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感悟[修改版]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感悟[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45247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c.png)
第一篇:《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感悟《设计中的设计》的读后感在开始这个读书计划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想看人文社科的书是我长项,一天两天就搞定。
但是第一计划,杨杰给我推荐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就犯嘀咕,设计类的书我从来没看过。
况且我也不喜欢这种书。
但是,开始看了书之后,我发现《设计中设计》这本书,是本好书。
这体现在,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无印良品,确实别有一番味道,包括看这本书的时候,联想到关于诺基亚最近“不跟随”的广告,以及11月11号在伦敦举办的lumia 800的演出,都让我联想到设计者背后的别具匠心。
《设计中的设计》中,让我印象最深的第一点是,设计的不仅是“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从设计品本身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设计固然很重要,因为人人其实都是设计师,只是没有一种模式让它把这种设计商品化或者让别人了解,并不代表,人人都不在他们的生活。
比如说,对余光中先生来说,一张小小的传票,虽然上面印刷者图片和文字是视觉性的东西,但承载着这些视觉信息的纸张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白色平面。
它可以通过指尖让我们感受到纸张的物质性。
虽然这种感觉很是微妙,但是在我们的心理上,这是有重量的。
它还会唤起我们对那份乡愁的记忆。
所以这时候,设计与生活就息息相关,这种关于内心感受的东西,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感觉,未必是美的,因为关于美的界定,本身就不明确。
但是关于设计和它带给人的感受,或多或少我们都有。
联想到现在的生活,其实也是可以设计的,你可以设计你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模式,让它与你的个人风格达成一致,你也可以设计你的办公环境和你的PC,让它使你更有归属感,当然,其实关于很难界定的人际关系,其实也可以好好设计一番,只要是你有心做这样的事情,其实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
另外,关于现代化和设计之间的关系。
无印良品价格不菲,但是从每次去大悦城的客流就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奢侈品。
据说只要巴黎时装周展出的服装第二天,温州的街上就会有卖的;先进的电子产品一出来,过不了几天,深圳的电子一条街就会出现水货。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
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
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
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
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
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
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
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
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
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
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
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
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
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坂茂与卫生纸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
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
另外在卫生纸的排列上也可以紧密排列而节省空间。
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个媒介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揭露这个问题,引发使用者的思考。
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
就如同一些大师通过自己的招贴设计号召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3、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
我认为,设计是通过设计品进行的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心灵的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向左或是向右飞行的飞机,这个设计不仅使得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而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惊喜。
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这个设计就包含一种感动,他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可行且生动的相互沟通的方法。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设计中的设计》是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著作,这本书让我回忆起了实用性很强的服装设计书,也让我回忆起了大学时代的一些老师,他们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启发。
原研哉在书中提到的“容器”概念,也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设计是细微的关照,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实用性与美观性在母亲的裁缝铺中,我反复欣赏那些服装裁剪书,它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些书籍中引进了很多日本服装的款式,这是因为同属亚洲人的肤色和体型,并且日本的日常服装较欧美的日常服装更接近于我们的审美和需求。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也让我回忆起这种实用性,他书中的设计案例和理念,让我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实用性的重要性。
在日后的广告工作中,我虽然局限于平面设计,但我明白了“设计”是一个非常宽广的综合概念,更把这个综合概念重新应用到自己所属的区域中。
退役后,我觉得自己离“设计”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设计中的设计》让我重新觉得,我一直在设计,过去是在设计平面,现在是在努力设计生活。
二、设计的细微关照设计是细微的关照,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遮盖衣服上的洞,我绣了一朵花儿或是补上一只口袋;为了让照片更赏心悦目,我PS出各种眩目的效果;为了阻隔厨房外溢的油烟,我设计了一块半截的门帘。
这些都是设计,虽然离设计建筑、设计器物、设计城市规划等项目非常遥远,但是我还是可以设计自己的生活中,每一处需要注重美感以及功能性的地方。
三、“容器”概念的应用原研哉在谈到无印良品的平面时,提到了关于“容器”的概念: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为受众留出想像的空间。
我认为,能合理利用此概念的设计师并不在多数。
当我想要一个设计得简单而干净的blog模板,而托管方的美工却似乎更喜欢有繁复装饰的背景,最后我只能自己努力去弄懂并修改如同天书的源代码。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坚持认为,blog是一个容器,只有它的背景更纯粹,我想要上传的文字与图片,才能不被干扰地、更清晰明确地对外传达它们所要呈现的信息,我希望它们更加凸显。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让生活简单且美《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日期:2011-07-27设计中的设计》一书购之已久,被它吸引是其出众的包装设计: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
我认为优秀的设计即如此:简单且美。
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
我想此书的作者原研哉先生也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设计精神。
追求的质朴原研哉先生是日本的一位优秀设计师,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
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
无印良品便是日本本土一个出色的设计品牌。
他的概念是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提炼而成。
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甚至连生产过程都进行简化,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的商品群。
自一九八零年创始以来,无印良品已经成为日本民众优雅而质朴的生活象征,他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同时也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广泛影响。
再设计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日本设计师)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
他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
让这些小树枝在回归地球母亲之前再为人类做点事。
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而人们使用这种火柴,能够让人们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
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充满智慧——没有那么高昂的制作费;它充满乐趣——自然的形态拟造出千姿百态;它又包含了感情——放佛是人与自然的一次沟通,擦一根火柴,大自然燃尽一段小树枝却给人类带来一团光明,这是人与自然仿佛约定般的完美合作。
科技的亲切美日本著名品牌SONY虽然出身于“高科技产物”,但是独树一帜的形象设计却与一般的欧美品牌大有区别。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介绍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书籍。
通过作者对设计的深入探讨和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师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对设计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设计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美化,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
设计师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让产品更加实用、美观和易用。
同时,设计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改进。
这些观点让我对设计的范围和意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设计师的工作。
其次,书中介绍了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
设计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注重观察、思考和实践。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了解到设计思维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设计,还可以应用于管理、营销、教育等方面。
而设计方法则是一种系统化的设计过程,包括需求分析、创意生成、原型制作等环节。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加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也可以帮助非设计师更好地理解设计的过程和价值。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我了解到设计是多样化的,不仅包括产品设计,还包括用户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对设计的广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设计的影响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可以塑造品牌的形象,可以改变社会的文化。
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对设计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设计师不仅仅是美化产品的人,更是解决问题的人,改变世界的人。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设计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在深入研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之后,我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其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
原研哉先生作为日本的一位杰出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这本书的包装设计所吸引。
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
这就是原研哉的设计哲学的一个缩影——简单且美。
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却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原研哉先生所阐述的“无设计”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他强调,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化,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改良。
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能在生活中悄然存在,不刻意凸显自己,却能在细节中给人们带来便利和舒适。
这种“无设计”的理念,让我想到了日本禅宗的思想,追求质朴、自然,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简约。
同时,原研哉先生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认为,设计师应该深入挖掘本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和元素,而不是盲目追求西方的设计理念。
这种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让我更加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此外,我还被原研哉先生对于细节的追求所打动。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设计的灵感。
这种对于细节的追求,让我想到了日本设计师在工作中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对于每一个细节都把控得恰到好处,无论是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还是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极致。
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当然,除了上述内容,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也详细解读了“空”这一概念。
他提到,设计应当留出空间,这种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一个设计如果过于拥挤、过于繁复,就会让人感到压抑、不适。
反之,如果设计中留有足够的空间,就能给人以遐想、呼吸的空间,让人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3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这本书无法让人更懂设计,它为你武装设计的思维,并要求你不断迭代关于设计的观念。
一、原研哉作为一名设计者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为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呈现出的形态。
极简主义/简约在无印良品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为简洁和朴素,因为简化工序会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够成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对它的发扬光大。
这一理念除了指导产品开发,在向受众直接表达的平面广告上也产生了经典的呈现。
《地平线》系列取景于“乌犹尼”盐湖和“马鲁哈”草原,意在通过一条完美的地平线表达“虚无”(Emptiness)的概念。
拍摄这个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线将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为独立设计师也设计了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二、《设计中的设计》对我曾经工作的启示设计不是做加法。
设计,让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浓墨重彩”。
是一种加在原材料上的改变它的想法,也是一种加在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或者赋予色值。
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先“深入”地理解,再“浅浅”地表达;它不应该被注意到,因为最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整体。
在达到这个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词汇。
当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理念提出,产生了奇妙的对比。
在无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设计理念最生动体现,“扳指”状的牙刷托完全脱离传统牙刷杯的规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一)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
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
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
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二)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具体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
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包罗万象,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
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
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
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
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
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
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
必须所要知道的。
但我对设计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设计真的很广泛,而且设计出来的商品都要符合时代的进化,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好地观察世界之美,同时我们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涵义,设计为了什么?怎么样设计?这些都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作者之所以一步步迈向设计中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这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好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三)
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
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
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
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
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莫里森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这是原研哉在书的最前面说的一句话,在前言部分,我终于找到了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
理
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不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
所以当作者用语言去表达他心目中的设计的时候,他就是将他心中原有的设计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这也是一种设计行为。
这句话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设计任何东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实规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规律,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设计出好的作品。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
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
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
”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
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
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