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典型经验材料-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美丽乡村典型经验和成效

美丽乡村典型经验和成效美丽乡村是中国农村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旨在通过保护乡村自然环境、传承乡村文化、改善乡村居民生活,实现乡村的绿色、宜居和可持续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典型经验:1. 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注重生态保护,采取多种措施,如建设水生态园、生态示范村,推行有机农业,制定农田保护政策等。
例如水生态园的建设,通过改善水体环境、增设湿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实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提高了水源质量,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保障。
2. 产业发展:美丽乡村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例如发展农村旅游、乡村民宿、农产品加工等,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例如修建道路、改善供水供电、建设学校和医疗设施等,促进农村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
二、美丽乡村的成效:1. 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美丽乡村的发展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美丽乡村的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3. 传承乡村文化:美丽乡村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乡村传统建筑、乡土文化等,激发了农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义:1. 坚持生态优先: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为乡村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支撑。
2. 依托乡村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应充分利用乡村自然、人文资源,依托乡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与城市的互联互通。
4. 强化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强乡村治理,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村自治组织的能力和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一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
1. 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通过民主自治和村民参与,提高农村建设的凝聚力和积极性。
村民应参与农村规划、环境整治、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 注重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融合: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发展绿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并将乡村旅游资源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3. 岗位转移和技能培训:对于贫困地区的乡村建设来说,岗位转移和技能培训是关键。
通过开展培训课程,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帮助他们从传统农业转向农村产业、服务业等新兴领域,实现就业增长和脱贫致富。
4.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美丽乡村建设要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修复。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推进污水治理等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乡村形象。
5. 合理规划和完善基础设施:美丽乡村建设要合理规划,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
包括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乡村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条件。
6. 加强宣传和品牌塑造: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强宣传,树立乡村形象和品牌。
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推介农产品等方式,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增强外界对农村的认知和了解。
以上是一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它将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村民主体作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中国农村将迸发出更加迷人的光芒。
优秀典型经验材料-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优秀典型经验材料-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和启示按: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后发赶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探索培育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新路,打造出了水头寨、长官司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先进示范典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形成了一些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先进经验。
****立足各村寨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抓手,制定了“一年出亮点,二年塑精品,三年见成效,四年全覆盖,五年大提升,六年基本建成”的建设思路,以“六美乡村”(即:生态文明和谐美,低碳绿色产业美、宜居宜游村寨美、民风朴实文化美、创业致富生活美,人民安乐幸福美)为建设内涵,实施“六大工程”(即:生态文明、产业提升、宜居宜游、文化繁荣、创业致富、民生建设),建设“六个家园”(即:和谐家园、富裕家园、生态家园、文明家园、小康家园、幸福家园”),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出了不同类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23个,建成了“十里画廊”农旅一体产品型“美丽乡村”示范带,南江乡龙广村、禾丰乡马头村成为国家农业部创建试点。
主要做法(一)在编制建设规划上注重生态融合。
根据**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资源条件、区位条件、文化积淀和发展水平,按照“试点先行、重点培育、全面统筹、有序推进”的要求,大力推动“六美乡村”建设,确保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科学有序推进。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在充分考虑点线面的结合及兼顾现实基础的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年出亮点、二年塑精品、三年建成效、四年全覆盖、五年大提升、六年基本建成”的六年工作计划(2013年—2018年),逐步推进“十里画廊”美丽乡村示范带、农业示范园区及小城镇周边示范带建设,并力争到2018年,推动全**935个村(寨)基本建成“美丽乡村”。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经验材料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经验材料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当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乡村被农民拆迁,变为土地流转形式的宅基地,导致农田资源枯竭,农业生产衰退,农民收入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要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需要政府、农民、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以下是一些经验材料,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一、农业生态化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倡导绿色、有机的生产模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保护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同时,采取科学的轮作制度,合理利用农田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
二、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改善乡村的环境卫生状况。
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中心,推广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农村垃圾污染。
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率。
建设美丽乡村,修建农村道路、亮化村庄、改善农户住房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
三、农村旅游的发展以农业观光为主导,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的旅游资源。
创新旅游产品,开展乡村民宿、乡村体验、特色农业观光等业态,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品牌。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四、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发展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引进优质农产品销售商和餐饮企业,推动农产品直接销售和加工销售。
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五、科技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
发展农村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六、农民素质提升加强农民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交流材料近年来,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典型经验。
本文将从“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发展”四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
一、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其自身具有普遍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
三江源地区某乡村,就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
他们在农田旁搭起马厩,将土地租给附近牧民,养马生态,鼓励生态公益林将空余的土地统一养护,种植菌类、果树等经济林应回报空前。
同时,也组织爱好者进行科学考察,四季写生,开展生态保护知识科普等活动,增强了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二、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农村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其保护与传承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某地在乡村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良好成果。
一方面,在旅游中心区域建设了一批复古建筑,展示了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了“街巷+建筑”的颇具特色的游览线路;另一方面,畜草文化中心贯彻“动与草互为生长,文化与草同寿”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草文化、动物文化等专题推介活动,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增加了市场活力。
三、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农业是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甘肃某乡村致力于推动农业绿色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成为当地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
首先是推广牛羊肉“绿品”,同时形成一个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锻炼出一批专业的、有质量保证的产业人才;其次,通过政府的撬动资金,带动银行、保险、企业、对农民进行金融扶贫,解决农民资金瓶颈;第三,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培养农业创新人才,助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经验材料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经验材料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的压力也日益加剧,很多人开始关注乡村生活的优越性。
但是,现实中依然存在很多乡村存在环境污染、民生问题等问题。
为此,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应成为我们大力推进的目标。
对于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农业生产是乡村经济的命脉,但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土地、水源、气候等环境危害大。
要进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将农业生产逐步向绿色化、有机化、生态化方向转变。
推广无人播种、精准施肥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让消费者更放心、健康地享受到美味的农产品。
二、发展全域旅游,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全域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新兴产业,可以将城市的消费群体引入乡村,打造新型农业、生态旅游、特色美食等文化产品,增加乡村非农业收入。
同时,还可以丰富乡村文化、传承文化遗产,借助旅游产生的溢出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
三、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农村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农业生产、水土保持等方面应用,让农业更加智慧化、高效化、绿色化。
可以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比如使用无人机进行作物测量、配合气象数据进行农作物管理,对于新型种植技术的引进,针对不同农业产业推出定制化的技术方案等。
四、加强环境保护环境整洁、清新,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标志之一。
要让人们爱上乡村、住在乡村,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可以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治理农村垃圾污染等。
同时,可以推广生态修复技术、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程等,加强自然保护与修复,让乡村环境更加美丽。
五、优化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这方面乡村相对于城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加以改进。
优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使其与城市不相上下、让乡村民生得到保障。
以上就是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几点经验材料。
最后,我们要意识到,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需要紧密团结,广泛参与,形成社会共识,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
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与启示

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与启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农村地区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乡村振兴等。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我们需要借鉴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与启示。
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石。
乡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应从源头抓起,重点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农村地区应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农化入侵,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
采用科学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问题的发生。
二、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
应该优先考虑土地的永久性利用价值,避免大面积的城市扩张以及低效的农田改为建设用地。
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实现农村和城市的良性循环。
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保障。
应优先投入资金改善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提供良好的农业托管服务,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的品牌化。
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产业布局上,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等经济适应乡村特点的产业,实现农村的多元化发展。
五、注重保护传统文化乡村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应该注重保护传统文化。
乡村的保护和发展可以通过传统村落保护、文化节庆等方式进行。
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不仅可以增加乡村的文化魅力,还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六、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
同时,也应推动农村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和社会需求的农民人才。
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对农民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农民能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福利。
美丽乡村创建经验

美丽乡村创建经验一、引言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美丽乡村创建不仅是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更是传承乡村文化的有力举措。
本文将从美丽乡村创建的意义、经验、案例分享以及启示与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二、美丽乡村创建的意义1.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美丽乡村创建着重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改善,使农民生活更加便利,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创建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美丽乡村创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4.传承乡村文化:美丽乡村创建强调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农耕文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文化认同感。
三、美丽乡村创建的经验1.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政府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发挥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突出乡村特色与优势: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挖掘乡村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生活需求。
5.农民参与与自治:充分发挥农民在美丽乡村创建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基层自治,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6.社会组织与企业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创建,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动乡村发展。
四、案例分享1.具体案例一:某地区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2.具体案例二:某地区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3.具体案例三:某地区通过实施生态治理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五、美丽乡村创建的启示与建议1.坚持规划先行: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要注重规划引领,确保乡村建设有序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典型经验材料-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和启示按: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后发赶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探索培育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新路,打造出了水头寨、长官司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先进示范典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形成了一些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先进经验。
****立足各村寨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抓手,制定了“一年出亮点,二年塑精品,三年见成效,四年全覆盖,五年大提升,六年基本建成”的建设思路,以“六美乡村”(即:生态文明和谐美,低碳绿色产业美、宜居宜游村寨美、民风朴实文化美、创业致富生活美,人民安乐幸福美)为建设内涵,实施“六大工程”(即:生态文明、产业提升、宜居宜游、文化繁荣、创业致富、民生建设),建设“六个家园”(即:和谐家园、富裕家园、生态家园、文明家园、小康家园、幸福家园”),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出了不同类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23个,建成了“十里画廊”农旅一体产品型“美丽乡村”示范带,南江乡龙广村、禾丰乡马头村成为国家农业部创建试点。
主要做法(一)在编制建设规划上注重生态融合。
根据**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资源条件、区位条件、文化积淀和发展水平,按照“试点先行、重点培育、全面统筹、有序推进”的要求,大力推动“六美乡村”建设,确保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科学有序推进。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在充分考虑点线面的结合及兼顾现实基础的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年出亮点、二年塑精品、三年建成效、四年全覆盖、五年大提升、六年基本建成”的六年工作计划(2013年—2018年),逐步推进“十里画廊”美丽乡村示范带、农业示范园区及小城镇周边示范带建设,并力争到2018年,推动全**935个村(寨)基本建成“美丽乡村”。
二是注重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画好山水画、打好生态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切实保护好山、水、田、林、园、塘、河流等自然资源,彰显依山傍水、因势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让“美丽乡村”保持“天蓝、水清、山绿、花香、气新”的“原色”,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三是突出文化内涵。
突出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以文化为根、农业为基、村民为本,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及农业文明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好乡村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乡愁”,彰显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多元化的乡村风格。
(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注重项目整合。
按照“渠道不改、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项目整合机制,大力整合各类涉农惠农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政策和资金,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集中向“美丽乡村”示范点上倾斜配置。
一是改造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设施。
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小城镇打造有机融合,积极抢抓龙岗、南江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契机,整合“六项行动计划”、农村村庄改造、生活用水、用电、道路改造、危旧房改造等项目,按建设时序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
共整合资金亿元,完成通组(寨)路建设167公里、串寨路建设186 公里,新修渠道48公里、架设电线42公里、完成危房改造1696户、房屋立面整治2500余户、新增8个自然村通电话、6个行政村通宽带,新建文体活动设施55个、观光亭建筑16座、集体长廊1600平方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成功打造了十里画廊、长官司、水头寨等一批示范点。
二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高水平规划设计、高质量、高标准规划实施了十里画廊沿线、长官司示范点的乡村油路、公厕、停?a href=http:///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党⒙糜温痰馈⒎裰行慕ㄉ璧纫慌俺浴⒆⑿小⒂巍⒂椤⒐骸?a href=http:///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美丽乡村”与旅游景区的衔接能力和旅游服务能力,使“美丽乡村”旅游、文化、自然等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是强化村庄整治。
围绕**委、**政府深入实施“村庄整治”工程,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落脚点,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设施农村清洁、村寨绿化等工程,确保道路干净、河渠畅通、院落清洁,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1处、“三改”及庭院硬化4060户、乡村清洁工程9处,完成河道治理公里,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目前,****“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已全部通过****生态文明村寨考核,南江乡龙广村长官司、禾丰乡马头村水头寨还获得“五星级生态文明村寨”的称号。
(三)在产业发展上注重联动耦合。
注重新型农村业态发展,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进行定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景观农业,规范提升农家乐布局经营,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
一是做实“产业集聚”的文章。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附属产业,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采用“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 等模式,建立生产基地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扩大富硒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富硒粮油、富硒茶、精品水果、生猪、蛋鸡、农产品展示、加工、销售等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已扶持培育农业企业600余家,创建了“开洋”、“金福喜”等20多个“****名牌产品及著名商标”,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60家,会员达万余人。
二是做优“接二连三”的文章。
依托农产品加工或流通龙头企业,向前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销售“三大环节”建设,加快农业“接二连三”。
同时,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旅游服务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
成功打造了南贡河茶园、兰芝茶庄、云山茶海、三合庄园、布依十三坊、富硒葡萄基地、富硒枇杷基地、樱桃基地、苹果桃基地等休闲农业旅游景观,形成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产村相融、互动发展的格局。
三是做好“借船出海”的文章。
敞开大门抓推介,加强与北京一轻集团、中粮集团、正大集团等大企业合作,在品牌创建和**场营销上,借助优势资源扩大**品牌影响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发展农业,积极探索推进“电子商务+农村”的发展模式,让农民触“网”创业,让优质产品依托“京东商城”、“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走向全国,扩大富硒农产品专卖店的覆盖面,提高美丽乡村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农产品的**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全**已有16家企业100余种富硒农产品入驻了京东商城**馆,9家企业在各大中城**开设了专卖店14个。
(四)在乡村文明建设上注重价值和合。
重视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注重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旅游发展新路子。
一是强化文化底蕴。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和行动,着力保护传统文化和耕读文明,以农村文明新风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等为主要内容,围绕水东土司文化、布依、苗族等民族民间文化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文化知识,打造文化墙,彰显民族个性、传承民族文化,使乡村环境与民族文化相映成趣,田园风光与农家情趣相映成辉,更加激发村民尊老敬老、爱护环境、热爱美好家园的热情。
二是弘扬民族精神。
通过举办高寨斗牛节、杀鱼节、禾丰“六月六”等苗族、布依族等民族节庆活动,宣传推广南龙阳戏、禾丰地戏、楠木渡龙花灯等民俗文化节目,推进一批传统与现代融合、自然与人文一体的以产业文化、人居文化等为特色的文化村创建,进一步赋予“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三是促进乡风文明。
认真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和倡导现代文明,传递正能量,提升村民思想道德境界。
定期组织开展星级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榜样示范作用,不断增强村民道德意识,积极投身道德建设,使广大村民讲社会公德,讲家庭美德,做文明村民。
主要启示(一)规划引领是前提。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美丽乡村规划,强化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
以保护生态环境,尊重经济规律和顺应农民意愿为基本原则,在充分征求村组、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着眼长远、合理规划。
二是突出地方特色。
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根据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底蕴等实际,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要求,着力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
三是严格规划实施。
严格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执行,强化规划对建设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理念更新是关键。
一方面,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推进,实现示范一点、带动一片。
另一方面,培养“村民主体”意识。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只有充分激发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赢得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和推动力量。
**通过采取专题培训、示范观摩等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手段,积极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农民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产业支撑是基础。
“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环境、打造农村建设升级版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是通过产业发展,增收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实现新时期农民的美好生活愿景。
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动美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心,立足资源条件,发挥环境优势,突出人文特色立,统筹开发利用,不断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
二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拓展赏花、采果、品茗、酿酒、漂流、钓鱼、露营等体验式旅游项目,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规模和档次,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三是推动产?a href=http:///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党中⒄埂R钥沙中⒄刮勘辏虻刂埔?a href=http:///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的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