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12版)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医学影像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诊断医学影像学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影像学检查操作,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影像学解剖结构、常见疾病影像表现等内容,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影像学概述1.1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1.2 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及应用1.3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2. 影像学解剖学2.1 头颅影像解剖学2.2 胸部影像解剖学2.3 腹部影像解剖学2.4 骨骼影像解剖学2.5 颈部、四肢及盆腔影像解剖学3. 影像学常见疾病3.1 头颅疾病影像表现3.2 胸部疾病影像表现3.3 腹部疾病影像表现3.4 骨骼疾病影像表现3.5 颈部、四肢及盆腔疾病影像表现4. 影像学检查常用设备4.1 X线检查4.2 CT检查4.3 MRI检查4.4 超声检查4.5 核医学检查5. 影像学诊断技能5.1 影像学报告撰写规范5.2 影像学诊断流程及注意事项5.3 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解读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教学方式,讲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设备、常见疾病和解剖结构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观影像学科室,了解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流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 病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影像学病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整体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五、教材主要教材:《医学影像学教程》辅助教材:《医学影像学技术与诊断》六、教学资源1. 影像学科室现场教学资源2. 医学影像学教学PPT3. 电子书籍及网络资源以上就是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的详细内容,希望本课程能够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医学影像学基础,使其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胜任各项医学影像学的工作任务,为患者的诊疗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物理学》Medical Imaging Physics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文名:医学影像物理学英文名:Medical Imaging Physics2.课程代号:202288303.课程类别:基础课(选修)4.学时:54 学分: 3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医学影像物理学是物理学院应用物理系医学物理方向的必修课。

课程主要介绍现代四大医学影像技术,即X射线影像(包括普通X射线成像,数字X射线成像及X-CT),放射性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的物理,数学原理和相关的计算机技术。

课程结合物理与数学知识,侧重对成像原理进行介绍,同时也对医学成像的前沿技术如数字化成像和具体设备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加深过去所学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相关技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也为将来在相关行业从事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也适合对医学影像和数字成像技术、设备感兴趣的同学选修。

课程要求具备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学的学习基础。

学完本课程后要求学生掌握X射线产生装置的原理和基本结构、X射线摄影和透视的原理、数字X射线成像技术的原理、CT的图像重建方法的分类和滤波反投影法的原理;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核磁共振过程的宏观描述、空间编码和成像原理;放射性核素成像的基本原理、Gamma照相机、PET和SPECT原理;声学的基本概念、超声的基本性质和在媒质中传播的特点、超声成像的种类、B超原理。

三、教学内容a)普通X射线成像 8b)数字化X射线成像技术 7c)X射线 CT 8d)成像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3e)核磁共振现象 6f)磁共振成像 7g)放射性核素成像 6h)超声成像 9四、教材教材名称:本课程教材为《医学影像物理学》,2000年1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材作者:张泽宝主编五、主要参考资料1、《医学物理学》,主编李宜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主编李月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12版(详细)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12版(详细)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医学影像物理学学时: 80理论/实验学时:60/20课程属性:必修课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医学物理学开课学期:第4学期适合专业:医学影像学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掌握医学成像的主要方法和物理原理,以及医学图像质量保证和控制的物理原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入地了解和有效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很好地控制医学图像的质量,正确利用医学图像进行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课在各章节内容中,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熟悉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能够进行分析和综合。

“熟悉”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

“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重、难点用下划线表示。

一、绪论1、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学习目的、参考书目和学习网站。

2、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3、医学影像的发展历程。

X线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

教学要求:了解医学成像技术发展概况,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学时安排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X射线物理1、X射线的产生X射线管、X射线产生的机制。

2、X射线辐射场的空间分布X射线的强度、X射线的质与量、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3、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系数、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X射线的基本特性。

4、X射线在物质及人体中的衰减单能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连续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X射线的滤过和硬化、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质量衰减系数、化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X射线在人体组织内的衰减。

医学影像检查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检查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检查学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医学影像检查学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其能够熟练进行各种医学影像检查并正确解读结果。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能力:- 理解医学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主要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学会标准的医学影像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 掌握不同部位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能够准确解读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并提出诊断建议2. 课程内容和安排2.1 医学影像检查原理和技术-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X射线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超声波检查技术及其应用- CT扫描技术及其应用- MRI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核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其应用2.2 医学影像检查设备操作和维护- X射线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超声波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CT扫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MRI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核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2.3 医学影像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 医学影像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医学影像检查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流程- 医学影像检查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2.4 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头颈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胸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腹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骨骼和关节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2.5 医学影像检查结果解读和诊断建议- 不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的解读方法和原则-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根据影像检查结果提出准确的诊断建议3. 评估方式-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4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4. 参考教材- 医学影像检查学教材,作者:XXX- 医学影像学实践指南,作者:XXX- 医学影像解剖学,作者:XXX以上所述为医学影像检查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医学影像检查的理论和技能,为日后从事医学影像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imaging)课程编号:111046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总学分: 3 理论课:2.5 实验:0.5总学时:72 理论课:42 实验:30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性质和特点: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CT、MRI、DSA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使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2.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以讲授X线、CT及超声诊断为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模式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影像学知识;教学内容上特别在本学科与临床和病理知识的结合点上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基本技能、思维和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2)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3)了解CT、MRI 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

重点学习各系统的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介绍一般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本课程教材选用《医学影像学》(全国高校医学规划教材),高教出版社,2004,8 孟悛非主编。

3.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II 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5学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放射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

(2)了解放射诊断学的价值、限度和地位。

(3)了解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

(4)了解放射诊断学的方法和原则。

(5)了解CT、DSA、USG、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和限度。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供医学影像类专业本科用)物理教研室2011年10月《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供医学影像类专业本科班用)I 前言医学影像物理学是医学影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必修主要课程。

它将为学生奠定有关医学影像的物理学基础,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医学影像的成像原理与计算机图像重建方法,为学生的医学图像诊断提供物理学依据。

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定性认识医学影像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医学影像的成像原理。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包括:X-射线影像、MRI、RNI、超声影像、红外影像和电离防护六大类,十二章。

本大纲适用于医学影像类专业四年或五年制汉、民族本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专业要求和学生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2∶1,即讲课36学时,实验18学时。

Ⅱ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地位以及学习方法和要求。

二、教学要求:1、介绍本学科的内容、地位和意义。

2、介绍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内容:1、医学影像物理学的主要内容。

2、医学影像物理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作用。

3、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

4、本学科的应用与发展X射线物理一、教学目的:掌握X射线的物理基础,为X射线影像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学要求:1、掌握X射线的滤过和硬化、X射线在介质和人体中的衰减、X射线影像质量。

2、熟悉X射线的产生、X射线的物理特征、X射线的强度。

3、了解X射线管结构、容量以及焦点的性能参数。

医学影像学 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 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等,对人体进行非侵入性的观察和诊断。

医学影像学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还可以提供治疗方案的参考,对于患者的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医学影像学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专业人才,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基础知识篇1.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

2. 影像学的物理基础:讲解各种影像技术的原理和基本物理知识,包括X射线、CT、MRI、超声等。

3. 影像学的解剖学基础:重点介绍人体各个系统的解剖结构,为后续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基础。

4. 影像学的病理学基础:介绍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在影像上的表现,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能力。

二、技术应用篇1. X射线影像学:详细介绍X射线的产生原理、设备使用方法以及常见疾病在X射线上的表现。

2. CT影像学:深入讲解CT的原理、操作技巧和不同扫描模式的应用,重点介绍CT在脑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诊断应用。

3. MRI影像学:介绍MRI的原理、操作技巧和不同序列的应用,重点讲解MRI在骨骼、关节、脑部等部位的诊断应用。

4. 超声影像学:详细介绍超声的原理、设备使用方法和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培养学生对超声的应用能力。

三、临床应用篇1. 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讲解各种常见疾病在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2. 影像学辅助治疗:介绍影像学在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影像学辅助治疗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3. 影像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临床实例,讲解影像学在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临床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研究与进展篇1. 影像学研究方法:介绍影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 影像学技术进展:讲解影像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医学影像物理学__复习大纲整理

医学影像物理学__复习大纲整理

医学影像物理学__复习大纲整理医学影像物理学复习大纲整理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医学影像物理学在医学影像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研究有关医学图像的产生、获取、处理、解释和应用的物理学原理和方法。

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医学影像物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X射线成像1. X射线的发现和特性X射线由威廉·康拉德·伦琴于1895年发现,它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

X射线具有穿透性、可离子化、吸收性和荧光性等特性。

2. X射线成像原理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的不同吸收和散射反应产生物理图像。

利用X射线管、滤光器、衰减器、偏振器等器材,可以将X射线成像成传统的平片、增强型平片、CT图像、传统CT图像以及数字化X射线成像等多种形式。

3. X射线成像质量控制医学影像物理学通过对X射线成像质量的控制和评估,保证了医学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包括线性加速器工作周期、膜曝光容积产品、曝光指数、空气质量指数等。

二、放射性核素成像1. 放射性核素的物理特性放射性核素是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可以释放出高能射线。

放射性核素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释放的射线成像人体内部的代谢和生理活动。

2. 放射性核素成像原理放射性核素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经内脏、血液、骨骼等部位的代谢和血流进行成像。

通过控制放射性核素的剂量和监测检测器的信号可以得到清晰的放射性核素成像。

3. 放射性核素成像质量控制医学影像物理学通过对放射性核素成像仪器和设备的校准、伽马相机灵敏度和分辨率的评估,保证了放射性核素成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磁共振成像1. 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利用高强度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来成像人体内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磁场梯度和脉冲信号的控制和解析,可以生成清晰、详细的磁共振成像。

2.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医学影像物理学通过保证磁场强度、磁场均匀性、梯度线性度、接收通道等参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来保证磁共振成像的质量。

3. 磁共振成像的应用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医学影像物理学学时: 80理论/实验学时:60/20课程属性:必修课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医学物理学开课学期:第4学期适合专业:医学影像学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掌握医学成像的主要方法和物理原理,以及医学图像质量保证和控制的物理原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入地了解和有效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很好地控制医学图像的质量,正确利用医学图像进行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课在各章节内容中,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熟悉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能够进行分析和综合。

“熟悉”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

“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重、难点用下划线表示。

一、绪论1、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学习目的、参考书目和学习网站。

2、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3、医学影像的发展历程。

X线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

教学要求:了解医学成像技术发展概况,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学时安排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X射线物理1、X射线的产生X射线管、X射线产生的机制。

2、X射线辐射场的空间分布X射线的强度、X射线的质与量、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3、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系数、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X射线的基本特性。

4、X射线在物质及人体中的衰减单能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连续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X射线的滤过和硬化、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质量衰减系数、化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X射线在人体组织内的衰减。

教学要求:掌握:掌握X射线产生的条件及机制,影响X射线强度的因素,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X射线的衰减规律, X射线的滤过与硬化。

熟悉: X射线管的焦点及焦点对X线成像质量的影响, X射线的基本特性,X射线量与质的概念,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了解: X线管的结构,阳极效应,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质量衰减系数、化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

三、X射线影像1、模拟X射线影像(1)普通X射线摄影投影X射线影像的形成、X射线透视、X射线摄影。

(2)特殊X射线摄影软X射线摄影、高千伏X射线摄影、X射线造影。

(3)X射线图像质量评价评价医学影像质量的参数、影响医学影像质量的因素。

2、数字X线影像(1)数字图像基础模拟图像与数字图像、数字图像的形成、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方法:对比度增强法。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物理基础、DSA的基本方法、DSA的影像质量(3)数字X射线摄影CR、DR、数字X射线影像的主要技术优势。

3、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1)X-CT的基础知识断层、解剖断面、体素、像素的概念;扫描与投影;X-CT图像重建的数理基础;CT值与灰度显示、窗口技术。

(2)传统X-CT的扫描方式单束平移-旋转方式;窄扇形束平移-旋转方式;宽扇形束旋转-旋转方式;宽扇形束静止-旋转方式;电子束扫描方式。

(3)螺旋CT单层螺旋CT;多层螺旋CT;双源螺旋CT。

(4)X-CT图像的质量控制图像的主要质量参数;X-CT图像的伪像。

教学要求:掌握:掌握X射线影像形成的物理基础,X射线照片系统的工作原理、胶片的感光度、光密度、胶片特性曲线,软X射线摄影的原理,DSA的物理基础及造影方法、CR的物理原理及成像过程,扫描与投影概念、X-CT成像原理、窗口技术。

熟悉: DR的工作原理,评价医学影像质量的基本参数,影响X射线影像质量的因素及改善图像质量的措施,数字图像的形成及基本特点,CT图像的质量控制的主要参数。

了解:X射线影像的优势及局限性,传统CT的扫描方式、螺旋CT,X-CT图像的伪影。

四、核磁共振物理1、基本概念磁矩、角动量、磁旋比。

2、静磁场中的磁性核Zeeman效应、旋进、磁化强度矢量、自旋核数密度、影响磁化强度矢量的因素。

3、磁共振现象磁共振现象、射频电磁波的磁场矢量、射频电磁波对氢核系统的激励。

4、弛豫过程弛豫及其规律、纵向弛豫、横向弛豫、弛豫时间常数的物理、生物特性、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5、化学位移及磁共振谱化学位移、磁共振谱分析、自由水及结合水。

教学要求:掌握:磁矩、磁旋比、磁化强度矢量、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的本质及共振条件、θ脉冲及自由感应衰减信号、弛豫时间常数T1与T2。

熟悉:角动量、旋进、影响磁化强度矢量的因素,弛豫过程及规律。

了解:弛豫时间常数的物理生物特性,化学位移及磁共振谱。

五、磁共振成像1、磁共振信号及加权图像自由感应衰减信号与加权图像、自旋回波信号与加权图像、反转恢复信号与加权图像。

2、磁共振图像重建梯度与梯度磁场、空间位置编码、二维傅里叶变换图像重建、K空间的定义、K空间的填充及性质。

3、快速成像序列快速自旋回波系列、梯度回波序列、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快速成像序列的应用。

4、磁共振血管成像流动现象、流动现象的补偿、时间飞越法血管成像、相位对比法血管成像。

教学要求:掌握:加权图像的概念、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定位原理,自旋回波序列。

熟悉:反转恢复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原理及图像特点,K空间的基本概念。

了解:磁共振信号的获取与二维傅立叶变换图像重建的思想,快速成像序列的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

六、核医学物理1、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原子核的组成和质量、核素及分类、原子核的稳定性。

2、原子核衰变的类型α衰变、β衰变、γ衰变。

3、原子核衰变规律放射性衰变规律、核衰变有关的物理量、递次衰变、放射平衡、放射性计数的统计规律。

4、原子核反应核反应的一般概念、中子与中子核反应。

5、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教学要求:掌握: 核素及分类,放射性衰变规律,核衰变有关的物理量: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

熟悉:描述核衰变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放射平衡,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稳定性、原子核的三种衰变、递次衰变及放射性计数的统计规律、原子核反应。

七、核医学影像1、概述核医学影像的主要技术及特点、核素示踪技术、放射性制剂。

2、γ射线探测γ射线能谱、闪烁计数器。

3、γ相机γ相机成像原理、探头、位置信号与Z信号、幅度脉冲分析器。

4、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CT)ECT成像的本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PET)。

教学要求:掌握:核素示踪的基本根据、γ照相机的探头结构及工作原理、PET成像的物理基础及其符合探测原理。

熟悉:核医学影像的技术特点、SPECT的成像原理及数据的衰减校正。

了解:放射性制剂、γ射线探测、γ相机位置计算电路的工作原理、SPECT 及PET的技术优势。

八、超声物理1、超声波的基本性质超声波的分类、声波、声压、声强与声阻抗。

2、超声波的发射与接收、超声场压电效应、圆形单晶片声源的超声场、声束的聚焦。

3、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反射与折射、衍射与散射、声波在介质中的衰减规律、声束通过介质薄层的特征。

4、多普勒效应多普勒频移、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血流速度。

教学要求:掌握:超声波的基本性质、超声在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及介质对超声传播的影响、熟悉:多普勒效应及频移信号的采集、超声场及声束聚焦。

了解:压电效应。

九、超声成像1、超声回波所携带的信息反射和散射回波、超声成像的三个物理假定。

2、A超与M超A超原理、M超原理。

3、B超B超原理、电子扫描、B超图像及质量评价。

4、频谱多谱勒脉冲多普勒、连续多普勒、频谱分析与显示。

5、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彩色多普照勒血流成像原理、信号输出的显示方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

教学要求: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方法、超声反射回波和散射回波所携带的信息特征、B超原理、多普勒成像及彩超的基本原理熟悉:超声图像的质量评价方法、M超原理、脉冲多普勒技术和频谱分析方法。

了解:谐波成像原理及技术的应用、自相关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二)实验课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的任务是让学生结合医学影像物理学理论知识,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掌握部分设备的初级应用技能,为进一步熟悉医学仪器原理提供物理和医学依据。

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医学仪器的一些物理原理和工作方法。

1、模拟X射线成像见习2、X射线图像质量控制见习3、数字X射线成像见习4、X-CT成像与应用见习5、磁共振成像与应用见习6、放射性核素显像见习7、超声成像与应用见习四、学时分配五、考核方式按平时20%、实验见习20%、考试60%的标准综合评定该课程的总成绩。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医学影像物理学》(第二版),张泽宝,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2、参考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李月卿,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磁共振成像(MRI)》,赵喜平,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现代医学影像物理学》,包尚联,北京大学医学院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七、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1、海南医学院:《医学影像物理学》网络课程教学平台2、上海理工大学《医学影像物理学》精品课程网:/index.as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