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诗歌概要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1.祖国颂: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2.英雄颂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3.建设新生活之歌●“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借鉴。
●不足●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第二章 十七年诗歌创作

主席走遍全国
• • • • “主席走遍全国, 山也乐来水也乐。 峨嵋举手献宝, 黄河摇尾唱歌。 • • • • 主席走遍全国, 工也乐来农也乐。 粮山棉山冲天, 钢水铁水成河。”
我来了
• • • • • •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妹挑担子紧紧追》 “情哥挑堤快如飞, 妹挑担子紧紧追, 就是飞进白云里, 也要拚命赶上你。”
《月宫装上电话机》
• • • • • • • • 月宫装上电话机, 嫦娥悄声问织女。 听说人间大跃进, 可有心思下凡去? 织女含笑把话提, 我与牛郎早商议。 我去纱厂当女工, 他去学开拖拉机。
《问姑娘》
(二)新民歌运动的评价
•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 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是五十 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 国》 •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 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志。如 《我来了》;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 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产一样,使 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 质量。 《小篷船 》 下一页
• • • • • • 1.代表作品: 1.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艾青的《礁石》 养花人的梦》 艾青的《礁石》和《养花人的梦》、 流沙河《草木篇》 流沙河《草木篇》、 公刘的《禽兽篇》、 公刘的《禽兽篇》 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
我 们 生 活 在 这 样 的 时 代 , 太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 又名巫咸,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 又名巫咸,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朝鲜战争爆发,一些诗人奔赴前线,反映这场战 争,歌颂志愿军英雄。像张永枚《骑马挎枪走天下》,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 |祖国我的亲娘!|我看见你正在|向你膝下的儿子招 手。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但还是不够快呀! |我的车呀!|你为什么这么慢|一点也不懂得|儿女的 心肠。
妈妈 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 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 慢慢地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一起走
一、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
(一)、建国初期的诗歌(1949—1957)
1、建国初诗歌的转型。建国初期,作家或者来 自解放区或者来自国统区,但他们都面临一个转型。
1949年以后,具有农民色彩的思想文化、审美 趣味开始取代“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和 趣味,成为新中国的主流文化。
(3)诗的想象方式和抒情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 有的诗都在不断重复少数几个意象,像:红旗、红日、 烈火、青松、暴风雨、至于党、人民、祖国那就不要 说了。
二、十七年诗歌的主要特点
(一)颂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颂歌是以歌颂作为诗歌的主题。但也有一些好 诗,是那种主题明朗,格调健康向上的作品。
艾青有一首小诗《伞》:
1949-1957年这段时间,当代诗歌已经经历了一 场深刻的变革。来自国统区的诗人很多已经退出文坛。 此期诗坛上的主将,主要是来自解放区诗人和建国后 成长起来的诗人,像李瑛、未央、张永枚等。这些人 虽然各种身份的都有,但还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 大跃进以后,完全由工农兵组成的庞大诗人队伍进入 诗坛,占据半壁江山,成了诗坛的主力军。像王老九、 孙友田、刘章等。
老诗人穆旦的《葬歌》:“你可是永别了,我的朋 友?/我的阴影,我过去的自己?/天空这样蓝,日光这 样温暖,/在鸟的歌声中我想到了你。”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 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 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 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 年代的诗坛。
第1讲 十七年诗歌

第一节 颂歌与战歌的时代--十七年诗歌概况
1 新诗的传统与选择Fra bibliotek A、从五四到四十年代后期的现代新诗
五四奠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
义-意象派。 自由体,格律体,民歌体。 四十年代:艾青与袁水拍。七月派与九叶派。李季与 阮章竞。墙头诗、朗诵诗与快板诗。卞之琳、冯至的 十四行诗。 对现代新诗传统的选择。 B、对世界诗歌艺术的选择 对现代诗歌的拒绝和封闭 马雅可夫斯基和伊萨科夫斯基的影响
回避,批判精神的阙如 代表诗人:郭小川与蔡其矫
流沙河与艾青
3诗歌艺术道路的探索和曲折
A 抒情与叙事的调谐 描摹时代风云与叙事诗的大量出现。
融抒情于叙事的努力。《将军三部曲》 B 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古典加民歌的创作方向
新格律诗的定型。
民歌风。 新赋体。 自由体的坚守。 C抒情方式的寻找。 情与景。哲理和意境。宏大主题和象征。
第一讲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孟庆澍
解放后诗坛的变化
诗歌的作用,表达个人和群体的情绪,“时代的轻
骑兵”与“晴雨表”。 50-60年代的大陆诗坛,颂歌与战歌交织。 诗人阵容:新诗人的出现;著名诗人有新作;一些 诗人受到批判。 题材和风格的变化:出现了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 动。 长篇叙事诗:出现了一批“三部曲”式的作品,如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李季的《杨高传》、田间 的《赶车传》。
哨所鸡啼
是云?是雾?是烟? 裹着苍茫的港湾; 是烟?是云?是雾? 压着港湾的高山。 嗬!是我们哨所的雄鸡,
声声啼破宁静的港湾!
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 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 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降临, 霎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 莫非是学习了战士的性格, 所以才如此豪迈、庄严? 也许因为是战士的伙伴, 所以才唱出了士兵的情感!
17年诗歌

胡风《时间开始了》
全诗分5章: 第一章《欢乐颂》 第二章《光荣赞》 第三章《青春曲》 第四章《安魂曲》(《英雄谱》) 第五章《又一个欢乐颂》
1、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期望。 2、诗人的个体意识,包括站在民众立场上 的个体意识非常强烈。 3、对旧中国现实的揭示 。 4、小我通向大我的时代欢乐颂。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D、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P57-59)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 《阿诗玛》(彝族)、《嘎达梅林》(蒙古 族)、《格萨尔王传》(藏族)长诗,李季 《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 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 兰》、臧克家《李大钊》等。
由于与新中国的文艺规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 诗人在建国后相继选择退出文坛。
“七月”派诗人。主要以胡风编辑的“七月”为中 心,形成的一个创作流派,由于胡风在40年代后 期就受到批判,这派诗人也逐渐不敢创作。A: 唯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 对抗题材决定论。
这些诗人并非自愿停止歌唱,“他们也渴望能拥 抱历史的生活,在伟大的历史光辉里奉献我们渺 小的工作”,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却因自己的诗歌 主张与时代的文艺规范相冲突而难以实现。
四、郭小川 的诗歌 (P69-71)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人。 1937年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1945-1948 年他被派到家乡的丰宁县当县长,曾带着 县大队四处作战。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家 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及《诗刊》编委 等职。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作领导工 作。
(
三)、政治抒情诗
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为你献出他们的生命的时候 呼喊着你,
…… ……
毛泽东,我们的领导者,我们的先知! 他叫我们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就被我们打倒了!
他叫我们喊出打倒蒋介石,
蒋介石就被我们打倒了!
他叫我们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
美帝国主义就被我们驱逐出去了!
…… ……
毛泽东呵, 你的名字就是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你的名字就是中国人民的信心和胜利!
3.“双百方阵”出台前后诗人向人 性深处进行探索。有艾青的《礁 石》、何其芳的《回答》、蔡其矫 的《雾中汉水》、穆旦的《葬歌》、 邵燕祥的《贾桂香》、公刘的《迟 开的玫瑰》、郭小川的《致大海》、 流沙河的《草木篇》等。
艾青《礁石》
开……
第四章 “十七年”的诗歌创 作
第一节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 述
“五四”以来的三种诗歌观 念和文学传统
1.强调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的诗歌 创作模式。
2.强调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主要 指劳动人民,工农兵的现实生活, 要求二者有直接联系。
3.强调诗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 诗性的融合。
一、创作分期与创作队伍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
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 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采他。因为,妈妈说过, 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4、“新民歌运动” 和关于新诗发展道 路的讨论
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召开的一次 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诗歌问题时说:“我看中 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 条是古典,这两面都要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 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 谁去读那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 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 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 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乘风破浪!’谁还没听见吗?聋
得太不像样!
(鸡冠花)
在冬天开花已经不算希奇, 掌握了自然规律可以改变花期。 不是已经有短日照菊开在春天? 我们相信腊梅也可以开在夏 (腊梅花) 我们总是呕心喋血地从事生产,谁学得 这种精神,就能又红又专。 (美人蕉)
四、郭小川的诗歌
四、郭小川的诗歌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五四以来的新诗人,在进入50年 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诗界“隐失” 。其原因: 一是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 ”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 之外; 二是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 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冲突,导 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困境。
(一)“九叶诗人”:
有可能形成中国新诗道路上的转折点。但在以政治 为中心的年代,他们被迫“隐失”。他们不合“潮流 。
(二)“七月派“诗人”
胡风为其领袖,包括阿垅,鲁藜等20 位作家,强调“主观战斗精神”在创作中的重 要性,与客观摹写相左,因而受到批判。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 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 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 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 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 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 》、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 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三、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 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 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 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 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十七年诗歌
一、十七年诗歌队伍构成情况
十七年时期中国诗人的构成主要是三类: 一类是诗坛主力。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 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 状态。 二类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 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 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 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二、十七年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
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艾青《养花人的梦》等。
《草木篇· 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 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 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草木篇· 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 ……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做柴烧了。他 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 《阿诗玛》、《嘎达梅林》、《格萨尔王传》 长诗,李季《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 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兰 》、臧克家《李大钊》等。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60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后,政治抒情诗主导
在40年代,由穆旦,郑敏,杜运夔,辛笛等 所构成的九叶诗派,无疑是中国当时最富活力的诗 歌群体。他们探索着“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实
的结合,并在诗的语言,技巧上进行了广泛 的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惊讶的试验。他们舍 弃伤感、肤浅的陈词滥调,运用清晰,结实 的“现代白话”,在词语的创造性组织中,来 表达现代体验和现代意识,揭示现象下面的 复杂和深刻。他们连同冯至在这一时期的努力,
创作概括: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县 人,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 郭小川三十年代就开始创 作诗歌,大多散失,少数作品收在解放后出版的《平 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战斗》等诗集。1937年参加八 路军,主要从事政治工作。1954年7月调作协党组副 书记,开始专业文学创作。他成为著名诗人是自他 1955年创作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的。
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 诗歌的社会功能。
武汉长江大桥
一条铁带拴上了长江的腰/在今天竟提前两年 完成了/有位诗人把它比成洞箫/我觉得比的 过于纤巧/一般人又爱把它比成长虹/我觉得 也一样不见佳妙/长虹是个半圆的弧形/旧式 的拱桥倒还勉强相当/但这,却是坦荡荡的一 条/长虹是彩色层层,瞬息即逝/但这,是钢 骨结构,永远坚牢/我现在又把它比成腰带/ 这可好吗?不,也不太好/那么,就让我不加 修饰地说吧/它是难可比拟的,不要枉费心机 ,它就是,它就是/武汉长江大桥
四、郭小川的诗歌
新诗创作的三个阶段:
一、1955-1956 (宣传鼓动员立场)《致青年公民》组诗
二、1956-1965
(独特思考和发现) 《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深深的山 谷》《将军三部曲》《致大海》《望星空》 《昆仑行》《甘蔗林——青纱帐》等 三、1966——文革 (对抗和思考)《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等
了诗坛潮流,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 、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
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 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 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 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 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 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 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 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 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莫 看都是口头语,放到田里变米粮。”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