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及 EMR 管理建议

合集下载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患者饮食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导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患者饮食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导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患者饮食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导
饮食:
术前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如高蛋白的鱼汤、牛奶等饮食富含各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B、K等。

治疗前一天晚餐进易消化、半流饮食(晚餐后不应再进食)。

肠道病变者治疗当日晨禁饮禁食,并进行肠道清洁(恒康正清2盒、2000ml洗肠液,辉灵2瓶、1500ml洗肠液)二小时内喝完,同时多走动,有利于肠道蠕动,加快排便(至大便呈清水样)。

术后一般禁饮禁食24小时,24小时后开始进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半流、软食(必要时根据医嘱执行)。

休息和活动:
术前无明显不适的患者可以自由活动,适当增加休息时间。

术后安置病人卧床休病息,全麻人麻醉完全清醒后可以协助如厕。

以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出院指导:
饮食: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等,每日5~6餐,术后2个月左右需进食含粗纤维少的无渣或少渣饮食,少量多餐,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

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个月可逐渐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

休息与活动:术后1周左右可从事轻体力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2个月内注意休息,不能劳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

用药:告诉病人及家属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与副作用,坚持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注意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质子泵抑制剂需饭前半小时空腹口服,副作用主要有头晕、蕈麻疹等;胃黏膜保护剂饭前空腹使用。

避免诱发因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降低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

复诊:术后根据病理情况3个月、半年或一年复查。

如有复发再行内镜处理,一年后每年复查1次。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1122018 年第 5 卷第 49 期2018 Vol.5 No.49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临床护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孙 慧(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江苏 泰州 225321)【摘要】报道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与医生默契配合、熟练的技巧,术后细致的病情观察以及饮食、运动等的指导是保证EMR 手术治疗扁平或亚蒂息肉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肠息肉;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49.112.02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扁平或亚蒂息肉等,是在息肉电切术、粘膜下注射以及钛夹止血术等内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其效果好、易操作、安全性高,已逐渐在临床推广普及[1]。

EMR 的顺利进行,疗效满意与否,与护理人员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收集我院2017年3月~7月行肠息肉EMR 的患者25人,年龄在38~70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

其中男18例,女7例;多发性息肉13例,单个息肉12例。

现将肠息肉EMR 的护理配合报告 如下。

1 术前护理1.1 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解释EMR 治疗的经过及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通过介绍以往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之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

告知病情,包括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1.2 检查积极完善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等各项辅助 检查。

1.3 器械及药物的准备电子肠镜(OLYMPUS CF-H260AL ),透明帽(OLYMPUS D-201-10704),注射针(OLYMPUS N M -200U -0423)电圈套器(O LY M P U S S D -240U-25),钛夹释放器(OLYMPUS HX-110UR ),钛夹(OLYMPUS HX-610-135L ),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靛胭脂混合液等。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知情同意书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知情同意书
9)少数患者由于前次检查活检等原因,病变缩小无须电切治疗或病变已自行脱落而无须治疗。
10)部分病例病变切除后由于之前病理诊断明确无须再次送病理检查或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切除标本无法取出送病理检查。
11)胃肠道准备所造成的低血糖、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12)如有心脏起搏器患者需要在治疗前调整起搏模式,避免通电时对起搏器功能的影响。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如下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可能发生的一些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介入治疗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5)穿孔:极少数患者在操作过程中或操作完成后可发生消化道穿孔,并可能出现腹腔感染、腹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6)因意外情况或病人特殊情况或其它原因不能完成治疗或不能一次完成治疗,可根据病人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
7)术后组织病理为癌,并有浸润性,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8)部分患者治疗前因诊断需要需加做超声内镜检查。
3.我理解此治疗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医生的对策: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是内镜介入治疗中比较复杂的技术,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危险性,也并不能完全保证实施该项医疗措施的效果。在实施上述医疗措施的过程中/后可能出现下列并发症和风险,但不仅限于:
1)局部损伤:胃镜检查时咽部损伤,肠镜局部粘膜损伤,或因呕吐出现食管粘膜撕裂。
13)上述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延长住院时间,需要重症监护或施以外科手术,并因此增加医疗费用。在极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永久残疾,甚至死亡。

肠息肉手术后(ESD EMR)的饮食、护理注意事项

肠息肉手术后(ESD EMR)的饮食、护理注意事项

肠息肉手术后(ESD/EMR)的饮食、护理注意事项摘除息肉后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出血并发症,注意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呕血、便血、有无腹胀、腹痛及腹膜刺激症状,有无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常规术后禁食禁饮24h,术后第1个24h后可饮用少量冷开水,如无不适可进食冷流质饮食如稠米汤、清稀饭、汤类、菜水、藕粉等呈液体状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饮用牛奶、豆浆,牛奶或豆制品饮品可引起腹胀。

术后第2个24h可进食较软更易咀嚼和便于消化的食物如菜泥、蛋糕、烂面条等。

术后1周以内以软食为主。

指导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避免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等。

避免油炸、腌制食品。

指导患者规律饮食,按时用餐,不吸烟、不喝酒。

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24h,24h后可床上活动,自行缓慢翻身,避免下床活动。

息肉较多或者较大患者卧床休息2-3天,避免腹部压力增高、提重物,避免用力咳嗽。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者用力排便时腹腔压力增高,2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肠息肉预防注意事项:
建议忌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积极乐观心态,多吃碱性食品,改善自身的酸性体质,同时补充人体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这样才能恢复自身的免疫力。

建议50以上的人群每3-5年行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既往明确诊断过息肉疾病的患者,应至少三年甚至每年一次肠镜检查。

对于检出的大肠息肉,<0.5cm的可随诊观察,如>1cm应及时治疗。

特别是病理类型为绒毛腺瘤的,更应积极切除。

消化内镜EMR术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

消化内镜EMR术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

消化内镜EMR术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息肉护理配合。

方法:随机择取我院收治的110例EMR术下切除结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优质护理)与对照组(普通护理),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EMR治疗结肠息肉患者,运用优质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提倡应用。

关键词:内镜;黏膜切除术;结肠息肉;护理配合结肠息肉临床发病率较高,患者患病之后会有间断性便血或大便带血,有部分患者发病之后腹部有隐痛,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人生活习惯还有病原体入侵有关。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临床应用时间较长,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但是要注意该种手术方案治疗,患者术后有一定并发症风险,需要对护理工作加以改进让患者享受高质量护理服务。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护理配合,主要内容整理后见下文: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择取110例结肠息肉患者参与RCT,观察组男29人,女26人,平均年龄为(45.9±3.4)岁;对照组男30人,女25人,平均年龄为(46.2±3.1)岁。

一般资料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护理。

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

(1)术前:鉴于患者从未接受过EMR治疗,内心对MER治疗原理和风险所知甚少,由于未知而产生术前恐惧、紧张、焦虑负面心理,这些负面心理都会对患者生理指标造成应激反应,影响患者体征,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延误手术,护理人员在手术前评估患者健康指标时,需要重点观察患者行为、语言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严重负面心理,针对严重负面心理患者不要急于普及EMR治疗原理和风险,要先安抚患者,可用语言轻声安慰患者,让患者放心,EMR只是一个微创手术,手术的成功率非常高,使用上述话语先让患者卸下心理防备,后续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介绍医疗团队成员,包括主治医生和手术室护理人员,让患者了解到主治团队的医疗实力,从而帮助患者信任治疗团队,减少心理应激反应并顺利接受手术治疗。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配合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2%,此外对照组和实验组中患者满意度平均得分分别为82.4分、97.3分,可见实验组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MR 治疗大肠息肉安全、有效,手术期间进行精心科学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大肠息肉;护理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发生于中年后,常见于60岁以上老人,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由于息肉表面易糜烂而导致出血,且有发生癌变的可能,若不及时治疗严重影响患者健康[1]。

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的发展,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因其效果好、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在EMR治疗中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5.6±3.8)岁,病变部位:直肠22例,乙状结肠8例,横结肠11例,升结肠9例;实验组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4.7±3.5)岁,病变部位:直肠23例,乙状结肠9例,横结肠10例,升结肠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症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全部患者均给予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具体如下:1.2.1术前护理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EMR治疗的方法、目的,禁忌症、并发症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在手术前常存在恐惧、害怕等心理,要多向患者介绍成功的典型病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增加其安全感,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并让患者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清理肠道:我院采用术前4 h 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口服,禁用甘露醇以免产生氢气而发生肠内气体爆炸;为患者做好血常规、血型、凝血时间等检查,此外准备好氧气、心电监护仪,及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止血剂等急救药品。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综合征。

其中,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综合征与结肠癌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内镜检出、切除腺瘤可使结直癌的发生减少76%~90%,下面就介绍几种内镜下清除肠息肉的技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MR常用于切除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的空间,使上皮与底层组织分开,使病变分离。

EMR比单纯使用圈套器或电凝术切除病变更安全。

EMR通常用于<20mm 的息肉,这是因为用这种技术整块切除更大的息肉是有难度的。

然而用黏膜分片切除法(EPMR)对更大的息肉是可行的。

EPMR 先从病变周围注射液体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分片将病变切除,先切除病变中央部,再切除残余病变。

EPMR对于结直肠大而无蒂的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高复发率应谨慎用于恶性息肉。

如果EPMR术后有残留的息肉组织,可用氩离子凝固术清除。

分片切除后3~6个月内应该复查病灶处有无残余息肉组织。

EMR的适应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各国并不统一,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医院、医生掌握的适应证也不完全一样。

首先要获得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黏膜下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其次切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采用可以完全切除的消化道早癌均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

但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判断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绝对适应证标准还有争议。

日本食管协会制定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m1、m2层、范围<2/3食管周长、长度<30mm,病灶数目少于3-4个;相对适应证为:病灶浸润至m3、sm1,直径30 ~50mm,范围≥3/4食管周长或环周浸润、病灶数目5~8个。

根据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2004年4月版)》规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为:(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2)内镜下判断癌组织的深度限于黏膜层(m);(3)病灶直径<2c m;(4)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以上4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体会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体会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体会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一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方法,它通过内窥镜在息肉处进行黏膜粘膜层剥离,能够有效地切除息肉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近年来,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利用EMR来治疗结直肠息肉。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体会。

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

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和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大部分结直肠息肉患者在接受EMR治疗后,息肉得到了有效切除,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EMR 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成功率较高,患者恢复期较短,术后疼痛明显减轻。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他们之前通过传统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不佳,或者术后并发症较多,但是通过EMR治疗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充分显示了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良好临床效果。

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安全性较高。

与传统手术相比,EMR治疗结直肠息肉术后创面小、出血少、不易引起感染等优点。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老年患者或者身体状态较差的患者,他们在接受EMR治疗后,术后并发症较少,恢复较快。

这充分显示了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安全性较高,适用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

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结直肠息肉的位置和形状各异,需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进行操作。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经验的内镜医生,才能够确保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加强内镜医生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工作。

EMR治疗结直肠息肉需要综合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单纯依靠EMR治疗结直肠息肉可能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还需要结合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措施。

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感和减少息肉再生的可能,通过饮食调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肠道环境,减少复发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SGE(欧洲胃肠道内窥镜学会)2017 指南: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及EMR 管理建议
近日,欧洲消化内镜协会(ESGE)在Endoscopy 上发表了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及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管理指南,在制订推荐意见时主要依据息肉的类型和大小,其核心内容整理如下。

定义、分类
1. 建议使用巴黎分类系统描述息肉的大体形态,大小用毫米(mm)描述(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
2. 建议平坦或无蒂(巴黎分型II 和Is)≥ 10 mm 的息肉,命名为侧向发育区域(LSLs)或侧向发育肿瘤(LSTs),表面的形态学描述使用颗粒样或非颗粒样(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
3. 建议将除微小(≤ 5 mm)的直肠息肉或直肠乙状结肠高度怀疑增生性息肉外的所有息肉予以内镜下切除(高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
4. 建议将所有切除的息肉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在专家中心,有高度自信的专家往往进行选择性诊断,并对微小息肉考虑实行「切除和丢弃」的策略(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
针对息肉<20 mm 的切除建议
1. 微小息肉(≤ 5 mm)的切除建议
1)建议对微小息肉行冷圈套切除术(CSP),这一技术完全切除率高、可提供足够的组织学样本且并发症发生率低(高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
2)不建议使用不完全切除率较高的冷活检钳(CBF)钳除术,当息肉大小在1~3 mm 且冷圈套切除术技术难度高或不可行时可考虑使用CBF 钳除术(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3)不建议使用热活检钳(HBF)钳除术,该技术不完全切除率较高、无法提供足够的供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样本,且不可接受的不良事件(如较深的热损伤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率较高(高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
2. 小息肉(6~9 mm)的切除建议
1)建议对6~9 mm 大小的无蒂息肉行圈套切除术,因活检钳除术的不完全切除率较高,故不建议对该类息肉行活检钳除术治疗(高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
2)尽管目前缺乏热圈套切除术(HSP)和CSP 治疗安全性的对比研究,仍建议对6~9 mm 大小的无蒂息肉行CSP 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3. 10~19 mm 大小的无蒂息肉切除术建议
1)建议对大小在10~19 mm 的无蒂息肉行HSP 治疗(用或不用黏膜下注射),因多数病例均存在深度热损伤的风险,故行HSP 前可考虑黏膜下注射(低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
2)在特定情况下,为减少深度热损伤风险可适当考虑使用CSP,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4. 带蒂息肉的切除建议
建议对带蒂息肉行HSP 治疗,为了预防息肉头部直径≥ 20 mm 或蒂部≥ 10 mm 的带蒂结直肠息肉治疗过程中的出血,建议治疗前在息肉的跟部注射稀释的肾上腺素和/ 或机械止血(中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5. 哪些息肉需内镜专家来行切除治疗?
建议对于大的无蒂息肉(≥ 20 mm)和侧向生长或复杂息肉应该由经过专业培训或有经验的内镜专家来进行操作,并且在资源丰富的内镜中心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6. 需要非圈套技术(如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或外科手术)切除息肉的治疗建议
1)大多数的结直肠息肉经标准的结肠息肉切除术和/ 或EMR 可获得治愈性切除(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2)整体切除技术(如整体EMR、ESD 或外科手术)应该针对于那些怀疑表面有浸润性肿瘤的病例(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3)对于高度怀疑有表浅的黏膜下层浸润并且通过整体的标准息肉切除术或EMR 无法全部切除的结直肠息肉可考虑使用ESD 技术(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4)建议将成功的EMR 定义为在EMR 术后的缺失区域和边缘仔细内镜下观察无残留肿瘤组织(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5)建议对内镜下经EMR 切除后治愈的区域应选用先进的放大内镜复查和系统性组织活检确认(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6)建议在结肠镜复查中确认的残留或复发的腺瘤再次圈套器切除,若无法圈套器切除应行灼烧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7)建议使用先进的内镜成像来确认潜在的表浅黏膜下浸润病灶(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8)当无先进的内镜成像设备时,标准的色素内镜检查是有益的(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9)建议对先进的内镜成像设备下发现的具有较深黏膜下浸润特征的息肉行外科手术而非内镜下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10)建议对无较深黏膜下浸润的息肉在没有咨询内镜专家评估内镜下息肉切除术/EMR 时不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7. 结肠黏膜标记的建议
1)建议对将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位置的病变在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标记(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2)建议将无菌碳悬浮颗粒作为首选标记试剂(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3)建议注射黏膜标记试剂前在结肠黏膜下层注射盐水形成水疱(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4)为了提高发现率,黏膜标记应在所观察区域的解剖部位远端(或侧面)≥ 3 cm 处标记,并且在肠腔相应水平的对侧面分别注射 2 或 3 个部位。

同一机构的内镜及外科团队成员应该在如何黏膜标记注射方面形成统一的标准。

黏膜标记的细节应在内镜报告中用专业术语清晰的记录和拍照(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针对侧向生长息肉直径≥ 20 mm 的EMR 治疗建议
1. 建议在行EMR 前对提示有不好结果特征的区域仔细评估。

不好结果特征有切除区域>40 mm 且有不完全切除或复发、回盲瓣部位、之前切除失败和SMSA(size,morphology, site, access)分级4 级(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2. 建议EMR 的治疗目标是使用最少的工具获得完整的圈套切除、足够的边缘、无需辅助灼烧技术(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3. 目前已经证实在EMR 时黏膜下注射较普通盐水更为黏滞的物质可获得安全的结果及减少操作时间,如琥珀酰明胶、羟乙基淀粉、丙三醇等(高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4. 建议为了便于有液体缓冲、方便确认区域边缘,在注射生物性蓝色染料如靛胭脂时应与溶剂混合注射至黏膜下层(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5. 建议在行整体EMR 切除时应该在结肠限制大小为20 mm,在直肠需≤ 25 mm(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6. 因辅助热灼烧技术(如氩等离子凝固[APC])不是十分有效并且与腺瘤高复发率相关,建议在EMR 过程中使用完全性圈套切除术(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7. 若无法完全圈套切除,可选择的辅助切除腺瘤方法仍需远期研究(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8. 当EMR 完全性圈套切除后,为预防复发在EMR 切除后的边缘行热灼烧辅助技术的作用仍需远期研究(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9. 建议当病变部位的特征适合EMR 但黏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时,可由三级医疗中心的内镜专家进一步操作(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10. 建议将EMR 切除的所有标本回收并行组织病理学评估(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关于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及EMR 的设备选择建议
1. 应用电流类型的建议
1)推荐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时使用微电脑控制的电凝电流发生器(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2)不建议在EMR 时使用低能量电流电凝,因其可增加术后出血风险(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3)不建议行有蒂息肉切除术过程中应用纯切电流,因其可增加术中出血风险(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2. 二氧化碳充气建议
1)建议在结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过程中使用二氧化碳充气(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2)建议行EMR 治疗时使用二氧化碳充气(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3. 为使结肠黏膜和息肉切除术部位可以有效的冲洗以及方便处理出血,建议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液体喷射泵(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结肠息肉切除术相关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管理建议
1. 出血的治疗建议
1)对于术中出血,建议内镜下电凝止血(圈套器尖端电凝或止血钳电凝)或机械止血,用或不用注射稀释的肾上腺素(低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2)在无蒂息肉治疗过程中不建议常规内镜下使用止血夹或其它预防迟发性出血的方法(中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3)在确定的息肉切除术或EMR 术后有出血高风险的患者,机械止血(如止血夹夹闭缺损黏膜)有一定作用。

上述决定必须基于患者的危险因素而确定(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4)因迟发性出血而入院的患者,若血液动力学稳定,无进行性出血,处理时应谨慎,如需进一步干预,建议首选结肠镜检查(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5)若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行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出血灶,有活动性出血或确定有出血高风险的红斑等情况下,建议使用止血钳电凝或机械止血,用或不用注射稀释的肾上腺素(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2. 建议仔细检查切除术后黏膜缺损处的特征或可能发生穿孔的危险因素,一但确认上述危险因素,应使夹子夹闭缺损区域以预防穿孔(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3. 建议统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组织学样本的处理、分析及报告建议
1. 建议结肠息肉切除术后所切除样本应独立存放。

并使用10% 福尔马林液体进行固定,病理学家应以毫米为单位测量每个样本的大小(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2. 建议将所切除较大(≥ 20 mm)的侧向发育区域样本或怀疑黏膜下浸润的样本应固定在软木板上,以便于更好的组织学评估(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3. 建议将样本切成薄片并完整的包埋,确认浸润深度和外侧边缘情况(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4. 建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将腺瘤/ 肿瘤分级为低级别或高级别瘤变(高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5. 建议对无蒂锯齿状腺瘤/ 息肉的报告若存在细胞异型性时应包含细胞异型性情况描述(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6. 存在黏膜下浸润时,应测量浸润深度并且记入报告。

除此之外的其它危险因素有低分化、淋巴管浸润和肿瘤早期。

应测量并记录深度/ 垂直距离以及到侧缘/ 水平线切缘的距离(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7. 针对有高危危险因素特征的标本建议需第二个组织病理学家确认标本(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