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与变质岩
《地质实验》--实验三岩浆岩和变质岩

地质学基础
原生节理: 原生节理 : 岩浆侵入地壳表层或喷出地表冷凝 因体积收缩, 岩石产生裂缝, 形成原生节理。 时 , 因体积收缩 , 岩石产生裂缝 , 形成原生节理 。 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常见。 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常见。 枕状构造: 熔浆进入水中表面冷凝成硬壳, 枕状构造 : 熔浆进入水中表面冷凝成硬壳 , 内 部熔浆沿裂缝冲出硬壳继续流动, 部熔浆沿裂缝冲出硬壳继续流动 , 又冷凝而形成枕 状体, 底面较平 , 顶向上凸 , 且常有沉积物充填 、 状体 , 底面较平, 顶向上凸, 且常有沉积物充填、 胶结。枕状构造常见于基性喷出岩。 胶结。枕状构造常见于基性喷出岩。 晶洞构造: 晶洞构造:由岩浆冷凝过程中体积收缩而成的 原生空洞,晶洞壁上常有辐射状晶体。 原生空洞,晶洞壁上常有辐射状晶体。常见于花岗 岩等侵入岩中。 岩等侵入岩中。
14
地质学基础
15
地质学基础
(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1.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变质岩中出现了许多变质矿物如硅灰石、 变质岩中出现了许多变质矿物如硅灰石、红柱 硅灰石 石、蓝晶石、硅线石、堇青石、蛇纹石、滑石、石 蓝晶石、硅线石、堇青石、蛇纹石、滑石、 墨; 还出现比重大、分子体积小的矿物如石榴石; 还出现比重大、分子体积小的矿物如石榴石; 石榴石 变质作用形成多为纤维状、鳞片状、柱状、 变质作用形成多为纤维状、鳞片状、柱状、针 状的矿物,如硅线石、绢云母。 状的矿物,如硅线石、绢云母。
13
地质学基础
4、岩浆岩的类型 、 岩浆岩分类是考虑了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岩浆岩分类是考虑了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矿物 化学成分 所作的综合分类, 成分、产状及结构构造所作的综合分类 成分、产状及结构构造所作的综合分类,简明扼要 ,便于应用,特别适用于手标本及野外肉眼鉴定的 便于应用, 需要。 需要。
岩浆岩及变质岩简明教程

岩浆岩及变质岩简明教程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地球上的两种主要岩石类型。
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岩浆岩和变质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简要介绍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类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不同的地质时间。
岩浆岩是由地球内部的高温熔融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岩浆岩分为深成岩和火山岩两种类型。
深成岩是在地壳深处冷却凝固而成的,因此其晶体粗大或者为玻璃状结构。
火山岩是从火山口或者裂隙中喷发出来,形成小颗粒或者玻璃状的火山岩。
岩浆岩包括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埃达岩等多种类型。
它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它们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化学成分。
变质岩形成于高温、高压、化学作用等条件下。
变质岩的原岩通常是岩浆岩或者沉积岩。
随着地壳的运动,这些岩石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变形和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变质岩主要类型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千枚岩、石英岩、大理岩等。
由于形成过程的不同,变质岩的晶粒大小和化学组成也会有所不同。
岩浆岩和变质岩具有不同的地质时间特征。
岩浆岩代表的是地球的形成过程和初期地壳形成阶段。
约35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的高温熔融物质首先冷却凝固形成地幔,随后逐渐形成了地壳。
当地壳上的岩石呈现高温状态,它们会融化形成岩浆岩。
约30亿年前,在地球上形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岩浆喷发,形成了丰富的岩浆岩。
变质岩代表了地球表层运动和变形阶段。
在岩石运动、变形和热力学过程中,原来的沉积岩和岩浆岩会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变形并重新结晶形成新的岩石。
变质岩形成的过程中可能还伴随有热液、变质反应等。
不同的变质岩之间的差异在于它们的原始岩石来源,变质程度以及变质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总之,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地球表层岩石的两种主要类型。
它们的形成过程、分类以及代表的地质时间都不同。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变,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4页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
化过程4页
1.岩浆岩:是由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岩浆是来自上地幔软流圈及地壳局部地段的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温熔融状物质。
岩浆作用可以分为侵入和喷出活动2种。
岩浆侵入活动: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到地壳中;根据岩浆冷凝的位置和条件的差异,在地壳深处冷凝结晶而成的称“深成岩”,在接近地表处冷凝结晶成的称“浅成岩”,深成岩和浅成岩统称为“侵入岩”。
花岗岩属于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岩浆喷出地面;由此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
其中玄武岩属于典型的喷出岩。
玄武岩一般比较疏松,多孔。
2.沉积岩: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的碎屑物质
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成层产状和外动力成因是区别其他2类岩石的最主要特点。
最典型的是页岩,其次为砂岩和石灰岩。
3.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
其中最典型的是大理岩,大理岩就是
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
岩浆岩与变质岩复习提纲

岩浆岩与变质岩复习提纲一岩浆岩1 岩浆:在地下深处形成的(50-200km),含有会发物质的,高温、高压、炽热而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P1692 岩浆岩:是岩浆在内力地质作用下,由深处侵入地壳表层或喷出地表,并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P1703 造岩氧化物: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常用氧化物来表示,其中含量最多的为SiO2 Al2O3 Fe2O3 FeO MgO CaO NaO K2O H2O TiO2 这十种氧化物,它们的平均含量占岩浆岩的99%,故称之为主要造岩氧化物。
造岩元素:O Si Al Fe P1714 岩浆岩酸度:岩浆岩是否有足够的SiO2与金属氧化物结合,亦称为Sio2的饱和程度。
P172 碱度:是否有足够数量的碱质与Sio2及其他氧化物相结合,亦称为碱质饱和程度。
5 主要矿物:对划分岩石大类起决定性作用的矿物。
P173次要矿物:对划分岩石大类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可作为确定岩石种属的矿物。
副矿物:含量最少,通常小于1%,在岩石的分类和命名中不起作用。
暗色矿物(铁镁矿物):带有深暗不同的颜色,在成分上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
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
浅色矿物(硅铝矿物):无色或颜色较浅者,在成分上富含SiO2、Al2O3,不含铁、镁的矿物。
长石、石英。
原生矿物: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
可以从岩浆中直接结晶出来,也可以是结晶后与岩浆重新反应而生成的矿物。
长石、石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次生矿物:岩石受各种外部地质营力(如地表风化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矿物。
P1736 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从超基性岩至酸性岩,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如图所示。
7 鲍温反应系列8 矿物种类与含量的变化:从超基性岩至碱性岩9 岩浆岩中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的关系1)暗色矿物随FeO、MgO含量减少而减少2)随SiO2含量的增加,斜长石由基性变为酸性,钾长石含量逐渐增多3)随SiO2饱和程度增加,石英从无到有,当SiO2达到过饱和时出现大量石英4)随碱质含量的增加,出现碱性长石、副长石和碱性暗色矿物6 结构:岩石的结晶出呢程度,矿物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组合方式。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变质岩的形成
⒉变质岩的特点
通常岩浆岩变质后,结构不如原岩石坚实,性能变 差;而沉积岩变质后,结构较原岩石致密,性能变 好。
⒊变质岩与油气的关系 变质岩与油气的关系:变质岩和岩浆岩形成 条件相近,因此与油气的关系也不大。
三、沉积岩
1、沉积岩的形成 原始物质
(主要是母岩的风化作用) 搬运
沉积
沉积物
②构造: 沉积岩的构造是指沉积岩各组成部分的空间
分部和排列方式,主要包括层理、层面构造。 层理构造:层理是沉积岩的岩石性质(如粒度、 成分、颜色等)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是 由细层(纹层)、层系、层系组所组成,常见的层 理类型有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或斜)层理、 递变层理、透镜状层理、韵律层理,它们形成于不 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和不同的沉积环境中。 层面构造:沉积岩的层面构造有波痕、泥裂、冲 刷痕迹,晶体印痕、虫迹,它们都是浅水沉积标志。 泥裂和晶体印痕还代表了干旱气候。
岩浆岩的形成
2 岩浆岩的特点
(1)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 质结构岩石 (2)岩浆岩中特有矿物也有着特有的结构 构造 如 气孔 杏仁及流纹等构造 (3)岩浆岩体无层理 (4)岩浆岩体中常含有围岩的碎块 这些捕虏体常 见有热变质现象 (5)岩浆岩中缺乏任何生物遗迹
3 岩浆岩与油气的关系
原始物质的 搬运和沉积 阶段
沉积后作用
沉积岩
沉积后作 用阶段
原始物质 形成阶段
⑴风化作用
① 定义: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 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 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风化作用地壳岩石表层的一种破坏作用。 ②分类 :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地球的三大岩类

地球的三大岩类包括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这三者成因有差异,结构互相区别,但又有紧密联系,相互转化。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后失去了大量挥发成分的岩浆冷凝物(岩浆是地壳或上地幔深处形成的含有挥发物质的高温、高压、炽热而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可把其主要造岩矿物分为铁镁矿物和硅铝矿物。
根据形成环境的不同,分为喷出岩、侵入岩和脉岩;根据SiO2含量和碱饱和程度分为超基性岩类、基性岩类、中性岩类、酸性岩类、碱性岩类。
变质岩是在内动力作用下,三大岩石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变,重新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交代作用。
根据原岩的不同,分为正变质岩(原岩为岩浆岩)和副变质岩(原岩为沉积岩)。
根据作用类型和成因的不同,分为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类。
沉积岩指在地表或者水下条件下,在机械的、化学的或有机的因素的作用下,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它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沉积岩来自大陆,其物质成分与构成大陆地壳主体的中酸性岩浆岩及变质岩密切相关。
分为机械成因和化学成因两大类。
主要分为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
三大类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但这些又会随着地质作用的进行而有所改变。
岩浆岩和沉积岩形成以后,受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可能就会形成变质岩。
在地表常温、常压下,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母岩的风华、剥蚀以及一系列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
当变质岩和沉积岩进入地下深处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会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形成岩浆岩。
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内,三大岩类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之中。
岩浆岩与变质岩概述

常见的有岩基、岩株两种
岩基是侵入体中规模最大的一类,面积大于
1O0km2,最大可达数万平方公里。平面上一 般呈长圆形,长数十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宽可 达1OOkm以上。岩基一般为中酸性岩浆冷凝 而成,多由粒度较粗而成分稳定的花岗岩或花岗 闪长岩等组成
原始岩浆是由上地漫以及地壳物质局部熔 融而产生的最初岩浆。原始岩浆从地壳深 处上升,通过各种演化可以派生出种类较 多的次生岩浆
原始岩浆的种类总是比较少的,但地壳上 分布的岩浆岩却很多,目前,地表见到的 岩浆岩不下百余种。这主要是由于岩浆演 化过程中发生的岩浆分异作用和同化作用 的结果
岩浆的分异作用
化学活动性流体化学活动性流体是指在变质
作用过程中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一种具有很大 的挥发性和活动性的流体。这种流体的组分以 H2O及CO2为主,并包含有多种其它易挥发 物质及其溶解的矿物成分
化学活动性流体可以促使矿物组分的溶解和迁 移,引起原岩物质成分的变化;而且,这种流 体作为固体与固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媒介具 有极重要的意义,因为固体之间的化学反应涉 及到物质组分的交换,如果没有流体媒介,这 种反应是极其缓慢的;此外,流体的存在还会 大大降低岩石的重熔温度,使变质作用的高温 界限变低
为侵入体 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叫围岩 根据岩浆侵入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深成侵入作用
(深度>3km)和浅成侵入作用(<3km), 相应地,侵入体也分为深成侵入体和浅成侵入体
深成侵人体
深成侵入体是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环境下形 成的岩浆岩体,由于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 均较高,因而岩浆冷凝缓慢,岩石多为全 晶质中粗粒结构。岩体规模较大,
质岩
一、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温度往往是引起岩石变质的主导因素
变质岩和岩浆岩形成机制上的异同

在地质学中,常常会涉及到变质岩和岩浆岩这两种岩石类型。
它们分别是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特性。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形成机制进行全面评估,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岩石类型。
一、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在地球深部,地壳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会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由于受到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的变化,最终形成变质岩。
变质作用主要分为热液作用、压力作用和化学作用三种类型。
1. 热液作用热液作用是指岩浆活动使得地下水被加热并含有有益矿物质,进而对周围岩石进行溶解和沉淀的一种变质作用。
这种作用产生的岩石称为热液岩,比如石英岩、硫化岩等。
通过热液作用,变质岩中常常出现大量的矿物质,使得变质岩的结构更加坚硬。
2. 压力作用压力作用是指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受到外界压力的变化,使得岩石的晶体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形成变质岩。
例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
压力作用使得岩石中的矿物质产生排列和排列的变化,从而使得岩石的结构更加坚硬和稳定。
3. 化学作用化学作用是指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受到外界化学条件的改变,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岩石。
例如大理岩、石英片岩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
通过化学作用,岩石中的矿物质会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矿物质和结构。
以上就是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可以看出,变质岩的形成主要是受到高温高压环境和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形成的。
而岩浆岩的形成机制与之有所不同。
二、岩浆岩的形成机制岩浆岩是由地壳深部的岩浆侵入地表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地壳深部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熔融形成的物质,它在地下运动,在地表流动或凝固后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岩浆的流动、冷却凝固和结晶三个阶段。
1. 岩浆的流动岩浆是由地下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熔融形成的物质,它具有高温、高粘度、高压等特点。
当地下岩浆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岩浆会向地表或地下某一地点运动,形成火山喷发或岩浆侵入地表,从而形成岩浆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整合侵入体的产状和类型
岩浆岩的产状是指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与围岩的解除关系
根据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为整合侵入体的产状和不整合侵入体的产状两种。
整合侵入体的产状:
(1)岩床:岩浆沿层面形成与地层产状相整合的板状侵入体。
岩床有时单独出现,有时成群出现。
岩床在基性岩中比较常见。
(2)岩盖:岩盖是顶部隆起,底部平坦,中央厚边缘薄的整合侵入体,成蘑菇状,平面近似圆形。
(3)岩盆:岩浆侵入于岩层之间,其中央部分因受岩浆静压力作用而使底板下沉,形成中央微微凹陷的盆状侵入体,称为岩盆。
(4)岩鞍:岩鞍是一种产生于强烈褶皱区的岩体,是在岩层褶皱过程中,岩浆挤入背斜鞍部或向斜槽部而形成的一种整合侵入体,其剖面形态呈马鞍状
或新月型。
不整合侵入体产状:
(1)岩墙:岩墙是切穿围岩层理和片理的板状不整合侵入体。
(2)岩株:岩株是一种很常见的规模较大的侵入体,在平面上常成近圆形,在岩株旁边常有一些不规则的枝状岩体伸入围岩中,称为岩枝。
(3)岩基:岩基是规模最大的侵入体,平面上常呈不规则状,主要由花岗岩类组成。
2.简述浅成侵入岩体的产状
岩盖,岩盆,岩株,岩脉,岩床。
3.简述岩浆岩共生矿物组合规律及其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4.简述火山锥的类型及特征
火山喷发物围绕火山口堆积而成的锥状体,称为火山锥。
它是中心式喷发的特征产状。
根据喷发物的不同,火山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火山碎屑岩锥。
组成火山锥体的物质全部为火山碎屑岩,越靠近火山口粒度越粗,远离火山口粒度逐渐变细。
(2)熔岩火山锥。
火山锥几乎都是由熔岩组成,岩浆多次溢出,构成宽矮的穹窿,又称盾形火山锥。
顶部有火山口,形态低平,四壁较陡。
(3)复合火山锥。
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互层而组合复合火山锥。
坡脚小于35度,向火山口方向逐渐变陡。
5.简述岩浆岩不同于其他岩类的主要辨别标志
(1)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质岩石,具有玻璃质的岩石一般是岩浆岩,
(2)岩浆岩中有一些特有的矿物和结构构造,如霞石白榴石气孔杏仁构造。
(3)岩浆岩体与围岩间一般都有明显界限,呈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于地层中,
(4)岩体中常含有围岩碎块(捕掳体),这些捕掳体和围岩常遭受热变质作用。
(5)各地质历史形成的主要岩浆岩类,大部分都可以找到与其化学成分近似的现代火山岩,
(6)岩浆岩中没有任何生物痕迹。
6.简述沉积接触及其特征
当侵入体遭受风化剥蚀后露出地表,其上又被较晚的沉积岩层覆盖的接触关系,称为沉积接触。
特点:(1)侵入体对上覆岩层没有任何接触变质或烘烤现象;
(2)在上覆岩层的底部有下部侵入体的沙砾或矿物碎屑:在接触面下,岩体之上,可见不整合侵入面和古风化壳;
(3)沉积岩层理大致与接触面平行;
(4)接触带岩体一边没有冷凝边,接触面常切过原生流动构造
(5)切过的岩体断层或岩墙到接触面处突然截止
7.如何确定火山熔岩流的流动方向
(1)岩流表面,串珠状,云朵状气孔倾斜面的反方向,或蝌蚪状气孔的大头方向,常指向岩流的流动方向。
(2)岩流中褶曲的流纹构造倾斜面的反方向,常指向岩流的流动方向。
(3)岩流中长型晶屑,岩屑,捕掳体的小头方向,常指向岩流的流动方向。
(4)枕状熔岩中枕状体的大头方向,常指向岩流的流动方向。
(5)叠瓦状排列的火山角砾,岩屑,晶屑等倾斜面的反方向,常指向岩流的流动方向。
8.简述变质作用类型及特点
根据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和地质条件,可将变质作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区域变质作用
它是在大面积内发生的区域性的变质作用,是地壳活动带伴随强烈的造山运动所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
影响区域变质作用的因素是复杂的,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与混合岩化作用相伴生。
(2)动力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由于构造运动产生的应力使原岩发生变形,破碎和轻微重结晶的一种局部变质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主要出现在断裂带或其他强烈错动带。
(3)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在岩浆岩岩体边缘和围岩的接触带上,由于岩浆的高温和
从岩浆中分离出的溶液的影响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一般围绕岩浆岩体或在岩体附近分布。
(4)气成热液变质作用
具有化学活动性流体的热水溶液和气体对岩石进行交代,而使岩石发生变质
的作用称为气成热液变质作用。
该变质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化学活动性流体,其次为温度。
变质前后,原岩的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
(5)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是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基础上,由地壳内部热流升高产生的深部
热流和局部重熔熔浆渗透,交代,贯入变质岩中并形成混合岩的一种变质作
用。
常与区域变质作用共生。
(6)其它类型的变质作用
当岩石遭到几个时期的变质作用时,则称为复变质作用。
在变质范围内遭受变质,但无片理化的,纯粹由于深埋而引起的低温区域变
质作用称为埋藏变质作用。
9.简述变质作用方式
(1)重结晶作用:重结晶作用是指同种矿物经过重溶使组分迁移,然后再沉淀结晶而不形成新矿物相的变质方式。
(2)变质结晶作用
变质结晶作用是指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使旧矿物消失新矿物生成的变质方式。
(3)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是因流体的运移使固态岩石与外界产生复杂的物质交换,从而改变岩石总体的化学成分的变质方式、
(4)变质分异作用
变质分异作用是指成分均匀的原岩不发生交代作用或重熔,而形成成分不均匀的变质岩的变质作用。
(5)变形和破碎作用
变形和破碎作用是岩石在应力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变质作用方式。
10.简述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的一般特征及控制矿物成分的因素
11.简述变晶结构
变晶结构指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重结晶和变质结晶所形成的结构。
特点:(1)变晶结构的岩石为全晶质,同一世代的变晶矿物无明显结晶顺序
(2)晶体的自形程度取决于结晶势,不像岩浆岩中矿物的自形程度随结晶顺序依次变化。
除变斑晶外,其他变晶多为他形粒状或成半自形晶,并呈紧密排列。
彼此相互镶嵌或包裹。
(3)变斑晶形成一般与基质矿物同时或稍晚,所以变斑晶内常含有基质矿物包体,与岩浆岩中斑晶形成较早的情况相反。
(4)柱,片,放射状矿物发育柱,片矿物的延展性比岩浆岩中的大,且多为定向排列,浅色矿物多具优选方位,发育波状消光,双晶弯曲等变形。
这与变质作用中或变质作用后应力的作用有关,
分类:(1)根据变晶矿物的相对大小分为:等粒变晶结构,不等粒变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
(2)根据变晶矿物的绝对大小划分:粗粒,中粒,细粒,显微变晶结构。
(3)根据变晶矿物的结晶习性和形状划分:粒状,鳞片状,纤状变晶结构。
(4)根据变晶矿物的交生关系划分:包含变晶结构,穿插变晶结构,旋转变晶结构,次变边变晶结构,网格状变晶结构。
12.简述变质岩的结构,构造与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有何差异。
13.什么是变质相?如何划分
变质相是指变质作用过程中同时形成的一套矿物共生组合及其形成时的物化条件。
如何划分:(1)低压变质相,以温度增高为序:钠长石—绿帘石角岩相,角闪石角岩相,辉石角岩相,透长石角岩相。
(2)中高压变质相,以压力增大为序: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变质硬砂岩相,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
(3)极高压变质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榴辉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