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解析及思想渊源

14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07/2011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9X(2011)07-0014-03摘 要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大城市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 都市区空间借助强大的中心、依托交通走廊、形成外围“簇群状组群”的扩展形态。
该文用“簇群式”来解释都市区空间结构的这一新发展,提出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概念,并追溯其思想渊源。
关键词大城市都市区 簇群式空间结构 思想渊源Abstract With the urban reg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urbanization, cluster space type, a new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ppears in some metropolitan area. Relying on the transport corridors, the outer metropolitan spatial form have became cluster-like groups with the strong growth happened in center. The paper chooses the word “ cluster” to explica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 in big ci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the concept of the Metropolitan Cluster Spatial Structure, and trace its ideological origins.Key words Concept,Ideological origins,Metropolitan Cluster Spatial StructureHuang Yaping Feng Yan Ye Jianwei黄亚平冯 艳叶建伟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解析及思想渊源先锋论坛Comments Forum1 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簇群式发展趋势近些年,中国城市区域化趋势明显,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促使了都市区的形成。
城市群

城市群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概念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1—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
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o年达到儿5座,1990年增至342座,估计到2000年全
地价、税收、福利等经济杠杆手段,鼓励人口和工业外 移,从而大大推进了郊区城市化的步伐。这样,不仅使
大城市拥有地域宽广、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现 代化郊区,而且推动郊区及城市吸引范围内中小城镇的
地域结构,促进城市周围地区开发以及大都市区多级中 心结构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如巴黎埃夫里等卫星城的
长”规律不是行政命令与人为干涉所能左右的①。在经济
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城市超前发展具有经济、社会合理 性:因为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史更长,经济结构更完善, 市场发育更成熟,技术层级更高,其集聚效益、规模效
益、优位效益和外部效益比中、小城市表现得更为明
散,大部分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与市中心缺乏高速、
大运量交通线相通,联系不够便捷,文化教育欠发达,
休闲娱乐功能匮乏,以致对城市职能和人口缺乏吸引 力,特别是生活和就业条件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 2.2组织模式创新与产业布局失宜 大城市郊区卫星城镇配置的大型企业多是单一的工 业企业,且以重工业为主。因重工业多属资金密集型行
艾。职业流动使职业走向市场化,区域流动使区域走向
开发区建设要以城镇为依托。开发区的建立和发
展,为新形势下郊区副中心和卫星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契 机。一些特大城市抓住这一良机,将开发区配置于郊区 副中心和卫星城镇,建成集工业生产、居住、生活娱 乐、商业、教育于一体的社区型开发区,带动了郊区工 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多布局于城 市郊区和外围地带,且多以群体形式布点。因此,必须 加强卫星城镇的工业集聚规模,培植支柱产业体系,同
圈
万方数据
星城,才具有近似于大城市的吸引力,能够承担分散和 接纳大都市人口和职能的任务。因此,东京都在1986—
从经济角度看“都市圈”是什么?以及有哪些相关的理论?

从经济角度看“都市圈”是什么?以及有哪些相关的理论?从经济角度看“都市圈”是什么?以及有哪些相关的理论?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1.都市内涵“都市圈”这个名词最初起源于日本,概念却起源于美国,1910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第次将“都市区”作为区域人口统计,它就是“都市圈”的前身。
随后,英国、日本、韩国、中国逐步运用这一概念,而中国于1995年,批准《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时,第一次提出南京都市圈的概念。
不少研究对都市圈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而目前相对较为认可的都市圈概念是指,以大城市为主要核心,周边其它城市参与分工、协作、一体化,产业、经济、文化紧密联系,逐步融合为一体的都市圈区域经济现象。
都市圈定位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含义是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大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高效通勤的城际行政区划。
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缘密集的通勤区,意味着该区域中心城区建设密度高的非农经济活动活跃。
二是外围功能影响区,即以中心城市为中心,与各种功能相关联的影响区域。
2.空间关联由于区域间空间关系,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区域经济增长会产生空间关联效应。
依据学者们的研究、分析及综合,可以得出区域间的距离、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跨区域的学习模仿,均是造成区域间空间相关性的原因一个区域之所以存在空间相关性,是因为在一个区域经济系统中,区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化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
区域间的关联作用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紧密相关,也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区域关联效应是各种关系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3.空间溢出效应在经济学中,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一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这一活动所预期的效果之外,而且会产生其他的结果,如果这种效应促进了主题,则成为正外部性,也称为溢出效应;然而,如果这种对主题活动的影响是抑制性的,则称为负外部性。
基于轨道交通的都市区功能空间组织研究——以杭州为例

基于轨道交通的都市区功能空间组织研究——以杭州为例杨建军,蒋迪刚摘要:都市区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形态,并作为参与区域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越来越受到重视。
构筑都市区需要规划好关键的空间体系,处理好其轨道交通与功能空间组织的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
杭州都市区在区域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在当前轨道交通进入快速、集中建设阶段,开展基于轨道交通的功能空间组织研究,对于杭州及其周边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提出了界定“都市区”的通勤因素,借鉴国际都市区基于轨道交通的功能空间组织的相关实践经验,总结都市区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经验、功能空间组织特征以及轨道交通与功能空间一体化组织规律,进而探讨杭州都市区基于轨道交通的功能空间组织策略,依托轨道交通系统,实现功能空间的圈层、扇形、轴向布局优化,以期引导都市区功能空间的理性发展,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都市区,轨道交通,功能空间组织,杭州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都市区化”时期,正如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认为的:“后城市”时代(“post-urban”era)已经到来,人类正在“传统城市”基础上创造一种新型栖息地[1]。
许多单中心城市区域被逐步吸纳和组合到一个多中心城市体系中,这个体系是一种“超级城市有机体”(Urban Supor-Organisms,USOs),但它像一个城市一样运作。
我国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地区正在形成弗里德曼描述的USOs的雏形。
面对这种城市化的新趋势,我国掀起了一轮都市区规划和建设热潮,如浙江省把四大都市区的规划与建设作为新一轮城市化的战略重点,上海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以都市区建设为基本蓝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以城镇群为主体形式的发展战略也要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
然而,无论是国际上都市区的建设经验,还是我国都市区建设的现实要求,均证明轨道交通系统及其支撑的都市区功能空间组织,是都市区空间一体化的基石。
《大城市“次区域生活圈”建构标准及空间组织优化策略》

现代城市研究I2020.02 经济I ECONOMY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对普通住区的租 金水平影响并不显著。
由此可见,与普 通住区相比,低价住区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程 度存在一定差异。
除此之外,受到收入水平限制,城 市低收入人群大都选择低价住区居住,在一定程度上可将低价住区视为城市低收入人群居住区。
由以上分析可见,近 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社会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城市低收入 人群生存型需求基本得到解决,开始向 舒适型需求转型。
在居住选择时,低收 入人群不仅重视租金水平,也愿意为舒 适住房和住区固边良好的邻里特征支付 史高的租金。
值得注意的是,低价住区 普遍性的区位劣势特征已经表现出对其 租金水平的消极影响。
这就要求城市政 府在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时,不仅 要控制住宅价格、满足低收入人群的生 存需求,而且在住宅设计、区位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1]孙斌栋,吴雅菲.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 究的进展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9,33(6):73- 80.[2] 王芳,高晓路,颜秉秋.基于住宅价格 的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进 展,2014,33(10):1322-1331.[3] 张高攀.城市“贫困緊居"现象分析及 其对策探讨: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 2006,30(1 ):40-46.[4] 沈悦,刘洪玉.住宅价格与经济基本面:1995-2002年中国14城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6):78-86.[5] 张绍良,李晶晶.公云龙.基于特征价格模 型的城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 究与开发.2013,32⑷:80-83.[6] 贾生华,温海珍.房地产特征价格模型的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国外经济与管理,2004,26(5):42-45.[7] 明珂.侯学英.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住宅特征对于房地产价值影响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17(12):101 -104.[8] 余建辉,张文忠.董冠鹏.北京市居住用地特征价格的空间分异特证[J].地理研究,2013,32(6):1113-1120.[9] 郭文刚,崔新明.温海珍.城市住宅特征价格分析:对杭州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i I.2006(S l):172-175.[10] 温海珍,张凌.杭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基于特证价格的两维度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2):51-56.[11]高晓陣,刘芳.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1(12):41-46.[12] 李君兰.白鹏,宋彦.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住宅价格的影响:以深圳福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4):6卜67.[13] 吴文佳,张晓平.李媛芳.北京市景观可达性与住宅价格空间关眹[J].地理科学进展.201 4.33(4):488-498.[14 ]温海珍,李旭宁.张凌.城市景观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10):1806-1814.[15] 杨冬宁.城市环境对住宅价格形成的影响分析[J].城市规划,2011,35(6):36-40.[16] 张周青,徐梦洁,庄舜尧.国内城市教育设施对固边住房价格影响的文献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15(8):2-6.[17] Ridker R G.The determ inants ofresidential property values 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air pollution[J].The Review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7(49): 246-257.[18] Lan caste r K.A new approach toconsumer theor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66, 74(2): 132-157.[19] Rosen S.Hedonic prices and implicitmarkets: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purecompeti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1974, 82(2): 34-55.书讯《大城市“次区域生活圈”建构标准及空间组织优化策略》作 者:单卓然、黄亚平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8月内容简介:本书拟将城市空间布局思维从传统工业城市功能分区导向转变为居民活动需求导向.根据当代城市居民大概率.经常性曰常活动所在的"次区域生活圈'’特征及形成机制.提出一套**次区域生活圈"建构标准及空间组织优化策略。
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

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摘要】: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21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主导趋势。
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的原点——分工切入,用赋予空间内涵的劳动空间分工理论来探究大都市区空间组织所隐藏的秩序。
从而推动以大都市区为研究对象的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大都市区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全文分上下两篇,共七章。
上篇由前三章构成,主要从经济学的“分工”讨论中挖掘出空间的意义,在经济学平台上搭建起新的劳动空间分工的理论框架。
下篇由后四章构成,利用劳动空间分工理论研究大都市区空间组织,并以此研究上海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验证理论的正误。
第一章绪论。
首先阐述了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强调劳动空间分工作为一种中观层次的理论分析工具可有效衔接微观的城市经济学和宏观的政治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解析大都市区空间组织。
进而对国内外关于劳动空间分工理论做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工作,将西方劳动空间分工理论归纳为国际和国内两条轨迹和区域不平衡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四个发展取向。
提出劳动空间分工理论是区位论响应人文地理学范式转型的产物,并指出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及重新架构理论框架的迫切性。
最后建构了本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二章劳动分工的理论谱系沿革。
围绕着分工这一核心,将斯密开端的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等流派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加以思考,讨论分工理论的沿革。
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的评述,勾勒出清晰的分工理论的演变轨迹。
第三章劳动空间分工:经济学到人文地理学的跨越。
在上一章分工讨论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表述分工概念,提出分工是专业化和交易矛盾统一的观点。
从而建立起关于分工经济的基本框架。
然后将视角转移到对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的对立统一的关注上。
通过对分工发育过程的历史流变的观察,发现分工始终是在不断平衡专业化和交易两者的矛盾中螺旋式演进。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1.都市区概念:它是⼀个⼤的⼈⼝核⼼以及与这个核⼼具有⾼度的社会经济⼀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北京都市区、长三⾓都市区、上海都市区、杭州都市区、⾦华-义乌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等。
2.⼤都市带概念:⼤都市带在⼀个较⼤的区域范围内,有若⼲个彼此分离的⼤都市区在⼈⼝和经济活动等⽅⾯逐渐紧密连成⼀体所形成的⼀种空间结构形态,是⼀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世界⼤都市带⽬前世界上有6个⼤都市带:美国东北部⼤西洋沿岸⼤都市带;⽇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欧洲西北部⼤都市带、美国五⼤湖沿岸⼤都市带、英格兰⼤都市带以及中国长江三⾓洲⼤都市带等。
其中⼜以第⼀、第⼆个⼤都市带最为典型:美国东北部⼤西洋沿岸⼤都市带该⼤都市带简称波⼠华希(Boswash),是世界上第⼀个也是世界上最⼤的⼤都市连绵带,沿着⼤西洋,北起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南到弗吉尼亚州,共涉及美国10个州。
北端城市为波⼠顿,南端是华盛顿,中间以纽约为中⼼,依次排列着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纽⿊⽂、费城、巴尔的摩等⼀系列⼤城市和特⼤城市,延伸970km,宽50-160km,⾯积约为13.9万平⽅公⾥。
据美国《幸福》杂志1977年的统计,美国50家最⼤商业银⾏中的28%,50家最⼤⼈寿保险公司的42%,500家最⼤的⼯业公司的33%,50家最⼤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运输公司的28%都将总部设在这个⼤都市带内。
另外,华盛顿是美国的⾸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个⼤都市带不仅是美国政治中⼼,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地。
⽇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以东京、名古屋、⼤阪为核⼼,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城市,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江地区所形成的⽇本最⼤的⼤都市带。
这个⼤都市带⾯积约为10万平⽅公⾥,占⽇本国⼟⾯积的20%,居住⼈⼝达6000余万,集中了⽇本50%以上的⼈⼝,远远超过美国东北海岸的⼤都市带,⼈⼝密度也⽐后者⾼出3-4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05-0019-04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张京祥 邹 军 吴启焰 陈小卉=摘要>都市圈是国际上对现代城镇群体发展地区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对都市圈的有关基本概念、空间演化规律、职能与空间规划组织等有关内容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国情对我国都市圈地区的行政管理模式提出了设想。=关键词>都市圈;空间组织;中国ONTHESPATIALORGANIZA2TIONOFTHEMETROPOLITANAREAZHANGJingxiang,ZOUHun,WUQiyan,CHENXiaohuiABSTRACT:Themetropolitanareaisinternallythebasicpatternofthespatialorganizationforthemodernurbandevelopment.ItisofagreatapplicationvaluerealisticinChina.Thispaperdiscussesthebasicconcept,thespatialevolu2tion,functionandspatialplanningorganizationandraisesthesugges2tionfortheadministrationinthemetropolitanareacombinedwiththeChinesenationalcases.KEYWORDS:metropolitanarea;spatialorganization;China=中图分类号>TU98212=文献标识码>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部分成果基金编号40001007。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后工业化经济组织关系的巨大变革,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已成为城市)区域发展的全球性主体趋势,并进而形成了众多复杂的城镇群体发展现象。在城镇群体发展地区采用适当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目标的多重耦合优化,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经济及行政管理等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城镇群体化发展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迅速,但无论在空间组织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方面都比较匮乏。近年来,许多地区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区域规划编制中都提出了以都市圈(或大都市圈)来组织大都市地区空间体系的观念。1 城镇群体空间演化的基本规律城镇群体是由多个城镇分布、组成而成的一种区域空间形态,是包括城镇建设占据的实体空间及城镇间区域基质空间的有机地域系统,其内部空间要素发生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导致了城乡混合区、城镇密集区、大都市连绵带等多种城镇群体亚空间形态的出现。1957年戈德曼(J1Gottmann)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城镇群体空间发展理念)/Megalopolis(大都市带)0。他在考察了美国东北海岸三个世纪以来的城镇发展后指出:在这一地区支配空间经济形式的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大城市或都市区,而是集聚了若干都市区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巨大整体。从空间形态上看,是在其核心地区构成要素的高度密集性和整个地区多核心的星云状结构;从空间组织上看,是其基本单元内部组成的多样性和宏观上的/马赛克结构0。戈德曼认为大都市带昭示了未来经济组织与人类聚居模式的方向,而都市圈(大都市圈)是构成大都市带的基本地域单元。M1耶兹(M1Yeates)则将城镇群体地区的空间演化划分为五个阶段:(1)重商主义时期城市(MercantileCity):在资本主义早期商业原则的作用下,城镇群体地域表现出沿海城市以港口为核心、内陆城市以农业或资源地为核心的紧凑状分布形态,城镇间交通联系较少。(2)传统工业城市时期(ClassicIndustrialCity):工业成为区域城市社会经济组织的主导,并成为城镇群体空间演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出现了按生产要素接近原则形成的城镇组合,乡村地域成为生产要素净流出的边缘。(3)大城市时期(Metropo2litanEra):城镇等级体系在工业大生产组织的作用下重新建构,大城市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大容量交通系统为城市由向心集中转向放射状的向外扩展提供了可能,郊区有特殊经济地理意义的活动中心已有形成。(4)郊区化成长时期(Sub2urbanGrowth):二战以后经济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城市人口规模的迅速增加,改变了城市与乡村地域的比较优势,郊区的生态
城市规划CITYPLANNINGREVIEWVol125No15May2001
19 2001年第25卷第5期价值以及经济价值被重新得以发现。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分散,对原先的城镇群体空间起到了加密、加紧一体化联系的作用。(5)银河状大城市时期(GalacticCity):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镇群体空间在区域层面的大分散趋势继续成为主流,传统中心城市的作用被一种多中心的模式所取代,形成城乡交融、地域连绵的/星云状0大都市群体空间。2 都市圈的概念及形成机理211 都市圈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都市圈0的建设,尤其是首都圈。5汉书1地理志6曾经提到以王畿为中心,每500里为一单位,分别为甸服、侯服、要服与荒服,分别规定不同的任务,形成严密的首都圈。目前国际上对于都市圈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与界定标准。日本5地理学词典6中论述到:/城市通过对其周边地域辐射中心职能而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职能地域、结节地域称为都市圈。都市圈并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地域构造,而且是一种具有具体职能的社会实体。它的范围与都市势力圈相近,内容与日常生活圈、经济圈、商圈也类似,其界限是与相邻城市势力的强弱对比关系的产物0。一般认为所谓/都市圈0是指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镇,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都市圈0是客观形成与规划主观推动双向作用的产物,其建立的根本意义是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而按经济与环境功能的整合需求及发展趋势,构筑相对完善的城镇群体空间单元,并以此作为更为广域空间组织的基础。广义的都市圈包含多种地域尺度,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形式是:表1 四个国际化大都市地域的空间结构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城市区面积(km2)都市区面积(km2)都市圈面积(km2)大都市圈面积(km2)伦敦31015801142727224巴黎105212512072-东京59817621350036897大阪22118901858237286(1)以单一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日常都市圈0,常简称为/都市圈0。它是以当日往返通勤范围为主形成的日常生活、生产都市圈(DailyUrbanSystem),/1小时距离法则0对其地域范围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都市圈的周围城镇(卫星城镇)一般对中心城市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其规模扩展与职能演变常常受到中心城市的强烈作用。如南京市总体规划(1995)中提出的/都市圈0概念。(2)以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核心都市圈0,常简称为/大都市圈0。它是由以若干中心城市为核心和周边城市、地区所共同组成的更大地域、经济结构,其内部包含若干个/日常都市圈0。/大都市圈0一般对应着一个较为综合的城市经济区,例如日本将全国划分为/八大都市圈0,我国亦有学者提出中国的/九大都市圈0划分概念¹。5江苏省域城镇体系规划6中提出的/构筑南京、苏锡常、徐州三个都市圈0,实际上阐述的也是大都市圈的概念。212 都市圈的形成机理日本学者木内信藏(1951)通过研究城市人口增减的断面变化与地域结构的关系而提出了/三地带0学说,其思想进而被发展为/都市圈0的理念。中心城市一般具有较高的首位度,随着城市人口的进一步集中,首位城市产生集聚不经济(如环境问题、地价上涨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导致竞争力下降,并把一部分经济活动和人口分散到周围地区。区域、城市的空间演化过程遂表现为大范围的集聚和小范围的扩散,形成了各种都市扩展区形态。在中心城市临近的地域其功能进行调整,并逐渐走向专门化,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更进一步向核心城市集中;而在周围地域制造业也发展特别迅速,往往占主导地位。于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以核心城市服务业为主、周围地区以工业为主、并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的、结构上相互依赖又各具特色的有机整体。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其周围地域根据其影响的强弱及功能组织的不同而往往被划分为若干圈层:核心城市区、都市区(由核心建成区和近郊区环组成)、都市圈、大都市圈。根据国际上成熟都市圈地域的经验,核心城市区的面积相差较大(100~600km2),都市区的面积相差较小(1500~2000km2
),都
市圈的面积在10000~20000km2,而大都市圈的面积可以达到30000km2。都市圈的形成是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双向流动的结果,健全的都市圈的运作是以内在的社会经济紧密联系为基础,以便利交通、通讯条件为支撑,以行政的协调领导为保障的。都市圈的划分与构建是以中心城市与周围城镇地区的联系为依据的,同一都市圈应属于同一种城市场的作用域围,是一定尺度的城市经济区。它体现了空间系统的诸要素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结合而成的空间分布规则(空间序)和按一定的内在关联形式而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则(功能序),是系统优化的内在要求反映。
3 都市圈的空间界定美国早在1950年采用了/城市化地区(UA)0的地域统计概念,1970年采用改造后的标准都市统计区(SMSA),针对大都市区发展日渐毗连的现象,1977年进一步采用标准一
规划研究PLANNINGSTUDIES2001年第25卷第5期20 张京祥
邹 军 吴启焰等
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