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4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成为全国执政党之一的历程。
教材通过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党的早期领导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 previous learning 中,学生可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理解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党的早期领导人等活动,掌握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党的早期领导人等活动。
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及相关历史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会议内容、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等基本史实。
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内容和意义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学、质疑、分组讨论法,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一个伟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走向了繁荣富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歌曲——《国际歌》片段)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去感受建党初期的峥嵘岁月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图片展示:展示马克思图片2.教师介绍: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犹太裔德国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3.材料展示:材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4.教师提问: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提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5.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提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是李大钊,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6.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提示:一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二是通过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提高工人文化水平,组织成立工会。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历史文献资源: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和过程。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多媒体资源: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generally感兴趣,特别是那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他们可能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比较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更偏好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来学习。
2.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3.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共同探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影响和意义。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但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楚。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晅滨中学曹艳芬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引导教学准备《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片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想:这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
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没齿难忘。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 14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预习时,请认真捕捉有效地历史信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原因(背景)等。
)四、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独立试航”。
——然后请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答案。
八年级历史第14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14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危机。
2. 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平型关大捷、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3. 抗日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艰苦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和结果,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及PPT课件2. 抗日战争相关视频资料3. 历史图片和地图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之前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让学生对中日关系和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
3. 学生活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和看法,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
2. 讲授新课: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主要事件、结果和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历史。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与抗日战争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他们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八、作业布置1. 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的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 搜集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或资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展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了解中共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决定,比较两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奋斗目标和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片、视频的观察以及课本和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够叙述出中共一大的“新”和二大的“纲”,通过李大钊这一主线学会从课本及相关资料中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体会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增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和伟大历史意义。
2.学会区分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是在哪一事件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主要有哪些?五四运动。
《新青年》等。
(2)当时有没有其他途径宣传马克思主义?生:有。
①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出现,有的社团翻译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
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标志。
②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和周恩来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开始在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③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们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突破了在少数知识分子间传播的局限,并与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后所进行的主要工作。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影响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影响"既是过程,又是结果,需要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
虽然今天我们依然经历着工业革命的洗礼,但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工业革命对于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我采取的策略是:1。
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按照“工业革命之成就——工业革命之原因——工业革命之影响”的逻辑来设计整节课,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去认识工业革命。
2.选择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资料,供他们选择,让学生畅所欲言,使他们真正能“感受”、“体验”工业革命,从不同角度分析和交流,提升学习能力。
3.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来完成学习过程。
通过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方式,培养学生辨证、全面、发展地看待问题。
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2、丰富本课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剪辑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
3、录制《工业革命的历程》小视频。
【学生准备】预习第14课.六、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出示图片(见上图):观看图片,进入历史场景。
角色体验--工业革命成就再现给予学生方法指导:首先思考判断一件物品是否出现在展品中的依据。
4.播放视频,揭晓答案.总结:世博会不光展示蒸汽机及其他机械产品,也有原材料、手工制品的展示。
当然,英国的参展品绝大部分是蒸汽作动力的各种机械和工业制品,其他国家的展品更多是手工制品,英国正是通过这样的展示彰显着自身实力。
为何工业革命出现在英国?学生前后讨论,纷纷猜测图片中的物品是否出现在展品中。
师生交流,学生认识到判断标准是所处的时代,出现的展品最有可能是蒸汽机作动力的机器和工业制品,超过同时代的物品不可能出现在展品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图片判断,解决很生动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蒸汽时代(蒸汽作动力)的理解,感受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自信和强大。
环节二:追根溯源——工业革命为何出现在英国?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提取信息。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九一八》,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
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更加关注。
根据以上特点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6)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依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生有的放矢,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运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课件、图片、文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学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3)教育学生发扬抗日英雄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中学“361”高效课堂历史教学案
课题第14课难忘
九一八
主备人侯宜才审核人田佳执教人
八年级____班____组学生时间评价
学习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学习难点西安事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积极投入!)
导学思路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一衣带水的近邻,狭长的群岛国家,我们俗称为东
夷,那就是日本。
日本侵略中国,自古就有,古人称之为倭寇,近人嗤
之为“日本鬼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
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甲午战争;1915年,日本又诱使袁世凯签订了
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
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二、感悟新知(精彩课堂,由我开始!)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
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此后,日本扶植末代皇帝在此建立了什么政权?
3、不愿当亡国奴的东北热血男儿组成的抗日义勇军和中共派出的抗日游
击队是如何抵抗日军侵略的?你知道战斗在白山黑水间有哪些抗日英
雄?你听说过杨靖宇和马占山的英雄故事吗?
4、日军占领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哪里?在中华民族危机关头,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对全国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5、你一定听说过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爱国壮举?
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
国共产党派出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
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
的最终解决给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三、合作探究、各抒己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
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爱国壮举?目的是什么?
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派出
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什么?主张用
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的最终解决给
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四、走进历史、情感升华(深化知识,我行你也行!)
1 蒋介石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
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的认为
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
极大的幻想;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
高度重视。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
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
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
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五、体验成功、反思完善(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分层作业、巩固提高(查漏补缺,超越自我!)
1.我们把每年9月18日定为国耻日,是因为()①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②我们要不忘历史③不要忘记我们的历史责任
④我们不要忘记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推动 D.国民党内部各派别之间矛盾的加剧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A.改善两党关系 B.粉碎亲日派的企图 C.实现全民族的抗日 D.寻找发展红军的机会
4、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5、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歌唱祖国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弊 D.抗日救亡
6、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某班历史小组要创办一期历史板报。
在“烽火中的周恩来”版面中,能选用的素材有:
①南昌起义②秋收起义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④重庆谈判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
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请回答:
(1)材料中的“此案”指什么事件?
(2)上述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3)国民政府对此案的态度导致了什么结果?
七、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背景:
时间:1931年9月18日
经过
结果局部抗战开始
二、西安事变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