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
基于分形理论的苏锡常城市群空间组织特征研究

构 、生 长 、交 通 和演化 机制等 问题 。B a t t y M. 和 L o n g l e y P .A .借 助分形 几何 学研究 了英 国 C a r d i f
城市 的边界 和形状 、S w i n d o n城 市 的土地利 用形态 等 儿 。 国内 的城市 分 形研 究 注重 反 映城 市 演化
济 与 国 际 贸易 学 院 硕 士 生 。
・
l 4 ・
崔 大树 等
基 于分 形理论 的 苏锡 常城 市群 空间组 织特征研 究
念 相混 淆 。 国内许 多学者 则认 为地 域 系统 的空 间组织 是指 该 区域 的城市 规模 、城 市空 间结构 和功 能 等 ] 。刘 天 东 ( 2 0 0 7 ) 认 为城 市群 的空 间组 织 研究 应 当包 括城 市 群 的特 征 、功 能 、结 构 、等 级体 系 等 方 面 ,并 把城 市群 空 间组织 理解 为 “ 是通 过 一 定 的 自组 织 法 则 和人 类 干 预 对 城 市 内 以及 城 市 间
第 3期 ( 总第 1 7 2期 )
2 0 1 3年 5月
财 经 论 丛
Co l l e c t e d Es s a y s o n Fi na nc e a nd Ec o no mi c s
N o .3 ( G e n e r a l ,N o .1 7 2 )
及 其时 空结构 的一 般规 律 ,不 仅对单 个城 市进行 分 析 ,也 运用分 形理论 研究 较大 尺度城 市群 的空 间
问题 。但很 少有 文献应 用分形 理论 针对 中等或 较小 尺度城 市群 的空 间问题进 行研 究 。我们尝 试把 分 形 理论 与 c — D函数结 合起来 分析 苏锡 常 城 市群 的空 间结 构 与功 能 ,并 在此 基 础 上 进一 步 研 究该 地 区城市 群 的空间 组织优 化 问题 。 目前 ,城 市群 空 间组织 的概念 在学术 界还 没有 一个 明确 的定 义 ,且往往 与城 市群 空间结 构 的概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九乡村与城镇第二十五讲城镇化(试卷版)

专题九乡村与城镇第二十五讲城镇化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一、单选题(2018·江苏宿迁·江苏省泗阳中学校考一模)天际线是西方城市规划的定型理念,它是由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构成的整体结构,又称城市轮廓或全景,下图是南京市主城区天际线2000-2012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2000年—2012间,南京城市发展较快的区域是()A.城东和城西B.城南和城北C.城东和城北D.城西和城南2.若要增强南京中心城区对江北新区的辐射作用,目前首先要加强()A.市场开拓B.产业开发C.交通建设D.环境保护(2022·河南安阳·统考模拟预测)为了缓解大城市病,国内外都市圈普遍采用疏解中心城市人口和功能、在周边建设新城的治理手段。
东京都市图的新城建设分为卧城建设和业务核都市建设两个阶段,卧城建设阶段新城主要承担居住职能,业务核都市建设阶段新城主要承担研究开发、商务办公、信息物流、医疗健康等职能。
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建设卧城可以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但是容易导致()A.职工通勤距离显著增加B.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压力增大C.中心城市环境污染加剧D.中心城市住房价格大幅提高4.与卧城建设相比,东京都市圈业务核都市建设可以()A.增加东京都市圈的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B.保持中心城市的发展活力,防止其衰落C.形成多中心的都市圈格局,提升整体实力D.加快大都市圈的工业化进程,增加国民收入(2022·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中以斑块形式呈现。
下图是某市斑块密度变化统计,据此完成下面5-7小题。
5.了解该城市建设用地数据来源于()A.城市地理信息系统B.硬化地面遥感数据C.河湖水面遥感数据D.透气地面定位数据6.在2000-2010年期间该市建设用地()A.连通增强B.联系减弱C.规模萎缩D.分离增强7.随着该市建设发展,斑块化密度将()A.持续增加B.持续减小C.先增加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加(2023·全国·模拟预测)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情况的函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情况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7.03.08•【字号】苏教社政函[2007]3号•【施行日期】2007.03.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信访正文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情况的函(苏教社政函〔2007〕3号)各有关高校科研处、社科处:根据《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处于2006年底对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公布如下:1.此次项目检查过程中,经审核,共有389项课题研究成果达到结项要求,准予结项。
2. 自2001年始,由我厅批准立项、研究周期在2006年年底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有1589项,去除批准延期的189项,中止的34项,应有1366项课题在2006年年底结项。
到目前为止,共有1114项课题达到结项要求,结项率为81.5%。
3. 此次项目检查验收过程中,绝大多数项目研究者能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最终成果发表或出版时在显著位置标注“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等字样,但仍有部分研究成果未能标注或结项材料的标注与所申请的项目不符,这类成果一律不予认定结项。
项目申请人在成果未被认定及未结项时,不能继续申报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4. 苏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七所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日常管理及检查督促及服务工作比较规范,材料报送及时,项目结项率较高。
按照《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处将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情况和三年来所有承担我厅项目高校的结项率进行统计,对未能按要求履行项目管理职能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我处将按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在今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中,视情节对所在学校予以限额申报直至暂停1年申报的处罚。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无锡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无锡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4.18•【字号】锡政发[2013]71号•【施行日期】2013.04.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无锡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锡政发〔2013〕71号)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2010年以来,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表彰先进,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市政府决定授予《发展伦理探究》等88个项目无锡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53项。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认识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创新理论、繁荣学术、服务社会、资政育人,在推动无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附件:无锡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无锡市人民政府2013年4月18日附件:无锡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一、一等奖(7项)1.发展伦理探究(著作)/王玲玲、冯皓(江南大学)2.智慧思维学(著作)/陶伯华(无锡市社会科学院)3.食品可追溯体系中的消费者行为研究(著作)/徐玲玲(江南大学)4.地方治理变迁--基于20世纪无锡的分析(著作)/汪春劼(江南大学)5.无锡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研究(咨询报告)/蒋佳林(中共无锡市委党校)6.社会工作实务(著作)/吕青、王金元、万伟等(江南大学)7.关于劳动者报酬与居民收入倍增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李伟刚等(无锡市政府研究室)二、二等奖(28项)1.鲁迅诗歌编年译释(著作)/吴海发(无锡市北高级中学)2.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发展模式(著作)/杨启光(江南大学)3.无锡职业教育史(著作)/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无锡市教育学会4.师生关系新论(著作)/吴岳军(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5.沉静语文--语文教学变革的深情瞩望(著作)/许昌良(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6.扬州才子李涵秋文学研究(著作)/伍大福(无锡高等师范学校)7 .李白诗传(著作)/张哲民(江阴市人民检察院)8.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三种理性向度(论文)/赵云红(江南大学)9.“人文儒学”批判与后儒学当代突围--兼与李承贵、夏锦乾商榷(论文)/赵建军(江南大学)10.模因论观照下的语言哲学意义观(论文)/朱义华(江南大学)11.涉外商事裁判法律适用问题研究(论文)/无锡市经济法学研究会课题组12.日本“满洲移民”社会生活研究(著作)/石艳春(江南大学)13.不该遗忘的历史--抗战时期无锡地区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成果汇编(著作)/无锡市史志办公室14.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模式分析(论文)/潘加军、鞠连和(江南大学)15.江苏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及创业投资发展研究(咨询报告)/王雷等(江南大学)16.公司和农户间自我履约机制的设计:一种风险贴水的方法(论文)/浦徐进、吴林海、曹文彬(江南大学)17.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论文)/薛云建等(江南大学)18.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著作)/张正翔(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19.跨国经营与管理(著作)/朱晋伟等(江南大学)20.无锡城市国际化的现实、比较与定位(论文)/卢俊峰、许敏雄(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政府研究室)21.以积极的社会保障作为社会控制措施的思考(论文)/赵向红、周辉(江南大学)22.苏南地区农村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姚唯众、白海波(江南大学)23.无锡市锡澄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咨询报告)/郑向启等(无锡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24.无锡基本现代化建设路径及指标体系研究(咨询报告)/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25.浅析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税收(论文)/马伟、杨国良、张海波(无锡地税局)26.提升无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对策研究(咨询报告)/姜献忠、崔玫(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7.“十二五”时期推进无锡产业现代化研究(咨询报告)/王兵等(无锡市政府研究室)28.“人心”与“文心”的分裂--论王褒诗品与人品中的两面性(论文)/张喜贵(江南大学)三、三等奖(53项)1.教育,真的不能简单(著作)/沈茂德(江苏省天一中学)2.无锡园林文化丛书(著作)/沙无垢、朱震峻等(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3.高校球类运动科学实践与新发展研究(著作)/黄远翔、张艳、张晓明(江南大学、河海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4.有效项目课程:价值取向与标准构建(论文)/朱璋龙(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5.明代民歌《挂枝儿》注解商兑(论文)/黄明明(江南大学)6.基于Flow理论的小学数学游戏故事情节设计(论文)/王小根(江南大学)7.童心牧歌--小学生“玩”文化研究(著作)/丁建红等(无锡市东林小学)8.奥林匹克思想的伦理本质及其价值(论文)/潘凌云、张虹、王健(江南大学、昆明学院、华中师范大学)9.教学实践的基本品性分析(论文)/杜芳芳(江南大学)10.社会主义人民主权实现论(著作)/潘云华(江南大学)11.立法过程中的利益平衡(著作)/曾祥华等(江南大学)12.江阴历史文化丛书(共10卷)(江阴明清学政)(著作)/江阴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13.中国吴越春秋风云(著作)/黄胜平、王国平等(中共无锡市新区工作委员会、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14.附条件不起诉研究(论文)/无锡市刑法刑诉法学研究会课题组15.道德资本的生成逻辑(论文)/张祖华、刘宣飞(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16.检察机关对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的法理分析与制度构建(论文)/孙曙生、沈小平、陈平(江苏行政学院、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检察院、四川省简阳市人民检察院)17.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法制路径(论文)/王靖、马淑芳(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18.《社会保险法》实施对我市规制的影响研究(论文)/邢瑞莱(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9.犹太文化背景与战后美国激进青年文化的生成(论文)/吕庆广(江南大学)20.无锡传感网产业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研究(论文)/朱佳丹(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21.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及其动力机制分析(论文)/谢守红(江南大学)22.产业转移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以南北共建产业园为例(论文)/孙君、姚建凤(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3.江苏低碳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金融支持研究(论文)/中国工商银行无锡分行课题组24.无锡构建节约型城乡建设模式的基本路径(论文)/刘韶岭(无锡市建设局)25.基于LMDI的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论文)/唐建荣、张白羽、王育红(江南大学)26.旅行社营销(著作)/张红英等(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7.浅议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规范清理(论文)/蔡峻(无锡市审计局)28.企业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投资意愿与投入水平研究:基于Logistic与Interval Censored组合的回归分析(论文)/山丽杰、吴林海、徐玲玲(江南大学)29.无锡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论文)/谭军(中共无锡市委党校)30.改革分配方式,提高一线劳动者收益(论文)/曹洪东、冯冬泉(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无锡市经济学会)31.以创意产业打造城市转型发展引擎(论文)/贺军、蒋星等(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32. 我国税权划分问题研究(论文)/史卫甫、潘曙光、闻益军(无锡市宜兴地税局)33. 加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无锡市税务学会国税一分局分会课题组34. 解析取消“两费”后的履职走向(论文)/盛小伟(无锡市工商行政管理局)35. 从理念走向行动:消费社会公民消费责任的担当(论文)/张志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36.以特色优势构建中医院持续发展体系的实践(论文)/王彬夫、秦霞玉(无锡市中医医院)37. 社区矫正:制度体系建设与队伍模式构建(论文)/王金元(江南大学)38.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江阴卷(著作)/《江阴》课题组39. 荣氏企业的财富观对当代企业伦理的启示(论文)/颜节礼、朱和平(江南大学)40. 城市旅游公共行为比较研究(论文)/李武武、林丽丽(江南大学)41. 政府应对网络公共事件的策略建议(论文)/郁彩虹(中共无锡市委党校)42. 民营企业二元社会网络模式及演化特征研究(论文)/韦雪艳、王重鸣、段锦云(江南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43.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旅游城(咨询报告)/姚忠伟、刘安伟(中共无锡市委党校)44. 无锡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无锡市规划局课题组45. 幸福无锡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咨询报告)/刘敏婵、王云骏等(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南京大学)46. 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新形势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建议(咨询报告)/陈黛媛(中共无锡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47. 强势推进“五位一体”大建设开拓江苏动漫发展新跨越(咨询报告)/孙力民等(无锡市滨湖区文体局)48. 积极运用税收杠杆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无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咨询报告)/严卫中、张益、朱凯(无锡市锡山地税局)49. 无锡城市拆迁的成本核算及后续管理研究(咨询报告)/无锡市建设局课题组50. 从纳税需求角度透视第三方维权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潘曙光、闻益军、何晶晶(无锡市宜兴地税局)51. 无锡市服务外包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论文)/曹建伟、李国刚、朱宁(无锡市国税局)52. 浅析如何加强对非居民税收中股息分配的税源控管(论文)/吴明言、邵华(江阴市国税局)53. 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夯实农村和谐基础--无锡市锡山区村级创建扶贫开发基金的实践和成效(咨询报告)/许谷秀(无锡市锡山区农村经济学会)。
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

第46卷㊀第1期2022年1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dition)Vol.46,No.1Jan.,2022DOI:10.12302/j.issn.1000-2006.202101037㊀收稿日期Received:2021⁃01⁃13㊀㊀㊀㊀修回日期Accepted:2021⁃06⁃28㊀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㊂㊀第一作者:许浩(248186055@qq.com),教授㊂㊀引文格式:许浩,金婷,刘伟.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6(1):219-226.XUH,JINT,LIUW.Studyonthescaleandlandscapepattern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blue⁃green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China[J].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dition),2022,46(1):219-226.DOI:10.12302/j.issn.1000-2006.202101037.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许㊀浩,金㊀婷,刘㊀伟(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㊀南京㊀210037)摘要:ʌ目的ɔ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核心区域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锡常都市圈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性生态问题亟须重视㊂蓝绿空间是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定量揭示其演变特征有助于为苏锡常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㊂ʌ方法ɔ选取2003年㊁2008年㊁2013年㊁2018年共4期遥感影像并处理分析,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对苏锡常都市圈及各成员城市15年间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㊂ʌ结果ɔ①2003 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总体动态变化幅度为-3.52%,绿色空间变化剧烈,蓝色空间相对稳定;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动态变化均呈现出由 减少期 转变为 增长期 的阶段性特征㊂②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苏锡常都市圈蓝色空间破碎度减少,复杂度与连通性增加;绿色空间破碎度及复杂度增加,连通度减少㊂蓝绿空间在景观水平上多样性程度减少,连通度㊁聚集度增加㊂③研究期内常州的蓝绿空间相对动态度最大,无锡最小;常州蓝绿空间破碎度㊁复杂度较高,景观格局变化较为剧烈;苏州蓝绿空间多样性程度较低,连通度及聚集度较高㊂ʌ结论ɔ近15年苏锡常都市圈的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城市间差异明显,必须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㊂关键词:蓝绿空间;时空演变;景观格局;苏锡常都市圈中图分类号:X826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000-2006(2022)01-0219-08Studyonthescaleandlandscapepattern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blue⁃green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ChinaXUHao,JINTing,LIUWei(CollegeofLandscapeArchitecture,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Abstract:ʌObjectiveɔ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isoneofthethreemajormetropolitanareasinJiangsuProvinceandacoreareaoftheYangtzeRiverDelta,China.Sincethe1980s,theurbanization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hasbeendrastic,whereregionalecologicalproblemsurgentlyrequireattention.Theblue⁃greenspaceprovidesthebasistoconstructaregionalecosystem.Quantitativelycharacterizingtheevolutionofthesespacesprovidesabasistoplanthespatialconfigurationof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inanecologicallyconsciousmanner.ʌMethodɔUsingremotesensingimagesfrom2003,2008,2013and2018,thedynamicchangemodelandlandscapepatternindexwereusedtoanalyzetheevolutionofthescaleandlandscapepatternsofblue⁃greenspace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anditsmembercitiesovertherecent15years.ʌResultɔ(1)From2003to2018,thechangeinblue⁃greenspace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was-3.52%;thegreenspacechangeddrastically,whilethebluespacewasrelativelystable.Theblueandgreenspaceschangedfroma decreasingperiod toan increasingperiod .(2)Attheclassmetricslevel,thefragmentationofbluespace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decreased,whileitscomplexityandconnectivityincreased.Bycontrast,thefragmentationandcomplexityofgreenspaceincreased,anditsconnectivitydecreased.Thediversityofblue⁃greenspacedecreasedatthelandscapelevel,whileconnectivityandaggregationincreased.(3)Duringthestudyperiod,changesinblue⁃greenspaceineachmembercityweresimilartothoseinthemetropolitanareas.Changzhouexperiencedthehighest.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degreeofdynamicchange,Wuxiexperiencedthesmallest;theblue⁃greenspaceofChangzhoushowedhigherfragmentationandcomplexity,andthelandscapepatternchangedmoredrastically.Suzhouexperiencedlowdiversity,highconnectivity,andaggregationinblue⁃greenspace.ʌConclusionɔOverthepast15years,thescaleandlandscapepatternsofblue⁃greenspace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havechangedsignificantly,withcleardifferencesbetweencities.Assuch,thereisaneedtosystematicallyplanandprotecttheregional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isarea.Keywords:blue⁃greenspace;spatial⁃temporalevolution;landscapepatter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㊀㊀都市圈是指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㊁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构成的圈层式结构[1],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3]㊂快速城市化极大影响了都市圈空间格局[4]与生态环境[5-6]㊂苏锡常都市圈是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㊁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亟须重视[7-9]㊂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苏锡常都市圈应 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 [10]㊂在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11]中提出了一系列强化生态环境的措施,苏锡常都市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㊂ 蓝绿空间 包括蓝色空间和绿色空间两类景观空间,是构建可持续㊁有弹性㊁适应性强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㊂本研究中的绿色空间指所有植被覆盖的区域,蓝色空间指区域内的所有自然及人工水体(本研究中的蓝绿空间均不区分人工与自然属性)㊂蓝绿空间结合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12]㊁改善城市热岛效应[13-15]与城市空气质量[16-17],并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18-19]㊂研究区域空间中的蓝绿空间是探究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切入点㊂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区域空间中的蓝绿空间格局展开研究:刘瑞清等[20]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GIS网格分析研究了浙江省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汤姚楠等[21]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土地转移矩阵研究了徐州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演变及其异质性;武鹏飞等[22]利用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结合缓冲区分析方法研究了官厅水库流域景观分布的时空差异;王芳等[23]利用景观格局指数㊁动态变化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太湖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演变㊂这些研究多关注蓝色或绿色单一类型空间,研究层次为区域空间整体,忽略了内部城市蓝绿空间格局演变的差异性㊂从当前对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的相关研究[24-27]来看,也发现了上述问题㊂鉴于此,笔者从规模与景观格局两个角度探究苏锡常都市圈及各城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与保护都市圈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㊁无锡㊁常州3市,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人口㊁经济㊁文化密集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前的冲积平原上(119ʎ08ᶄ 121ʎ20ᶄE,30ʎ47ᶄ 32ʎ04ᶄN),区域总面积17669.79km2㊂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㊂地形以平原为主,水网纵横,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比32%,包括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西部㊁东南部及太湖东北部为丘陵山区,面积占比20%㊂2019年苏锡常都市圈常住人口达2207.7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38489.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454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6倍[28]㊂1.2㊀数据来源及处理2003年,江苏省正式开始建设苏锡常都市圈,因此以2003年为起始时间来研究蓝绿空间演变有一定的必要性㊂本研究所用的基础数据是苏锡常都市圈2003年㊁2008年㊁2013年和2018年共4期的LandsatTM(2003年㊁2008年)㊁LandsatOLI(2013年㊁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每期取4幅遥感影像,条带号为118 120,行列号为38 39,为保证数据质量和较高的可比性,尽量选取影像质量高㊁云覆盖少㊁夏季的遥感影像㊂遥感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gscloud.cn),空间分辨率为30m㊂在ENVI5.3软件支持下,经过图像辐射校正㊁几何配准㊁大气校正㊁图像增强处理㊁拼接与裁剪等处理,根据‘国土空间调查㊁规划㊁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29]结合苏锡常都市圈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陆地水域㊁建设用地㊁其他土地6类,得到各期的土地利用数据㊂为保证解译精度,在各矢量图中产生检验点进行精度检验,解译精度达85%,均达到本研究所需(图1)㊂根据本研究对蓝绿空间的定义,蓝色空间即所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中的陆地水域,绿色空间即林地与草地㊂022. All Rights Reserved.㊀第1期许㊀浩,等: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底图审图号:苏S(2020)022号㊂下同㊂图1㊀200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分布图Fig.1㊀Blue⁃greenspacedistributionmapof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from2003to20181.3研究方法1.3.1㊀动态变化模型1)动态变化幅度模型㊂动态变化幅度(F)反映了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景观类型变化的总体趋势,其计算公式如下:F=Ub-UaUaˑ100%㊂式中:F为某景观类型变化幅度,Ua和Ub分别表示研究初期和末期某景观类型的面积㊂2)动态度模型㊂土地利用动态度(K)可以定量描述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景观类型的变化程度,对比较变化差异和预测未来变化趋势有积极作用,其计算公式如下:K=Ub-UaUaˑ1Tˑ100%㊂式中,T为研究时间范围㊂3)相对动态度模型㊂相对动态度模型可反映研究区内不同区域的景观类型变化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R=Kb-KaKa/Cb-CaCa㊂式中:Ka和Kb分别为研究初期及末期某区域某种景观类型的面积;Ca和Cb分别为研究初期及末期研究区某景观类型的面积㊂1.3.2㊀景观格局指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可以反映景观格局的变化,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可以定量描述景观格局演变,结合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联系,可以更好地阐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差异性㊂在都市圈蓝绿空间这类较大尺度的研究中,对其结构影响最大的外力主要是城市化过程中人的活动,景观的破碎化程度㊁连通度和多样性程度是其重要的属性特征㊂因此,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选取斑块密度指数(PD)㊁景观形状指数(LSI)及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来定量描述研究区内蓝绿空间在斑块类型水平上各自的演变特征㊂此外,选取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㊁蔓延度指数(CONTAG)及聚集度指数(AI)分析研究区内蓝绿空间在景观水平上的动态变化规律㊂各指数计算公式及生态意义详见参考文献[30]㊂2㊀结果与分析图2㊀200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变化Fig.2㊀Thedynamicchangesoftheblue⁃green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from2003to20182.1㊀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演变特征2003年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也相应产生变化,总体动态变化幅度为-3.52%㊂其中绿色空间显著减少,绿色空间受到强烈干扰,面积大幅降低,动态变化幅度为-15.98%;蓝色空间相对稳定,动态变化幅度为-0.5%(图2)㊂如图2所示,2003 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动态变化,可将其分为2个阶段,具体表现为:2003 2013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度均为负值,蓝绿空间规模持续减少㊂其中绿色空间后5年动态度小于前5年,绿色空间减少速率变慢;蓝色空间后5年动态度大于前5年,蓝色空间减少速度加快㊂201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122.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度均为正值,表明蓝绿空间规模均有所增加㊂2003 2018年间,各城市蓝绿空间的总体相对动态度均为正值,说明3市的蓝绿空间变化趋势与都市圈相似,呈先减后增的阶段性变化㊂2003 2013年,3个城市的绿色空间规模均呈负增长趋势(表1),相对动态度表现为常州>无锡>苏州,常州绿色空间的减少较快,其减少量大于无锡,远大于苏州,占减少总量的54.69%;2013 2018年,3个城市的绿色空间规模均呈正增长趋势,相对动态度表现为常州>苏州>无锡,常州绿色空间的增加较快,常州与无锡的蓝色空间总体增加㊂结合表1与图3可知,常州绿色空间的动态变化分布集中在茅山山脉㊁天目山余脉及长江沿岸等;蓝色空间动态分布集中在金坛区西南部㊁溧阳北部㊁长荡湖沿岸㊁滆湖沿岸等㊂苏州绿色空间分布集中在西山㊁东山㊁大阳山㊁张家港段的长江沿岸及阳澄湖沿岸等;蓝色空间动态变化分布广,集中在吴江区南部㊁昆山南部㊁常熟南部㊁阳澄湖沿岸㊁澄湖沿岸㊁太湖沿岸㊁长江沿岸等㊂无锡绿色空间的动态变化分布集中在灵山㊁惠山㊁天目山余脉及江阴段的长江沿岸等;蓝色空间集中在宜兴北部㊁滆湖沿岸㊁太湖沿岸㊁江阴南部等㊂表1㊀2003 2018年苏锡常各成员城市蓝绿空间动态变化Table1㊀Theblue⁃greenspaceofSuzhou,WuxiandChangzhou sdynamicchangesfrom2003to2018景观类型type年份year动态变化幅度/%dynamicchangerange相对动态度/%dynamicchangedegree常州Changzhou苏州Suzhou无锡Wuxi常州Changzhou苏州Suzhou无锡Wuxi蓝绿空间blue⁃greenspace2003 2008-9.981.27-6.224.55-0.582.842008 2013-1.24-4.100.860.511.68-0.352013 20182.970.333.172.040.232.172003 2018-8.46-2.55-2.422.650.800.76蓝色空间bulespace2003 2008-5.391.64-3.4518.91-5.7712.102008 20137.67-3.815.00-11.125.52-7.242013 20180.60-0.162.401.28-0.345.102003 20182.49-2.383.81-4.954.73-7.57绿色空间greenspace2003 2008-16.76-3.64-11.51.430.310.982008 2013-16.20-8.14-7.711.520.760.722013 20188.087.584.981.231.160.762003 2018-24.61-4.78-14.271.540.300.89图3㊀200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变化分布Fig.3㊀Thedynamicdistributionofblue⁃green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from2003to20182.2㊀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特征2.2.1㊀类型水平研究区4个时期蓝色空间各个类型水平景观指数均高于绿色空间(图4),说明蓝色空间的破碎度更高,景观形状更为复杂,布局也更为聚集㊂2003 2018年,蓝色空间的PD呈先减后趋于平缓的整体减少趋势,COHESION呈先减后增的整体增加趋势㊂表现为:2003 2013年,蓝色空间的PD及COHESION均减少,2013 2018年,蓝色空间的PD趋于平缓而COHESION有所增加㊂这表明研222. All Rights Reserved.㊀第1期许㊀浩,等: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究区内的蓝色空间虽然受人类活动影响,但在2003 2013年景观形状趋于完整,分布趋于分散;在2013 2018年斑块密度趋于稳定,分布趋于聚集㊂研究区蓝色空间的LSI在2003 2008年减少,在2008 2018年增加㊂2003 2018年,绿色空间的PD持续增加㊂绿色空间的LSI总体呈增加趋势,具体表现为在2003 2008年减少,在2008 2018年增加㊂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绿色空间受人类干扰程度加大;随着斑块密度的增加,结构复杂性提高,破碎化程度较大㊂绿色空间的COHESION整体呈减少趋势,变化较为复杂,说明绿色空间斑块有被其他景观类型分割打破的趋势,分布趋于分散㊂因区域规划建设影响,绿色空间的COHESION变化不稳定,2003 2008年与2013 2018年绿色空间均有连片趋势㊂图4㊀200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的景观指数Fig.4㊀Landscapeindexofclassmetricsandlandscapemetricsof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 sblue⁃greenspacefrom2003to2018表2㊀2003 2018年苏锡常各成员城市蓝绿空间类型水平景观指数Table2㊀LandscapeindexofclassmetricsofSuzhou,WuxiandChangzhou sblue⁃greenspacefrom2003to2018景观格局指数landscapeindex年份year蓝色空间bluespace绿色空间greenspace常州Changzhou苏州Suzhou无锡Wuxi常州Changzhou苏州Suzhou无锡Wuxi斑块密度指数/(个㊃km-2)PD20032.53191.52131.16230.21530.09100.157420081.57060.76260.81230.26820.09020.163620131.88760.65390.82060.34070.10930.229020181.97030.63050.82730.45440.14010.3282景观形状指数LSI200338.842138.745124.065222.311523.317920.0992200834.202139.436422.930222.106318.121639.4364201339.311136.799726.074627.937123.515436.7997201842.016737.553828.261229.519524.285737.5538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200398.793199.741499.477499.599099.232099.7435200898.667499.733199.461699.590098.874799.7749201398.562799.673299.450999.387898.742199.7441201898.610599.745399.601999.540798.890599.7600㊀㊀结合表2可知,2003 2018年,各城市绿色空间的PD均在增加,各城市蓝色空间的PD则呈整体减少趋势,说明各城市绿色空间趋于破碎,蓝色空间趋于完整㊂其中:常州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的PD较高,较苏州㊁无锡更破碎,受人类干扰程度更大;苏州蓝色空间的PD总体变化幅度较大,2018年的蓝色空间较2003年更为规整㊂苏州绿色空间的PD较低,说明苏州的绿色空间虽然受到人为干32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扰,但斑块较无锡与常州更趋规整,破碎化程度低㊂研究周期内,常州与无锡蓝色空间的LSI总体呈增加趋势,苏州总体呈减少趋势,说明常州与无锡的蓝色空间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受人为干扰增大,苏州的蓝色空间受人为干扰减少,形状趋于规整㊂各市绿色空间的LSI总体呈增加趋势,景观形状均趋于复杂㊂其中,苏州2003年绿色空间的LSI较高,其景观形状较常州㊁无锡两市更为复杂㊂20032018年,常州蓝色空间的COHESION总体呈减少趋势,苏州㊁无锡呈增加趋势,说明苏州与无锡蓝色空间的连通度更高,蓝色空间布局趋于聚集,常州趋于分散,常州㊁苏州绿色空间的COHESION整体呈减少趋势,无锡呈增加趋势,且COHESION较高,说明常州㊁苏州的绿色空间布局趋于分散,无锡的绿色空间斑块趋于聚集,且较常州㊁苏州更为聚集㊂2.2.2㊀景观水平由景观水平的景观指数(图4)可见,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的SHDI并不高,主要是由于蓝绿空间的面积分配不均匀导致㊂在2003 2018年,SHDI呈总体减少趋势,说明景观多样性减少,景观异质性减弱;CONTAG呈先增后减的总体增加趋势,说明景观空间不断被分割,连接性减弱,破碎化程度增加;AI呈先增后减的总体增加趋势,蓝绿空间在布局上趋于聚集(表3)㊂表3㊀2003 2018年苏锡常各成员城市蓝绿空间景观水平景观指数Table3㊀LandscapeindexoflandscapemetricsofSuzhou,WuxiandChangzhou sblue⁃greenspacefrom2003to2018年份year城市city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蔓延度指数/%CONTAG聚集度指数AI2003常州Changzhou0.674650.068495.9996苏州Suzhou0.253281.017197.8442无锡Wuxi0.644053.035397.67642008常州Changzhou0.660851.125596.1360苏州Suzhou0.244381.735097.8907无锡Wuxi0.630753.978897.76902013常州Changzhou0.627653.614095.3580苏州Suzhou0.237282.204297.9090无锡Wuxi0.608055.606497.34062018常州Changzhou0.636152.738795.1135苏州Suzhou0.249081.398597.8686无锡Wuxi0.613155.114797.2000㊀㊀由表3可知,总体看各市蓝绿空间的SHDI及CONTAG与都市圈蓝绿空间的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常州与无锡蓝绿空间的AI呈下降趋势,苏州呈上升趋势,说明2003 2018年间,常州与无锡蓝绿空间趋于分散,苏州趋于聚集㊂常州蓝绿空间的SHDI㊁CONTAG及AI总体变化幅度较大,说明2018年常州蓝绿空间的景观类型面积分布较2003年更趋均匀,景观空间更趋于破碎与分散㊂苏州蓝绿空间的SHDI较低,CONTAG及AI偏高,其景观连接性较好,景观空间变化较为稳定,景观多样性较低,整体分布更为聚集㊂无锡蓝绿空间的景观格局指数较为接近都市圈的整体蓝绿空间指数,说明无锡市的景观类型与苏州㊁常州两市相比较为齐全,分布较为均匀,景观破碎化程度也较高㊂3㊀结㊀论以2003年㊁2008年㊁2013年㊁2018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通过计算动态变化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从规模与景观格局两个角度对苏锡常都市圈及各成员城市2003 2018年间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㊂1)蓝绿空间规模变化特征:2003 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绿色空间先减后增,变化剧烈;蓝色空间规模总体稳定㊂绿色空间在沿山区域减少趋势明显,包括研究区西侧的茅山山脉与太湖西侧的天目山余脉㊁太湖东侧的大阳山及研究区内的长江东段沿岸㊂蓝色空间在沿湖区域减少趋势明显,包括长荡湖沿岸㊁滆湖沿岸㊁太湖沿岸㊁阳澄湖沿岸等㊂近15年来,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3 2013年是减少期,绿色空间减速趋缓,蓝色空间持续减少;2013 2018年是增长期,绿色空间相比蓝色空间增幅更大㊂2)蓝绿空间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在斑块类型水平上,研究期内苏锡常都市圈蓝色空间的破碎度较绿色空间更高,景观形状更为复杂,布局也更为聚集㊂蓝色空间复杂度及连通性均先减后增,但破碎度整体呈减少趋势,复杂度与连通性呈增加趋势㊂绿色空间破碎度持续增加,复杂度呈增加趋势,连通性总体减少㊂在景观水平上,研究期内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多样性程度总体减少,连通度㊁聚集度整体增加㊂3)各城市蓝绿空间变化特征:研究期内苏锡常各市的蓝绿空间动态变化趋势与整个都市圈相同,但城市间存在较大差异㊂常州蓝绿空间的动态变化较大,苏州次之,无锡最小㊂其中,常州绿色空422. All Rights Reserved.㊀第1期许㊀浩,等: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间的变化剧烈,苏州较为平缓㊂这与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常州溧阳及金坛有连绵的丘陵,受人为干扰较大㊂常州与无锡的蓝色空间总体增加,苏州减少㊂从斑块水平上来看,各城市绿色空间破碎度逐年增加,常州绿色空间更为破碎㊂常州与苏州绿色空间的连通度呈减少趋势,无锡呈增加趋势㊂各城市蓝色空间的破碎度呈减少趋势㊂常州蓝色空间更为破碎,苏州蓝色空间的破碎度变化较为剧烈㊂常州与无锡蓝色空间更趋复杂,苏州更趋规整㊂常州蓝色空间连通度减少,苏州与无锡增加㊂从景观水平上来看,各城市蓝绿空间多样性减少㊁连通度增加,常州与无锡蓝绿空间趋于分散,苏州趋于集聚㊂常州蓝绿空间的多样性程度㊁连通度及聚集度变化较为剧烈,苏州多样性程度较低,连通度及聚集度较高㊂鉴于此,对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格局提出如下保护策略:其一,保护蓝绿空间用地规模㊂2003 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减小,绿色空间尤为明显㊂因此苏锡常都市圈应进一步加强对蓝绿空间的生态管控,保护其用地规模,控制城市扩张,对不同城市应统一严格保护林地与生态水域,加强对茅山㊁天目山㊁太湖㊁滆湖㊁长荡湖等重要蓝绿空间的管控,坚守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各类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与生态水域,控制河流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㊂加强三市之间蓝绿空间规模的落实与规划控制和管理,协调管控长江沿岸及太湖沿岸㊂其二,强化蓝绿空间格局连通性㊂从研究结果来看,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破碎度较高,尤其绿色空间更趋破碎,连通度减少㊂因此应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蓝绿空间资源,连接内外大型绿地㊁小面积零星分布的绿地㊁湖泊㊁河流等各蓝绿空间,将零散的蓝绿空间集中化,降低蓝绿空间破碎度,提高蓝绿空间的连通性㊂建议以太湖㊁滆湖㊁长荡湖㊁阳澄湖等大型湖泊为骨架,茅山㊁天目山等林地为桥梁,构建大型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生态网络,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廊道,不断完善都市圈山水格局的连通性㊂其三,实施蓝绿空间分区保护政策㊂苏锡常都市圈内部蓝绿空间布局不平衡,各城市㊁各区域蓝绿空间格局变化不同㊂应根据各区域生态环境结构特征㊁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及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对都市圈蓝绿空间格局进行分区保护与优化㊂在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区增加点状绿地以及人工湖泊㊁池塘等水体景观㊂在城市边缘区的蓝绿空间尺度大,连续性强,范围广,应根据它们在城市结构中的功能与结构重要性㊁景观生态敏感性程度和使用需求,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31]㊂环太湖地区,应加强太湖水环境治理,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㊁太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在长江沿岸地区,应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强岸线保护,拓展江堤林带㊂在西部与南部的丘陵山区,应加强水土保持,整治退化的生态景观,完善自然保护区㊁森林公园㊁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级别的保护网络㊂受遥感影像分辨率的制约,本研究提取的绿色空间以林地为主,蓝色空间以中大型水域为主,基于更高分辨率影像的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分析㊂未来应进一步对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的变化趋势进行模拟预测㊂参考文献(reference):[1]邹军,陈小卉.城镇体系空间规划再认识: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2001,25(1):30-33.ZOUJ,CHENXH.There⁃under⁃standingofthespatialplanningfortheurbansystemwithJiangsuProvinceasthecase[J].CityPlanRev,2001,25(1):30-33.DOI:10.3321/j.issn:1002-1329.2001.01.006.[2]顾朝林,俞滨洋,薛俊菲,等.都市圈规划:理论㊃方法㊃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GUCL,YUBY,XUEJF,etal.Metropolitanareaplan⁃ning:theory,methodandcase[M].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2007.[3]马燕坤,肖金成.都市区㊁都市圈与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比较分析[J].经济与管理,2020,34(1):18-26.MAYK,XIAOJC.Definitionandcomparativeanalysisofmetropolitanareas,met⁃ropolitancirclesandurbanagglomerations[J].EconManag,2020,34(1):18-26.DOI:10.3969/j.issn.1003-3890.2020.01.005.[4]李仙德,宁越敏.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J].地理科学,2012,32(3):282-288.LIXD,NINGYM.Reviewandprospectonur⁃banagglomeration[J].SciGeogrSin,2012,32(3):282-288.DOI:10.13249/j.cnki.sgs.2012.03.005.[5]MATTEUCCISD,MORELLOJ.Environmentalcon⁃sequencesofexurbanexpansioninanagriculturalarea:thecaseoftheArgen⁃tinianPampasecoregion[J].UrbanEcosyst,2009,12(3):287-310.DOI:10.1007/s11252-009-0093-z.[6]ELMQVISTT,FRAGKIASM,GOODNESSJ,etal.Urbanization,biodiversityandecosystemservices: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M].NewYork:Springer,2013.[7]方创琳,周成虎,顾朝林,等.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J].地理学报,2016,71(4):531-550.FANGCL,ZHOUCH,GUCL,etal.Aproposalforthetheoreticalanalysisoftheinteractivecoupledeffectsbetweenurbanizationandtheeco⁃environmentinmegaurbanagglomerations[J].JGeogrSci,2016,71(4):531-550.DOI:10.1007/s11442-017-1445-x.[8]刘敏,许世远,侯立军,等.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资源科学,2010,32(8):1533-1537.LIUM,XUSY,HOULJ,etal.Dynamicvariationsandenviron⁃522.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mentaleffectsof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intheYangtzeDeltaregion[J].ResourSci,2010,32(8):1533-1537.[9]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EB/OL].(2016-06-01)[2021-01-12].http://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1606/t20160603_96218.html>code=&state=123.[10]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12-01)[2021-01-12].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01/content_5457442.html.[11]董良鹏,江志红,沈素红.近十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热岛变化及其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4,37(2):146-154.DONGLP,JIANGZH,SHENSH.Urbanheatislandchangeanditsrelationshipwithurbanizationofurbanagglomera⁃tionsinYangtzeRiverDeltainpastdecade[J].TransAtmosSci,2014,37(2):146-154.DOI:10.13878/j.cnki.dqkxxb.2014.02.002.[12]SADLERJ,BATESA,HALEJ,etal.Bringingcitiesalive:Theimportanceofurbangreenspacesforpeopleandbiodiversity[M]//GASTONKJ.Urbanecolog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230-260.[13]GUNAWARDENAKR,WELLSMJ,KERSHAWT.Utilisinggreenandbluespacetomitigateurbanheatislandintensity[J].SciTotalEnviron,2017,584/585:1040-1055.DOI:10.1016/j.scitot⁃env.2017.01.158.[14]KONGFH,YINHW,JAMESP,etal.EffectsofspatialpatternofgreenspaceonurbancoolinginalargemetropolitanareaofeasternChina[J].LandscUrbanPlan,2014,128:35-47.DOI:10.1016/j.landurbplan.2014.04.018.[15]周雯,曹福亮,张瑞,等.绿地格局对城市地表热环境调节作用的多尺度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3):133-141.ZHOUW,CAOFL,ZHANGR.Multi⁃scalea⁃nalysisoftheeffectsofgreenspacepatternontheurbansurfacethermalenvironment[J].JNanjingForUniv(NatSciEd),2020,44(3):133-141.DOI:10.3969/j.issn.1000-2006.201811056.[16]MANESF,INCERTIG,SALVATORIE,etal.Urbanecosystemservices:treediversityandstabilityoftroposphericozoneremoval[J].EcolAppl,2012,22(1):349-360.DOI:10.1890/11-0561.1.[17]俞琳琳,胡海波,余伟.城市绿地类型对大气PM2.5浓度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3):179-184.YULL,HUHB,YUW.EffectsofurbangreenspacesonPM2.5concentrationsinatmosphere[J].JNanjingForUniv(NatSciEd),2020,44(3):179-184.DOI:10.3969/j.issn.1000-2006.201811039.[18]GASCONM,TRIGUERO⁃MASM,MARTÍNEZD,etal.Mentalalhealthbenefitsoflong⁃termexposuretoresidentialgreenandbluespaces:asystematicreview[J].IntJEnvironResPublicHeal,2015,12(4):4354-4379.DOI:10.3390/ijerph120404354.[19]WHITEMP,ALCOCKI,WHEELERBW,etal.Wouldyoubehappierlivinginagreenerurbanarea?afixed⁃effectsanalysisofpaneldata[J].PsycholSci,2013,24(6):920-928.DOI:10.1177/0956797612464659.[20]刘瑞清,李加林,何改丽,等.浙江省绿地系统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损益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8,37(10):3119-3129.LIURQ,LIJL,HEGL,etal.SpatiotemporalvariationandecosystemservicevalueassessmentofgreenspacesysteminZhejiangProv⁃ince,China[J].ChinJEcol,2018,37(10):3119-3129.DOI:10.13292/j.1000-4890.201810.034.[21]汤姚楠,王佳,周伟奇.区域景观格局视角的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研究:以徐州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259-268.TANGYN,WANGJ,ZHOUWQ.Researchonoptimi⁃zationofgreenspaceecologicalnetworkbasedonregionalland⁃scapepatterns:acasestudyofXuzhouCityinJiangsuProvince[J].ChinJAgricResourRegPlan,2020,41(1):259-268.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00132.[22]武鹏飞,宫辉力,周德民.近30年官厅水库流域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J].生态学杂志,2011,30(10):2335-2342.WUPF,GONGHL,ZHOUDM.Recent30yearsspatiotemporalevolutionoflandscapestructureinKwantingReservoirwatershedofBeijing[J].ChinJEcol,2011,30(10):2335-2342.DOI:10.13292/j.1000-4890.2011.0318.[23]王芳,谢小平,陈芝聪.太湖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演变[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11):3720-3730.WANGF,XIEXP,CHENZC.DynamicevolutionoflandscapespatialpatterninTaihuLakebasin,China[J].ChinJApplEcol,2017,28(11):3720-3730.DOI:10.13287/j.1001-9332.201711.011.[24]CHENY,ZHANGN.Urbanheatislandmitigationeffectivenessunderextremeheatconditions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China[J].JApplMeteorolClimatol,2018,57(2):235-253.DOI:10.1175/jamc-d-17-0101.1.[25]涂小松,濮励杰.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及其生态环境响应[J].地理研究,2008,27(3):583-593.TUXS,PULJ.Spatio⁃temporalpatternoflandusechangeanditseco⁃environ⁃mentalresponseinSuzhou⁃Wuxi⁃Changzhouregion[J].GeogrRes,2008,27(3):583-593.DOI:10.3321/j.issn:1000-0585.2008.03.012.[26]申世广,刘小钊,范晨璟.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苏锡常都市圈绿化系统空间布局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8,33(11):20-25.SHENSG,LIUXZ,FANCJ.Studyonspatiallayoutofgreeningsystem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basedo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J].ModUrbanRes,2018,33(11):20-25.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8.11.004.[27]范晨璟,田莉,申世广,等.1990 2015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8,33(11):13-19.FANCJ,TIANL,SHENSG,etal.Analysisonthelandscapepatternchangeoftheurbanandgreenecological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from1990to2015[J].ModUrbanRes,2018,33(11):13-19.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8.11.003.[28]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29]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土空间调查㊁规划㊁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EB/OL].(2020-11-17)[2021-05-09].http://gi.mnr.gov.cn/202011/t20201120_2589186.html.[30]邬建国.景观生态学 格局㊁过程尺度与等级[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6-120.WUJG.Landscapeecologypattern,process,scaleandhierarchy[M].2rded.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07:106-120.[31]叶林,邢忠,颜文涛.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精明规划研究:核心议题㊁概念框架和策略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7(1):30-38.YEL,XINGZ,YANWT.Smartplanningofurban⁃fringegreenspaces:coreissues,conceptualframeworkandplanningstrat⁃egies[J].UrbanPlanForum,2017(1):30-38.DOI:10.16361/j.upf.201701004.(责任编辑㊀郑琰燚)622. All Rights Reserved.。
构建苏锡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构建苏锡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者:来源:《群众》2019年第07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带来区域发展格局的重构和优势重塑。
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地处长江经济带重要位置,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也是落实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区域。
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新形势下,江苏进一步提高站位,承担新的使命,奋力当好新时代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
2018年12月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会议明确指出,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认真研究江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务实推进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
2019年1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苏州调研时进一步强调,要抓住国家战略重大机遇,更加积极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
按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要求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部署,围绕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来实施新的一体化行动,江苏以区域协同来积极对接龙头上海,重点推动都市圈和核心城市层面的一体发展、融合发展,各扬其长找准契合点、对接点。
因此,构建苏锡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让“苏锡常”的金名片更亮眼,成为江苏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
通过推进苏锡常“一轴两带”网络化空间建设的引领,着力提升苏锡常城市主轴空间品质,放大其跨江城市群与环太湖创新带的示范效应,可以在发展大格局上“等高”对接融入上海,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做出更高质量的贡献。
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对接上海的现实条件和意义1.提高发展质量和板块能级的现实需要长三角城市群包含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以及合肥都市圈,拥有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多点带动。
苏锡常都市圈与上海地理相接,空间相连,其定位就是“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加快推进沪苏通、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
从发展的现阶段来看,苏锡常三市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上海。
苏州与上海之间、三市主城之间形成了都市连绵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汇集了大批企业总部、研發及营销管理总部,生活服务品质高,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强,完全具备了“空间一体化、主轴同城化”的物理空间条件。
苏锡常区域产业专题研究

苏锡常区域产业专题研究摘要:苏锡常是长三角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章基于苏锡常三市产业状况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对苏锡常产业结构进行了 SWOT分析,展现出苏锡常区域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而提出苏锡常制造业协调发展方向,形成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工业、常州装备制造的产业结构模式。
关键词:产业结构;SWOT分析;苏锡常;发展对策一引言苏锡常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城镇密集、人才众多.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各类开发区蓬勃发展.目前,苏锡常地区正以大中小城市为中心,以各级各类开发区、配套工业小区为生长点,以小城镇为纽带,以重要交通线为骨架,形成由点到线逐渐向面扩展的产业布局总态势.但该区区域规划相似、污染加重、资源短缺等问题都构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世纪之交,很有必要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中剖析地区空间布局,进而优化布局,再创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苏锡常地区产业布局评析与对策1产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1. 1经济要素聚集,土地人口承载力负荷过重苏锡常是我国人口,城市.经济和基础设施复合据预测,该区在小康生活水平下,承载力为1 228〜1 267万人;在富裕水平下为1 119〜1 161万人,而1997年该区人口已达1 346.54万人,土地已超负荷运作.而随着乡村工业和小城镇建设的持续加强,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地矛盾会日愈突出.1. 2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长期以来,该区乡村企业小而散、低仍大为存在,治污配套设施不全,污染分散,不易治理,加之资源不合理利用,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三废排放量仍呈增长之势。
1. 3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地域经济系统演进受阻苏锡常乡村经济以小城镇为核心,以乡镇工业为支柱,乡镇企业与小城镇是产业与区位的关系.苏南模式的社区性格决定了该区企业布局的分散性,乡村城市化不彻底,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并对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及彻底打破小农经济带来一些隐性制约,可以说对城乡双方均不利。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应把握的五大重要关系

本文共计4272字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应把握的五大重要关系
规划工作是一个重要的事情,需要不断的进行分析探索,防止在一味的发展中,失去了很多局部的利益,保证整体和局部的利益的最大化,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应把握的五大重要关系,赶紧来学习一下吧。
1 整体与局部
整体与局部是空间规划改革最需要重视的关系之一,因为规划始终有作为整体的对象和局部的对象,有整体的问题与局部的问题,也有整体的效益和局部的效益等。
长期以来在规划工作中我们都声称重视整体观和大局观,因为整体大于局部,但规划实际工作中容易把二者关系割裂了、混乱了,因此才有了多规冲突的诸问题。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把握的难点首先在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相对的,具有层次性的。
例如对于苏州市来说其所在的苏锡常都市圈看做整体;而对苏锡常都市圈来说,所在的长三角城镇群是更大的整体;而长江流域又是更大的人居环境整体。
其次,整体要素与局部要素彼此是辩证转化的,切忌割裂二者。
系统整体演进决定局部问题的出现和变化,同时某一方面的局部问题其实会影响到某方面的“整体”决策。
因此要避免一味扩大整体利益而损失了大量局部利益,而是以保证客观的、适宜的局部利益为前提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
建议可以从以下原则出发去分析和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逐渐深入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从资源永续利用与发展的角度摆正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
【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是伴随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发展都市圈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与竞争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我国对都市圈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都市圈的定义、划分标准与形成机制,并开展了广泛地都市圈规划。
一般认为,都市圈的形成是通过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与吸引作用,使中心城市与周围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分工与合作,形成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产品流动、资金流动、技术流动以及信息流动等,从而出现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圈域,构造一体化的生产与流通网络。
具有多中心(或单中心)、内聚性、网络化等特征。
都市圈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政策机制与市场机制,是政府力、市场力与社会力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十五”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的,旨在接轨上海,加快与周围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减少行政区经济的运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都市圈的整体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
由于具有相同的地位位置与自然条件、相同的发展历史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相似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从苏锡常经济区、苏锡常港口城市群(城市群)到苏锡常都市圈,人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历史上看,随着区域开发与经济的发展,苏
锡常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城市体系与市场结构;到明清时期,这一体系发展到极至,苏州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是区域内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货物、人口、信息等以苏州为聚散中心,并随着城镇的广泛发育,初步构成了大运河城镇密集带和沿长江城镇密集带,从而奠定了现代苏南地区城镇空间格局的基础。
鸦片战争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港口城市城镇体系与树枝状市场结构取代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城镇格局与市场体系,苏州等许多城镇的商业机制削弱,部分城镇与城市衰落。
从此,上海作为一个“外在因素”对苏锡常地区的发展与空间关系的演替就施加了巨大的影响。
从上海扩散的产业、技术、资金与信息,造就了无锡等新型工业城市的崛起,一方面构建了苏锡常地区近代工业带,另一方面无锡已经取代苏州成为苏锡常地区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与贸易中心,大而一统的区域市场与经济联系被分割。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更加固化了区域的分割,导致城乡之间由分离走向对立,区域二元结构典型;城市之间也各自独立发展,区域联系日益弱化。
改革开放后,利益于上海的产业、技术、信息与人才的支持与各种制度的变革,苏锡常地区的空间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苏锡常地区的乡镇工业迅速发展,城乡关系由对立走向互补,城乡二元结构演变为三元结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远快于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市县差距不断缩小,市县格局呈强县弱市;市县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有所发展,但受地区利益的驱使,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导致了地区竞争关系强化。
外资的大量引入,形成了苏锡常地区与上海及国际的分_L与合作,但也淡化了区域内的经济联
系,甚至强化了经济白组织的水平,因而在都市区)“泛发育的同时,市县离心化倾向也渐趋明显。
加入WTO、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尤其是上海都市区(圈)的发展以及行政机制(如苏锡常都市圈规划、都市圈管理体制等)等因素,为苏锡常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与运行平台。
从总体上说,苏锡常都市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有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都市圈,其未来的走向主要有两个方向:松散型都市圈与分裂(苏州融入上海,锡常构成相对独立的都市圈)。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能完全割裂苏锡常地区固有的社会经济联系。
因而,从整个区域的发展来说,完善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市场等网络,建立具有一定职能的跨地区协调组织,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空间结构聚集与扩散社会经济联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99.2
【目录】:中文摘要5-6英文摘要6-9绪言9-140.1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的背景9-100.2研究思路100.3主要内容10-130.4主要创新13-14第一章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综述14-241.1国内外关于区
域关系研究的演进14-161.2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的进展16-201.3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进展20-24第二章都市圈及其空间关系24-532.1都市圈24-352.2都市圈、城市群与城市行政区35-372.3都市圈形成机制37-392.4都市圈经济运行基础39-412.5都市圈空间关系41-53第三章苏锡常地区近代城镇空间关系的演变53-1123.1孙吴之前53-563.2孙吴至南北朝56-593.3隋唐至宋元59-683.4明清时期68-873.5鸦片战争至民国87-112第四章苏锡常地区现代空间关系发展112-1614.1城镇体系的变化112-1224.2都市圈空间关系的变化122-161第五章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演变的因素分析161-1865.1自然地理基础1615.2历史文化背景161-1635.3社会经济条件163-1645.4交通网络的发展164-1735.5制度变迁173-1805.6行政区划体制180-186第六章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的走向与整合186-2086.1WTO 与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186-1916.2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空间关系191-1956.3苏锡常都市圈的演化195-2006.4苏锡常都市圈的整合200-2046.5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的管治204-208结论208-215主要参考文献215-22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