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城市群协调发展文献综述

城市群协调发展文献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镇化的进程,城市群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群协调发展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城市群协调发展是指在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与周边地区之间协调合作,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功能分工互补和互利共赢,最终达到协同发展、联动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其理论内涵、实践经验和政策启示等方面的内容。
一、理论内涵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城市群概念、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和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等内容。
关于城市群概念,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定义和划分方法,如布雷拉城市群、美国东北城市群、日本关西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互联系性,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
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包括市场机制、政府机制、企业机制和社会机制等,这些机制在城市群协调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促进了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主要包括集约型发展模式、协同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型发展模式等,这些模式在不同地域和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为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为我们深入理解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经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国内外一些城市群的发展案例和对策。
美国东北城市群是美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其协调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了城市群内部的功能分工和互补协调,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也是国内较早形成的城市群之一,其协调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产业集群,通过优化城市间的资源要素配置和良性竞争,实现了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和联动发展。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指导着我们更好地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
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作者:***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29期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国家赋予了“建设西部经济增长极”的战略使命。
文章利用2005~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水平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权重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测算出成渝城市群城市化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指数。
最后,计算并识别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度和协同类型。
同时,基于测算结果,为成渝地区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产业协调发展一、文献综述因研究对象维度的不同,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差异化的理解。
许多学者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关系范畴,認为:区域均衡式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内涵。
在计量方面,覃成林以2001~2010年全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中GDP、人均GDP以及增长率为重要指标,采用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平均赋权法计算并分析了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
另外,周民良以测算全国经济重心为依据,研究得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趋势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并提出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的相关建议。
同时,许多学者以协同理论为背景,基于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主要观点,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理解定义为特定区域内部经济、人口、产业、环境、科技等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
其主要研究路径是对将要研究的子系统建立指标体系,标准化处理数据后,综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以及协调度等公式测算、识别和分析出区域内经济产业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和协调类型。
其中,汪波、方丽在较早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县域对象人口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科技教育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进行了测量,并识别出限制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因素。
另有部分学者较多聚焦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产业、城市化等子系统的协调度研究。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采取综合赋权法、加权线性和以及变异系数法对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协同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
新型城镇化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Forum学术论坛 2018年5月173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8.15.173新型城镇化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①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张杰摘 要:从城镇化的一般理论、新型城镇化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诸多方面综述了近几十年,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研究成果,为新型城镇化,尤其是西南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综述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5(c)-173-03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引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3年,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城市群的经济辐射效应明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
但伴随着传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
如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部分地区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片面追求“量”的扩大,而没有重视城镇化“质”的提高,“空城”的现象已有发生;有关研究表明,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商品住房总库存预计达到39.96亿平方米,已有住房去库存化大约需要6.5年,大量的住房库存与“半城镇化”状态导致“伪城镇化”的出现;此外,土地利用效率低、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民工社会融入难等都是当前新型城镇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
1 城镇化的一般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对城镇化一般理论的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涵盖内容广泛,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区位理论(J ·H ·Thünen ,1986;A ·Losch ,1995;W ·Christaller,2010)、城乡结构理论(W ·A ·Lewis ,1954;M ·P ·Tordaro,1969)、非均衡增长理论(F ·Perroux ,1950;A ·D ·Hirsthman ,1958)、人口迁移理论(Colin ·Clark ,1940)。
调研报告: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调研报告: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旨在加强长三角地区内部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然而,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行政区划分割、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发展不平衡等。
本报告旨在探讨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普遍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成果,如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和创新合作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行政区划分割、产业同质化竞争、环境保护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和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通过专家访谈,获取专业人士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四、结果与讨论1.行政区划分割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各地之间存在行政区划分割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因此,需要加强跨地区的合作和协调,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
2.产业同质化竞争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各地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因此,需要加强产业协作和创新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形成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格局。
3.环境保护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我国城市群发展问题研究

纵观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 虽然几乎没有国家的 城市化战略以及相应的行政机构来管理城市化及其空间结构的具体 框架, 但却有一系列复杂的、对城市化过程产生深刻影响的方针和立 法的指导路线。战略即方针后面的思想、乎段和目标的组织框架, 也 许由于适当的改造可以被借鉴应用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但是具体的 方针却不能够直接加以利用。
core)、 流 测 度 ( Data of flow )、 大 都 市 区 特 征
( Metropolitan character ) 和 基 本 地 理 单 元 (Geographic unit ) 四 个 方 面 进 行 。 近 年 来 , 美 表1
15-20% 的 人 口 ), 还 表 现 为 各 种 流 要 素 在 核 心
低、 强化流联系和弱化都市区特征等趋势。
1960 年 代 , 日 本 也 效 仿 美 国 的 做 法 , 提 出 了
“都 市 圈 ” 和 “通 勤 圈 ” 的 概 念 , 并 进 行 了 明 确的划定 ( 表 1 ); 在国内 , 都市区也偏重于功 能概念, 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 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 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 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 能 地 域 ( 史 育 龙 , 1996 )。 也 有 学 者 提 出 “ 经 济统计区” 星 , 1988 )。 ( Urban economic statistical areas) 的概念, 但并未制定相应的划分原 则 (周 一
规划研究动态Plann源自ng Research Progress
规划研究所 朱杰
栏目主持 :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规划编制专业委员会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有关都市统计区的划分出现核心城市门槛降
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及多中心演变研究

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及多中心演变研究王雨飞倪鹏飞王光辉摘要:城市群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也必然带来城市群体系的调整和变化。
中国城市群体系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东中部人口集聚,西部和东北部人口分散;在内部联系上体现为东中一体化联系全面加深。
文章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交通等因素对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重点聚焦中国城市群体系的规模结构和演变规律,引用空间引力模型方法,以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别计算基于城市规模的城市吸引力指数,并经过叠加、归并处理,分析我国城市群体系发展演变方向。
上述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或城市群体系空间发展的结果是东中部群网化与西部、东北群带化并存;未来中国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多中心网群化发展态势将进一步突出,即在结构上实现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群化;引力模型F292 文献标志码:A :1001-862X(2019)03-0047-007随着中国进入城市世纪,城市或城市群体系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
城市化浪潮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同时也重塑了中国城市群体系的空间结构形态。
中国城市群体系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人口向东中部集聚,而西部和东北部人口较为分散;在内部联系上体现为东中一体化联系的全面加深。
这种演化的动因主要体现在环境、经济和交通三个方面。
首先,历史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基础,自然地理因素和历史上人口迁移变化的过程共同铸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社会活动和城市群体系的空间形态。
其次,经济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核心,经济因素使城市群体系内东中一体化的程度更加深化,进而对于网络化和群带联系并存城市群体系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
最后,交通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关键,交通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对城市群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高速铁路的发展让中国迈入了速度时代,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改变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城市群协调发展文献综述

城市群协调发展文献综述城市群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它通过空间上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实现多个城市间的共同发展。
如何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政策、机制、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意义城市群协调发展在中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的时间比较晚,主要起源于2004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随后在不断的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政策上,城市群协调发展被列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既要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也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和支持,以及改善都市圈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力,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推动“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需要构建城市群发展的机制体系,统筹规划和建设城市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城市间合作和协调管理等。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是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我国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推进城市群的政策协调与制度协调,建立城市群治理体系和决策机制。
城市群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有效地利用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实现经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其经济规模显著增强,人口流动更加活跃,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市场需求逐步扩大。
城市群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群协调发展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会带来面临的资源缺乏、污染和环境恶化等诸多环境挑战,因此应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城市群环境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国内外特色小城镇建设文献综述

国内外特色小城镇建设文献综述作者:张承成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现状、基本规律以及发展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以此提出我国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应自觉融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小城镇特色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特色小城镇建设研究的述评,全面认识并且更好的推动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积极应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对特色小城镇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建设;文献综述1.引言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城镇化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发展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城市迅速成为改革聚焦的中心。
20世纪末期以来,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迎来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79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要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此时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进入80年代后,中央进一步指出“加强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作为转移和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平台”,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我国城镇化率加速增长的新贡献。
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发展开始进入以人为核心、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2014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国内研究综述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诸如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和转型升级等问题逐渐凸显,国家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要发展特色小城镇,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满足,人们对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要求也相应提升,乡镇发展特色小城镇已经势不可挡。
目前,国内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方面:(1)以发展经济为导向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机制研究①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城市群类型和模式的研究
1. 城市群的类型 ———按照城市分布 、影响范围与规模等级来分
类 。姚士谋将我国城市群划分为大型或超大型城市 群 、中等规模城市群 、地区小型城市群 [ 13 ] 。倪鹏飞 将城市群划分为世界城市群 、国家城市群和区域城 市群 [ 16 ] 。
———按照城市功能与经济性质来分类 。姚士谋 将城市群划分为加工工业发达的城市群 、原材料与 重工业发达的城市群 、以农业 —工业为主体的城市 群 、交通枢纽城市群 [ 13 ] 。
济 、社会发展与空间演变过程建立对应关系的分析 思路 。张京祥将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视作空间自组 织 ,社 会 、经 济 演 化 以 及 空 间 结 构 组 织 的 复 合 过 程 [ 31 ] 。此外 ,叶玉瑶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归结 为自然生长力 、市场驱动力以及政府调控力 ,并构建 了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模型 ,分析了城市群空间演 化动力作用机制 、合成原则 、不同演化阶段主导动力 与空间演化特征之间的关系 [ 36 ] 。
3. 城市群范围的界定 城市群范围的界定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从地 理单元“空间属性 ”的角度 ,即在拟定的城市界定方 案的基础上 ,先确定城市范围 ,然后进一步对城市群 进行定界 ,例如 ,阎小培 [ 9 ] 、宁越敏 [ 10 ]等利用这种方 法分别对穗港澳 、长三角都市连绵区进行了界定研 究 。第二种是通过设定不同等级城市群划分标准 , 然后对应做出范围界定 ,例如 ,代合治以城市群的面 积 、总人口 、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结构为指标提出了 从特大城市群到小型城市群的划分标准 ,从而界定 了我国四个等级 17个不同规模的城市群 [ 11 ] 。第三 种是根据城市群的吸引范围划分城市群势力圈 ,进 而判断城市群的边界 ,例如 ,王德根据城镇规模等相 关指标对沪宁杭地区的城市影响腹地和势力圈进行 了研究 [ 12 ] 。 4. 城市群特征研究 学术界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认识城市群特 征的 : ———空间结构角度 。姚士谋将我国城市群的特 征概括为首位城市的显著性 、扩展性 、动态性 、空间 网络结 构 的 连 接 性 与 开 放 性 以 及 边 界 的 模 糊 性 等 [ 13 ] 。 ———功能的角度 。吴启焰将城市群的特质概括 为动态化 、网络化 、吸引聚集性和扩散辐射性以及连 接性和开放性 [ 5 ] 。 ———地域结构的角度 。朱英明认为城市群具有 分形特征 、二次极化特征 、交通制导作用 、传动作用 、 网络组合特征 [ 14 ] 。 ———相互关系的角度 。广东省建设委员会和珠 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组将城市群的特征概括 为城市分工的有序性 、可持续性 、基础设施的共享 性 [ 15 ] 。
2.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包括三种基本分析 思路 :一是以城镇形态学为基础 ,将城市群空间演化 视为一个类似于有机体的空间生长组织过程 。朱英 明认为 ,集聚与扩散将仍然是城市群地域结构演化 的重要动力机制 ,知识经济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 变 、企业或企业集团组织及其行为将日益影响城市 群地域结构的变化 [ 33 ] 。二是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 , 将城市群空间演化视作社会经济演化过程 ,例如薛 东前等认为 ,经济活动是城市群空间扩展的决定因 素 ,产业聚集和产业结构演变是城市群空间扩展的 直接动力 [ 34 ] 。张祥建等认为 ,产业关联效应 、产业 转移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催生了现代化城市群的空 间结构格局 [ 35 ] 。三是结合前两种分析思路 , 将经
〔作者简介 〕 赵 勇 (1980—) ,男 ,汉族 ,陕西府谷人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 白永秀 (1955—) ,男 ,汉族 ,陕西清涧人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0473074) ———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比较与西部地区城镇化支撑体系建设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 〔收稿日期 〕 2007 - 01 - 21 〔修回日期 〕 2007 - 03 - 21
城市科学
·7·
《城市问题 》2007 年第 7 期
城市群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分工合作机制是城市群形成的主要机制 。 2. 外生机制 学术界对外生机制的研究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
面来进行 :一是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作用机制 ,袁瑞 娟 [ 24 ] 、熊世伟 [ 25 ]认为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是城市群 形成机制的重要影响因素 ,徐永健等则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在我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 成中的作用机制 [ 26 ] 。二是体制和政策机制 ,许学强 认为产业政策 、权力下放 、户籍政策和行政区划是珠 江三角洲大都会区形成的重要机制 [ 21 ] ,而刘荣增则 强调了体制和政策机制在我国城镇密集区形成过程 中的重要作用 [ 27 ] 。三是历史区位地理环境机制 ,阎 小培等认为 ,有利的国际环境 、良好的地区条件等促 成了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 [ 9 ] ;薛东前等认为历 史基础和区位条件是关中城市群兴起的前提 [ 28 ] 。
3. 空间扩展模式 顾朝林等认为 ,无论个体城市或大都市 ,其空间 增长形态包括圈层式 、飞地式 、轴间充填式 、带形扩 展式等基本类型 [ 37 ] 。吴启焰将城市群空间扩张形 式分解为两种模式 :点 —环状扩张和走廊 —串珠状 梯度扩张 [ 5 ] 。朱英明综合分析了影响城市群发展 的因素 、目标 、形式 ,并通过对城市群发展战略与结 构体系等级水平的匹配 ,提出了四种战略计划框架 (模式 ) [ 38 ] 。章国兴认为通过对群内各层次的中心 城市定位 ,以增长极的形式可以实现城市网络系统 的建立 [ 39 ] ,而齐康等以江苏省为例 ,对城市化进程 中的国民收入 、人口 、产业 、基础设施等进行了区域 空间分析 ,主张在江苏采用一种开放的间隙式城市 群空间扩展模式 [ 40 ] 。
2. 内涵 城市群的内涵从描述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 侧重区域空间布局 ,例如 ,姚士谋将城市群 (U rban agglomeration)界定为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 当数量的不同性质 、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托一 定的自然环境条件 ,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 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 ,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 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 ,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 ,发 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共同构成的 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 6 ] 。这也是最权威 、最 流行的城市群概念 。第二类侧重城市间的相互联系
总第 144 期 〔文章编号 〕 1002 - 2031 (2007) 07 - 0006 - 06
城市问题
城市群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赵 勇 白永秀
2007 年第 7 期
〔摘 要 〕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体形态 ,也是区域重点开发及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形式 。城市群的发展 不仅能够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而且能够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从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从概念 、模式 、形成机制 、 空间结构 、协调发展以及发展阶段与判断指标体系等方面对城市群国内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综合 ,以期为进一步研 究奠定基础 。
·6·
城市科学
《城市问题 》2007 年第 7 期
城市群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和作用 ,例如 ,周一星从城市间 、城乡间强烈的相互 作用 、区域一体化的特征提出了都市连绵区的概念 (M 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M IR ) [ 7 ] 。第三类 侧重城市群的结构 、功能以及由结构 、功能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网络 ,例如 ,肖枫从结构 、功能以及功能互 补 、经济依存 、社会发展趋同的角度强调城市群作为 一种有机网络或网络群体 [ 8 ] 。
四 城市群形成机制的研究
1. 内生机制 学术界对内生机制的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
方面 :一是工业化和市场机制 ,例如 ,许学强 [ 21 ] 、顾 朝林 [ 22 ]等认为 ,工业化 、农业商品化 、市场建设与乡 镇和个体企业发展等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 市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动力 ;宁越敏 [ 10 ] 、顾朝林 [ 22 ] 认为 ,市场机制 、投资机制等是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和 我国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机制 。二是聚集 、扩散与协 调机制 ,例如苏雪串 [ 23 ]认为 ,产业协调机制 、区域协 调机制 、辐射机制以及区域内合理的城市等级结构 、
密集区 [ 1 ] 。史育 龙和 周一 星认 为 , 应 采用 都 市 区 (M etropolitan A rea) 和大都市带 (M egalopolis) 来统 一国外已有的 、与其类似的各种概念 ,而为了同西方 的研究相区别 , 可称我国的大都市带为都市连绵 区 [ 2 ] 。王兴平 [ 3 ] 、侯启章 [ 4 ] 、吴启焰 [ 5 ]认为 ,在区域 空间序列上 , 存在这样的演化发展过程 : 一般城 市 ———都市区 ———城市密集区 ———城市群 ———大都 市区 ———都市连绵区 ———都市带 。城市群是都市带 和都市连绵区的低级形态或基础 ,当城市群逐渐发 展到一定阶段 ,则演变为都市带或都市连绵区 。
———按照城市组合的区域空间形态的不同标准 来分类 。姚士谋将城市群划分为组团式城市群 、沿 交通走廊发展的带状城市群 、地区分散形式的放射 状城市群 、群集式城市群组 [ 17 ] 。倪鹏飞将城市群划 分为单中心城市群 、双核心城市群和多中心城市 群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