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创新空间_类型_格局与演化研究_以南京都市圈为例_王兴平

合集下载

3基于社会分异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_王兴平_胡畔_沈思思_陆煜_邵典

3基于社会分异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_王兴平_胡畔_沈思思_陆煜_邵典

[摘 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广义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

研究从社会分异的视角出发,在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市主城区不同社会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空间分布与建设及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建议,即展开广泛满意度调查,了解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设置差异化的配套标准,以多样化的发展保障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基本权利;坚持差异化的发展原则,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性与使用效率的合理协调,以期为下一步进行规划整合及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区;空间布局;南京市主城区[文章编号]1006-0022(2014)05-0017-08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Spatial Characters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rom Social Differentiation Viewpoint / Wang Xingping, Hu Pan, Shen Sisi, Lu Yu, Shao Dian, Huang Nanqi[Abstract] Public service is fundamental to promot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ocial equity. On the basis of onsite survey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spatial characters of public service distribution in Nanjing, raises a set of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including: conducting satisfaction survey of public needs, setting different standards and diversi fi ed service provision, ensuring the equity and ef fi ciency of public services etc.[Key word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Social zone, Spatial layout, Nanjing central city基于社会分异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王兴平,胡 畔,沈思思,陆 煜,邵 典,黄楠琦0引言2014年新型城镇化院士专家座谈会提出,要将城镇化的根本目的由资本积累转向社会需求,建立空间与人的积极联系,要面向人的空间需求进行空间生产。

1我国都市圈创新主体的空间集聚评价及引导研究_周军

1我国都市圈创新主体的空间集聚评价及引导研究_周军
区域研究
【文章编号】 1006 - 3862 ( 2016 ) 01 - 0046 - 09
我国都市圈创新主体的空间集聚评价及引导研究
周 军
( 东南大学 建筑学院, 210096 ) 江苏 南京,
【摘要】 都市圈作为当前我国区域建设的重要场所, 其内部合理的创新主体空间分布是都市圈创新提升的关键因素 。 从三类 知识型和服务型) 的概念以及与都市圈的空间理论关系出发, 以都市圈综合创新能力为评价标准, 将都市 创新主体( 科技型、 圈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通过数据分析了不同阶段都市圈内各类创新主体的空间集聚特征 。 在现状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理论和 案例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创新主体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 并指出我国都市圈创新主体空间分布的基本问题 。 以问题为导向, 结合相关理论, 提出了空间引导建议, 为进一步落实创新主体的空间规划, 构建区域创新空间体系打下基础 。 【关键词】 创新主体, 空间导向, 都市圈, 区域,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2. 21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报告 》 ( 2011 年数据) 整理而得 资料来源: 根据
2. 1
从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 与创新相 关的创新经济理论、 创新经济学以及区域创新体系 理论等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 各 阶 层 采 取 了 一 系 列 的 政 策 来 复 苏 科 技、 知识和创造, 摸索中取得了众多成绩, 也逐渐推 动了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稳步发展。 通过梳理近 十年国家对于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 型国家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可以发现 , 国家在各 个层面的会议和报告中一直保持对创新的重视 , 从 宏观层面的战略要求到具体的创新主体建设 , 明确 ① 了创新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 此外, 都市圈作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实施领域, 其内部的创新主体、 创新环境以及创新体系的建设 成为制约都市圈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 。 伴随各类 区域创新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积累的同时 , 表现出 对都市圈创新主体研究认识的迫切需求 , 尤其是在 创新主体相关的概念、 空间结构、 分布特征及规划 引导等领域中存在一定的盲区, 在实践过程中出现 这也成为本论文 了各种违背发展意愿的现实问题, 的出发点。

开发区的功能转型及与城市的空间整合

开发区的功能转型及与城市的空间整合

-3-

图 4. 无锡新区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对比图 资料来源:2006 年无锡新区分区规划文本.
目前无锡高新区、新加坡工业园区、以及各类工业园由新区管委会统一管理,他们之间 空间界限已日趋模糊,融为一体,逐渐向城市综合新城方向发展。
案例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1994 年成立。工业园区在两 国政府的扶持下稳步发展,成为促进苏州经济腾飞的重要增长极,开发区的功能也逐步进入 发展成熟期。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是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 区,园区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其用地结构的转化,如图所示,从 2002 年现状到近、远期规划 的调整,开发区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比例稳步上升,工业用地逐渐下降,道路和绿化用地比 例也逐渐和国际园区接轨。
区,工业则置换到外围,这种城市将开发区吞并的趋势不利于双方的可持续发展,易造成城
市的无限扩张与交接部位功能的混乱。
图 7. 城市与开发区空间发展模式图
因此,笔者认为,部分区级开发区可以发展成为“都市村落”模式,即在主城区与开发区 之间建立公共交通走廊,确保开发区内居民可 10 分钟之内到达公共站点。都市村落内提倡
1. 开发区的转型
开发区在城市中的微观区位可分为城市边缘、近郊与远郊型,80 年代开发区多位于城 市远郊,经验证明开发区要依托主城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与信息供给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因此 90 年代以后开发区纷纷依托主城区而建,因此,目前多数开发区都位于城市的边缘或近郊。 下面分析这种区位类型的用地演变趋势:
表 2. 无锡新区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用地构成演变一览表(%)
开发区 名称
时期


距离
共 仓 市 对外 道路

中国12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兼论南京都市圈提升策略

中国12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兼论南京都市圈提升策略
t r e a pe t : t fe tve s w e , h a d po ra d s f h e s c s hee f c i ne spo r t e h we n o r t
p we o ti i g 3 n ie . c r i g t h s au s t e o r c n a n n 9 i d c s Ac o d n O t o e v l e , h
sbet f r r y i gn r1o e aio lvn e eerh ujco i i .n e ea . t s feea c sac pot nhb s r r
r s t wih m e r e uls t topo ia co d na i e on he au hor 选 取 南 京 都 市 圈 、杭 州 都 市 圈 、 沈 阳都 市 圈 、 大 连 都 市 圈 、 济 南 都 市 圈 、 青 岛都 市 圈 、成 都 都 市 圈 、 长 春 都 市 圈 、 武 汉 都 市 圈 、 哈 尔 滨都 市 圈 、汕 头都 市 圈和 西 安都 市 圈等 1 个都 市 圈进 行 比较 研 究 。 2
c odn t grgo . o r i ai i n n e
文章在 前 人研 究基 础上 ,根 据都市 圈内 、外 部环 境
与条 件 的变化
Ke od :N nigS e ooincod an go ; yw r s aj ’ m t p la ri t g ein n r t o ni r
a ho sw o k ts o e o m p e nsvee l to I t e e d ut r r ou c r fco r he i vauai n. n n h
1 都市 囤综 合竞 争 力评价 指标体 系构 建

南京都市圈案例分析

南京都市圈案例分析
2
都市圈范围
省内: 南京、镇江、扬州
的全部以及淮安的南部。
省外: 马鞍山、芜湖、滁
州的全部以及巢湖的部
分地区。
3
• “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 中国大都市圈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提 出:南京可以联合安徽几个城市和扬州、 镇江、共同构造一个长江中下游大都市 圈。报告认为,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 地区具有相对完整的大工业体系,这里 距上海有一定距离,又与安徽的经济往 来密切,从人口、地理位置和经济总量 等方面都具备形成大都市的条件。
港口
大力推进南京港建设
进一步完善镇江港和扬州港
30
• 谢谢观赏
31
32
• 3)各城市在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和科技资源
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
14
南京为核心、沿江为主导的“放射圈层状”结构初具雏 形
• 1)以南京为核心的放射 状高等级公路格局初步形成 • 2)圈层状城镇分布已具 雏形(核心圈层、紧密圈层) • 3)沿江城市带发展迅速
15
四、功能定位
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 纽型都市圈、 江苏省核心型都市圈、兼 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
• 加快普通等级公路环线建设
• 重视高速公路互通口规划建设
• 避免城镇空间无序蔓延
28
紧密圈层“高速化”策

• 完善核心城市与节点城
市,主要节点城市之间 高速公路网络
29
长江岸线
建设和预留城市生活岸线,优
化长江岸线利用
“长期预留,适时建设” ,加
强两岸横向通道建设,促进桥、
港、城互动发展
4
相关政策
• • • • 《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 《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专业转移示范区 规划》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班级:城规1211成员:1220102126 宋晓露1220102128 马晓婷1220102129 陈静芳1220102130 蔡水湄指导老师:王勇老师目录1.南京都市圈概述 (4)1.1区位分析 (4)1.1.1宏观区位 (4)1.1.2中观区位 (4)1.1.3微观区位 (5)1.1.4交通区位 (5)1.1.5区位特征 (5)1.2发展基础 (5)1.2.1自然资源基础 (5)1.2.2经济基础 (5)1.2.3社会基础 (6)2. 南京都市圈的基本特征 (7)2.1人文基础相近 (7)2.2区域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显著 (7)2.2.1城乡差距较大 (7)2.2.2地区差异较大 (7)2.3工业化加速发展 (7)2.3.1制造业 (7)2.3.2服务业 (8)2.4城市化进程加速 (8)2.4.1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8)2.4.2核心城市地位突出 (8)2.4.3节点城市发展态势良好 (8)2.4.4城市间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8)3. 产业分析 (9)3.1产业结构分析 (9)3.2文化产业的发展分析 (10)3.2.1发展条件分析 (10)3.2.2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1)3.2.3建议策略 (12)4.与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分析比较 (12)4.1三大都市圈概况 (12)4.2存在的问题 (14)4.2.1产业结构雷同与竞争 (14)4.2.2引进外资竞相压低地价 (14)4.2.3城市空间拓展互不相让 (14)4.3南京都市圈发展建议 (15)4.3.1产业方面 (15)4.3.2功能定位 (15)5.与长三角互动发展分析 (15)5.1互动发展的意义 (15)5.1.1有助于提升南京的城市竞争力 (15)5.1.2有助于南京都市圈的发展 (16)5.1.3对长三角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16)5.2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16)5.2.1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16)5.2.2南京都市圈整体的基础设施条件不足 (16)5.2.3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功能及其辐射作用不强 (16)5.2.4行政和制度的协调障碍 (17)5.3促进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17)5.3.1主动接轨,政府推动 (17)5.3.2全面开放,制度保证 (17)5.3.3市场主导,企业主动 (17)5.3.4互动发展,规划先行 (18)6.相关总结与建议 (18)6.1南京都市圈具有的优势 (18)6.1.1发达的高等教育、文化卫生体系与研发体系 (18)6.1.2经济基础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 (18)6.1.3地处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的交叉点,区位优势明显 (18)6.1.4圈内基础设施建设初具成效,核心城市功能己初步显现 (19)6.1.5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都市圈稳步前进的动力 (19)6.2南京都市圈的劣势条件 (19)6.2.1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不足,内聚力、辐射力不强。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研究作者:毛克庭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8期【摘要】以南京都市圈既有规划和相关研究为基础,针对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顺应南京都市圈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分析南京都市圈现状空间特征,提出空间发展目标和布局策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两片”的都市圈总体空间结构,并通过建立主体功能分区、共建重点增长区域、协调跨界地区发展等策略进一步促进南京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南京中图分类号:P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和皖江城市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都市圈城镇的快速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重组进程明显加快,南京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和一体化发展诉求日趋强烈,在此背景下,南京都市圈空间格局的优化重组已经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2 都市圈现状空间特征分析南京都市圈空间范围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的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约50525平方千米,总人约3045万人,城镇化水平约56.3%。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在空间发展方面逐步显现出“低水平极化阶段”特征较明显、城镇整体集聚水平不高、“圈层状”城镇分布格局基本形成、沿江和沿路城镇轴带发育良好、主要城市间的交通联系水平偏弱以及跨界地区空间利用存在冲突等特征和问题。

3 都市圈空间发展目标与策略(1)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相应的空间管制要求,建立合理、有序的区域开发格局;(2)顺应高水平均衡发展阶段的空间结构要求,建立一体化、网络化的都市空间格局;(3)由分散、离心发展转向协作、融合发展,建立协作、融合的空间组织格局;(4)促进区域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城乡协调的统筹发展格局。

4 都市圈总体空间结构构建“一核、一带、一区、两片”的都市圈总体空间结构,实现空间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的错位现象研究——以南京国家级开发区为例

中国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的错位现象研究——以南京国家级开发区为例

中国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的错位现象研究以南京国家级开发区为例王兴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摘要!开发区的空间配置与使用事关我国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论文通过对长三角相关开发区空间结构的广泛调研,特别是对南京3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全面问卷调查和走访,对开发区的空间配置与使用状况进行了典型分析。

论文对开发区的空间配置与空间使用进行了界定,对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开发区空间配置的综合化特征与开发区空间使用的∀断裂化#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

论文分析了造成上述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特征的原因,并提出开发区应该按照新城市空间的功能要求,加强内部不同功能空间使用的融合,形成有机协调的内在空间关系。

关键词!开发区;空间利用;城市功能;南京 中图分类号!TU 984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508009,题目: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整合与规划调控研究)开发区空间配置指开发区具有的功能空间的类型、比例与结构,而开发区的空间使用指开发区不同功能空间的利用特征,包括利用主体、利用效益与强度等。

如果把开发区比作商品,则开发区的空间配置主要反映其供给状况,而开发区的空间使用主要反映其消费状况。

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开发区空间配置的类型与城市空间配置具有类似性,而且作为一种规划建设的空间,其空间配置比自发成长的城市更具有理想性,但是作为一种在土地有偿使用和招商引资前提下建设的特殊商品,其空间使用具有较强的市场选择特征。

规划主导下的开发区空间配置与市场主导下的空间使用天然存在∀二元#特征或者相互错位的状况,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状况的实证调查研究,揭示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上存在的明显的错位现象及其原因,为科学制定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现有有关开发区的诸多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开发区产业功能的发挥、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开发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开发区的空间效益等等有关开发区产业功能的议题,而没有将开发区作为一个功能多元的新城市空间进行整体研究,对开发区空间的相关研究则主要关注其空间配置结构而对开发区空间配置比例关注较少,从空间使用者角度对开发区空间使用特征的实证研究近乎空白(董鉴泓,1991;王霞,1997;张弘,2002;冯晓星,2002;王兴平等,2005;王慧,20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动重点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应的三个发展引导方向,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关键词】都市圈; 创新空间; 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面对新型城镇化和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已经成为国 家 的 核 心 战 略,同 时,高 铁 和 区 域 城 际 轨道交通网 络、信 息 系 统 等 现 代 高 快 速 人 流、信 息 流载体催生了我国都市圈的升级版,新型都市圈成 为了流动性背景下我国城镇空间组织的重要基本 单元。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活动的展开和创新联 系的发生,等等,都逐渐走出单一城市尺度,在高铁 等承载的新型都市圈层面展开。都市圈区域创新 系统的构建[1]、乃至形成区别于传统都市圈的创新 型都市圈,已经具备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坚实 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空间逐渐成为都市 圈内重要的 一 体 化、专 门 化 功 能 空 间,并 在 我 国 沿 海地区、尤 其 是 高 铁 成 网、都 市 圈 发 育 比 较 成 熟 的 地区蓬勃兴起,成为支撑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空间 平台,并引领 和 激 发 了 区 域 性“众 创 空 间 ”的 发 育。 都市圈创新 空 间 的 空 间 格 局、空 间 特 征、空 间 类 型 以及空间联 系,等 等,具 有 与 其 他 类 型 空 间 截 然 不 同的规律,是值得关注的前沿学术和实践研究课题。
基于上述实践发展形势和研究进展,本文以南 京都市圈为具体研究对象,从承载创新活动和支撑
8
城市发展研究 22 卷 2015 年 7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2 No. 7 2015
王兴平等: 都市圈创新空间: 类型、格局与演化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都市圈研究
年份 南京 镇江 扬州 淮安 滁州 芜湖 马鞍山 宣城
2008 234 40 52 18 9 145 62 47
2009 182 82 88 15 11 52 21 15
2010 95 44 71 9 17 67 19 14
2011 138 60 84 7 31 55 29 22
2012 168 75 109 43 28 61 35 22
2013 157 100 95 57 32 58 44 27
数据来源: 根据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网和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管理工作网相关文件整理。
合计 974 401 499 149 128 438 210 147
城市发展研究udies Vol. 22 No. 7 2015
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成立的国家林产化学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均可以看做专门化的城市创新空 间; 此后,各类孵化器起步发展,如江苏省高新技术创 业服务中心 1996 年成立,扬州、镇江、芜湖、马鞍山等 城市在 90 年代末也相继成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等,形成了更为多元的城市创新空间。
进入 21 世纪,伴随产学研合作步伐的加快,在 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下,由政府牵头 建设各类专门的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尤以大学科 技园的建设成效最为明显,如 2001 年成立的东南大 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 学科技园、随后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等高 校陆续成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08 年镇江依托江 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成立的镇江国家大学科技 园、2014 年淮安依托淮阴工学院成立的淮安市大学 科技园; 与此同时,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依托新建 的大学科技园、既有的高新区等载体亦同步建立了 多家科技孵化器等。
根据创新空间的尺度和分布形态不同,“产业 独建设的孵化器。同时,由于“知识型”创新空间与 型”创新空间又可以分为“附属型”和“专门型”两种 “产业型”创新空间的关联关系,其亦存在着上述两
10
城市发展研究 22 卷 2015 年 7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2 No. 7 2015
不过,我国在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区域的相关 研究仍以关注单个特定城市的研究最为普遍,并尝 试提出 对 应 的 创 新 发 展 模 式 与 经 验,如 文 晓 灵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重点基金( 编号 12AZD100,中国创新型都 市圈发展的路径设计与规划导控研究) 。
( 2006) 提出的创 新 型 城 市 建 设 北 京 模 式[2]; 胡 钰 ( 2007) 提出的创新 型 城 市 建 设 深 圳 模 式、上 海 模 式[3]; 王纬等( 2011) 对于唐山和石家庄创新型城市 建设经验的总结[4]。在实践发展诉求的推动下,与 层出不穷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探索相比较,都市 圈创新发展乃至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的研究则一直 尚未系统全面地展开,就都市圈这一特定空间层次 的创新空间研究而言,尤其是其中直接对应的创新 型都市圈这一具体对象,其在出现年份和普及性方 面相对弱于创新型城市,整体上都市圈层面的创新 发展研究以产业集群[5 - 6]、产业链[7]等视角下的关 联研究最为普遍。在针对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的研 究方面,国内学者较为系统的概念界定研究最早见 于王兴平( 2014) 的“创新型都市圈基本特征与发展 机制”一文,其 指 出 创 新 型 都 市 圈 是 指 在 区 域 同 城 化背景下,在 日 常 通 勤 时 距 范 围 内,以 区 域 高 快 速 交通网络 为 依 托、以 区 域 公 共 创 新 服 务 体 系 为 支 撑、以创新要素在圈内城际间的扩散共享和相互协 同为特征的若干城市所组成的新型都市圈[8]; 朱凯 等( 2014) 在对创新型都市圈国内外关联文献进行 梳理的研究中亦沿用了上述创新型都市圈概念的 内涵,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都市圈研究的可 能拓展方向[9]。但是,从空间视角对于都市圈内创 新空间具体格局的研究依然属于学术空白。
综上可见,南京都市圈创新空间的发展大致经 历了三个阶段 ( 图 1 ) ,即首先以开发区、高新区等 “大空间”为主导; 然后广泛增加了以科技园和各类 孵化器为代表的专门创新空间; 现阶段则呈现出以 企业为创新活动单元的小微空间在城市与区域内 部蓬勃发展的局面。
表1
南京都市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2008 - 2013 年认定) ( 单位: 个)
在不同类型创新空间所承载内容的差异性方 面( 表 2) ,就研发空间这一核心空间而言,因参与主 体的不同,“知识型”创新空间主要承载了科创 功 能; “专门型”的“产业型”创新空间则承载了科创、 生产、管理等多项功能; “附属型”的“产业型”创新 空间主要承载了生产配套的研发功能。就配套空 间而言,“知识型”创新空间拥有餐饮、休闲、教育培 训等生活配套服务功能; “专门型”的“产业型”创新 空间除了拥有生活配套服务功能之外,还拥有一系 列生产配套服务功能,部分创新空间配备有居住功
1 都市圈创新空间的发展脉络与分类
创新空 间 作 为 聚 集 创 新 活 动 的 场 所,是 以 创 新、研发、学习、交流等知识经济主导的产业活动为 核心内容的 空 间 系 统[10]。 都 市 圈 创 新 空 间 是 不 同 历史阶段在都市圈不同区位形成的各类型创新空 间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是都市圈内各城市创新空间 扩散、拓展 和 相 互 联 系 形 成 的 空 间 系 统,其 发 展 经 历了由散点分布到体系协同、由单一类型到多元类 型、由简单 功 能 到 复 合 功 能 的 发 展 过 程,进 而 形 成 了多尺度、多类型的都市圈创新空间系统。 1. 1 都市圈创新空间的发展脉络
间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以开展专业化研究为主的 同城市的高新区、科技园、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及其
“知识型”创新空间,如依托高校、重大研发机构、独 内部的高新技术企业( 图 2) 。
立型研发机构等单位与机构而建立的研究院、研究
图 2 创新空间的类型划分 资料来源: 作者根据相关资料绘制
在两种创新空间类型之间的关系方面,“知识 组织形式,“附属型”主要是指分散发展、附属于各 型”创新空间通常是“产业型”创新空间的重要技术 种企业内部的企业研发中心和以企业为载体建立 源头,为“产业型”创新空间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创新 的各种工 作 站,如 院 士 工 作 站、研 究 生 工 作 站 等; 人才与知识支持。“产业型”创新空间实则为产业 “专门型”主要是指集聚在某一空间范围内的高新 空间的一种特定类型,突出特点是研究与生产一体 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形成的科技园、高新区、科 化,研究开展直接面向具体的生产活动与市场需要。 技城等产业园区或者是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而单
虽然研发活动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机构 中一直在进行,高教科研机构作为一种专门的研发型 创新空间一直存在于相关城市空间中,但是市场化、 开放性、全链条的创新活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 出现的。改革初期,与国家发展形势相呼应,市场化 的创新活动大多是在以开发区、高新区为主体的各类 产业空间内进行,创新空间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空间类 型。1990 年代初期,随着高校在市场化进程中“打破 围墙”,都市圈内各城市陆续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建 设开放化的各类实验室、研发中心、科创服务中心等, 以及高新区内各类孵化器建设和企业研发机构的建 设等,专门的创新空间开始孕育和形成。以南京市为 例,1992 年依托东南大学成立的国家专用集成电路 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3 年依托中国林业科学
9
都市圈研究
王兴平等: 都市圈创新空间: 类型、格局与演化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图 1 创新空间演化过程示意
资料来源: 作者根据相关资料绘制
1. 2 都市圈创新空间的分类
所、重点实验室; 其二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创
根据创新空间的功能,可将都市圈内的创新空 新型企业为主的“产业型”创新空间,如都市圈内不
从 2008 年开始,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 新活动的关注力度,并陆续出台了关于高新技术企 业、创新型 试 点 企 业 等 特 定 认 定 与 考 核 标 准,以 高 新技术企业为例,就目前南京都市圈内部各城市的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而言,以南京最为突出,镇江、扬 州、芜湖居于第二梯队,其余城市居于第三梯队( 表 1) ,这一阶段,企业内部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院士 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迅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