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城市学复习资料1

”城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的形成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
社会分工推动城市的形成。
城市是生产发展的产物1)水力论或环境基础论2)经济论或市场起源论3)军事论或防御据点起源论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加速,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2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张,出现了地域上连片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带。
3城市地域不断向外扩展,大城市同周围的中小城市组成了大城市群或城市带。
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2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3形成诸多国际性城市,出现超级城市、巨城市、城市集聚区、大都市带4开始启动生态城市建设古代城市:兴起过程中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分为起步、初步发展、曲折发展三个阶段现代城市:1工业化起步时的健康发展时期。
2“大跃进”所引起的高速城镇化时期。
3工业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
4工业化停滞时期的城市化停止的阶段5城市化恢复发展时期。
6城市化稳步迅速发展阶段。
人口与活动的集聚是城市最基本的特点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
内部规模经济:通过企业内部扩大规模和提高技术来降低成本。
外部规模经济——城市或企业外部向城市或企业外部要素向城市或企业集聚引起城市或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成本。
也称为集聚规模经济。
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
城市集聚的最直接而明显的外部效应就是近邻效应。
共享经济利益、劳动力市场经济利益、信息经济利益方面。
使城市成为比周边地区市场利益更大、利益实现效率更高的经济利益引力中心。
经济利益引力中心的存在,对周边产生了的吸引作用,使城市成为区域内的“利益洼地”,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
小龙整理-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小龙)题型:一、名词解释(5个,5分)二、不定项选择(12个,24分)三、连线题(1个,6分)四、简答题(5个,40分)五、论述(1个,15分)1.1城市设计的概念P5. 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城市设计的概念总结为: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1.2城市设计的三个层次(P2)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等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其重要的意义在于界定了城市设计的可能工作范围)1.3城市设计的任务《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被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1.4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1)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2)尊重自然、结合自然3)体现历史的连贯性4)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5)突出特色与个性6)实行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1.5城市规划的含义(了解内容)P7--81985年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城市规划给出的定义: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合理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用设施以及城市物质环境的其他部分所作出的安排。
城市规划是为塑造或者改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一项政府职能、一种社会运动,或者是一门艺术,或者是三者的结合。
另: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相似之处都是将城市物质空间及其内容的安排座位主要的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基本上内容差不多,都是社会、经济和空间(物质形态)发展并重,并赋予城市设计在形态设计、环境品质和景观艺术等方面的属性的预期。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_重点

第一讲城、市、城市城():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①市():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②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在埃及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约3500~3000 BC)人类城市的历史:5500~5000年周王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曹魏邺城明确功能分区古希腊雅典800 BC 特点:布局不规则;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广场、卫城)古罗马古罗马城奠基于753 BC,全盛期:公元3世纪特点: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广场群中世纪时期锡耶那(意大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罗马罗马城市改建近代城市伦敦1666年伦敦改建规划(古典主义风格)仅有部分实施城市无序蔓延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规律性:城市化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加速阶段: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里(几十年内)就达到70%左右;稳定阶段:速度趋缓,稳步提升到70~90%。
诺瑟姆曲线当前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征进程加快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第二讲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严谨对称、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自然理念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城市设计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复习资料城市设计:①是对城市体型和三维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开放空间:指城市的外部公共空间。
单一功能体系:以一种类别的形体或自然特征为基础形成的空间体系。
多功能体系:大多数开放空间体系其实都是集多功能与一身的。
建筑色彩:指城市色彩中众多建筑物的群体色感、分为主色调、辅色调。
场所色彩:相对建筑色彩而言,与之互补的环境色。
环境设施: 指城市外部空间中供人们使用,为人们服务的一些设施建筑小品:在功能上可以给人们提供休息、交往的方便。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
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公园、休闲空间等步行区:即人车分离,没有机动车辆行走的区域。
城市空间:是由城市内建、构筑物、道路、绿地、小品等组合而成的,包括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整体。
基本构成要素:是指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
副辅助构成要素:是指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空间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
开敞空间:相邻空间视觉通透感强,无压抑,是一种明快、开放的空间。
封闭空间:其开口面积小,有大片实体界面,封闭感强,内向,是一种有安全感的空间。
积极空间:完全由面围合的空间称为积极空间消极空间:由点或线所暗示围合的空间称为消极空间。
明空间:通常的城市外部空间,无天棚、屋顶等遮挡暗空间:室内空间灰空间:常作为室内外空间的中界,过渡空间静态空间:是一种被完全限定的,由静态的水平和垂直界面构成的,动线上不通的空间。
动态空间:是由曲面、学、折面构成的,暗示方向,具有一定动向的空间。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与联系:(1)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都需要面对处理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其差别主要是在于对象、尺度、程度等等的差异。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空间形式理论:(1)卡米洛·西特的“视觉有序”理论:主张将城市设计建立在对于城市空间感知的严格分析上,并通过大量的典型空间实例考察与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列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与设计规律;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的刻板模式,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倡导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揭示了城镇建设的内在艺术构成规律。
中外建筑史自学考试复习资料一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 C )A 小木作B 大木作C 铺作D 檐下作2.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 A )A 宋B 宋以前C 明清 D元3.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C)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4.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A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5.建筑结构上的斗拱一般含以下哪些功用( ABCD )A 模数化B 承重C 装饰D 材等6.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B )A 东周B 西汉C 唐宋D 明清7.以下哪几条与长城有关( BCD )A 宗法制度B 秦始皇C 胡服骑射D 丝绸之路8.以下哪些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 BCD )A 全面保护B 重点保护C 有限保护D 酌情保护9.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B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10.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 A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11.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 C )城的风貌。
A、西汉长安B、唐长安C、北宋汴梁D、明南京12.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 A )A、春秋淹城B、曲阜鲁故都C、燕下都故城D、东汉洛阳。
13.下列属于道教建筑的是:( B )A、洛阳白马寺B、武当山建筑群C、天龙山石窟D、安徽九华山建筑群14.( A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A、山西佛光寺大殿B、山西应县木塔C、蓟县独乐寺山门D、河北正定隆兴寺15.下列不属于楼阁式塔的是(ABD )A、河南嵩岳寺塔B、小雁塔C、苏州虎丘塔D、云南大理三塔16.天坛的屋顶形式是( C )A、庑殿式B、歇山式C、攒尖式D、复合式17.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最主要的代表类型是( B )。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①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②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标准化的路标系统等。
③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2、中国城市设计应该明确以下要点:第一,以城市空间为对象,通过城市设计创造高质量的,三维的物质形体环境;第二,城市设计要重视研究使用者(人民大众)的需要和愿望,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和爱好,为人民提供舒适、方便、安全、清洁、悦目的城市空间;第三,城市设计要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空间和场所,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活动和竞争力;第四,要创造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人工环境,设计要不破坏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好自然生态;第五,要保护城市的历史遗存,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第六,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框架和各种专项规划相衔接。
3、城市设计的定义: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科学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4、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①定性标准:特色(可识别性)、格局清晰、尺度宜人、美学原则、生态原则、社区原则、活动方便、丰富多样、可达性、环境特色、场所内涵、结合自然要素等;②定量标准:建筑容积率、覆盖率和日照、通风等微气候的要求,以及考虑一些由空间度量关系而引起的视觉艺术和功能组织单元的要求属于城市设计评价的定量标准。
5、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①整体性原则(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及与规划的关系)②生态优先原则(自然要素及其系统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③人本原则(使用方便、安全、舒适、多样性)④场所塑造和时空连续原则(历史、文化内涵)⑤美学性原则(格局清晰、特色、景观、空间形体组合等)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关系:①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但城市设计比较偏重空间形态,而详细规划则比较偏重操作,关注定位和定线;②从重点上讲,详细规划更偏重于用地性质、建筑道路等两边的平面安排,而城市设计更侧重建筑群体的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等。
建筑史(复习资料)

1.城堡是哥特式世俗建筑的最重要代表。
2.巴黎圣母院西立面的玫瑰花窗直径近13米,用石板镂空刻成,镶嵌彩色玻璃,象征天堂。
3.柯布西埃提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征”是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屋顶花园、横向长窗。
4.维特鲁威在其建筑理论作品《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
5.拜占庭建筑的装饰吸取了东方装饰的手法,其教堂室内富丽堂皇而又神秘莫测。
6.圣玛利亚大教堂穹顶的顶部有一座八角形采光亭,亭顶距地面107米,俯览佛罗伦萨全城。
7.帕拉第奥母题的创造者是帕拉第奥。
(帕拉第奥母题是指对已建大厅进行改造,增建楼厅并加固回廊设计。
原厅层高、开间和拱结构决定了外廊立面不适合传统构图,建筑师创造性解决立面柱式构图,后人称——帕拉第奥母题。
)8.古典主义建筑理论家布隆代尔说过:“美产生于度量与比例”。
(他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通过测绘研究古希腊罗马建筑遗迹得出的建筑法式是永恒的金科玉律。
他还说,“古典柱式给予其他一切以度量规则”。
古典主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
)9.木材是中国古建筑最常用的材料,而中国古代人民认为用石材盖屋是不吉利的,致使砖石拱券结构只能有限地利用。
由于受木材所限,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规模不大,但中国建筑善于将许许多多的单体建筑通过一个个院落组合成庞大的建筑群,反映在平面上,则是以单体和院落沿纵深扩展,形成层层相套的空间。
由于中国古代人民善用木材建造房屋,致使梁架结构兴盛和发展。
所以,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是以木构架结构建筑体系和院落空间为传统的有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
而西方古建筑的发展表现出风格变革的多样性,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过程。
10.中国建筑史上最早的祖宗之法是被周天子纳入礼制的《周礼·冬官》。
11.古埃及方尖碑通常高10—20米,最高的可达50米。
方尖碑的细长比一般为9:1—10:1,顶部为金字塔形,一般用整块花岗岩制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古代史篇(1—8章)第一章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P2)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P7)第二章1、名词解释: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
(P14)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
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P15)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1、曹魏邺城的规划(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复原图特点:(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2、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区域性城市不断成长;(4)市镇迅速发展,新兴城镇发展,城镇系统不断完善;(5)城市分布广。
3、简述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特点。
答:(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制。
(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4、简述曹魏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答:(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简述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
答:1、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简述宋东京规划要点。
答:(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7、简述周王城制对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有何影响?
答:(1)周王城的规划意匠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井田的基本单位——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2)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3)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
(4)轴线对称布局。
(5)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
(6)建筑的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8、简述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答:(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
(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
(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
(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
10、简述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2)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3)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12、试述《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内容及两者的差异。
答: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雅典宪章》:(1)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引导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
(3)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城市。
1977年国际建协•秘鲁利马《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
(3)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两者的差异: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