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 抗战到底 -精
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教案

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我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我国人民在同仇敌忾、抗战到底中所展现出的英勇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2. 我国人民的抗战精神3.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4. 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意义5. 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我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抗战中的英雄事迹。
2. 教学难点: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精神内涵,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抗战精神及英雄事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抗战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抗战精神。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抗战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及我国人民的抗争历程。
3. 分析抗战精神:阐述我国人民在同仇敌忾、抗战到底中所展现出的英勇精神。
4. 分享抗战英雄事迹:讲述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感人事迹。
5. 讨论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抗战精神。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战精神的重要性。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抗日战争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我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2. 分角色朗读抗战故事,增强学生对抗战英雄的敬意。
3. 组织学生参观抗战纪念馆,深入了解抗战历史。
4. 开展抗战主题的绘画、写作活动,让学生用艺术形式表达对抗战英雄的敬意。
七、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抗战精神的感悟文章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互动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抗战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和抗战精神的掌握情况。
第十四课 同仇敌忾

第十四课 同仇敌忾,抗战到底 主备:柯勇、李森、杨启国一、知能目标要求:1、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了解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重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新授课:1、导入:虽然日本侵略者非常残暴,但中国人民顽强的抗争精神仍然可歌可泣,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有哪些艰苦的抗战?中国最后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课。
2、基础知识梳理:【我能行】请你认真阅读教材93—99面,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你能很好地记住【重点强调】发动百团大战的目的是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特点是规模大,战线长,历时久,以破袭战为主,战果辉煌。
百团大战是抗日三、你的能力提高了,在下列各题中,你大显身手吧!1、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彭大将军”的指挥下,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是( )A 、卢沟桥抗战B 、上海战役C 、百团大战D 、台儿庄战役 2、下列对中共“七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C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D 、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取得最大胜利的是()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抗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1945年8月,《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八年间的死亡惨烈,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接受了你们无条件投降”。
材料中的“这一天”是()A、8月5日B、8月10日C、8月12日D、8月15日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代史上,使台湾失而复得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的开展B、中华民国的成立C、《马关条约》的签订D、抗日战争的胜利6、对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表述正确的是()(1)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2)都是在中共的努力下促成的(3)都推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4)都有利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A、(1)(2)(3)B、(1)(2)(4)C、(1)(3)(4)D、(2)(3)(4)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局部抗战九一八,全面爆发卢沟桥。
第16课 同仇敌忾,抗战到底

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根据所给图片思考:抗日战争的意义何在?
《辛丑条约》签订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1.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 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 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3.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 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 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 提高。
A.张学良
七 七 事 变 后 日 本 加 紧 侵 略 中 国
1937年7月平津沦陷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抗战相持阶段的 到来后,日本的侵 1938年12月广州、武汉沦陷 华政策有哪些变化?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二.百团大战
1.原因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 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蚕食。
学习目标
1.掌握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敌后战场的
百团大战的基本史实; 2.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新课讲授
一.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
想一想:日本进攻 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
把山东半岛登陆 的一部分日军,同津 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 儿庄,合攻军事要地 徐州,从而打通南北 战场。
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茨向中国战区陆军 总司令何应钦递呈降书
1945年10月25日 台湾光复(受降仪式)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 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 流砥柱的作用。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 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 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14课_同仇敌忾_抗战到底

观察这些镜头,说说你的所思所想。
镜头一:日军残酷屠杀中国平民。 镜头二: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入侵日军。 镜头二:P95八路军从战火中救出日本小 女孩。
南京大屠杀时手持中国难民头颅的日本兵
英勇抗击日军 的中国战士
关于战争你最想说什么?
日军屠杀中国居民
長崎原子彈爆炸
四、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4
一百多年来的反侵略斗争为什么到抗日 战争才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
基本原因:
第一,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第二,中共领导,中流砥柱; 第三,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 第四,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一、粉碎日本称霸野心,洗雪百年民
族耻辱。抗战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 兴的转折点。 二、中共领导经受考验,人民武装发展壮大。这为 后来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国际意义:一、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特 别是抗击日本陆军的主要战场;在东亚地区,承 担了抗日的主要任务。 二、中国人民为抗战和消灭日本法西斯付出了巨 大的民族牺牲。
1、 中共“七大”召开的时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景: 国内角度(远的角度):
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疯狂 “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根据地 军民1941——1942年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自1943年起,八路军 和新四军开始局部反攻,抗日形势好转。
国外角度(近的角度):
战争给人类的灾难是空前的,那么怎样才能维持 长久的世界和平呢? 中华民族又怎样才能永远立于不 败之地呢? 学完了本课,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同学们谈 谈你的想法。
第14课同仇敌忾_抗战到底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签字 仪式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举行。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中共坚持全民族抗战路线 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相互 支援 4、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放原 子弹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 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4.指导方针: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
的指导思想
5.意义:大会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
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美 国 在 日 本 广 岛 、 长 崎 投 掷 原 子 弹
广岛
长崎
一
1945年8月9日,毛 泽东发表《对日寇的 最后一战》的声明, 人民军队发动了对日 寇的全面反攻。
全面 反攻 1945
政治 诱降 为主
确定毛泽东 思想为指针 展开反攻 1945
日本 战败 投降
正面战场
中国国民党
第14课 同仇敌忾 抗战到底
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
• • • • 时间:1938年3月 指挥者:李宗仁 战果:歼敌一万余人。 意义:抗战以来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
二.日本改变侵略方针
1.背景 想一想:
到1939年底,日军侵占了哪些中国领土?
从表面上看,日本貌似强大,占领了中国大 片领土,但从深层次分析,日军已陷入困 境,表现为: 第一,损兵折将,兵力不足; 第二,战线拖长,补给困难; 第三,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拖住日军 后腿.
破袭战(破坏铁路,奇袭据点)
百团大战的影响:
①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
②遏止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
③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声威。
四、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教案

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意义。
2. 通过分析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中的团结互助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2.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事迹3. 抗日战争中的团结互助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英雄人物的事迹,团结互助精神的内涵。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英雄人物的事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团结互助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中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体验抗日战争的氛围,感受团结互助的力量。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英雄人物:讲述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雄品质。
3. 分析团结互助精神: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团结互助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性。
4. 讨论与感悟: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中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理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或纪念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
2. 开展抗日战争主题的班会或知识竞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 观看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加深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和爱国情怀。
3. 学生对团结互助精神的认同和实践。
八、教学资源1. 抗日战争历史资料:书籍、文章、图片等。
2. 英雄人物的事迹资料:书籍、文章、视频等。
3. 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纪录片、歌曲等。
第14课 同仇敌忾

第14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13课的基础上将输了抗日战争的第二、三阶段,即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
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对敌,取得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胜利.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为夺取抗战的伟大胜利做了充分的准备,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经历了8年的艰苦斗争,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充分地说明了“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只要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战争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
难点: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教学目标:1、掌握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极其伟大战略意义。
2、了解中共七大的召开、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掌握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正当小小“小小讲解员”法,问题牵引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时间是哪一年?2、日本发动全民侵华战争时在哪一年在?3、南京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年?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发动全民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团结就是力量,共产党、国民党、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仇敌忾,抗战到底。
一、台儿庄战役教师反映台儿庄战役形势图,介绍徐州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学生看书,自学台儿庄战役,争先当一名小小讲解员,对照形势图向全体同学讲解台儿庄战役,突出时间、地点、指挥折、极其伟大战略意义。
二、百团大战1、首先教师介绍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对华方针,重点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
2、教师放映百团大战形势图,提出学生自学的要点,即百团大战的规模、目标、战绩。
华师大版八上第14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教案

华师大版八上第14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教案【内容标准】(1)讲述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了解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等知识。
归纳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内容和意义,探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
【教学要点】要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重点: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意义。
难点:分析日本在1938年底变换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和意图。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开门见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国民党军队和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同仇敌忾,痛击日军,展开全民族抗战。
【新课探究】一、台儿庄战役1、背景:(P93)1938年春,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打通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造成西攻郑州、南迫武汉的战略态势,向津浦、陇海两线交会的徐州发动进攻。
徐州会战开始。
而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2、时间:1938年春3、指挥者:李宗仁(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4、战绩:歼敌1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在历史半个月的激烈而反复的巷战中,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参战部队 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
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但后来,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围攻徐州,5月徐州失守,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5、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国民党部分爱国将士奋勇抗战,也取得过一些鼓舞人心的胜利,却仍然挡不住日本的进攻而丢失大片国土?三大原因:一、军力对比,敌强我弱;二、指导路线,片面抗战;三、各自为战,指挥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