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课 同仇敌忾 抗战到底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课 同仇敌忾  抗战到底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课 同仇敌忾  抗战到底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

【内容标准】

(1)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等知识。归纳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内容和意义,探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

【教学要点】

要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重点: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意义。

难点:分析日本在1938年底变换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和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开门见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国民党军队和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同仇敌忾,痛击日军,展开全民族抗战。

【新课探究】

一、台儿庄战役

1、背景:(P93)1938年春,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打通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造成西攻郑州、南迫武汉的战略态势,向津浦、陇海两线交会的徐州发动进攻。徐州会战开始。而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2、时间:1938年春

3、指挥者:李宗仁(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4、战绩:歼敌1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在历史半个月的激烈而反复的巷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但后来,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围攻徐州,5月徐州失守,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5、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国民党部分爱国将士奋勇抗战,也取得过一些鼓舞人心的胜利,却仍然挡不住日本的进攻而丢失大片国土?

三大原因:一、军力对比,敌强我弱;二、指导路线,片面抗战;三、各自为战,指挥失当。

二、日本改变侵略方针

1、背景: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2、侵略方针的变化:

①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影响:汪精卫投敌叛国;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②对共产党: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基地。实行“囚笼政策”。

三、百团大战

1、目的: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

2、时间:1940年8月(1940年秋)

3、指挥者:彭德怀

4、战场:华北战场

5、战绩: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历时3个半月,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6、影响: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规模最大的战役。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7、抗日根据地困难时期(1941年——1942年)

原因: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者对敌后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国民党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严重的自然灾害。

中共克服困难措施:经济改革、政权建设、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

四、中共七大

1、背景:(1)根据地军民读过困难时期,并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抗日形势好转。(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处在最后胜利的前夜。

2、召开时间:1945年4月

3、地点:延安

4、内容:(P97)

①大会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②毛泽东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③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④大会通过新党章。

⑤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⑥大会选出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集体领导。

5、意义:

①是团结的大会,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②是胜利的大会,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五、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P98)

①1945年湘西会战,拉开了中国军队战略反攻的序幕。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转折点。

②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③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侵略军发动全线进攻。

④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⑤10日,延安总部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立即向敌人展开全面反攻。

2、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1945年9月9日。日本向中国政府提交投降书。

③1945年10月25日,台北受降仪式,台湾回归祖国。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战争,得道多助。②中共领导,中流砥柱。③国共合作,全民抗战。④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P99)

(1)国内意义:①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③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④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⑤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2)国际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战胜和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真题训练】

1、近代史上,台湾曾经被日本割占,长达( D )

A、100年

B、80年

C、60年

D、50年

2、下列人物,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领导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性胜利的是( B )

A、林彪

B、李宗仁

C、张学良

D、彭德怀

3、材料:2007年温家宝总理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谈时指出:“中日两国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个50年的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

请回答:(1)“50年不幸的历史”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各举一例说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南京大屠杀、日本广岛长崎被美国投掷原子弹)(3)日本在哪一事件后强大起来,并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的?(明治维新)(4)展望“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请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句寄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视历史,珍爱和平;共同创造中日两国和平友好、互惠互利的未来等。)

【教学实践与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 知识点1 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23年6月。 (2)主要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背景: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时间:1924年1月。 (3)地点:广州。 (4)参加大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5)主要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意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相关链接】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的建立 (1)背景: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2)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3)军校领导人的任职情况: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4)贡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相关链接】

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创办的一所著名的军校。在此军校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 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知识点2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 【相关链接】 北伐的对象是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三派军阀,目的是反帝反封建,因此北伐战争属于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5.过程: (1)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2)军阀实力:吴佩孚在这里部署了十万部队。 (3)北伐军的作战概况:北伐军顺利攻下长沙后,在湖北境内粤汉铁路上的汀泗桥和贺胜桥接连遭遇吴佩孚的重兵抵抗。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相关链接】 叶挺独立团 独立团的前身是周恩来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的部分共产党员及从各地调来的工人、农民建立的铁甲车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两广地区军事部决定扩大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建立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叶挺为团长,铁甲车队全部作为独立团骨干。周恩来还从黄埔军校调来不少共产党员到独立团担任各级领导工作,强调要把独立团培养成为一支可靠的有战斗力的革命军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14课 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柳条湖事件。 2、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地点在沈阳。 3、九一八事变后,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4、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加紧侵略中国的步骤。 5、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是东北三省沧陷。导致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6、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7、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8、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 9、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 10、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1、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12、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又叫做双十二事变,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13、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14、西安事变的结果是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5、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二、列举题: 1、列举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爱国将领及职位。 答: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国民党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 2、列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列举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进行抗日的队伍及领导人。 答: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杨靖宇 4、列举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答:局部抗战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 三、简述题: 1、简述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结果和历史意义。 答: 历史背景: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这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结果: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中共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无效的境地。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宋教仁照片 2.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4.阅读图片:《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即“洪宪帝制三部曲”: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谋帝制。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采取了哪些措施?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措施。 提示: 凯不但可以成为“终身总统”,甚至取得总统职位的世袭权。辛亥革命成果只剩“民国”一块空头招牌。 4.图片展示:展示图片《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5.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认为到了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时机。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馆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为换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提示: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7.教师小结: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最后通牒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各个城市的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各大城市还开展了救国储金活动。无论从地缘分布的广度,还是从参加人数、阶层的众多来说,这样举国一致的群众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目标导学三:护国战争 1.材料引入: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2.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什么态度?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人们又作怎样的反应? 3.教师讲述: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和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4.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护国战争形势示意图》,了解护国战争过程。 5.教师提问:袁世凯最终结局怎样? 提示: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6.问题探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4课教案

实验中学“361”高效课堂历史教学案 课题第14课难忘 九一八 主备人侯宜才审核人田佳执教人 八年级____班____组学生时间评价 学习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学习难点西安事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积极投入!) 导学思路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一衣带水的近邻,狭长的群岛国家,我们俗称为东 夷,那就是日本。日本侵略中国,自古就有,古人称之为倭寇,近人嗤 之为“日本鬼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 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甲午战争;1915年,日本又诱使袁世凯签订了 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 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二、感悟新知(精彩课堂,由我开始!)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 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此后,日本扶植末代皇帝在此建立了什么政权? 3、不愿当亡国奴的东北热血男儿组成的抗日义勇军和中共派出的抗日游 击队是如何抵抗日军侵略的?你知道战斗在白山黑水间有哪些抗日英 雄?你听说过杨靖宇和马占山的英雄故事吗? 4、日军占领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哪里?在中华民族危机关头,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对全国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5、你一定听说过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爱国壮举? 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 国共产党派出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 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 的最终解决给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三、合作探究、各抒己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 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爱国壮举?目的是什么? 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派出 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什么?主张用 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的最终解决给 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四、走进历史、情感升华(深化知识,我行你也行!) 1 蒋介石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 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的认为 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 极大的幻想;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 高度重视。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 知识链接: 红军四次反围剿 ①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②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③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三次反围剿我军三万余人战损六千,损失了五分之一,结局是主力无力追击敌人。 ④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导学过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材料题 北师大版

材料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今年是遵义会议80周年。……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开始时,党和红军的领导权仍掌握在“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党和红军中大多数人在惨痛的事实教育下,认识到再也不能照那条错路(即“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继续走下去。遵义会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历史性决断的会议。 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究竟一切按“左”倾教条主义的指挥行事,还是独立自主地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会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直入云南,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 ——摘编自金冲及《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2015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193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 (3)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4)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自主地做出历史性决断的会议。

(5)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在于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指挥。 2.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每空1分,共4分) “12个月”是指从______年10月至_______年10月。 “11个省”是指______、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_______。(2)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奋斗,从他们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2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导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姓名:刘昌江备课时间:2012年月日授课时间:20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 【知识链接】: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狭长的群岛国家,我们俗称为东夷,那就是日本。日本侵略中国,自古就有,古人称之为倭寇,近人嗤之为“日本鬼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甲午战争;1915年,日本又诱使袁世凯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5分钟)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此后,日本扶植末代皇帝在此建立了什么政权? 3、不愿当亡国奴的东北热血男儿组成的抗日义勇军和中共派出的抗日游击队是如何抵抗日军侵略的?你知道战斗在白山黑水间有哪些抗日英雄?你听说过杨靖宇和马占山的英雄故事 吗? 4、日军占领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哪里?在中华民族 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对全国人 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5、你一定听说过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 爱国壮举?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派出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 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解 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的最终解决给 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 28万拥有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歌词中对五四运动高度评价,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 【新课探究】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社会背景 (1)基本原因 【材料链接】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等地。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实际上也就承认了日本在山东霸占的权益。 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之后,大量向日本借款,以扩充自己的实力。日本乘机提出在山东驻军的侵略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 材料二北洋政府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为担保。 【总结归纳】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一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此时的中外矛盾集中体现在中日矛盾上;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实行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掠夺人民的反动政策。这些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继续探索新的道路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是生机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这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问题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最新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5课北伐战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大家谈得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图片展示:展示广州市越秀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2.教师提问:中共三大召开为国共合作做了哪些准备? 提示: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提示: 时空1924年,广州 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参会人员 领导和组织工作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试题

八年级数学试题 2015.10.22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 下列交通标志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B.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C.所有正方形都是全等形 D.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点(3,2)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 ) A.(3,-2) B.(-3,2) C.(-3,-2) D.(2,-3) 4. 如图,已知点A、D、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BC=EF,要使△ABC≌△DEF,还需要 添加一个条件是() A. ∠BCA=∠F B. ∠B=∠E C. BC∥EF D. ∠A=∠EDF 5. 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说明∠A/O/B/=∠A O B的依据是 ( ) A.ASA B.SAS C.SSS D.AAS 6. 下列四种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其中对称轴条数最多的图形是 () A. 等边三角形 B.矩形 C.菱形 D.正方形 7.如图,△ABC中,∠C=90°,∠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若CD=4,则点D到AB的距离是( ) A.2 B.3 C.4 D.5 8. 一名同学想用正方形和圆设计一个图案,要求整个图案关于正方形的某条对角线对称,那么下列图案中不符合 ...要求的是( )

9.如图,已知AB∥CF,E为DF的中点,若AB=9cm,CF=4cm,则BD等于( ) A.2cm B.3cm C.4cm D.5cm 10. 如图,在△ABC中,AC=4cm,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N,△BCN的周长是7cm,则BC的长为( ) A.1cm B.2cm C.3cm D.4cm 11. 如图,正六边形ABCDEF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图形是六边形A/B/C/D/E/F/.下列判断错误 ..的是(). A. AB=A/B/ B. BC//B/C/ C.直线l⊥BB/ D.∠A/=120° 12. 如图,△ABC是不等边三角形,DE=BC,以D,E为两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三角形,使所作的三角形与△ABC全等,这样的三角形最多可以画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3. 写出一个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______________ 14.如图,△ABC≌△DEF,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写出x= .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新人教版

第6课难忘九一八 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内容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标准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形成学生的大局观、民族利益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教师: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心里很难受。 教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九一八变成了一个悲惨的时刻,从此东北三省的人民脱离了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而只能到处流浪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九一八事变。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以下表格。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认识到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五四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异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通过播放视频影像、观察图片、列表比较等途径,认识五四运动的经过、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新课导入】 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搭配相关文字画面。 教师:这跳动的音符、激昂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回到近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人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不可超越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这是对五四运动极高的评价。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 第一篇章五四前夜——山雨欲来 教师:20世纪初期的中国,布满阴霾。袁世凯对内实行独裁专制,北洋军阀对日本持妥协退让态度。而在这种黑暗中涌动着新潮,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开启民智,促进民族觉醒,这一切都使黑暗中透露出新的曙光。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的革命风暴即将席卷中国。巴黎和会点燃了这次风暴。 展示: 思考:(1)巴黎和会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 (2)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什么要求? (3)结果如何?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中国是战胜国,为什么却是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弱国无外交。当时的北洋军阀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英、美、法、日都想控制和侵略中国。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回民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难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案 一、【自主先学】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自学P56正文一、二段完成) (1)中国由多少个民族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怎样的关系? (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时间?全国建立哪些省级民族自治区?(3)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4)读57页小字,划出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自学P57正文完成) (1)我国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建国后实行什么政策?。 (2)说出西藏的变化。 (3)中央提出什么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二、小组内交流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课堂展示:结合白板,主要展示自学的基础知识记忆、理解和简单运用。 四、合作探究: 1.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意义。(小组讨论) 2、党的民族政策是什么?西藏,内蒙古和云南各发展怎样? 3.孔繁森的事迹有哪些?我们应学习他什么精神(小组合作) 4.西部大开发主要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简单说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对于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你有何合理性的建议? 5、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 五、体系构建:六、总结反思: 七、检测训练 1.(2010·湖北荆州)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中央决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按劳分配制度 2. (2010·四川内江)2010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同胞有难,全国人民感同身受,倾力相助。请问我国在藏族聚居地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域是()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3.(2010·浙江宁波)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一。下列做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在国家机关统一使用汉字与普通话 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教案 人教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地图 了解历史 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 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 探究原因 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 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爱党 爱军情感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 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 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B. 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4-14 第14课《难忘九一八》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文综组课型:新授课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知道中国局部抗战从此开始。 2、了解西安事变,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 【学法指导】 1.通过指导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实质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清楚简洁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知识链接】 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狭长的群岛国家,我们俗称为东夷,那就是日本。日本侵略中国,自古就有,古人称之为倭寇,近人嗤之为“日本鬼子”。明治维新后,日本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甲午战争;1915年,日本又诱使袁世凯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年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在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系统学习一下令我们铭记耻辱的一段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此后,日本扶植末代皇帝在此建立了什么政权?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1章数的平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 一、平方根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 二、平方根的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三、算术平方根 a,读作“根号a”;另一个平方根是它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a。因此,正数a的平方根可以记作±a,其中a称为被开方数。 的相反数,即- 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四、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1.概念不同; 2.表示方法不同; 3.个数及取值不同。 五、开平方 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六、立方根 1.概念: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 2.性质:任何数(正数、负数和0)的立方根只有一个。

3.表示:数a的立方根,记作3a,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称为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 4.一个正数只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只有一个负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 七、开立方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11.2实数 一、无理数 1.无线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2.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1)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能写成分数的形式(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而无理数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 二、实数及其分类 1.实数的概念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2.实数的分类 (1)按概念分类 正整数 整数0 有理数负整数 正分数 分数 实数负分数 正有理数 无理数

八年级上册历史13、14课知识点

第13课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具体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爆发时间:1919年 爆发地点(前期中心):北京 参与者(前期主力):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2、运动主力:工人阶级 运动的中心:上海。 运动的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 1.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2、传播情况: (1)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巨大的贡献 (2)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3)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3、影响: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阶级基础)

2018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五四运动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 知识点1 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2)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3)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相关链接】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不是巴黎和会召开。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知识点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发展 (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 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这种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2.高潮: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技巧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