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答题解析
文学作品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新)

文学作品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新)本文档旨在介绍文学作品鉴赏中常见的题型以及答题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一、题型分类及其特点1. 题型一:简答题- 特点:要求考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描述、解释或分析,通常需要提供充分的论据或例证。
- 答题方法:答题时要注意理清思路,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分析,提供具体的例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2. 题型二:选择题- 特点:要求考生从多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 答题方法:在答题前要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排除干扰项,分析每个选项的意思,选择最符合文本和语境的选项。
3. 题型三:判断题- 特点:要求考生判断给定的论述是否正确。
- 答题方法:在答题前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论述的含义,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行判断,并提供相应的理由。
二、答题策略1. 充分准备在考前对重要的文学作品进行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为答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理清思路在答题时要有清晰的思路,先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再对细节进行分析和解释。
可以采用提纲式的答题方式,将要点逐一展开。
3. 使用适当的论据和例证在回答题目时,应该使用适当的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可以引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句或情节作为支持。
4. 注意语言表达在回答问题时,应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语句清晰、简洁,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词语。
5. 时间管理在考试中,应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在某一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影响其他题目的答题质量。
结论本文介绍了文学作品鉴赏中常见的题型及答题方法,包括简答题、选择题和判断题,并提供了应对这些题型的一些策略。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读者在文学作品鉴赏中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分析线索作用(附练习和答案)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分析线索作用(附练习和答案)文学作品阅读之分析线索作用【考点分析】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
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
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设问方式】分析线索作用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3、本文中“×××”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4、文章选材众多,但不觉凌乱,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5、请补充文中“我”对“×××”的感情变化。
6、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技巧点拨】一、线索形式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散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①时间线:以事情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变化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
②地点线:以空间方位的变化或地点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③人物线: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
以人物的行踪或见闻感受为线索。
如《孔乙己》中的“我”。
④事物线:以某一件具体的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猫》以“猫”为叙事线索。
⑤事件线: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以看社戏为线索。
⑥感情线:以思想感情变化发展为线索。
如《紫藤萝瀑布》以赏花、惜花、思花的感情变化组织材料。
⑦景物线:以景物为叙事或抒情的线索。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常考考点归纳:解读标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手法、赏析精致语言、设题方式及解题技巧如下:一、在标题上设题1、标题有什么含义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方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2、题目有什么作用(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3)是否新奇、好玩味性和吸引力等。
《智取生辰纲》一一主要情节,《羚羊木雕》一一贯穿全文的线索,3、如何拟写标题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大事、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1、如何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人物、大事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行。
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简述故事情节大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渲染XX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XX情感、预示人物的XX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
社会环境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XX时代背景,渲染XX环境气氛。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留意场面描写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谈论等表达手段,以及衬托、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XX手法,塑造了XX形象,表现了仆人公XX性格特征。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肖像描写交代了人物的义›<身份、XX地位、XX境况、经受以及XX心理状态、XX思想性格等状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评析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评析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评析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以下哪位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A. 李白B. 鲁迅C. 曹雪芹D. 杨红樱答案:B. 鲁迅解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2.以下哪部作品是鲁迅的代表作?A. 《红楼梦》B. 《呐喊》C. 《西游记》D. 《论语》答案:B. 《呐喊》解析:《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短篇小说形式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3.以下哪位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A. 李白B. 鲁迅C. 高尔基D. 莫言答案:D. 莫言解析: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红高粱家族》、《蛙》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4.以下哪部作品是莫言的代表作?A. 《红楼梦》B. 《追风筝的人》C. 《活着》D. 《红高粱家族》答案:D. 《红高粱家族》解析:《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二、简答题1.请简要介绍鲁迅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答案:鲁迅主张文学要与时代相结合,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
他主张文学要具有批判精神,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揭示。
鲁迅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批判,唤醒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2.请简要介绍莫言的主要创作特点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答案:莫言的主要创作特点是关注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真实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
莫言的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对中国农村和民间文化的记录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论述题请结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主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文学作品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技巧(1)解读

二、末段(句)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主 题,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 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 “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 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 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 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 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 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 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 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六、技法的作用 2、修辞的作用 比喻: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 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 让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借以抒发 感情或便于激发感情,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增强感 染力。 借代: 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 事代情。
夸张: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 力。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 炼,抒情酣畅。 排比: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设问: 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想,便于文章的自然展开。 反问: 可以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
规律探索: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和平时的训练题,我们以为, “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 面: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第二 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 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 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 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方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方法
1. 细读原文:阅读前先看题目,了解问题要求。
然后读原文,注重理解并注意细节。
2. 理清逻辑:补充自己整个阅读过程中的逻辑,在脑海中理顺一些细节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后面的回答问题很有帮助。
3. 注意文化背景: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当时的特定背景,如果了解背景则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4. 注重言外之意: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一些隐晦的情感,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捕捉这些隐晦的情感。
5. 根据上下文推断: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单词、句子,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其意思,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6. 统筹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阅读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作品。
7. 精准答题:根据问题要求精准回答,注意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答案并回答所提问的问题。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特征分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特征分析1. 引言1.1 什么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是高考文学考试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并用简练的语言回答问题。
这种题型通常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文学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对文本中的细节、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要能够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意义。
通过这种题型,考生不仅可以展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能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准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时,考生需要扎实掌握文学知识,培养对文本的敏锐分析能力,善于归纳总结,同时还要具备清晰、简洁的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经验,考生可以提升自己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上的应试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特征,探讨考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技巧。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深入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命题特点和设计思路,从而为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考点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把握题目的要求,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性。
本研究还旨在揭示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背后的文学知识体系和思维逻辑,促进考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考点特征的深入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提高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的答题水平和整体素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2. 正文2.1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考点特征分析1. 文本理解能力: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准确理解文本中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内容,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2. 文学知识的掌握: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包括熟悉文学常识、经典作品、文学流派等,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辨析和解读。
3. 文学分析能力: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分析能力,能够从文本中挖掘出深层次的含义,对作品的结构、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2022届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一一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每年高考散文得分率普遍较低,从复习的角度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
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 阅读技巧一一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1.树立主题意识把握主题是整体理解文章的前提。
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其它的诸如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由此,产生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原则一一主题辐射,一切现代文阅读的设题,都是从彰显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题的难度。
散文的文体特征,使得散文阅读的高考命题更是强化了主题辐射的原则。
因此,拿起一篇散文开始阅读前就树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写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2.树立整体意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
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
比如江苏卷所选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诗意画面的描绘中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
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
第二段,描写白鹭飞来,有“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并把牛背当成了“宽敞的步行街”第三段,揣想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面对这幅图的感受。
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
在这里,作者先说“我在想着那个农人。
……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再写“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
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而写“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最后以“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比喻眼前这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真切地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对它“永远的牵挂”综观全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在平易中具有动人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阅读答题解析教学园地04-22 1754一.主要能力考查要求:&nbs p;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2.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几乎无考查);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后者较少考查);4.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一般在古诗鉴赏题);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筛选、整合、推断文中信息大多在现代科技文或社科文阅读选择题中考查)二.重要考点含义理解:1.“词语的含义”,指的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文)中的临时义(特殊义),而不是词典上的固定义(一般义)。
实际上,是一词多义的综合考查。
2.“句子的含义”,指的是对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深层意义(至少两层)的句子。
其特征为:① 意义含蓄、内容丰富的句子;② 易误解混淆的句子;③ 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精彩、难以理解的句子;④ 结构复杂(如长句、变式句)的句子;⑤ 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⑥ 表达效果起特殊作用的句子;⑦ 表达观点态度、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
( 试题中往往用画线或加点提示。
)3.“内容要点”,指的是在一段或若干段中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其大意(相当于压缩语段)。
4.“中心思想”,也叫“主题”“主旨”,指的是在关键段(如文首章末或每段首句)或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其要义。
5.“观点态度”,指的是(而不是命题者)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即“言已尽而意未尽”的认识和倾向,需考生加以阐释(相当于扩展语句)。
6.“想象”,指的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形象思维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但要合理,与联想有别。
7.“文学形象”,指的是在有关背景的提示或暗示下,既要把握其意象(具体的表面义),又要把握其象征(抽象的深层义)。
8.“文学语言”,指的是有别于其他文体的语言,主要是散文(其次小说)语言:① 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② 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直抒胸臆等;9.“表达技巧”,指的是在文中运用了什么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主要有: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 两者统称“记叙” )、说明、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铺垫、叠字叠音、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后呼应、承上启下、设置悬念、起承合、详略得当、以小见大等。
③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借代、拟人、对比、衬托、反复、排比、类比、引用等。
④其他手法:如第二人称的作用、倒叙的作用、代词的指代义等。
三. 答题思路与题型示例: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局部)例1 见2005年全国卷一(《一日的春光》)第14题:“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案:尽情地享受。
表达了在冬天中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
例2 见2005年上海卷(《回望昨日的感伤》)第7题: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例3 见2001年全国卷(《门》)第21题: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案: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意味着一个结束。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局部)例4 见2005年全国卷三(《张家界》)第14题: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例5 见2004年福建卷(《书》)第18题:“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
”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答案: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或磨难,才得以幸存。
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例6 见2005年福建卷(《日历》)第14题:“有时看起来你很激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案: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3.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局部或整体)思路特征:将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回答什么) 。
例7 见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20题: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请概括说明。
答案: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不少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 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例8 见2005年全国卷二(《春天的梦》)第15题: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充满生机的,充满色彩的,给人带来希望的。
例9 见2004年福建卷(《书》)第19题:请概括出在文中写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答案:①书主人的命运;②作书人的命运;③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
注意:①要点应用序号表示,以示思路的条理性;②尽量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③适当加点虚词(包括关联词)加以连缀。
4. 分析的观点态度;(局部或整体)思路特征:将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回答为什么或怎么样)。
例10 见2005年全国卷二(《春天的梦》)第17题: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以下含义:①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给人以温暖与希望;②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春天的梦,给人以温暖与希望;③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 突出了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例11见2005年上海卷(《回望昨日的感伤》) 第8题: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什么?(注:即茨威格为什么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答案:①宽松的生存空间,主要表现在民族之间没有感情的隔阂,能够和谐共处。
②宽松的文化环境,博采众长,综合了西方一切文化。
例12 见2005年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9题: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答案:①有中国人的肤色;②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③有中国人自信和决心。
注意:①要点也应用序号表示;②要用自己的理解(话)表述;③回答的问题要清晰到位,勿含糊。
5.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内容)或写作技巧(形式)。
(局部或整体)思路特征:内容开放,审美眼光,多元解读(回答为什么或怎么样)。
例13 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21题:本文在第三段中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示例一]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示例二] 从形式上看,开头写童年烙印,这里又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都表现了乡土情结,是首尾呼应;从内容看,给乡土情结赋予了民族向心力的新意,又因民族向心力的凝聚指乡土情结不受时空的阻隔而褪色,更是深化了主题。
例14 2005上海卷(《回望昨日的感伤》)第12题: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____________(100字左右)答案:(要点)①感悟;②引申(如: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黑暗);③语言表达。
例15 2005年福建卷(《日历》)第16题:请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答案:(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
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
②运用了比喻、拟人、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注意:①要调动生活、阅读积累,综合思考;②要紧扣题意准确地使用常见术语;③要举精当例子分析,语言简练。
小结:1.我省自主命题,语文科基本上走上海的路子,在阅读方面率先取消了最后一题的多项选择题(重庆、辽宁卷也效仿),均为主观表述题,并取消了文字限制,但不等于说字写得越多越好,因为答题卡(画线部分)的区域限制,也无形中限制了字数。
2. 命题设计原则: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④努力使组成内容由浅入深,难度由易到难,思维由简单到复杂。
⑤力求题型稳定、整齐,即由解释到归纳,由分析到简答,最后是开放综合。
3.2004年福建省阅读题的答案“意思对即可”为2处,而2005年福建省阅读题的答案“意思对即可”为4处,说明开放度扩大了,考生的思维空间也扩大了,当然也给评卷老师带来了评判难度。
4. 此外,在复习训练过程中,加强限时训练、阅读在文中画符号训练、答题规范(书写)训练等,以提高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