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

合集下载

八上历史14课笔记

八上历史14课笔记

八上历史14课笔记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笔记,以供参考:
第14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1. 背景:19世纪60、70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工业。

2. 代表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上海)
轮船招商局(上海)
发昌机器厂(上海)
3.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在一战期间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 交通工具:
铁路:1881年,清政府主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

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

2. 通讯工具: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3. 文化娱乐:照相、电影在中国出现。

4. 报刊和出版业:上海等地出现近代图书馆和报馆。

商务印书馆成立,成为影响最大的印刷机构。

5. 社会习俗:剪发辫、易服饰、废缠足、改称呼等逐渐成为社会时尚。

三、结论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正在逐步融入世界。

这些变化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共24张PPT)

人教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共24张PPT)
意义: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随堂训练
1.某班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赴中共“一大”旧址 参观,该小组应去的城市是( ) A. 北京 B. 延安 C.上海 D.瑞金
C
2.革命家董必武在1961年写了一首感怀诗: “四十年前(即1921年)会上逢,南湖泛舟语 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指王尽美)与恩 铭不老松。”董老咏怀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国共产党一大 B. 遵义会议 C.中国共产党七大 D.井冈山会师
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标志 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
李达
李汉俊
张国焘
刘仁静
毛泽东
何叔衡
中共一大代表
董必武 陈潭秋 王尽美 邓恩铭 陈公博
周佛海 包惠僧
“一大”上海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画舫
小组讨论
结合以前的史实分析,陈独秀没有参加中 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 中央局书记?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 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与工人运动相 结合——中国 共产党成立的 阶级基础(中 共成立条件之 二)。
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于1921年1月1日正式 开学。开办初期,张国焘、邓中夏、罗章 龙等轮流担任教员,李大钊也到学校讲课 。
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李大钊、 陈独秀分别在北京、上海建立共产党早期 组织。 在李大钊、陈独秀的指导下,多地建立了 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 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 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 神强大的敌人。
课堂小结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中 国 共 产 党 诞 生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时间:1921年 中共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一大 内容:党纲、中心工作、领导机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共26张PPT)

资产 阶级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 不通
互动探究(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 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系统和较完整的介绍。 2、1920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这是20 世纪20年代在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 而战”(口号),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意义)。罢 工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的残酷镇压。(结果)
互动探究(三)全国工人运动高潮
互动探究(三)全国工人运动高潮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 领导机构 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 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1922 年 1 月 12 日,香港海员大罢工持 续时间约4个月,迫使港英当局屈服。
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迫使 路矿当局承认了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条件, 最终取得了胜利。
互动探究(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新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 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新的奋斗目标—— (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
互动探究(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
长沙 广州
巴黎
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条件
十月革命胜利的 影响,共产国际 的帮助
互动探究(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课件 新人教版

B.七·七事变
❖ C.甲午中日战争 D.九·一八事变
❖ 4.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C )
❖ A.使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
B.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 C.从中国全民族利益出发
D.缓和国民党内部矛盾
❖ 5.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 之情。东北的沦陷开始于(A )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 八
一、国之危难:九一八事变
一、国之危难:九一八事变
事变名称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①制造柳条湖 东
九一八 事变
1931 年9月 18日
事件
沈阳 ②进攻北大营,
炮轰沈阳城
三 省 沦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 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国之危难—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红惨顶死山于平中顶国山兵的营同被胞日遗机骸轰炸后燃烧
日 军









东北人日民本逃关难东军在东北残杀中国人民
“小燕子” 赵薇身穿日 本军旗装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九月的天空依然湛蓝 当年的硝烟已经散去 历史的眼眸却满含着未干的血泪 痛苦的岁月已湮没在波涛中 屈辱的日子已经随风远逝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 总有一种精神催促我们前进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
事变前: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
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事变后: 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亡东 三 省 沦
杨靖宇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无奈之举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发 动了震惊中外的西 安事变,又称“双 十二事变”。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4课笔记。

一、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 正面战场的抗战。

- 淞沪会战。

- 时间:1937年8月 - 11月。

- 背景:日本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南京国民政府。

- 经过:国民政府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中国军队英勇作战,如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等英雄事迹。

- 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 太原会战。

- 时间:1937年9月 - 11月。

- 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指挥下,伏击日军,歼灭日军一千多人。

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 徐州会战。

- 时间:1938年1月 - 5月。

- 重要战役:台儿庄战役。

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共歼敌1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 武汉会战。

- 时间:1938年6月 - 10月。

- 经过: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

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 影响: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第三次长沙会战。

- 时间:1941年12月。

- 经过:在薛岳指挥下,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取得胜利。

- 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也提高了中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

2. 敌后战场的抗战。

-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例如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 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 百团大战。

- 时间:1940年下半年。

- 指挥者:彭德怀。

- 经过: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课堂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课堂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课堂笔记一、九一八事变。

1. 背景。

-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

- 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国内矛盾激化,日本企图通过侵略中国东北来摆脱危机。

- 蒋介石忙于内战,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可乘之机。

2. 经过。

-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3. 结果。

-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入关内。

- 日军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里,占领了东北三省。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 华北危机。

- 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 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华北危机严重。

2. 一二·九运动。

- 背景。

- 华北危机的加深,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得到各界人士的响应。

- 经过。

-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 意义。

-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 背景。

- 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 在西北“围剿”红军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 经过。

-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课件ppt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课件ppt

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
人( )
A
A.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B.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参加井冈山会师
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
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 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出现了工人运动 的高潮,罢工斗争达100次以上,参加人数达30 万人以上。促成这个高潮的直接原因是( D) A.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波及中国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D.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船中继续讨论。”费正清所说的
会议( )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A
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C.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D.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5、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 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D )
该片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 以及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以纪录片的 形式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
那么,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境 况下成立的呢?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背景
1917 年 , 俄国十月 社会主义 革命的胜 利,使中 国先进知 识分子看 到了曙光
板书设计
1.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共16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共16张PPT)

教训
1922年9月江西安源路矿工人大罢 工,迫使路矿当局承认了工人提 出的大部分条件,最终取得了胜 利。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时间 口号 意义 结果
教训: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失败使共产党认 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 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 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
民主共和国。
意义
中共二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工人运动高涨
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 高潮(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1922年1月12日香港海员大罢 工持续时间约4个月,迫使港 英当局屈服。
进行武装革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共二大
地点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 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党的中央局成员、 地方组织的代表共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出席了会议。
内容
①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 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
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
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
⑴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材料一:董必武曾是同盟会会员,他回忆:“过去和孙中山 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 搞下去了,于是我们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学俄国的道路” 材料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 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自 己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日本:
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国。
Hale Waihona Puke 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 的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
南京国民政府:
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主张“讨 伐”张学良, 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
课堂评价:
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历史知识?
2、你认为哪些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
东 三 省 沦 亡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 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 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3、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义勇军 抗日游击队
杨靖宇将军
西安事变的爆发
事 变 名 称 九 一 八 事 变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1936 年 12月 12日
为了逼蒋抗日, 在中国共产 张学良杨虎城 党的努力下, 扣押了蒋介石, 西安事变得 西安 实行“兵谏” 到和平解决. 并通电全国, 十年内战基 要求停止内战, 本结束,抗日 联共抗日。 民族统一战 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的发动者
张学良
杨虎城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 从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活动与探究
提示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 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 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 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 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 面。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 蒋介石的军事实力 如果杀掉蒋介石, 进一步侵略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 很强,共产党不敢 当时中国会…… 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 杀他。 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 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事 变 名 称 地 点
时间
简单经过
结果
日军制造柳条 1931 年 九 湖事件,并以 一 9月 沈阳 此为借口,进 八 18日 攻东北军驻地
事 变
北大营,炮轰 沈阳城。
只有四个 多月,东 北三省全 部沦亡。
日本侵略军侵略 中国东北,为什么 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 界舆论。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 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 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 进行攻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
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 刘明会
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 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 能忘。
一、九 一 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3、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二、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背景及发生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答谢词
3、你有那些问题需要课后进一步探究? 4、你学到了哪些查找历史资料的方法?
动手与实践
做老师发的“动手与实践”题 签
江泽民给张学良亲属发的唁电(节选)
张学良先生亲属: 惊悉张学良先生逝世,十分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 国人民表示深切哀悼! 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六十五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 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秉承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 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 共合作、实行全民族的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 族的千古功臣。 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所景 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 张学良先生千古!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二00一年十月十五日
感谢各位领导、老 师的光临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