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课程纲要(高一下)

课程纲要(高一下)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话题:Festivals/How festivals begin/ How festivals are celebrated 功能项目:Making phone calls/Invitations/Thanks 结构:Modal verbs(情态动词) 阅读: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A sad love story/ Winter Carnival in Quebec 写作:Narrative(记叙文): A story
三、课型设计与课时分配
每个单元5个课时,具体如下:
1st period Word study (讲解课本后单词表重点词汇) 2nd period Reading (Warming up, pre-reading ) 3rd period Language points 4th period Grammar(学习语法并当堂练习,课后学生 练习册中的习题) 5th period Using language/Exercise
结构:Noun clauses as the object and predicative(宾语&表 语从句) 阅读: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写作:Creative writing(创意写作): a scene for a play
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
像今夜这样明亮的夜晚,就不需要点一盏夜 灯,因为明亮的夜灯也会变得微弱。
Life & Studying

上海高一英语下册教学大纲(精选)

上海高一英语下册教学大纲(精选)

上海高一英语下册教学大纲(精选)上海高一英语下册教学大纲上海高一英语下册教学大纲包括以下内容:一、语言知识1.了解英语词性,掌握名词、代词、数词、冠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基础语法知识。

2.了解常用的数词、量词及它们的固定搭配。

3.了解名词的复数形式和定义,及一些常见的名词复数。

4.了解名词的所有格形式,及一些常见的所有格形式。

5.了解数词和量词的用法及一些常见的数词和量词的用法。

6.了解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定义,及一些常见的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

7.了解代词的用法及一些常见的代词的用法。

8.了解冠词和连词的用法及一些常见的冠词和连词的用法。

9.了解常用介词的用法及一些常见的介词的用法。

10.了解连词的用法及一些常见的连词的用法。

二、语言技能1.能听懂日常英语广播、电视基本内容,包括时事新闻、天气预报、节目通知等主题,理解正确。

2.能听懂教室内外常用英语,例如教师上课、学生回答问题的基本内容,理解正确。

3.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的有关购物、问路、就餐等话题的简单对话,理解正确。

4.能听懂简单的故事,例如格林童话等简单易懂的故事,理解正确。

5.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的有关购物、问路、就餐等话题的简单对话,理解正确。

6.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的有关购物、问路、就餐等话题的简单对话,理解正确。

7.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的有关购物、问路、就餐等话题的简单对话,理解正确。

8.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的有关购物、问路、就餐等话题的简单对话,理解正确。

9.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的有关购物、问路、就餐等话题的简单对话,理解正确。

10.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的有关购物、问路、就餐等话题的简单对话,理解正确。

上海新高一英语教学大纲上海新高一英语教学大纲分为两个阶段:必修阶段和选修阶段。

必修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

其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最为基础的内容,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情感态度则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文化意识则是培养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拓宽国际视野。

高一生物下学期课程纲要

高一生物下学期课程纲要

高一生物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材料:高一生物必修1(第六章)和3,人民教育出版社授课时间: 41课时(其中机动课时6课时)授课对象:高一学生一、课程目标1、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2、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3、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4、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5、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6、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学习目标1.理解细胞这一生命系统层次的生命历程变化。

2.理解生物系统稳态的重要生理意义,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3.通过理解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重要作用来认识个体生命系统层次的整体性和稳态。

4.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5.理解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稳定性三、教学安排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5课时第一节细胞的增值 2课时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1课时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课时第四节细胞的癌变 1课时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3课时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课时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课时第二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7课时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2课时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2课时第三节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 1课时第四节免疫调节 2课时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3课时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课时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课时第三节植物的其他激素 1课时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7课时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2课时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课时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2课时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1课时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8课时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1课时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课时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课时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课时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课时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3课时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课时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课时四、实施建议学法教法:1、尝试教学模式“激情课程”,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提高课堂效率2、同伴互助(对学),小组合作(群学)课程资源:1、教材:必修1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3 生物稳态与环境2、练习:相关资料练习3、学生资源:班班通资源4、其他资源:报刊网络资源实施手段:1、导学案2、课堂教学 3.课下作业 4.总结复习巩固五、评价细则1、学生上课过程综合表现: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章节测试以及段考期中考等情况。

部编版生物科学纲要下册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部编版生物科学纲要下册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部编版生物科学纲要下册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调查和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

-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命观。

-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细胞与生命活动-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细胞与生命活动的调节2.2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基本规律- 生物的进化与适应-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3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2.4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酶工程- 生物制药三、教学安排3.1 教学时间- 共计18周,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3.2 教学方式- 采用讲授、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多元化教学方式。

3.3 教学评价- 采用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 教材:部编版《生物科学纲要》下册- 实验器材:显微镜、生物切片、实验试剂等- 多媒体教学资源:课件、视频、图片等五、教学建议-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 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计划第1-2周- 介绍生物科学纲要下册的内容与学习要求-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3-4周-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细胞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第5-6周- 遗传的基本规律- 生物的进化与适应第7-8周-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9-10周-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第11-12周-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第13-14周- 酶工程- 生物制药第15-16周- 实验操作技能培训与实践第17-18周- 复习与总结- 期末考试。

高一校本课程简单纲要

高一校本课程简单纲要
校本课程23
课程名称
摄影艺术与生活
主讲教师
徐珍芬
课程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欣赏摄影作品与构建自已的美学观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摄影基本知识;其次,通过不同主题拍摄和室外采风,学习并掌握各类摄影技巧;再次,配合名家作品与个人自拍的作品观摩与解说,让学生提高摄影作品的欣赏与拍摄技术。
本课程希望学生把摄影与生活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从观景窗來观察世界,了解如何使用照机在家庭、学校、社会变迁中作记录,即《照相日记》,并尝试以照机作为个人艺术创作的方式。每月将安排一次外拍,以学校及附近景点为主。举办每次学生摄影作品展,激励学生的摄影兴趣。另外,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各界的摄影展,并邀请当地著名摄影家到校讲座,与学生交流观后感。
2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达到的第二层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自觉的指导自己的经济生活,学会理财和生财的一些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消费等知识;优化家庭资源的配置,提高家庭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本课程还计划设置一些社会调查与研究,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和体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感受社会发展和变迁的成就,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意识。
4本课程最后希望学生能拿出自己的成果,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材料、提取信息、组织表达、自我表现和展示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校本课程19
课程名称
生活中的社会学研究
主讲教师
卞巧娣
课程目标:
1、介绍一些基础社会学察生活的社会学视角。
2﹑结合化学的具体教学内容,通过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科学家的事例,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特别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格。
3﹑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更牢固全面的掌握知识。

高一年级下学期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大纲

高一年级下学期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大纲

高一年级下学期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的目标是帮助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全面了解中外历史纲要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 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如夏商周的兴衰、秦汉的统一、唐宋的繁荣等。

-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如儒家思想、传入等。

2. 世界古代史- 研究世界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等。

- 探究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如法律制度、科技发展等。

3. 近代史- 研究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如工业革命、世界两大战争等。

- 了解近代历史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如殖民主义的兴起和终结、冷战等。

4. 当代史- 研究当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如全球化、科技革命等。

- 探讨当代历史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如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等。

三、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和重要概念。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4. 视频展示:通过观看相关历史视频,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意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3. 考试评测:定期进行历史知识的考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4. 项目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项目研究,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使用高一年级下学期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教科书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 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历史书籍和资料进行研究和研究。

六、教学安排本教学大纲将按照每周三节历史课的安排进行教学,每节课45分钟,共计18周。

高一语文课程大纲

高一语文课程大纲

高一语文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 课程性质高中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审美提升和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一年级语文课程是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旨在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2. 课程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方面。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包括字词、语法、修辞等。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不同文体的文本,分析文本的结构、内容和主题。

提高写作能力,能够写出符合文体要求、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的文章。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阅读、讨论、探究等。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三、课程内容1. 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古代诗文阅读:包括古诗词、文言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名著阅读:推荐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教学大纲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教学大纲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教学大纲为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议论文、记叙文和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写作。

4.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演讲和辩论技巧。

5.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 现代文学的风格与主题3. 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4. 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解析5. 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解文学作品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2. 阅读分析: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训练: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提供写作素材和技巧。

4. 口头表达:组织演讲和辩论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考核方式1. 课堂作业:包括课后阅读、作文等任务。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4.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 文学作品选集3. 电子资料和多媒体教具以上为《人教版语文高一下教学大纲》的简要内容,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的基本框架和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学年高一语文下期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4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高中语文必修3》《高中语文必修4》
授课时间:90课时(2011.2.21~2011.7.14)
本课程纲要由4个板块组成。

一唐诗宋词
课程目标:
1.诵读古代诗词,背诵名篇。

2.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意。

3.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4.在理解作品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5.反复吟咏,体会诗词的音律之美
6.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课程内容:
必修三:
蜀道难(2课时)
杜甫诗三首(3课时)
琵琶行(2课时)
李商隐诗两首(2课时)
必修四:
柳永词两首(2课时)
苏轼词两首(2课时)
辛弃疾词两首(2课时)
李清照词两首(2课时)
课程实施:
(一)教与学
在诵读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扫除阅读障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然后通过学案的引导,赏意象、品意境,移情入境,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词的艺术魅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词名篇。

(二)课时安排
17~20课时,约3~4周。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增强学习兴趣。

每课学案引入相关高考题中的诗歌鉴赏题,促进学生鉴赏能力提高。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了解诗人生平故事,增进对诗歌的了解。

课程评价:
(一)评价指标:
1.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名篇
2.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如能否开展想象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
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
性理解。

(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适时开展诗词朗读背诵竞赛,增强名篇积累,提升学习兴趣。

如有背诵数量较少的,可适当延长背诵时间,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背熟。

2.设置相关的诗词鉴赏的考试,考察学生对诗词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等的赏析。

对于考察结果不理
想的题型,通过学生反馈的疑难共同剖析改进。

3.开展诗词创作和赏析活动,推选出诗词写的较好的和小论文优秀的同学,给予适当激励。

二文言文
课程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4.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5.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
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2课时)
劝学(2课时)
过秦论(3课时)
师说(2课时)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3课时)
苏武传(3课时)
张衡传(2课时)
课程实施:
(一)教与学
在诵读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扫除阅读障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科学使用学案,以翻译为手段,落实学生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掌握其中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特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相关文言文名篇。

(二)课时安排
17~20课时,约3~4周。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1.每篇课文都链接相关的浅易文言文,扩大学生阅读量。

2.学生自学并主讲读本上的文言文,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3.开展课外文言文阅读知识大赛,增加文言知识积累。

课程评价:
(一)评价指标
1.重点考察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适时进行文言文阅读题测试,整合课文词句的含义和用法,综合考察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

对于测试不理想的,要继续
加强落实。

2.开展读课外文言文讲故事说历史活动,以学生讲坛的形式广泛推广文言文阅读,普及课外文言文阅读。

三小说戏剧
课程目标:
1.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学习探究性阅读,发展想象力、思辨力、批判力。

努力从不
同角度和层次阐述、评价、质疑。

2.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和祖国、个人和社会、个人和自认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3.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程内容:
必修三:
林黛玉进贾府(3课时)
祝福(3课时)
老人与海(2课时)
必修四
窦娥冤(2课时)
雷雨(3课时)
哈姆莱特(2课时)
课程实施:
(一)教与学
在反复诵读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扫除阅读障碍,圈点勾画疑难、佳句,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本主要内容要点和结构思路。

然后通过学案的引导,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理清
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鼓励学生在欣赏文章有点的基础上,质疑文章的字、词、句、篇章、主旨、内容。

(二)课时安排
约15课时,约2——3周。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开展话剧演出、改编话剧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表达、论述批判能力。

每课学案引入相关高考题中的小说类文章阅读,促进学生现代文鉴赏能力提高。

引导学生结合语文读本做课外延伸阅读,了解作者其他代表著作,并给学生推荐类似体裁的佳作,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进对人生、社会、历史、民族的理解。

课程评价:
(一)评价指标:
1、能根据语境分析小说、戏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并对人物和作品的主旨作出自己的独特评价。

2、能够在限定时间内,根据不同阅读目的进行不同方式的阅读,采取眉批、横批等方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写下对文本的鉴赏。

3、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说出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

(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适时开展班内话剧演出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2、设置相关的阅读鉴赏的高考练习,对于考察结果不理想的题型,通过学生反馈的疑难共同剖析改进。

3、开展小说、戏剧结尾续或改写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和批判力。

四散文
课程目标: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
己的阅读感受。

2、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
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4根据语揣摩语句含义,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课程内容:
必修三:
1、动物游戏之谜(1课时)
2、宇宙的边疆(1课时)
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1课时)
必修四
1、拿来主义(3课时)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课时)
3、短文三篇(4课时)
课程实施:
(一)教与学
在反复诵读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扫除阅读障碍,圈点勾画疑难、佳句,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本主要内容要点和结构思路。

然后通过学案的引导,从整体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约12课时,约2周。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开展辩论大赛,锻炼学生的表达、论述、批判能力。

每课学案引入相关高考题中的散文阅读或者社科类说明文阅读,促进学生现代文鉴赏能力提高。

引导学生做课外延伸阅读,了解作者其他著作,或者类似文本,增进对人生、社会、历史、科技、亲情感悟。

课程评价:
(一)评价指标:
1、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理解机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4、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
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

(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适时开展辩论赛和写作练笔,提高学生思辨力和语言表达力,培养学生正确是价值观。

推选出表现较好的和有文采的同学,给予适当激励。

2、设置相关的阅读鉴赏的高考练习,对于考察结果不理想的题
型,通过学生反馈的疑难共同剖析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