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绪论1.什么是天气和气候?什么是天气学和气候学?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研究天气及其演变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状态, 它既包括平均状态, 也包括极端状态。
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为气候学。
2.小气候和小气候学的定义。
由于人类活动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绝大部分在紧靠下垫面附近的空气层中进行, 而这个气层的气候主要决定于下垫面(也称为作用面)状况和特性。
因此把在局部地区范围内作用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近地气层气候称为小气候。
并把研究小气候的学科从气候学中分出, 称为小气候学。
第一章大气1.干洁空气的定义是什么?主要成分有哪些?这些主要成分在大气中的来源、分布和作用是什么?(主要是氮、氧、臭氧、二氧化碳)大气中, 除了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 称为干洁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约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
氮是大气中最多的气体, 它能起冲淡氧, 使氧化作用不致过于激烈的作用。
有的植物通过菌根的作用, 可直接将大气中的氮改造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养料。
氧是大气中次多的气体, 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必需的。
氧还决定着有机物的燃烧、腐烂和分解过程, 以及影响到在大气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过程。
臭氧是氧分子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为氧原子, 然后又与氧分子化合而成。
它在大气中含量极少, 分布也不均匀。
在近地层中臭氧很少且不稳定。
从10km高度开始逐渐增多, 在20km到30km高度处达到最大值, 再往上, 臭氧含量又逐渐减少, 到55-60km高度上就极少了。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使臭氧层增暖, 影响到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
同时, 也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有机物的腐烂分解和生物的呼吸作用。
这些作用集中在大气底层, 因此二氧化碳分布在大气底层20km的气层内。
气象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2、大气的结构,垂直分层,组成,对流层的特征、厚度,气温直减率大气垂直分层:散逸层、热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大气组成::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干洁大气(即干空气)。
对流层的特征:①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空气具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③集中了大约3/4的大气质量;④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量;⑤水平方向上各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⑥地面所观测到的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打雷、闪电、冰雹、台风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内。
对流层厚度:空间上:随纬度增加,厚度降低;低纬地区:平均厚度为17~18km ;中纬地区:平均为10~12km ; 高纬地区:平均为8~9km ;时间上:夏季>冬季。
气温直减率:描述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常用垂直温度梯度概念,并规定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为正值。
故简称气温直减率,用{ EMBED Equation.KSEE3 \* MERGEFORMA T | 表示:§3、主要气象要素的概念和单位,表示湿度概念的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饱和差、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的概念1、水汽压(e ):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一部分压力。
单位:百帕(hPa )(1)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反映空气的最大水汽的容纳能力。
(2)实际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未饱和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计算公式:2.、绝对湿度(水汽密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也就是水汽密度。
单位:g/m3 公式:相对湿度(RH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样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单位:g/m3 公式:RH= *100%,反映空气的潮湿程度,表示空气距饱和状态远近的程度。
饱和差(d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单位:百帕(hPa )公式:d= d=0,饱和 d >0,未饱和 d <0,过饱和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温度,从而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温。
气象学复习资料

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
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表示。
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
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
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ρRT)(其中R=R*/md) 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
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
Tv=T+W/6。
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
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3、从大气组成推导大气摩尔质量u=?大气是混合气体,大气摩尔质量也就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4、体积相同、P和T相同的干湿空气重量是否一样?干空气状态方程为:湿空气状态方程为:在T,V,P相同的情况下:,得出V相同,所以5、P=1010hPa,e=10hPa,t=27 ℃,求Tv(虚温)。
Tv=(1+0.378e/p)T= 301.12286、当气温为25 ℃,气压为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气象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天气: 是指一地短时的大气状态。
2、气候:是指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大气的多年统计状态,它既包括多年的统计状况,也包括少数年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
3、气象要素: 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物理量4、太阳常数: 在大气上界,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 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大气透明系数: 是指太阳辐射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辐射通量密度与透过前的辐射通量密度之比。
7、大气质量: 通常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厚度的比值来表示。
8、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9、地面净辐射: 地面辐射能得总收入和总支出之差值称为地面净辐射。
辐射通量老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0、可照时间,大阳中心,从出现在一地的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直射光在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条件下照射地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可照时间,亦称可照时数或昼长。
12、日照时间:一天中太阳光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
13、热容量: 单位体积物质温度每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
14.导热率: 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的热量,1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16、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17、Y气温垂直梯度: 高度每相整100m,两端气温的差值。
18、Ym(湿绝热直减率): 湿绝热过程中,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气温的差值。
19、Yd(干绝热直减率): 干绝热过程中,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气温的差值。
20、积温: 一段时间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21、有效积温: 作物在某时间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22、活动积温: 作物在菜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23.空气湿度: 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或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气象学复习资料绪论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1、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
3、气候: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
4、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5、农业气象学: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1)研究与农业相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6、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重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有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7、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8、干洁空气:干洁空气是气体的混合物,主要气体是氮(N2,容积78.09%),氧(O2,容积20.95%),氩(Ar ,容积0.93%),还有不定的二氧化碳(CO2,平均容积0.03%),臭氧(O3)和各种氮的氧化物,此外,还含有很少量的氦、氖、氩、氪、氢等。
9、大气污染: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某些物质(如粉尘微粒、各种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卤化物、有机化合物等)进入大气,使大气的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或危害各种生物的生存,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设备、建筑物等的现象。
10、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在气象学和生物学上有何意义?二氧化碳:由于大气中的CO2能强烈地吸收红外线,使地面放射的红外辐射中的很大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的温度因之升高或使降温速度减慢,因而大气向地面放射的红外辐射增多,地面的平均温度因此而升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臭氧:①可以吸收掉过多的太阳紫外辐射,不致太多的紫外线到达地面对生物构成伤害,又能透过少许的紫外线杀灭地面对动植物有害的一些病菌。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天气、气候、天灾等各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气象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参考。
1. 大气层的构成及特征: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围层四个部分。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部分,也是天气发生的主要区域。
平流层则较为稳定,不易出现大气运动。
2. 气压和海拔高度的关系: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大气的密度和气压都会逐渐减小。
3. 湿度的测量和计算:湿度通常可以用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实际水汽含量与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比值,露点温度则是指当空气冷却至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4. 大气的运动和风的产生:大气的运动主要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
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可以形成风,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气压差、地转偏向力和地形等多种因素。
5. 暴雨和雷电的成因:暴雨通常发生在气压低、湿度高、温度适中的环境下,而雷电则是由云内的正负电荷分离所引起的。
6.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防范方法: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冰雹、洪水等多种类型,防范方法包括做好气象预报和监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措施。
以上只是气象学的部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复习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提高应对天气变化和灾害的能力。
气象学复习资料

1太阳系数:在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So=1382w/㎡2相对湿度: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3梯度风:指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质点作曲线除了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4气候:某一地方地球大气的温度,降水,气压,风,湿度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率,以及它们以年为周期的振动5地面净辐射: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辐射之差,也称地面辐射差额6低气压:指与等压面下凹部分相应的是由一组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增称为低压,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减称为高压,7气压梯度力:由于空间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于空气体上的力8霜期:指从秋季的初霜日期到春季的终霜日期间的持续日期9分子散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散向四面八方,称为散射10三基点温度: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界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上限温度)11小气候:指在具有相同的大气特点的范围内,在局部地区由于下垫面性质不一致,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12大气活动中心:指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使有完整向气压地分裂为一个个范围较大的高低压区,它们决定大气的活动和水热交换,对天气和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13天气: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及其变化总称是这一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现出的大气物理状况14土壤定容热容量:土壤热容量又称土壤容积热容量。
是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升高l℃所需要的热能。
15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光谱中可被绿色植物的质体色素吸收、转化并用于合成有机物质的一定波段的辐射能。
16活动积温:某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17降水量: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 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
气象学复习资料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气象学复习思考题纲第一章引论一、简答题:1、气候和天气有什么不同?天气: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成为天气气候: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状态,既包括平均状态又包括极端状态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各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大气垂直分层依据:大气温度和水气铅直分布,大气扰动的程度,电离现象等各层特点: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上升100m 降低0.65 度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平流层:平流层下层层,气温虽高度不变或略有上升;25-30KM ,气温升高较快;空气潜质运动远比对流层弱,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天气晴好,适宜飞机飞行水汽、尘埃含量极少,基本无云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又迅速降低。
出现铅直运动顶部逆温热成层:(热层、暖层、电离层)空气稀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随高度增加气温迅速升高极光现象外层:温度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快地球引力小,因而大气质点不断向星级空间散逸。
3、气温之间率的定义。
气温直减率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分别表示什么?气温垂直递减率( γ) :在垂直方向每变化100m 气温的变化值。
γ>0: 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γ<0: 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种气层称为逆温层;γ=0: 表示气温随高度不变,这种气层称为等温层。
二、名词解释:气温直减率:在垂直方向每变化100M 气温的变化值。
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达到最大含量时的水汽压力。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露点: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时,且气压一定时,使气温降低到达水汽饱和时的温度。
饱和差: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之差。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或冰晶混合的聚合体。
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的厚度。
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称为降水。
三、计算题:4、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与温度有何关系?E0(0℃时饱和水汽压) =6.1h Pa ;t 为蒸发面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2.二氧化碳(CO2):时间变化:a) 白天、晴天、夏季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黑夜、阴天、冬季。
b) 工业革命前小于工业革命后。
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垂直:0~20km,含量最高;20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少。
CO2的日变化(diurnal variation):主要取决于光合作用白天午后达最低值,日出前后达最高值CO2的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 :秋季达最低值,春季达最大值CO2的长期变化(long-term change) :由于人类活动,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升高。
在十七世纪工业革命前,全球平均大约为280ppm,但现在则高达380ppm.3.水汽的分布规律: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特点:是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相变的物质,因此它是天气变化的最重要的角色;是自然界潜热最大的物质。
4.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段时间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①天气是短期过程,气候是长期过程②天气系统简单,气候系统庞杂5.大气的铅直运动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并考虑大气的垂直运动情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①主要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
②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平均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5℃。
)③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④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对流层顶~55km)特点:①25km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3℃)。
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顶部气温可降至-83℃以下。
②空气有强烈的垂直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
热成层{(热层、暖层、电离层)中间层顶~800km}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②空气质点在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产生电离现象。
散逸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很少变化。
②空气质点的运动速度很快,受到的地球引力很小,可逃逸到星际空间。
示意图:第二章1.大气质量(m):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
大气逆辐射(Ea):大气辐射中传向地面的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E0):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地面净辐射(B):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B)。
也称地面净辐射。
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方式:① 吸收作用 主要的吸收成分:氧、臭氧、水汽和CO 2②散射作用: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③反射作用:云量愈多,云层愈厚,反射愈强。
3.太阳辐射光谱的分类及对植物的作用:①紫外辐射 波长《290nm 的短紫外线对生物有伤害作用;0.32-0.4nm 对植物有定型。
着色的作用,是花青素物质形成的重要光源。
②可见光辐射 波长为670-760nm 的红橙光谱区是叶绿素吸收最强的光谱带,是红光光谱区的最强光合活性的光谱带,即光合作用活性强,效率高;加快了植物开花过程和光周期过程。
波长为400-510nm 的蓝紫光谱区,是一个强的叶16k-3℃-113℃—-83℃ 500km2000K绿素吸收带和黄色素吸收带,又是可见光中强的光合作用活性光谱带。
波长为495-595nm的黄绿光谱区,是低光和效率和无特殊意义的光谱区,是一个弱活性带,叶片吸收很少,几乎被绿色植物反射,光合作用活性最弱。
③红外辐射波长》1000nm的远红外辐射,对植物无特殊效应,一旦被植物吸收,立即转化成热能而不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
波长1000-710nm的近红外辐射和红光辐射,对植物细胞有伸长作用;红外线对作物萌芽和生长有刺激作用,小的空气分子,则辐射的波长愈短,散射得愈强。
其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对比关系是:对于一定大小的分子来说,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称为分子散射,也叫蕾利散射。
粗粒散射: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的直径比波长大一些的质点,辐射虽然也要被散射,但这种散射是没有选择性的,即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地被散射。
这种散射称粗粒散射,也称米散射。
区别:分子散射具有选择性、对称性。
辐射波长愈短,受到质点的散射作用愈强。
粗粒散射无选择性和对称性。
散射与波长无关,对各波长的散射能力相同。
5.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阳伞效应:大气中微尘和二氧化碳的增加,犹如在阳光下撑了一把伞,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这种现象称之为大气阳伞效应。
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第三章1.逆温: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2.地温,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为什么?白天日出后地面开始得热多于失热,土壤中有热量不断贮存,温度上升。
到12时左右地面贮存热量虽很多,但不是最多,地温也不是最高。
12时以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与通过其他方式所得的热量之和,仍比支出的热量多,地面贮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
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就会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和随着地面其他方式失热的增多,地面积累热量由正值变为负值,这时地面温度就开始下降。
于是地面最高温度就出现在地面热量收支平衡的时刻。
这个时刻通常出现在午后13时左右。
大气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也跟着升温,而大气吸收还需要一些时间,所以大气的最高值也出现在午后。
1.降水如何划分(一).按降水形态分常见的降水有以下四种:雨: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雪: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冰晶霰: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雹:从积雨云中降落的、由透明和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的球状冰粒。
(二)按降水性质分类连续性降水:时间长,强度变化小,范围大间歇性降水:时大时小,时降时止,变化慢阵性降水: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小,分布不均毛毛雨状降水:雨滴小,强度弱分类(上升气流成因)对流雨气旋雨(锋面雨)台风雨我国降水量60%属于气旋雨(锋面雨)我国气旋雨(锋面雨)的分布规律:夏半年多,东南半壁受影响大,低纬度受影响时间长。
2.为什么迎风坡多降水迎风破比背风坡多雨是由于风将含有水汽的空气吹到迎风坡处,空气顺着山坡向上运动,距离地面越高,温度越低,水汽的饱和度就越低,随着水汽饱和度的降低,降水也随之发生,所以迎风坡就会出现降水;等含有水汽的空气翻越过山体到达背风坡后,会顺着山坡向下运动,此过程中温度又会升高,水汽的饱和度会变大,因此在背风坡就不容易产生降水。
所以迎风坡比较湿润,背风坡相对比较干燥。
3.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赤道降水最多,中纬次多,两极最少1.4个力怎样作用于空气,特点;哪几个力平衡形成什么风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原动力,在空气运动之前产生。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有以下性质:(1) 只是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静止时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与运动方向垂直,在北半球指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在南半球指向运动方向的左方;(3)大小与风速及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在风速相同的情况下,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赤道上的地转偏向力等于零。
(4)只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速率的大小。
③惯性离心力方向与空气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并自路径曲线的曲率中心指向外缘。
一般都不考虑,只有在空气运动速度很大而曲率半径很小的时候考虑。
④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成正比,一般与风速的方向相反,其大小为:R=-kv⑴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
风压定律:在北半球,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南半球相反。
⑵梯度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力达到平衡时的风。
风压定律:在北半球,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南半球相反。
2.气压场的基本形式1)低气压(低压、气旋):三维空间上的大尺度涡旋,同一高度上,其中心气压比四周低,形如盆地。
对应的天气不好。
范围:最外围闭合等压线直径表示。
平均1000km,大的3000km。
强度:中心气压值表示,气压越低,强度越强。
2)低压槽(简称槽):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在槽中各等压线曲率最大的点的连线称为槽线,如狭长山谷。
对应天气不好,多雨。
3)高气压(高压、反气旋):是三维空间上的大尺度涡旋,同一高度上,其中心气压比四周高。
空间等压面形如山丘。
对应的天气好。
范围:最外围闭合等压线直径表示。
直径2000-4000km,大的反气旋可以和最大的大陆或海洋相比,如冬季亚洲大陆的反气旋,往往占据整个亚洲大陆的四分之三。
强度:中心气压表示,气压越高,强度越强。
4)高压脊(简称脊):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在脊中等压线曲率最大的点的连线称为脊线。
形如狭长山脊。
对应天气好。
5)鞍形气压区(简称鞍):是由两个高压区和两个低压区相对组成的中间区域,形如马鞍。
对应天气多变。
3.三圈环流形成的过程,所形成的气压带,风带;地面的风向偏转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若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 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
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
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 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
这样在赤道与30°N 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
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
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 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