×0.5
2
100·e2×0.5
3
100·e3×0.5
4
100·e4×0.5
5
100·e5×0.5
是生物种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固有 的动态特征。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Ⅰ型:在生命前中期存活率较高。如 许多哺动物、人等。
Ⅱ型:在各个年龄阶段存活率稳定不 变。如水螅、几种鸟等。
Ⅲ型:在生命前期存活率较低。如无 脊椎动物、昆虫等。
Ⅰ型
存
活
Ⅱ型
率 Ⅲ型
年龄 图3-2 种群生存曲线 ~17
判断下述“集群”是不是种群? 1)中国本土的中国人。 2)农大校园内的农大人。 3)内蒙古地区的绵羊。 4)华北棉区的棉铃虫。 5)一箱蜜蜂。 6)一个池塘中的水龟虫。 7)一片菜地里的菜粉蝶。 8)一个实验室里饲养的蝗虫。
217
35.9
预蛹
387 D.insulartellae 53
28.2
蛾
136 性比(40.1%) 27
19.9
♀×2(N3) 109 光周期
52.4
48.1
“正常♀” ×2 56.6 成虫死亡 48.1
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