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第三课时》教案4
《原子的结构》第三课时教案

《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核心素养】通过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中第三课时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是原子结构的一部分,它使原子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本课时是从量的角度,继续构建微观与宏观的联系,继续形成微粒观。
同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深刻理解也是后续的定量研究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
通过学习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体会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要用特定的标准,简化用宏观的单位进行计量带来的复杂,进而感悟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水分子的引领下进入了物质的微观世界,已经建立了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并且知道原子质量很小,这是本课时的知识基础。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原子质量到底有多小”、“怎么表示这么小的质量”、“用常见的方法行不行”等潜在疑问,这是本课时的生发点。
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微观粒子的计量,而相对原子质量又比较抽象,对一般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学设计思想】1.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从学生已有的原子结构的知识入手,引领学生根据原子结构分析、猜测原子质量的大小,再根据原子的实际质量比较原子质量的大小,最后通过相对原子质量比较原子质量的大小。
通过几次有针对性的比较,让学生建立起原子、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联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重视科学观念的形成。
通过学习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把原子与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体会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要用特定的标准,从而简化用宏观的单位进行计量带来的复杂,进而感悟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
【教学目标】1.能应用概念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3.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三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4.1.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课时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深入研究两个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通过该课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同主族元素性质有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常见的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研究来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知道金属和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更加注重概念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核心教学活动凸现了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更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够给出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学生也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能够明确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金属钠和非金属氯的基本性质。
但是,学生没有清晰的元素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能将周期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性质相联系。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的简单模型,为今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探讨-总结的教学环节,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评价目标】1.通过对碱金属及卤族元素性质递变性的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和定量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影响化学性质的分析及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位-构-性”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3课时)

可以准确地测出它们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 及运行的速度; 可以描画它们的运动轨迹。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⑴ 核外电子质量小(只有9.11×10-31 kg),运动空间 小(相对于宏观物体而言),运动速率大(近光速)。
⑵无确定的轨道,无法描述其运动轨迹。 ⑶无法计算电子在某一刻所在的位置,只能指出 其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的多少(概率)。
用光谱仪测定氢气放电管发射的氢的发射光谱
特征:暗背景,
亮线, 线状不连续
锂、氦、汞的发射光谱 特征汞的吸收光谱
原子光谱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 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 谱,总称原子光谱。
锂、氦、汞的发射光谱
锂、氦、汞的吸收光谱
①③⑤ 下图是锂、氦、汞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其中图_______是 ②④⑥ 原子由基态转化为激发态时的吸收光谱,图_______是原子由 激发态转化为基态时的发射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上的特 征谱线不同,请在下图中用线段将同种元素的吸收光谱和发射 光谱连接。
五、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思考: 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
课堂练习
1、当镁原子由1s22s22p63s2 →1s22s22p63p2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A.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中吸收能量 B.镁原子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这一过程中释放能量 C.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中释放能量 D.镁原子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这一过程中吸收能量
2、判断下列表达是正确还是错误? (1) 1s22s2 2p63s2 3p63d54s2 属于激发态
(2) 1s22s2 2p63d1 属于激发态
构造原理: 1s;2s ; 2p 3s ; 3p 4s ;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3.2原子结构第三课时离子的形成-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每个铝离子带三 个单位正电荷
3 Al3+
▲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 离子的个数
【练习】写出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2Mg2+右上角的“2”表示 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
前面的“2”表示 2个镁离子
。
3. 离子符号的意义
Al3+ 表示铝离子或1个铝离子
【练习】写出下列化学符号的含义 (1)K+表示 钾离子 或 1个钾离子, (2)O2-表示 氧离子 或 1个氧离子。
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原子、哪些是离子?
+13 2 8
阳离子
+17 2 8 7 +17 2 8 8 +8 2 8
原子
阴离子
阴离子
+2 2
原子
随堂训练
1.根据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用微粒的序号填空: (1)①粒子的名称是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
17 17
12 10 18 18
11 11
17 18
= A.表示原子的是①③④ 质子数 电子数 < B.表示阴离子的是③⑤ 质子数 电子数
原子的结构教案导入

原子的结构教案导入原子的结构教案导入【篇一:原子的结构教案】《原子的结构》讲课教案怀远荆涂学校贾义兵课题2原子的构成[设计思路]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利用科学探究的教学实施和评价办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同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循善诱,全面提升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为学生进一步地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和为解决化学计算打下基础。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教学难点1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学生分析]本课题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以下途径突破难点: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思维,逐步养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鲁科版选修三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鲁科版选修三教案
1. 概述
本教案通过鲁科版选修三的相关内容,介绍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 原子结构
2.1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
学生需要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即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不断运动。
2.2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和作用
本部分介绍了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和作用,如质子数和质量数的概念,以及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轨道等。
2.3 原子的量子结构
学生需要理解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如波粒二象性、波长、频率等,以及原子的能级、光谱等。
3. 元素性质
3.1 元素周期表
本部分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主族、副族、金属、非金属等概念。
3.2 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生需要理解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负性等,以及元素的化合价、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等。
3.3 元素周期律和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本部分介绍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周期表分类,以及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4. 总结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应该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巩固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 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出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师:同学们,决定这千变万化世界最基本的微粒是什么呢?生:原子师:对,现在我们一起回答有关原子的几个小问题。
回忆:1.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2. 原子能否再分呢?原子如何构成?3. 原子核的构成如何?4. 质子、中子、电子的特点如何?【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师:这节课的内容有三部分:1、原子的诞生2、能层与能级3、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一原子的诞生师:现在在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目前我们已发现90多种天然元素,请问它们是怎么诞生的?生:氢、氦原子通过核聚变逐步熔合而成。
【小结】宇宙大爆炸促使氢、氦原子合成其它原子!师:这些原子的结构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几代科学家的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吏。
【展示】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发展史:1805年道尔顿的原子模型: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1904年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正电荷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1911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二能层与能级1、什么是能层?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2、每一能层容纳最多电子数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M N O P Q 、、、容纳最多电子数2 8 1832 5、、、、、、、、、【小结】: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人教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教案:第1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分钟练习1学生通过书写Li、Be、B的原子轨道表示式,巩固泡利原理和
轨道表示式书写
1分钟发现问题2学生思考基态C原子轨道表示式的可能书写方法。
1分钟知识讲授2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介绍洪特规则。
4分钟练习2学生通过书写7~24号元素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式书写。
教师根据学生对Cr元素轨道表示式的书写,简介洪特规则特例。
1分钟练习3学生通过书写Cu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
式书写。
2分钟知识讲授3教师通过以上核外电子的排布,给出能量最低原理的定义。
1分钟小结学生整理归纳电子在原子轨道排布的三原则。
4分钟思考与练习学生通过讨论问题,运用电子排布三原则分析综合问题。
1分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
同时提出新的问
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出下一节内容。
环节二环节三通过学生活动诊断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系结构的联系,落实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族、分区的划分
了解化合价与族的关系,过渡元素的特点
【元素周期表的未来】
通过学生活动展望元素周期表远景图,预测119号元素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来诊断学生对于构造原理和元素周期表关系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一电离能变化的一般规律,找到其与电子排布的联系
【电离能与化合价的联系】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逐级电离能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将此作为诊断学生的活动
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5倍;______
(3)C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1/4;________
(4)D元素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数的5倍,其质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
【练习2】在1—20的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的元素共有()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个。
3.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个(K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个),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知识点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
1.请画出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①K
②Na+
③F-
2.核外电子数为10的微粒:
①分子
②阳离子
③阴离子
【练习1】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元素符号并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第三课时》教案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以及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决问题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教师二次备课栏
知识点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规律
1.电子总是最先排布在的电子层,而后逐渐排布在能量高的电子层上。
【练习5】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最外层只有1个或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B.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原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C.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D.17号元素的原子容易获得1个电子,14号元素的原子容易失电子
【练习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3种B.4种C.5种D.6种
【练习3】已知元素X、Y的核电荷数分别是a和b,它们的离子Xm+和Y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a = b+m+nB、a=b-m+n
C、a=b+m-nD、a=b-m-n
【练习4】有aXn-和bYm+两种简单离子(a、b均小于18),已知aXn-比bYm+多2个电子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②当y=8时,粒子可能为(填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y=1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水溶液与y
=3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A.两种微粒,若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电子层数相同的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相同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两原子,如果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练习7】X和Y是原子序数小于18的元素,X原子比Y原子多1个电子层;X原子的最外层中只有1个电子;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层中有7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
【练习8】A元素原子的L层比B元素原子的L层少3个电子,B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比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多5个,则A与B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A2B3B.BA2C. AB4D.B3A2
【练习9】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试回答:
①当x-y=10时,该粒子为__________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①X一定是含3个电子层的元素
②a-b+n+m等于10或16
③Y是质子数不大于5的元素
④Y不可能是含有2个电子层的元素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知识点三: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1、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2、任何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有使其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金属元素一般较电子只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原子一般较易得到或共用电子,可显正价或负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