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特殊地质体的地震相解释

合集下载

地震相解释

地震相解释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二、地震相分析
4.典型的地震相模式
(1)前积相
发育在陆坡的斜 交前积相
发育在近岸的S形 前积相
二、地震相分析
4.典型的地震相模式
(2)充填相
a.活动的下切谷相
b.废弃的水道充填相
二、地震相分析
大陆斜坡底部凹地杂乱充填相
二、地震相分析
4.典型的地震相模式
(3)丘型相
丘型地震相
二、地震相分析
二、地震相分析
几种典型的地震相外形示意图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a.席状 特征:长度宽度远大于厚度,分布范围广泛;上下界面接近平行, 厚度相对稳定;内部反射以平行、发散、前积形式居多。 意义:反映均匀、稳定、广泛的前三角洲、浅海、陆坡、半远洋和 远洋的沉积环境。 b.席状批盖 特征:地震相单元平滑地披盖在礁、盐丘、泥岩刺穿体、生长断块、 古潜山等其它古地貌的单元之上;内部反射平行形式居多。 意义:反映物源均一、水体能量低、与水底起伏无关的深海沉积环 境。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c、楔状空白反射——滨海偏砂相 顶部削蚀,底部上超,呈楔状外形,空白 - 弱振幅反射, 反映近物源的偏砂相沉积环境。
d、丘状叠置结构——扇、三角洲砂体、泥岩相 在盆地周围坡降较陡的斜坡位置,易发育扇、三角洲体系

扇体外缘呈丘型强反射,内部反射断续——弱连续,能量强 ,多期推移式叠置,丘状体上超现象明显,扇端多伴生发散结 构。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e、斜层推进结构——三角洲体系或陆坡斜层 盆地坡降较小,侧向加积,底部上超或下超明显,顶部整 一接触或顶超接触,向盆地中心推移侧向加积。
二、地震相分析
6.地震相图的编制
沉积环境
地震相的几何参数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PCA OPTIONAL)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西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陆相湖盆主要砂岩沉积体地震相特征

陆相湖盆主要砂岩沉积体地震相特征

陆相湖盆主要砂岩沉积体地震相特征陆相湖盆由于沉积作用和断裂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育形成了多种沉积样式和特殊地质体,它们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各自特殊的地震属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震相类型,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砂砾岩扇体地震相、三角洲地震相、滩坝砂体地震相、河道砂体地震相、生物礁地震相、火成岩地震相、白云岩地震相、潜山地震相、深湖相泥岩地震相、盐丘地震相等10种类型。

这里主要介绍与砂岩沉积体有关的地震相特征。

(一)砂砾岩扇体地震相陆相湖盆由于湖岸至深湖中心距离短,物源充足,水系发育,使本区沉积发育了大量的砂砾岩扇体。

同时不同时期地质条件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由于沉积部位不同沉积的砂砾岩扇体,也会因物源的距离、水体深度、湖底坡度、水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其形态、规模、岩性和物性都有所不同。

根据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标志特征,将陡坡带划分为6种不同类型的砂砾岩扇体: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陡坡深水浊积扇、近岸砂体前缘滑塌浊积扇。

各类扇体的一般地震相特征为;(1)一般产于箕状断陷盆地陡坡一侧的断层面附近,或古地貌的山谷出口。

(2)平面外形复杂,典型的呈扇形,顺倾向方向呈楔形,横界面为典型的丘状。

(3)在顺倾向方向的地震剖面中,发散型的反射结构十分发育,或称帚状结构,收敛点指向扇端。

在多期扇体相互叠置的剖面上,由于侧向上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水流的冲刷剥蚀作用,扇体也可呈丘形反射特点。

(4)在倾向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的连续性是多变的。

一般说,在各期扇体的顶面和远端的反射连续性强,在它的内侧靠近断层面附近,反射杂乱或无反射。

在它的顶端,特别是靠上的扇体顶面,反射的连续性变差。

(5)在走向剖面上,典型扇体的外包络多呈丘状反射,背斜反射幅度最高部位多为扇中,内幕反射向扇端方向连续性变好,向扇根方向连续性变差。

典型扇体的地震相特征如下:1.冲积扇体这类扇体主要发育于陆相湖盆边缘,处于湖盆近物源区的峡谷出口处,由于古地形高差大,古气候干燥炎热,在湖盆边缘由季节性洪水搬运和堆积了一套粗碎屑物质,在平面上可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

地震相解释和构造解释

地震相解释和构造解释

设计的内容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并标识断层,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并且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根据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

地震相解释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实验一、地震构造解释一、实验目的学会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

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和断层解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以及根据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

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地质意义和盆地内生储盖组合。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以Discovery软件为解释平台进行以下实验:1 利用Discovery 中模块建立中国的工区和Seisvision模块加载数据。

2断层的剖面解释并结合相干体切片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

根据断层的识别标志进行断层的识别,并结合相干体提高断层识别准度(期间常见的问题: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方向断层往往不闭合,解决办法是要根据两个方向综合判断断层。

)3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的识别及追踪对比。

4 等T0构造图的绘制。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5)断面波、绕射波。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1)单一同相轴的基本追踪对比方法★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相邻记录道同一界面反射波同相轴波形特征相似,即振幅、周期、相位数等相似,它们在空间上是逐渐地变化的。

(2)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同相轴的组合。

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

地震讲义4-典型构造解释

地震讲义4-典型构造解释

1)平行不整合,又叫假整合,主要受差异升降运动的影响, 老地层呈水平状出露地表并长时期遭受剥蚀,而后又整体下降 接受新的沉积,因此,与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剥蚀面。 平行不整合与沉积间断很难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先沉积而后由 于上升而遭受剥蚀;后者强调长期处于平衡状态,既不接受沉 积,又不遭受剥蚀。在地震剖面上平行不整合由于时间间隔和 岩性差异大,波阻抗差也大,反射波振幅强,波形变化大,较 容易与层面反射波区别,而且由于不整合面一般凹凸不平,往 往产生绕射被(图3-36)。 2)角度不整合,主要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 或褶皱,经过风化剥蚀后下降再接受新的沉积,因此,老地层 便以一定角度与新地层接触。角度不整合根据下伏地层剥蚀程 度和剥蚀面起伏变化可分为准平原化角度不整合和凹凸不平的 角度不整合(图3—37)。在地震剖面上角度不整合比较容易识 别,反射波的波形、振幅是不稳定的;上下地层的反射被同相 轴会出现一定交角。
第四节 典型构造解释
一、披覆构造:1)隆起型披盖构造;2)断块型披覆构造,
3-27
隆起型披覆构造典型地震反射剖面特征
3-28
断块型披覆构造典型反射特征剖面
2、古潜山的识别
1)古潜山顶面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特点,即波阻抗差大,能 量强,频率低,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等特点;常伴有大量的 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出现。由于反射波特
由周围向核部流动有关。刺穿底辟构造核部塑性体与围岩
反射可截然分开,围岩地层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延伸 至核部即中止,但由于盐层的挤人,使盐核周围地层强烈
变形(图3-30)。
2)由于岩盐层的层速度随深度不变,盐或泥 构造塑性体与下伏地层岩性速度差异大,具有较 大的波阻抗界面差,一般形成强反射。在时间剖 面上盐下层表现为连续性好的强振幅反射,大部 分情况为低幅度隆起;有时也表现为平直的连续 性好强反射同相轴(图3-32)。

地震相分类

地震相分类

地震相分类⼀、引⾔地震相分类是地震勘探中的⼀项重要技术,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特征进⾏分析,可以将地震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相,进⽽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结构和构造。

地震相分类的研究对于油⽓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程地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将对地震相分类进⾏详细阐述。

⼆、地震相的定义地震相是指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传播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包括波的传播速度、振幅、频率等。

通过对地震波的这些特征进⾏分析,可以对地下岩层的性质、结构和构造进⾏推断。

地震相分类就是将这些特征相似的地震波归为同⼀相,以便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地下岩层。

三、地震相分类的依据地震相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个⽅⾯:1.波速变化: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速度会因为岩层的性质、结构和构造的不同⽽发⽣变化。

通过对地震波速的测量和分析,可以推断出地下岩层的性质和构造,进⽽进⾏地震相分类。

2.振幅变化:地震波的振幅会受到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通过对地震波振幅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地下岩层的岩性、粒度、孔隙度等因素,进⽽进⾏地震相分类。

3.频率变化:地震波的频率会受到岩层的弹性模量和孔隙流体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地震波频率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地下岩层的弹性模量和孔隙流体性质,进⽽进⾏地震相分类。

4.波形特征: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具有不同的波形特征。

通过对地震波的波形特征进⾏分析,可以对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构造进⾏推断,进⽽进⾏地震相分类。

四、地震相分类的⽅法⽬前常⽤的地震相分类⽅法主要有以下⼏种:1.直⽅图法:将地震波的特征值(如速度、振幅、频率等)绘制成直⽅图,然后将特征值相近的波归为同⼀相。

这种⽅法简单直观,但可能会忽略掉⼀些重要的细节信息。

2.模式识别法:利⽤计算机技术对地震波进⾏⾃动分类。

这种⽅法可以处理⼤量的数据,但需要⼤量的训练样本和精确的模式识别算法。

3.神经⽹络法:利⽤神经⽹络的⾃学习能⼒对地震波进⾏分类。

这种⽅法可以处理复杂的⾮线性问题,但需要⼤量的训练时间和样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洲(续)
• 顶积层一般为弱振低连平行~亚平行反 射,岩性为粉砂、泥岩和煤层互层,代 表三角洲平原相 • 前积层呈斜交前积状向盆地中心倾斜, 具有中强振幅,连续性较好,下超于湖 (海)底面之上,砂泥岩互层组合,代 表三角洲前缘相; • 底积层为弱振、低~中连,主要为分选 均匀的泥岩组成。代表前三角洲相
扇的地震鉴别特征(续二)
• 扇的产生与生长断层有成因上的联 系,一般与生长断层伴生并沿断层 呈裙带状分布。扇体本身在发育过 程中,会产生与边界生长断层平行 或相对峙的正断层,在重力滑动作 用下,往往使沉积体构成明显的滑 动背斜。扇体上断层及滚动背斜的 产生,往往使扇体的地震相特征复 杂化,分析时应特别注意。
沙四段
孔一段
孔二段
央斜4南扇体
昌参1北扇体
图5 67.8线能量分析剖面
央5扇体
央斜4南扇体
昌参1北扇体
67.8时频分析剖面西段
扇的地震鉴别特征(续一)
• 完整的扇体一般其横向上可以分为扇根、扇中、 扇端三部分。扇根部分表现为杂乱反射;扇中 的地震特征为相对比较连续的强反射段;扇端 一般表现为较连续的弱反射。 • 走向剖面丘形体的扇根上部,常有不连续,杂 乱的弧形下凹反射,揭示辨状河道的特征;扇 中的走向剖面高度减小,范围增大,反射的连 续性相对增强,河道特征的反射较少见;扇端 部分的幅度进一步降低,范围变小,连续反射 增多,反映河道的反射更少、更弱。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测井约
底积层
顶积层
前积层
(二)扇
• 扇有许多种,如扇三角洲、冲积扇、洪 积扇、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 (海)底扇等。其中洪积扇和冲积扇纯 属陆地上山口附近的堆积,湖(海)底 扇,多指湖(海)底深处的浊积沉积。 • 扇三角洲,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等, 其地震地质特征基本类似,沉积特征的 共同点,为构造活动剧烈地区所产生的 近源水系携带物源在湖盆内的快速堆积
扇体的地震反射特征
洪积扇
近岸水下扇体
扇三角洲
近岸水下扇体
S3
C-P
古斜坡上的砾岩体:
在后期的重力等 其它外力作用下,沿 古斜坡向下滑动,内 部结构必会受到改造。
扇的地震鉴别特征
一般发育于陡峭侧的生长断层面的附近, 古地貌的山谷出口处 • 平面外形较复杂,典型呈扇形。其平面 外形受凹陷沉积区的形状影响较大。倾 向剖面外形大多呈楔形,走向剖面为典 型的丘状。 • 倾向剖面中,发散型结构较发育,有时 见明显的帚状前积结构,收敛点指向扇 根物源处。并在剖面上常见有倾角和规 模不等的多期叠置的地震特征。相邻的 两期之间往往有较明显反射连续性。
浊积体—海(湖)底扇
• 浊积体一般发育于深水安静处,它是由 一套重力整体搬运机制下产生的浊积物 依靠自身的重力在超过沉积物内部粒间 摩擦和吸附力造成的剪切应力后产生顺 坡而下的运动产物 • 较大规模的浊积体在地震剖面表现为透 镜状 • 海(湖)底峡谷出口处及前积结构活跃的 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积层和底积层上均 可能形成浊积层序。
四、特殊地质体的地震相特征
• 沉积体系是由沉积体组成的,沉 积砂体是沉积体系的骨架,又是 形成圈闭的基本单元,研究沉积 体地震特征是寻找油气的关键。 分析沉积体的地震特征,借以得 出沉积盆地内沉积体的地震相模 式
(一)三角洲
• 河流携带碎屑物进入湖(海)后在河 水或湖(海)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综 合沉积体称为三角洲. • 三角洲在倾向剖面上一般表现为斜交 前积,S形前积,S-斜交复合前积结构 • 一般的特殊结构大多见于倾向剖面, 走向剖面表现为丘形,内部见双向下 超。
振幅时间切片与相干切片的比较;展示走滑轨迹、 沼泽痕迹、河道碎片流。
沿层相干体切片上的河流相沉积
相干体切片 上的河道
河流(续)
• 规模较小的河道砂体,由于低于地 震分辨率,再加上岩性相对较纯, 往往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弱振背景 上的强振异常。若采用高分辨率剖 面,则特征较为明显。 • 河道砂体能否清晰地在地震剖面上 显示出来主要取决于河道的规模和 砂体的厚度。
特殊地质体,虽各有其地震相特征, 但也有相似的特点,如丘形反射,它 既可以是三角洲,扇的走向剖面上的 响应,也可以是浊积体、坝、岩隆, 泥丘及火山岩等的特征反射,且其内 部反射亦有相似的特点,因此地震相 分析时,必须综合应用多种信息,结 合区域地质或钻井资料
如果某盆地内不发育碳酸盐岩,则其 地震剖面上的丘形就不可能是岩隆或 岩丘;火山岩与岩隆均可具有较高的 速度,但规模较大的火山岩体常显示 重力和磁力的异常;盐岩虽然速度高 但其孔隙度较高,因而其密度较低等。 总存在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而对这 种差别的了解,就是我们前面已经提 到过的地震相分析的基础.
• 河流将大陆隆起区的剥蚀物运送到 湖(海)等沉积场所,同时它本身 也是大量沉积物淤积的场所。 • 最常见、最主要的河流包括辫状河 和曲流河。通常河流沉积可分为河 道沉积(包括河床充填,点砂坝、 边滩和心滩);河岸沉积(包括天 然堤和决口扇沉积);泛滥平原沉 积(包括漫滩和沼泽沉积)三种。
河流(续)
浊积体直接或间接的标志(续一)
• 浊积体亦可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缘。 扇根以发育补给水道为特征,规模较 大的补给水道可形成类似河道充填的 透镜状或“豆荚状”反射; • 扇中地震相表现为丘形或丘形充填; • 扇端常呈席状或小型透镜状夹在大套 泥岩中;起伏较小的扇可能表现为同 相轴增多或振幅异常。
(三)河流
湖 底 扇 特 征 剖 面
火成岩
湖底扇
湖底扇发育在盆地边缘,短轴下切谷出 口处,为丘状或发散状反射特征。
滑 塌 浊 积 岩

河 砂





基 山 砂 体 发 育 层 段
商四区
浊积体直接或间接的标志
• 地震走向、倾向剖面均表现为丘状、透 镜状,内部呈波状或杂乱反射,顶部常 见披盖反射,被上覆层上超或顶超。 • 一般均发育在相对稳定的湖底低凹处, 受海(湖)底地形控制明显。 • 倾向剖面上出现斜交前积结构的下面及 前面(向盆地方向)可能有浊积体。
火成岩体
东西向剖面 (C1293)
T2
设计井
火成岩
火成岩及相关油藏
白3 夏11
白3----夏斜55连井剖面
生物礁与生物丘
• 我国东部陆相湖盆中不同程度地发育有 碳酸岩盐,钻井揭示碳酸岩盐构造多为 生物礁和生物丘,在地貌上有相对的地 形隆起,且生物灰岩较之于相邻的泥岩 具有较高的速度,故在地震剖面上一般 均表现为能量较强的丘形反射。如黄骅 凹陷歧北地区生物丘表现为强反射丘形, 济阳凹陷的沾化凹陷钻井揭示的生物丘 表现为丘形低频强振反射,陆相的生物 礁相对海相而言,规模较小。
盐丘和泥丘
• 一般而言,盐丘有如下特征:
(1)外形呈丘状,锥状或柱状,向下 延伸很深 (2)盐丘两侧地层反射中断,四周反 射同相轴近岩体时有上翘现象,盐 丘与围岩的界面表现为强振幅,低 频较连续的地震特征,内部反射杂 乱或空白。
岩丘构造的实际地震剖面
盐丘和泥丘(续)
• (3)围绕盐丘外部常有绕射,盐丘顶部 往往产生盐溶塌陷形成小凹,且可能见 到绕射。 • (4)盐丘的速度很高,在5000米/秒左 右,常在盐丘底部出现反射速度“上提” 现象。 • 泥丘的外形特征与盐丘相仿,但规模 相对较小,且顶部极少有凹形反射,与 围岩的界面无明显的振幅异常。
(四)其他常见的沉积体和地质体
盐丘和泥丘
• 盐丘和粘土等塑性物质,在不均衡压力 作用下,向上流动,从而使上覆地层发 生上拱变形形成穹隆或背斜构造,甚至 刺穿上覆地层,形成刺穿构造。 • 盐丘和泥丘可统称为底劈构造,其形态 有圆柱形、锥形和穹隆形等。其特殊的 形态使其在地震剖面上产生特殊的地震 响应。
砂坝
• 砂坝有很多类型,如辫状河道中的 心滩,曲流河道斜坡侧的边滩(点 砂坝或曲流砂坝),也有与三角洲 有关的河口砂坝,沿岸砂坝及远离 海岸的障壁砂坝等。较大型的砂坝 其外形为丘状,底平顶凸。
火成岩
• 我国中、新生代盆地中,火成岩体相当发育,
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喷发喷溢,另一 种为侵入。 • 火山喷发构成火山锥和岩流,中心式喷发形 成锥体大、坡度陡的碎屑锥;溢流式喷发时, 熔岩发育形成熔岩锥,锥体较小且坡度较缓; • 侵入方式出现的火山岩往往形成岩墙,岩床、 岩盖等。 • 火山岩分布往往与断裂分布及其活动性有关。
• 地震剖面主要是根据河道充填反射来判 断古河道沉积的存在。这主要是因为较 大型的河道在地震资料上容易发现以及 河道砂体可以作为储层这两个主要原因。 • 规模较大的河道砂常在地震剖面上形成 不同于相邻反射的充填型地震相,顶平 底凹或顶凸底凹的透镜状,内部杂乱或 无反射,或为上超式充填反射,有时见 下伏层“上拉”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