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水利50年

合集下载

陈雷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50周年院庆大会上的讲话

陈雷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50周年院庆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改革开放30周年即将到来的重要时刻,在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大好时机,在水利系统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形势下,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庆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50华诞,回顾难忘历程,展望美好未来,共商推动水利水电科技进步大计。

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5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全体干部职工,以及全国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国水利水电科技事业发展的国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50年前,为了建设我国水利水电科研中心,解决水利水电建设中面临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大规模水利水电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经国务院规划委员会研究决定,将性质相同、内容相近的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三家研究机构合并,组建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半个世纪以来,在一代又一代水利水电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逐步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实力雄厚、专家人才荟萃的国内一流的综合性水利水电科研机构,成为水利水电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中坚力量,为推动水利科技进步,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是水利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50年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始终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水利水电科技问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支撑、引领发展,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水资源领域,创建了水资源二元循环理论体系,建立了我国现代水资源评价和优化配置的理论和方法。

在防洪减灾领域,开发了洪水仿真、风险图绘制及风险评价等方法和技术,形成了洪旱灾害应急管理与处置的技术体系。

国内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

国内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每年岁修需 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 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 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元代曾以石料修砌 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 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 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这些工程均因基 础不稳,未能持久。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 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 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 混凝 土结构。引水防沙与岁修制度2000多年来, 灌区人民在兴建和完善都江堰 的长期过程中,积 累了丰富的引水防沙经验。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 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 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 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 起又开。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天平渠,并 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变称万金渠。渠首在 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 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 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 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 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 了古灌渠。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郑白渠
主要有北宋 大观二年(1108)的改建工程,共修 石渠3141尺,土渠3978尺,灌溉面积号称2万余 顷,并改称丰利渠。元初改渠首临时坝为石坝, 至延右元年(1314)延展石渠510尺,有拦河坝仍系 石结构,后称王御史渠, 灌溉面积曾达9000顷。 灌区有分水闸135座,并订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 在元李好文著《长安志图.汉渠图说》中有详细记 载。明代曾十多次维修泾渠,天顺至成化年间 (1456-1487)将干渠上移一里三分,改称广惠渠。 由于渠口引水困难,灌溉面积缩小。至清代乾隆 二年(1737)将引泾渠口封闭,专引泉水灌溉,改 称龙洞渠,灌溉面积7万多亩,至清末更减少到2 万多亩。直到1932年泾惠渠初步建成,引泾灌溉 又重新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水利未来发展道路论文

中国水利未来发展道路论文

浅谈中国水利未来发展道路摘要;在水利建设技术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并不存在整体上的差距。

在大坝建设技术方面,小浪底、三峡等工程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

在泥沙运动、高速水流、坝体抗震、坝体优化设计等理论方面也都处于国际领先之列。

关键词:水利建设目前我们与国际水利技术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即一方面在某些大工程上表现出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较陈旧的设备和施工技术。

对一些技术先进但造价昂贵的设备和施工工艺还无法采用。

管理上的差距应该说我国对水资源、水利工程、流域的管理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管理人才的素质及选拔:基于水在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在大多数国家水行政及流域管理人员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

由于公务员首先要通过严格的选考,就连名牌大学的学生也只有1/10左右可以通过,因此其管理人员都属精英。

进入水管理公务员队伍之后,首先进入基层工作,2-3年轮换一个岗位,有秩序地参与工程管理、水行政管理、科研等各领域进行全面训练。

而且在轮岗过程中有才能者升,无业绩者转入地方,能走上领导岗位者皆有真才实学。

高水平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才有高水平的管理。

2.管理制度化:有些国家管理制度之完善另人吃惊。

每一个单位都有自己雷打不动的制度,包括什么事由谁办,每月第几周的星期几要开什么会、办什么事、提交什么报告等都是年年不变的。

无需发会议通知,到时候开会、办事就成了。

所以在管理人员中每一个人该办什么事、什么时候办是谁都清楚的,无需谁告诉你,但到时候会有人来检查你的工作。

有时候连行文格式都一成不变,只要填上新情况、新数字就可以了。

这避免了许多推委和扯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注重管理工作的总结:针对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因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3管理思路:目前我们的管理思路还比较狭隘,各流域机构的管理大多还仅限于对水系的管理。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顾浩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顾浩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顾浩(水利部)1 研究背景我国有几千年的治水历史。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是,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党的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把水资源问题提到突出位置,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全面地阐述了水利工作方针。

全国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转变,进行了现代水利的探索和实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提出了水利现代化研究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做出回答。

水是人类的生命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

水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走上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实现水利现代化,不仅是客观自然条件和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必将有力地促进和保障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

为了系统研究水利现代化的内涵、评价方法和标准,为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奠定基础,2000年10月,根据部领导的指示精神,水利部办公厅、规划计划司、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成立了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

两年来,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水利现代化的调研和座谈,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系统分析、研究测算等工作,并委托国内有关研究单位对水利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定量关系、水利现代化内涵与指标体系、国内外水利现代化对比、水管理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完成了《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报告》并于2002年底通过了专家鉴定。

研究中,课题组从水利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入手,借鉴国外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水利发展现状和近几年部分发达省市对水利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在系统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构想了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进程和实践有所促进和参考。

20世纪50年代建设史实一例

20世纪50年代建设史实一例

20世纪50年代建设史实一例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进行了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设项目。

本文将以某个具体的建设项目为例,来描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设史的一部分。

标题:永定河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史实一例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国家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永定河水利枢纽工程成为了当时的一项重要的建设项目。

永定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是中国政府为了改善永定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而进行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的目标是通过修建水库、堤坝和渠道,调节永定河的水流,提供灌溉用水、发电和防洪功能,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1950年代初,永定河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启动。

首先,工程团队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规划工作,确定了水库的位置和规模。

然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征用和清理工作,以确保水库的建设顺利进行。

随后,工程团队开始了水库的建设工作。

他们首先修建了数十米高的大坝,以拦截永定河的水流,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

然后,他们修建了引水渠道,将水库中的水引入到周边的农田中,供农民们进行灌溉。

同时,他们还修建了一座发电厂,利用水库的水流发电,为周边地区提供电力。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工程团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工程的施工速度较慢,耗时较长。

此外,永定河流域地势复杂,地质条件较差,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然而,工程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和聪明的智慧,使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

1958年,永定河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正式投入使用。

工程的完成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水库的灌溉功能使得农田的灌溉面积大大增加,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发电厂的建成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推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

通过这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设史上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欢庆中国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

欢庆中国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

欢庆中国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张光斗水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也是工农业生产必需的。

在另一方面,江河洪水造成对生命财产的严重灾害。

所以我国几千年历史是与洪水斗争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

但是由于历朝历代以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无能,江河失治,洪水泛滥成灾,黄河改道七次,三年两决口,长江等流域也常发生严重洪灾。

水利失修,干旱灾害频仍,常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

毛泽东主席指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并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

对三峡工程,毛主席批示要“积极准备,充分可靠”,周恩来总理领导制订长江、黄河等流域规划,并亲自主持三门峡枢纽、密云水库、丹江口枢纽、葛洲坝枢纽等工程的研究。

周总理还领导了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

邓小平同志指出“防洪斗争的胜利,是集体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胜利”。

他大力支持兴建三峡工程和黄河上游的水电开发。

江泽民主席批示“加强水利建设;要未雨绸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他指示,加强治理开发,使黄河造福于中华民族。

我国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

50年来:国家为水利建设进行了许多立法。

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河水利综合规划的决议》,后来国务院批准了长江、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流域规划,这些流域规划是治理开发各河流的依据。

国家先后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为水利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国务院陆续发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河道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水利列为基础设施建设首位。

实行依法治水,使水利事业蓬勃发展。

在水利建设中,江河干支流上加高加固和修建了大量堤防,整治江河,提高了防洪能力。

修建了官厅、佛子岭、大伙房、密云、岳城、潘家口、南山、观音阁、桃林口、江垭等大型水库,为防洪、蓄水服务。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使用年限问题的探讨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使用年限问题的探讨

第26卷第2期2008年4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 Vol.26No.2Apr.2008文章编号:100027709(2008)022*******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使用年限问题的探讨郑守仁(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武汉430010)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兴利除害而修筑的土建工程,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探讨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及其影响因素、水工建筑物耐久性及延长使用年限问题,提出了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延长使用年限的措施———设计可靠先进、施工质量优良、运行精心维护、定期检查修复、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工程耐久性和安全度。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耐久性;寿命;探讨中图分类号:TV698.2+1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08203217,修回日期:2007203224作者简介:郑守仁(19402),男,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工建筑物设计及施工技术,E 2mail :zhengsr @1 概述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西部地区为长江、黄河、珠江、怒江、澜沧江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部濒临太平洋,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

受季风变化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年内汛期连续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江河径流量中约有2/3为洪水径流量。

我国降水量年际之间变化很大,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为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方地区为5~8倍,并且常出现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况。

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际剧烈变化和年内高度集中,造成我国水旱灾害频繁,也决定了我国江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1]。

一方面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纪念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50周年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纪念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50周年

文章编号:1671-3354(2008)05-0004-03收稿日期6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纪念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50周年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丹江口分会摘要:回顾过去50年,丹江口水电建设者历经三次创业,形成了水电、铝业、电化、地产大型企业集团。

展望未来,汉江集团将优先发展水电、调整、升级、做大、做强其他产业,谱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丹江口水利枢纽;水电;铝业;电化;汉江集团中图分类号:TV61 文献标志码:AA r evie w o f the pa st and looking f or w ar d to the f utur e———To honor u the memor y o f f i ftieth anniver sar y o fD anji angkou H ydra ulic Pr oject Constr uctionDanjiangkou Branch of Hubei S ociety f or H ydroelectric EngineeringAbstract:Looking back the past50years of the Danjiangk ou Hydrqulic P roject construction,the constructors had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pioneering w ork;and a large2scale enterprise gr oup of hydr opow er,aluminium industry,electr ochemical indus2 try and r eal2estate,has been establi shed.T o look f orw ard the fut ure,the H anjiang G r oup will prior derelop the hydr opow er enterpri se;and requlate,upgr ade,enlarge and strengthen the other enter pr i ses,so as to w rite a ne w pape.K ey w or ds:Danjiangkou H ydraulic Pr oject;hydropower;al uminium industry;electr ochemical industry;H anjiang G r oup 50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水利建设者,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豪情壮志,风餐露宿,战天斗地,万众一心,克难进取,建成了丹江口水利枢纽,谱写了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壮丽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 ONE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把治水放在重要位置,对水利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兴修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水利基础设施,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50年来,从50年代、70年代到90年代,水利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水利上了三个台阶,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 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1.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作出了从根本上解决淮河问题的英明决策,领导全国人民揭开了中国治水的新篇章。

从治理淮河开始,到修整、加固黄河、长江堤防,开挖引黄济卫人民胜利渠,修建荆江大堤和分洪设施,并且先后建成了官厅、佛子岭、梅山、大伙房等17座大型水库。

由于水利建设方针正确,大部分效益较好,成绩显著。

在50年代初期,毛泽东、党中央曾多次提出了兴建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的问题。

1957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提出:“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

并提出:“还必须注意掌握巩固与发展并重,兴建与管理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但随后到了1958年“大跃进”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左”的口号和方针下,违反自然规律,无视基建程序,急于求成,高指标,瞎指挥,在淮北地区大搞河网化,使水利建设处于失控状态,这个时期,虽然修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掩盖了工程设计标准低和质量比较差的问题。

50年代后期,1958年1月,党中央在南宁会议上曾议论建设三峡问题。

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会议上曾因河南一篇文章谈到以“蓄(以蓄为主)、小(小型为主)、群(群众自办为主)”与“排(以排为主)、大(大型为主)、国(依靠国家为主)”的治水思路和看法,引起了在治水思路上“蓄、小、群”与相对应的“排、大、国”的两种意见。

会上毛泽东曾指出,“排、大、国同蓄、小、群是对立统一,逐步认识。

蓄、小、群为主,当然也要一点排、大、国。

三峡、三门峡只有国家力量才行”。

在会上曾提出这里有没有多快好省和少慢差费的两条路线问题?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的决议;提出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

同时提出,需要正确处理解决以下七种关系:远景与近期,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

这七种关系必须互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轻重缓和先后次序进行具体安排。

会上还提出,打开通天河、白龙江与洮河,借长江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的调水方案。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在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以蓄为主,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时,应注意到在以小型工程为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地发展中型工程和必要的可能的某些大型工程,并使大中小相结合,有计划的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水利工程系统。

并提出制订规划问题,除了各地区进行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是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

即将江、淮、河、汉、海河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和将松、辽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规划,应加速制订。

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上,针对《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要求,从1956年开始,在七年至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旱灾害。

毛泽东曾指出,“消灭水旱灾害”要加上“最大限度地”。

并指出,水旱灾害“大部归人管,一部归天管”抗御水旱灾害的辨证思想。

195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冬春水利建设的指示中再次明确,“群众性的兴修水利运动要继续贯彻执行以蓄为主,社办为主,小型为主,和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的方针,全面规划,综合利用”。

要求,把水管好、用好,使它发挥最大效益。

这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各大江河流域规划制订,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非常明确,至今仍可作为我们修定流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基础。

2.六十年代60年代初期,1961年12月,中央在批转农业部和水电部《关于加强水利管理工作的十条意见》中指出,“当前水利问题不是再新建多少工程,而是如何巩固已得成就,完成尾工配套(包括平整土地)等工作,使它们充分发挥效益”。

1962年11月,农业部在全国农业会议上提出“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群众为主”的冬修水利方针;同年12月,水电部在全国水利会议上提出:“巩固提高,加强管理,积极配套,重点兴建,并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的水利工作方针。

那个年代由于治水思想的不一,曾将“大跃进”时,淮北地区的节节拦蓄,“一块地对一块天”,大搞河网化的做法推广到易盐碱的冀、鲁、豫平原、黄、淮、海平原。

加上当时大搞引黄只灌不排,造成了一灌、二堵、三淤、四涝、五碱的严重的涝碱灾害,产生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大面积的次生盐碱化。

直到1965年8月水电部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水利方针以后,才统一了思想,一些错误做法也随之得到纠正。

但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这个时期修建了大型水库80多座,在一定程度上又重复了“大跃进”年代的一些错误,以致水利上遗留问题增多。

尤其是三门峡水库的兴建,虽然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由于对水土流失治理过于乐观,导致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严重,被迫进行改建,教训十分深刻。

在50年代和60年代,淮河、长江、黄河、海河、辽河都曾先后发生过流域性大水,其中,1954年江、淮大水、1958年黄河大水、1963年海河大水造成的损失比较巨大,尽管水利上存在上述的种种问题,但这个时期修建的水利设施在抗御洪水中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60年代初期,也曾发生连续的大旱,譬如,1959年~1961年三年连续干旱,灾害影响到10~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受旱面积3659万hm2(5.5亿亩),成灾率42%,干旱缺水直接威胁到粮食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北方地区在历史上粮食就不能自给,要靠南方调进。

因此,在60年代,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历史上形成的“南粮北调”的局面,从1 965年开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北方京、津、冀、鲁、豫、陕、辽、内蒙古八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会议,国务院的领导亲自带队到受旱省、区部署抗旱水利工作。

1966年周恩来总理又亲自主持北方八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会议,这些重要部署为扭转“南粮北调”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阶段(七、八十年代)1.七十年代进入70年代,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党中央决定兴建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对加快水电建设和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奠定了基础。

1972年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少雨,受旱面积3070万hm2(4.6亿多亩),成灾率44%,重旱区在华北。

对此,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北方十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抗旱工作会议,对解决北方农牧区的缺水问题进行全面部署。

这两次会议掀起了北方地区打井开发利用地下水、发展农田灌溉、大搞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加上1963年海河大水以后,根治海河的基础,到70年代末期,1978年是特大干旱年,范围广、时间长,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 017万hm2,成灾率达44.7%,但由于水利设施抗旱能力的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还有所增长。

经过30年的水利建设,华北地区的干旱缺水有了一定的缓解,70年代末“南粮北调”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了扭转,应该说水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70年代里,只有淮河发生过特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水库垮坝失事,损失巨大。

这个时期主要是华北地区城市的水源紧缺问题逐渐显露,京、津两市出现水源危机,从大连到厦门等沿海一些城市用水紧张,国务院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80年代初期曾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城市用水问题,会议明确指出,解决水的问题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城市缺水是因过去城市发展的政策性错误所致,要注意节约用水。

会议提出了解决缺水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方案,同时讨论了成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的动议。

这些举措对缓解京、津两市用水紧张局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使沿海一些城市缺水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从总体来看,全社会和有关部门对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足够的准备、高度的重视。

譬如,南水北调东线方案,1978年经过现场审查,1979年在天津召开专家论证会议,但由于某些人为因素,影响了东线工程的实施。

2.八十年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水利部于80年代初期,在总结三十年水利建设经验的基础上,1981年提出把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1983年把“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作为水利工作的方针,1984年明确“水利要从为农业服务为主转到为社会经济全面服务;从不讲投入产出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

1983年国务院决定积极发展小水电,建设100个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

1985年国务院转发了《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

1988年,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位,逐步走向依法治水的轨道。

整整十年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轨道。

但是,在70年末到80年代初,当时报纸上开展农业思想的讨论,其中对水利建设议论颇多,这些不同的议论对水利的认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针对当时对中国如何办水利事业在认识上存在不同的看法,1982年在国家计委的直接指导下,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曾专门召开了水利建设问题讨论会,着重讨论了华北地区水利问题,这次会议的讨论纪要曾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但由于80年代初期,国家财政体制己进行了改革,因此,当时对水利认识上的偏颇,仍然导致水利投入大幅度减少。

在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水利改革滞后,加上过去水利建设遗留下的工程设计标准低、质量比较差,又缺乏经营管理,以致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抗灾能力下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了农田灌溉面积出现了十年排徊的局面。

这个时期,1980~1982年、1986年、19 89年都发生过严重干旱,不仅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农业后劲不足问题开始显露。

对此,1986年农口五个部门学习了邓小平同志对农业问题的重要指示,向中央提出的“关于保障农业持续稳步增长的八项建议”,得到了中央的原则同意,并在资金和物资上加大了投入力度,水利建设相应得到了加强。

1989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加强了水利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