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哲学专业论文范文

合集下载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科学与哲学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对两者关系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篇一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对哲学的不断丰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哲学的发展也制约和影响着科学的发展,两者具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对两者关系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

关键词:科学;哲学;辩证;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与哲学呈现出分离的发展状态:哲学家认为具体的科学家总是被限制在某项具体的技术研究范围内,研究总是限于很小的领域内,而哲学则是统筹整个世界;而具体的科学家则认为哲学家无所事事,一直局限于某种空想的理论当中,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而具体的某一项科学技术则能够直接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两种思想对于科学家和哲学家无疑都是有害无益的,他们没有真正的把握科学与哲学的内在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对科学与哲学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一、哲学与科学分别什么1、哲学是什么“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philosophia”,是“爱智慧”的意思,最早使用这一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

哲学即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西方的哲学最早始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判断依据是其区别于迷信,并且以理性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

后来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等进一步奠定了哲学的基础,他们提出了形而上学、知识论和伦理学问题,一直沿用至今。

“哲”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哲”或“哲人”是指善于思辨以及学问精深者。

我国的哲学起源于东周时期,代表人物为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还有法家,然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易经》一书中易经讨论了诸多的哲学问题。

科技哲学史论文(2)

科技哲学史论文(2)

科技哲学史论文(2)科技哲学史论文篇二哲学史的重担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说过“所有的西方哲学都是对柏拉图的注释。

”尽管这个说法从字面上理解是不真实的,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苏格拉底的朋友对后来哲学著作的强大影响。

汗牛充栋的著作都是来探讨他的基本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后人的影响。

完全可以这么说你不了解柏拉图,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哲学。

但是如果用影响力作为理解哲学史上人物重要性的标准,如果人们应该熟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然后再自己“搞”哲学,那么,需要对其著作进行研究的哲学家的名单中都包括谁呢?我们应该关注哪些人?阿奎那(Aquinas),笛卡儿,康德,马克思?还是贝克莱(Berkeley),休谟(Hume),穆勒(Mill)杜威(Dewey)?还有诸如布鲁诺(Bruno),费希特(Fichte),维科(Vico)费尔巴哈(Feuerbach)等被有些人认为帮助形成哲学探索本质的思想家,却被大多数专家作为哲学史上最次要的人物?如果要了解的话,对他们的著作到底要了解多深?学习者必须沉浸在“赫赫有名的大家”浩瀚的著作海洋中呢,还是对他们的各种观点熟悉一下就够了?当然深刻了解和尽可能多地弄清数千年哲学史上的不同观点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当然是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但是我们中很少人可以像畅销书《西方哲学史》作者像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那样活到97岁的高年纪等优越条件。

尽管他年纪高,对哲学前辈非常熟悉,连他也被批评对哲学家们的介绍非常肤浅(好处说)甚至是充满偏见(坏处说)。

他自己也说他能够诚实地说完全看懂了著作的哲学家只有莱布尼茨(Leibniz)一个人。

在非常真实的意义上,哲学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这个内容上。

阅读和理解被普遍认为伟大思想家行列中固定成员的相对少数的哲学家的作品,将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还不考虑关于这些作品的第二层的甚至第三层的文献所需的工夫。

(科学技术哲学优秀论文)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科学教育问题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优秀论文)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科学教育问题研究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内容提要19世纪术开始的物理学革命拉开了现代科技革命的帷幕。

以相列论和量子力学为主力的一系列革命性的科学进展为先导,现代自然科学在广度和深度上,在思想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在学科体系结构上,在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突出表现为科学技术加速朝着整体化的方向发展;科学知识呈现急剧膨胀的态势: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同益彰显;科学理论的创造过程同益显示出其建构性的特点。

面对利学技术同新月异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已深刻认识到改革传统的科学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极端重要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工作者。

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科技界的精英,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我们应该看到,时至今日我囤在许多科技领域仍难以取得重大的原创性的科技成果,这一现实严重制约了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现有的科学教育无论是在科学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在科学教育内容、课程4_拳系设置等方面都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

因此,改革我国科学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人爿是科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科学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改革成败与否首先在于深刻理解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在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丽是在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这些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而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以及我国科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教育内容的结构性、历史性、思想性,以及在以“研究为本”的思想的指导。

卜r,{=句建以基础型课程、综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适应性课程为框架的课程体系结构是体现科学教育本质,改革不合时宜的科学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科技发展的特点科学教育改革科学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结构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I{ESISAbstractTheroyolution;nPh)rsicssincethelaIe】9”centuryraisedthecurtainofrevolutionin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GuidedbyaseriesofrevolutionaryscientificdevelopmentinwhichtheTheoryofRelativityandQuantumMechanicsarethemainrole,modemnaturesciencehasshowncharactersditierentfrombeforeinrespectssuchasrangeanddepthtffresearch,thinkingmodeandstudymethvcl,subjects3,stemandframework。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科学文化哲学一方面是以作为文化的整个科学为研究对象,即“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是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篇一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纲领【内容提要】科学文化哲学一方面是以作为文化的整个科学为研究对象,即“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是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另一方面是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借鉴文化哲学研究的视角、方法等来研究科学。

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纲领主要包括三条原则:倡导科学和技术是人的事业,充分借鉴和吸收各种哲学资源,提倡综合创新的方法。

科学文化哲学将成为整合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知识社会学研究、科学的哲学研究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的一门重要学科。

【关键词】文化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哲学巴伯在其名著《科学与社会秩序》的导言中指出,“我们需要一种对科学的系统理解,我们需要一种把科学本质的这种多样性与其内在的整合性和统一性联系起来的方法,科学并不是要素与活动的杂乱无章的组合,而是一个具有凝聚性的结构,其各部分在功能上有互相存在的关系。

简言之,我们需要对科学本身有一个更科学的理解。

获得这种对科学的系统理解的一种方式,一种显而易见的但有点被忽视的方式,就是首先从根本上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社会活动,看作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

[1]对科学本身或科学本质的认识正在越来越深化。

科学真是一个万花筒,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科学,就会有不同的定义和诠释。

例如:科学作为人类精神的成果,表现为知识体系;科学作为人类创造知识的活动,表现为科学活动;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表现为社会建制;科学作为一种实践,在现代表现为第一生产力;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表现为科学方法;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表现为科学文化实践[2]和科学文化;科学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表现为科学对话,等等。

科学哲学论文

科学哲学论文

科学哲学论文科学哲学,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

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基本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科学哲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科学哲学论文篇1科学哲学中分析方法的发展变化伴随着理论的语义观的发展及其对理论的句法观的代替,科学哲学中的分析方法经历了从对科学理论的逻辑-语言分析到对理论的数学分析的转变。

在分析哲学的语言转向影响下,理论的句法观将科学理论理解为部件化的语言并认为理论应该在一阶语言为基础的句法观框架下被重述为形式化的公理系统。

与理论的句法观不同,语义观以模型概念为中心来理解科学理论,因而理论被理解为数学模型的簇;语义观的支持者们基于数学而不是元数学对科学理论给予了一个较为宽松的解释,并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哲学中的分析方法。

一、引言本文将讨论的范围限定于分析的科学哲学(analyticphilosophyofscience),并认为分析的科学哲学是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分析的科学哲学,就是说在此名义下所做的工作既是分析哲学又是科学哲学,它以逻辑经验主义为典型的代表。

通常,逻辑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第一个科学哲学学派,而同时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分析哲学家的团体。

这样,通过考察当今部分科学哲学家对早期的逻辑经验主义者所用的分析方法的批判与替代,便可看到分析方法在科学哲学中的发展演变,进而丰富对分析哲学中的分析方法的理解。

范·弗拉森(vanFraassen)在其早期的建构经验论与新近的经验论的结构主义观点中,以及萨普(FrederickSuppe)在其准实在论的科学认识论中,都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许多重要观点做出了深刻的批评。

因此,本文以范·弗拉森与萨普的相关工作为线索,讨论分析方法在科学哲学中的发展变化。

范·弗拉森在对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观点进行评论时,曾指出:尽管分析哲学的语言转向取得了确定无疑的成功,但它最终却成了科学哲学的一个负担。

精选优秀的科学哲学论文案例欣赏(共5篇)

精选优秀的科学哲学论文案例欣赏(共5篇)

精选优秀的科学哲学论文案例欣赏(共5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科学哲学方法论视域下全力打造开原现代农业的思考一、关于信念预设——苗木花卉农业的产业化之梦信念,是指未必能够证明、但却被人的头脑深信不疑的关于事物实际存在的一种预设。

它包括两个维度,一种是理想,一种是现实。

在苗木发展中,开原的苗木种植农户进行了基于致富渴望的理想预设并将其指向了现实,以苗木产业发展为基础,最终信念预设成效显著。

开原苗木发展始于1981年的靠山镇,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实现总产值亿元,占全市农业产值比例%,全市苗木花卉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苗农人均收入万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的180%。

全市苗木花卉产业经营业户达到5万户,从业人员12万人,苗木产品销售覆盖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俄罗斯、德国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经过多年发展,开原苗木已走出一条产业化之路。

二、关于理论构建——苗木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法为其研究基础,把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原理贯彻其中。

对于思辨的过程注入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与具体的思维方法,注重运用系统思维把事物联系起来看問题。

科学技术方法对于事物的研究往往按照基础分析、理论构建、实证研究、经验总结为逻辑步骤加以分析。

(一)基础分析,强调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开原有肥沃的土地,勤劳的农民,在这一基础分析之上,开原要发展苗木缺什么,缺知识支撑。

在分析基础上,开原开启了与辽宁林职院,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职院等众多院校产学研之路。

聘请省农学院、省林学院以及省市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来开原举办“产业论坛”、“现场辅导”面对面给予苗农技术培训,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和病虫害等难题。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范文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范文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范文当代对科学的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即捍卫科学的辩护,质疑科学的批判,以及省视科学的审度。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科学技术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科学技术哲学论文范文篇一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摘要]当代对科学的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即捍卫科学的辩护,质疑科学的批判,以及省视科学的审度。

为科学辩护与批判科学的倾向往往在激烈较量中趋向极端,这种畸形的局面终于导致向所谓审度立场的转换。

审度为全面、深入地认识科学提供了一条恰当路径;尤其对那些易于在两极间摇摆、迫切需要真正树立科学精神的国人,这种清醒的科学反思是当下极为合适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 B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2826(2010)02-0005-08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人们与科学技术之间,已经形成须臾不可离的亲密关系。

然而,究竟怎样看待科学和技术,并无太多的共识。

哲学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充满了误解和斗争,不仅如迦达默尔所说:“直到黑格尔和谢林去世的整整两个世纪中,哲学实际上是在对科学的自卫中被建构起来的”;[1](P5)而且在他们之后的近两个世纪,关于科学的攻防也一刻未曾停息。

怎样看待科学,或者说“关于科学的哲学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

第一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辩护。

这是科学哲学对科学反思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传统的主流观点。

何谓辩护?就是试图说明为什么科学是合理的,为什么科学知识有精确性、可预见性等优点。

举例来说,发射神州飞船,事先就能预计到飞船什么时候进入什么轨道,这是只有科学知识才能给与的。

科学之所以具有合理性,正是科学哲学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社会上会有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对待科学和科学主义,对那些批判科学、指责科学、怀疑科学的观点,这种辩护的取向将义无反顾地与之斗争,会挺身而出捍卫科学,对它们进行驳斥。

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论文

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论文

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论文科学、哲学与宗教概念是随着人类生存的扩展而一同扩展的。

从人类历史的纵向看,三者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历史上科学、哲学、宗教相互作用引起此消彼长......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论文篇一浅论科学、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论文关键词: 科学哲学宗教共生互动论文摘要:科学、哲学与宗教概念是随着人类生存的扩展而一同扩展的。

从人类历史的纵向看,三者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历史上科学、哲学、宗教相互作用引起此消彼长,现代社会里科学的机端发达使宗教只能成为一种炸主流的意识形态,然而科学的发达使现代人更无法抛开宗教的精神安慰,也更需要哲学的“思”。

科学、哲学与宗教是伴随人类始终的,三者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在人类文明的森林里放葵共处、彼此互动。

科学、哲学与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古老的三大组成部分,在古代,科学、哲学与宗教是混纯一体的,科学被包容在作为知识总汇的哲学之中,哲学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宗教的蟀女,科学、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也就无从谈起。

到了近代,首先是科学呈现出独立分化的特点,继而宗教也渐失其统治地位,然而在这个时期,人们为独立分化的成就所鼓舞,鲜有人去思考三者之间关系。

在当代,科学、哲学与宗教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整合趋势,许多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各自领域的专业问题,单纯依靠三者之一是很难解决的。

由此,科学、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思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宗教?要对科学、哲学与宗教概念作准确的界说是很困难的。

就哲学和宗教的概念而言,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宗教一直是各自领域争论的热点。

我国传统的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哲学的定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科学是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工作QQ1548927986)更多论文写作、发表辅导,如有疑问欢迎来询![摘要]当今社会,由于科学的广泛应用和极大成功,人们对科学不自觉的推崇和盲目接受,使得科学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这表现在机械自然观和科学主义的盛行;但同时。

民众与科学的距离也日益扩大,构成了文明社会的深层文化危机。

这又使得科学是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这一问题凸显出来。

究其原因,除科学的广泛应用和极大成功这一主要原因之外,还在于:首先,它来自于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即对于稳定性的渴望和对于理解的追求;其次,科学自身也对上述的心态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第三,科学哲学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科学教育和普及的简单化、通俗化也促进了科学向意识形态的转化。

[关键词]科学;意识形态;科学哲学需要首先指出,本文所说的“科学”,既是指各种具体的自然科学理论,如哥白尼的天体理论、牛顿的力学理论等,也是指由各个具体分支所组成的自然学科整体;另外,所谓的“意识形态(ideology)”则是指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信念和观念——尽管持有者对此未必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对于它的接受也未必具有合理的基础,但却仍然对于人们的行为,特别是自然观、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等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依据上述理解,对于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我们就需要与具体的科学理论作出明确的区分,因为后者的接受往往依赖于理性的辩护,包括逻辑论证与经验检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却未必具有这样的基础,而主要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但它又往往被看成是无可怀疑的,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排它性,更谈不上必要的反思与批判。

当然,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在这两者之间也存在重要的联系,或者说,事实上有一个转化的过程。

这一转化就是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

另外,作为必要的前提,我们将首先考察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在当代是否已经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一、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机械自然观与“科学主义”可以以牛顿力学为例进一步说明在具体的科学理论与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之间所存在的重要区别。

具体地说,正如人们所普遍认识到的,牛顿力学的一个重要影响在于直接导致了机械自然观的盛行,例如由“自然界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精确的时钟”这一隐喻(metaphor)就可清楚地看出。

又如林德宏先生所指出的,我们还可进一步论及牛顿力学对于人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响:“牛顿力学认为外力是克服物体惯性的动力,力的概念来源于人的体力。

牛顿力学推崇力的作用,实际上是推崇人力的作用,这是蕴含在牛顿力学中的价值观。

牛顿力学的广泛应用,就自然形成人是自然征服者的观念”。

除去上述的“认识状态”之不同外,在科学理论与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之间还存在如下的区别: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分析,我们主要是以一般民众、而非专业的科学工作者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另外,我们所主要关注的也不是如何去从事科学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而主要是科学理论的“文化价值”,例如牛顿的力学理论究竟对于一般民众的自然观、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等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对牛顿力学(更为一般地说,就是经典物理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人们基本自然观的影响做一简单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说明问题。

正如着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所指出的,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提供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隐喻:钟和云。

钟代表了规则的、有序的和可预测的系统;云表示不规则、无序而难以预测的系统。

进而,郭贵春先生的以下论述更为清楚地表明了这种“隐喻的变化”对于人们的基本自然观、乃至新的认识活动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从牛顿所创立的经典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的知识进化,本质上是对于世界本质结构理解的隐喻进化,即从‘世界是机械的’到‘世界是数学的’这样一种基础隐喻的概念性转换的发展。

……科学隐喻不断地改造着语言系统的意义内容与整体形态,同时这种改造不断被储存入认知主体的思维与知识结构,形成对于科学概念活动的建构、改造、重塑与推动,也就是说,科学隐喻所引起的科学概念是逐渐地、然而深刻地影响到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的”。

由上述实例可以引出这样的结论: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主要是作为“隐喻”发挥作用的,或者说,科学向意识形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由具体的理论逐步“凝聚”成了一种“隐喻”——由于后者相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显然较易接受,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所说的隐喻进行思考与采取行动,这样,一种科学理论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当然,并非所有的科学理论都伴随有相应的隐喻,由科学理论派生出的隐喻也未必都能对一般民众的行为方式、包括自然观与思维方式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即真正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那么,有必要对意识形态的主要特性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着名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曾明确指出了意识形态的如下一些特征,并通过科学与XX的类比指出科学在现今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说,一种“科学XX”):第一,接受的盲目性。

他指出:“人们接受科学家的宇宙论就像人们曾经接受主教和红衣主教的宇宙论那样是不加批判的”。

而科学更被赋予了绝对的真理性。

第二,绝对的排它性。

在费氏看来,科学在这一方面也与XX有很大的类似:“科学家和所有理性主义者的行为很像在他们之前的罗马教庭的行为:他们谴责不同寻常的离奇观点是异教徒的迷信,……给了他们权力,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压制异教思想,并以他们自己的‘开明’哲学取而代之”。

这也就是说,除科学外,其它的一切都是谬论。

费氏还进一步指出,就科学的排它性而言我们也可看到明显的不合理性:“理性主义者不能合理地把神话和古代的传统从XX政体的基本结构中排斥出去。

然而,他们却用许多他们认为是论证并用论证的形式予以表述的诡辩、强制手段和独断见解来排斥它们”;尤其是,“诉诸于真理和合理性是为了产生修辞效果而没有客观的内容”。

由此可见,按照费耶阿本德的观点,不仅科学在当代已经蜕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我们更要对此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这也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者”(或者说,“科学的社会一文化批判者”)的一个普遍立场,他们认为科学在当前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社会霸权,即所谓的“唯科学主义”,我们对此需要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例如,以下就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爱丁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学者巴恩斯在对意识形态作出总结时所采取的基本立场:第一,意识形态必须履行某种社会功能,或者与某个社会群体的利益相一致。

第二,这些主X必定要么是假的、不完备的或理由不充分的,要么是以某种其他方式与理性或实在不相符的。

第三,综合而言。

意识形态是被社会因素扭曲或受到它们有害影响的思想。

无论费耶阿本德还是巴恩斯的上述论点,显然都不能看成是完全正确的;但在笔者看来,他们又的确为我们更为自觉地去认识科学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提供了直接的启示。

具体来说,现代人普遍持有这样一种心态或价值取向,即对科学持有十分推崇的态度。

正如美国学者列维特(Levitt)指出的:“绝大多数的民意测验告诉我们,科学家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和爱慕。

在所有的职业中,科学家几乎是最受公众尊重的职业之首。

……这种尊重是建立在依然有力的对科学的认识之上,即科学是技术和医药的根本,是使我们生活更加舒适、安全和娱乐的一切技术产品的最终源泉”。

从而,“称任何自封的知识为‘非科学的’,就是轻视这些知识;一个假设如果没有得到科学上的保证,就应构成对它自己的反对”。

后者就是导致以下现象的一个直接原因:在现代社会中种种邪教或现代迷信往往都给自己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它们“假装继承了科学的遗产,并且操持着充满科学术语的语言”。

当然,人们对于科学的崇敬主要是由于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与极大成功。

这就正如着名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指出的:“到处存在的,包含科学原理的机器和服务项目必然迫使人们产生一种不同于先前时代的科学意识”。

但从总体上说,我们在其中又可看到很大的盲目性。

比如,作为科学广泛影响的一个明显例证,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中就曾存在过所谓的“科学化运动”,即希望将科学方法推广应用于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尽管后者与对于科学的普遍推崇相比应当说代表了一种更为自觉的努力,但是,如果我们未能对科学方法的适用性作出深入的分析,特别是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所存在的重要区别,那么,对于科学方法的盲目推崇也就不能看成是一种完全合理的行为。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上述的分析从一个角度揭示了现代社会(或者说,“科学文化”)中所潜在的一种内在危机:尽管科学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构成鲜明对照的却是广大民众对科学越来越具有陌生感:“他们生活在一个日益人为的世界中,却逐渐地越来越不认识制约着自己生活的机制。

说到底,在干旱或疾病等自然现象面前一筹莫展、一无所知的野蛮人和在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和科学化战争等人为灾难面前无能为力的现代人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他们两者都面对着不可知的可怕灾难,而又无法理解它们”。

又如列维特指出的:“当科学知识摆在外行面前的时候,它根本就不是科学知识,毋宁说,这是某种被某一特殊阶层的命令强加的东西。

”这也就是说,“要那些具有有限科学背景的人来接受它,那不仅需要服从权威,还需要信仰的跳跃。

否则,深奥的科学看起来与反科学或伪科学的假设的故事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科学与一般民众的直接对抗就不可避免了。

这事实上也就是在当代西方何以会出现“反科学思潮”盛行的一个直接原因。

其次,尽管在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固定的联系,但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事实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科学的社会功能正经历着重要的实质性变化。

正如人们普遍认为的。

科学在历史上所主要发挥的是革命性的作用:“这种激进的倾向一直是英美科学的特征”。

例如,就社会的XX化进程而言,科学显然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同盟军。

但是,由于在今天科学与一般民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事实上已成为了“精英统治”的一个重要支持——这样,在很多人看来,我们不得不引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统治工具,并且与社会的XX化形成了直接冲突。

从上述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明确肯定:尽管费耶阿本德等人关于科学在现今已经蜕化为一种“现代XX”的论述有些耸人听闻,但又确实可以起到“解毒剂”的作用。

这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增强自身在这一方面的自觉性,从而切实防止“将科学变成现代民族国家中的世俗XX”。

总之,以上分析清楚地表明了深入研究以下问题的重要性:科学是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二、科学是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哈贝马斯指出,当代科学技术已取得了合法的统治地位,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个中原因是其具有了意识形态功能,甚至其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但科学究竟是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呢?除去上面提到的科学的广泛应用与极大成功这一主要原因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一文化以及科学本身的性质等方面去作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