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年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年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自然奇观》,具体内容为第一章节《奇妙的石头》。
课文通过描述不同石头的形成、特点及用途,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及奇妙之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不同石头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培养学生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石头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体会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各类石头)学具:生字词卡片、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各类石头,引导学生观察石头的外观、质地,引入课题《奇妙的石头》。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词义。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石头的特点及奇妙之处。
3. 例题讲解:(1)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描述石头的特征。
(2)出示例句,引导学生仿写。
4. 随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画出自己心中的奇妙石头。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分享画作,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奇妙的石头》2. 生字词:矿物、沉积、火山、纹理、光泽、用途3. 石头特点及形成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种石头,描述其特征及用途。
(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著名的石头景观,简要介绍。
2. 答案:(1)例:我选择的石头是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河流、湖泊、海洋中沉积物堆积、压缩、胶结而成的。
它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可以用来研究古地理、古气候等。
(2)例:我国著名的石头景观有桂林山水、黄山、石林等。
其中,桂林山水以喀斯特地貌著称,石头形态各异,景色优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课文学习、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不同石头的特征及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教学重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教学难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导析法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评析学生习作。
开心提示:这一环节在教师修改以后再进行。
二、习作讲评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具有特色的习作,请习作者欣赏,教师加以点评,鼓励2对写得不够完善的地方,也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小节学生自由交流这次习作的收获或一些好的建议,以完善今后的习作训练。
四、习作构思引导学生如何选材,如何人手来写。
1.这次习作围绕什么来写?(第一次)2.怎样才能把自己第一次的经过清楚地告诉别人呢?(指名回答)说清自己第一次干的是什么,是怎样做的。
3.怎样才能把这次习作写好呢?(过程要具体,感情要真实)4.讨论交流,确定习作材料。
五、资源共享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共享资源,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六、习作方法1.把自己第一次做的经过写清楚。
2.可抓住场面细节展开描写。
3.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学习各种不同的讲道理的方式、方法,了解不同的文体特点。
2、学习把握不同文体中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深刻含义的方法。
本单元为哲理单元,或故事、或童话、或诗歌表达见解,阐明道理,是人读后受到启迪。
阅读链接中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阐述道理的文体,寓言、打比方、哲理诗漫画等。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链接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扩展和补充。
用故事讲道理通过众所周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了解寓言的特点。
用打比方讲故事以《泗水河畔师生游》以及两幅蕴含哲理的对联,引导学生体会打比方说理的委婉与奇妙。
对话框里的文字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指导学生课外了解更多的揭示道理,蕴含深意的作品。
教材介绍的几种讲道理的方式不必面面俱到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一种方式,深入了解、研讨、学习,学生在搜集资料、创作、理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巧,享受学习的快乐。
新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新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湘教版四班级下册语文教案1学习目标:1、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解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
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阅历,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
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
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阐释题意。
1、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
指导书写。
“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解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
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
(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
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8篇)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8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把握叙述层次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教学难点:感情诸葛亮这一光辉历史人物形象及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导析法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感情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交流讨论1.上节课,我们通过自读自悟,明白了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节课,我们具体分析空城计实施的过程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围绕上节课出示的"阅读要求"中的4个问题来讨论交流,弄清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
(1)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计的?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置在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昕说司马宣悉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对比分析:士气不足。
思量结果:只能智取,不可强攻。
(2)"空城计"究竟是怎么回事?①学生找到相关段落,认真默读。
②同桌间表演诸葛亮"吩咐"部下的情节和吩咐后自己的举动,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的=象特征。
(相机指点朗读语气,应沉着,语速中,语气坚定)(3)结果如何?(司马蘸中计)引导学生想想:司马蘸撤退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的轻松自得,自己的谨慎和自负)(4)诸葛亮怎么想到用此计的?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感悟诸葛亮的超人胆识和智慧,________于对他人正确的了解和分析。
三、演一演,展示故事情节1.指名分角色读"诸葛亮施计""司马蘸中计""诸葛亮揭秘(释计)"部分。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无论从教师的教态、板书、方法,还是从课堂结构、气氛、效果等都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一堂好课必须设计一个好的教案,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她是我的朋友》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复杂而矛盾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并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阮恒复杂的内心活动,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指导学生体验并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初读,切入重点,感知人物外在表现1、快速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题目中的“她”和“我”分别指谁这篇课文讲述了“她”与“我”之间的一件什么事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阮恒在献血时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划出来。
3、师生交流。
4、自由朗读并思考:这些句子中,阮恒的哪些动作是相近或是相同的。
(板书:哭、掩)二、再读,突出重点,体验人物内心活动1、自由朗读描写阮恒“哭”的句子,边读边体会,阮恒每次都是怎么在哭(板书:怎么)2、引导学生从“啜泣”、“呜咽”、“持续不断”等词语理解并体会阮恒哭得很伤心。
3、指导学生边读边比较阮恒哭的程度是越来越伤心。
4、指导朗读并体验阮恒内心的痛苦。
5、出示课件,激发学生想象:以为自己快要死了的阮恒想到了些什么6、再次鼓励学生体验朗读。
三、精读,强化重点,感情人物精神品质1、自由朗读描写阮恒掩盖痛苦的句子,边读边思考,阮恒是怎么在掩盖自己的痛苦他为什么要掩盖自己的痛苦2、小组合作学习。
3、师生交流。
①阮恒是怎么在掩盖自己的痛苦指导学生从“捂”、“掩盖”、“竭力”等词语体会阮恒是在竭尽全力地不让自己哭,并指导朗读。
②阮恒为什么掩盖自己的痛苦A、小组再次讨论。
B、引导学生想象,阮恒担心别人会怎么劝他体会阮恒复杂的内心活动。
3、展示课件,激发学生想象,阮恒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为了鼓励自己为小姑娘献血,他会不断地对自己说什么4、指导朗读,再次体验阮恒复杂而矛盾的内心活动。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习作指导教学重点:习作指导教学难点:习作指导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导析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读的书也越来越多。
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
书中的`主人公常常牵动着我们的心。
我们为他们的快乐而微笑,为他们的痛苦而流泪,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读了文章,何不把自己读书后的体会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呢?二、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1.学生自由读"习作7"。
2.明确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写读后感。
3.弄清什么是读后感。
即:读了文章、书籍后有体会,有感想,把它们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4.明确写读后感的好处。
即:可以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拓思路1.小组内讨论、交流:如何写好读后感?2.全班交流。
3.教师:写一文章或一本书籍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文章或这本书籍,知道文章或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
写读后感,可以就整文章来谈,也可结合文中的部分来谈。
四、指导选材1.谈话:回顾自己课内外读过的书或文章中,最让你难忘或深有感触的人物、情节,想一想自己当时的读书感受及联想到的人或事,跟他人说一说。
2.与同桌交流。
3.小组内交流。
4.说得好的,每小组推选1-2人,在全班交流。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过程与方法:1.利用故事《给永远比拿愉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3.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并讨论,把握文章中心。
4.回味课题,深化理解,提高认识,明辨事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感受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重难点分析:揣摩一个在沙漠中饱受饥渴折磨、濒临死亡的人面对一壶水和一张纸条的抉择。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

多梦的季节【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深义。
【教学方法】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一天天长大的童年里,你们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有许多美好的梦想)是啊,我们在这个多梦的季节里,总喜欢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与童年有关的诗歌,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随着诗人的描绘而真实地感受到童年的快乐!2.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听配乐诗歌朗读。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三)认知生字生词。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记忆生字。
(1)指导书写。
“哼”的右下方不要写成“子”。
“鹰”的里面上部不要写成“佳”。
“默”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2)学生与小组同学间交流汇报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
(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标出诗句最后一个字的音节,看看它们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押了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3.指导朗读。
再次播放配乐诗歌朗读。
a.学生轻声跟读。
b.用笔画出朗读节奏,重音。
c.教师范读。
d.领读。
e.全班齐读,要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试着背诵诗歌。
2.学生小结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作业布置】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诗歌。
2.说说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在童年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们有许多许多的梦想,我们在这些梦想中一天天快乐地长大。
)(二)精读感悟。
1.指名朗读诗歌第1节、第5节(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1)从“哼着一天天长大的童年……”中的“哼”字,你体会到了什么?(2)这两节诗完全是一样的,分别安排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a.学生分组交流,合作探究。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节“春”,详细内容为《春》诗歌的阅读与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春》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朗读、赏析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引导他们关注大自然。
(2)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2. 诗歌朗读与解析(15分钟)(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春天的景象?(3)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例题讲解(10分钟)挑选一首与《春》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春天。
(2)仿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
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春》2. 板书内容:(1)春天的景象:鸟语花香、草长莺飞(2)诗人的情感:赞美、喜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绘春天的美景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用文字描绘春天的美景。
2. 作业题目:仿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2. 鼓励学生多观察大自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赞美春天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诗歌意境和体会诗人情感的要求。
2. 教学过程中的诗歌朗读与解析环节。
3. 例题讲解的对比阅读分析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出示生词卡片,反复让学生读词语,并引导理解词语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师及时纠正。
3、引导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和感受,相互交流。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质疑。
五、课堂练习
抄写生字
板
书
设
计
1、多梦的季节
哼繁鹰涡
哼着 繁茂 遨游 雏鹰 曾经
哗哗 沉默 旋涡 谜
教
学
反
思
分课时电子教案
课题
1、多梦的季节
执行时间
月日
分课时
2
总课时
2
电教课时
2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们这个多梦的成长季节的心情——对未来充满好奇、充满疑惑、充满幻想……
板
书
设
计
所见 小树 雏鹰
多梦的季节所思 长大意味着什么
所行 沉默 多梦
教
学
反
思
分课时电子教案
课题
2、琴声叮咚
执行时间
月日
分课时
1
总课时
3
电教课时
3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1、本课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外工具、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弹琴的小姑娘感情的变化,对美的音乐的追求。
(2)用横线画出写景象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写作者心理的语句。(3)小组交流后,推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
5、集体品读第4小节,体会这节诗歌表达的深刻含义。
(1)全班朗读第4小节。
着重理解“沉默”、“多梦”的意思。
(2)引导学生口语交际:你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作者会梦见些什么?
四、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一读,小组内互相交流。
哗哗 沉默 旋涡 谜
5、指名学生认读
6、以不同方式认读词语
三、学习生字。
哼——最后不要加一横
繁——第四笔是横折,不是横折勾。
鹰——广字头里面是两个单人。
涡——第八笔是一撇,不是撇折。
四、再读课文,学生质疑
1、课文一共分为几节,再读课文,做上标记。
2、通过这次朗读你有什么发现?
3、对文中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的?
哼着 繁茂 遨游 雏鹰 曾经 哗哗 沉默 旋涡 谜
2、齐读课文。
二、自主读书,整体建构
1、了解诗歌的结构。
自由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吟诵开头与结尾的两小节,体会这两小节表达的情感。
(1)指名朗读第一小节,师生评价。“很熟很熟的路”是指哪条路?
(2)你怎样理解“哼着一天天长大的童年”这句话?
3、小声朗读第2-4小节。(这次我们再读课文的时候,除了用口念,还要用脑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想一想,各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合作第2、3小节,提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读的时候你想象,你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和读者一同走进童年的梦乡。随着的读,你在脑子里浮现课文的画面,会吗?
(1)自由朗读课文第2、3小节。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歌曲《童年》录音
教学程序
个人随笔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听歌曲《童年》,谈谈听后的体会。
2、谈话引入:同学们,转眼间,我们又长大了一岁,看着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多梦的季节(板书)。
3、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重点难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个人随笔
一、激情导入。
1、上课前,播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旋律(如《秋日的私语》),把学生带入美的音乐氛围。
师问:喜欢吗,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著名文学家陈伯吹先生写的《琴声叮咚》。(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课文读通、读懂,要求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反馈质疑。
4、引导学生去自主读文,先印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2、快速浏览诗歌,说说这首诗共有几小节。点拔:你知道什么叫浏览吗?
注意:不要一字一句地看,而要一段一段地去看。
3、指名谈谈短文主要讲述的内容。
4、出示词语
哼着 繁茂 遨游 雏鹰 曾经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在学校与家之间往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在长大,在嘴里哼着的小曲中渐渐长大。所以有了“哼着一天天长大的童年”的诗句。
(5)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第一小节。
三、读悟结合,走进文本
1、范读。
2、刚才是谁把你带到梦境里去的?(对,除了的读还有你们自己。是你们用心去想象,才进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的,你们说得对吗?)
2、分小组展示成果。
3、出示课件,伴着音乐和情境图,美美地把整首诗再读一遍。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了这首诗,我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画了一个梦魇般的童年,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向往和快乐成长的眷恋之情。
2、每个人的童年生活是互不相同的。学过这首诗后,你是不是觉得这写的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和同学一起,说说自己“一天天长大的童年”吧!
分课时电子教案
课题
1、多梦的季节
执行时间
月日
分课时
1
总课时
1
电教课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1、认识、会写“哼、繁、鹰、遨、曾、哗、旋、涡、谜、默”等生字。
2、联系课文理解“繁茂、遨游、旋涡、沉默”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积累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重点难点
2、思考: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尝试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注意渗透方法。指导学生用文中关键句子或自己的话概括,语言尽量简洁。
2、出示生字卡片,指生读,并给生字组词。
重点指导读音:“叮、凝”的韵母是后鼻音,“钦、羡”的韵母是前鼻音,可比较认读。
重点指导书写:“慕、暴”是上中下结构的字,要注意它们下边的写法,可引导学生采用想像记忆或编字谜的方法记忆。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多种形式地读、多层次地读,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体会成长的快乐与责任。
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天真、烂漫、多梦的童年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程序
个人随笔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认读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