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诗歌概述(简史)(周水涛)模板

合集下载

十七年的诗歌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1.祖国颂: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2.英雄颂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3.建设新生活之歌●“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借鉴。

●不足●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第二章 十七年诗歌创作

2第二章  十七年诗歌创作

主席走遍全国
• • • • “主席走遍全国, 山也乐来水也乐。 峨嵋举手献宝, 黄河摇尾唱歌。 • • • • 主席走遍全国, 工也乐来农也乐。 粮山棉山冲天, 钢水铁水成河。”
我来了
• • • • • •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妹挑担子紧紧追》 “情哥挑堤快如飞, 妹挑担子紧紧追, 就是飞进白云里, 也要拚命赶上你。”
《月宫装上电话机》
• • • • • • • • 月宫装上电话机, 嫦娥悄声问织女。 听说人间大跃进, 可有心思下凡去? 织女含笑把话提, 我与牛郎早商议。 我去纱厂当女工, 他去学开拖拉机。
《问姑娘》
(二)新民歌运动的评价
•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 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是五十 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 国》 •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 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志。如 《我来了》;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 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产一样,使 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 质量。 《小篷船 》 下一页
• • • • • • 1.代表作品: 1.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艾青的《礁石》 养花人的梦》 艾青的《礁石》和《养花人的梦》、 流沙河《草木篇》 流沙河《草木篇》、 公刘的《禽兽篇》、 公刘的《禽兽篇》 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
我 们 生 活 在 这 样 的 时 代 , 太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 又名巫咸,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 又名巫咸,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

十七年的诗歌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 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 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 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 年代的诗坛。

第1讲 十七年诗歌

第1讲  十七年诗歌

第一节 颂歌与战歌的时代--十七年诗歌概况
1 新诗的传统与选择Fra bibliotek A、从五四到四十年代后期的现代新诗
五四奠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





义-意象派。 自由体,格律体,民歌体。 四十年代:艾青与袁水拍。七月派与九叶派。李季与 阮章竞。墙头诗、朗诵诗与快板诗。卞之琳、冯至的 十四行诗。 对现代新诗传统的选择。 B、对世界诗歌艺术的选择 对现代诗歌的拒绝和封闭 马雅可夫斯基和伊萨科夫斯基的影响
回避,批判精神的阙如 代表诗人:郭小川与蔡其矫
流沙河与艾青
3诗歌艺术道路的探索和曲折
A 抒情与叙事的调谐 描摹时代风云与叙事诗的大量出现。
融抒情于叙事的努力。《将军三部曲》 B 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古典加民歌的创作方向
新格律诗的定型。
民歌风。 新赋体。 自由体的坚守。 C抒情方式的寻找。 情与景。哲理和意境。宏大主题和象征。
第一讲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孟庆澍
解放后诗坛的变化
诗歌的作用,表达个人和群体的情绪,“时代的轻

骑兵”与“晴雨表”。 50-60年代的大陆诗坛,颂歌与战歌交织。 诗人阵容:新诗人的出现;著名诗人有新作;一些 诗人受到批判。 题材和风格的变化:出现了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 动。 长篇叙事诗:出现了一批“三部曲”式的作品,如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李季的《杨高传》、田间 的《赶车传》。
哨所鸡啼
是云?是雾?是烟? 裹着苍茫的港湾; 是烟?是云?是雾? 压着港湾的高山。 嗬!是我们哨所的雄鸡,
声声啼破宁静的港湾!
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 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 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降临, 霎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 莫非是学习了战士的性格, 所以才如此豪迈、庄严? 也许因为是战士的伙伴, 所以才唱出了士兵的情感!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 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 《雷锋之歌》挖掘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 含; 《十月颂歌》是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贺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 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 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 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 天游"体与"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 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1952年-1954年 乌鲁木齐-北京

苹果树下 • 闻捷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 /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 她的心为什么跳啊? // 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 /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 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 /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 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 /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 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 /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她说:“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 //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 /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 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 /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

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 体、自由诗、新辞赋体 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 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 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 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 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 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 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第二章十七年诗歌第一节

第二章十七年诗歌第一节
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诗性的融合。以冯至,穆旦为代表的新 诗派,反对诗充当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工具,认为真正的诗应该将
对外在生活的观察,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达到主观化,从
而体悟更深层次的东西,即“诗性哲学的东西”。
第一节 概 述
(二)诗的路向的选择
1949年前后,中国新诗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国新诗 派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诗歌新的发展道路。但解放区诗歌却 成为了17年诗歌继承的主要传统。客观上看,解放区诗歌 发展很薄弱,不完全,只是一些改造过的诗歌,其成为17 年诗歌的主要传统有以下原因:(1)40年代社会动荡,社 会面临道路的选择,诗必然关注现实生活,通过诗表现自 己的政治主张,扩大宣传,一些自由派文人放下个人的浅 吟低唱,也开始对解放区文学观念感兴趣。(2)党的文艺 刊物,文学社团的有意提倡。1947年出版《新诗歌》,提倡 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文艺大众化方向。
第一节 概 述
(三)17年诗人群体的构成
2.新一代诗人——17年诗歌创作的主力 (1)中年诗人,多在四十年代后、解放区时开始诗歌 创作,坚持着解放区的文艺创作规范和形式,努力表现时 代精神、歌颂党和新社会,探索诗歌大众化的方向。创作 上主要表现为政治抒情诗体式。如李季、闻捷、张志民。 (2)青年诗人,怀着青年的锐气,理想主义的朝气, 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而不是在革命中获得政治信仰和社会理 想。他们接受了关于理想社会的实现承诺,在创作中表现 了新的诗情,不像老作家有许多束缚禁忌,创作上大胆、 有突破。如公刘、李瑛。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我们的前途万丈光芒.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第一节 概 述

17年诗歌

17年诗歌

胡风《时间开始了》




全诗分5章: 第一章《欢乐颂》 第二章《光荣赞》 第三章《青春曲》 第四章《安魂曲》(《英雄谱》) 第五章《又一个欢乐颂》



1、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期望。 2、诗人的个体意识,包括站在民众立场上 的个体意识非常强烈。 3、对旧中国现实的揭示 。 4、小我通向大我的时代欢乐颂。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D、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P57-59)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 《阿诗玛》(彝族)、《嘎达梅林》(蒙古 族)、《格萨尔王传》(藏族)长诗,李季 《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 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 兰》、臧克家《李大钊》等。

由于与新中国的文艺规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 诗人在建国后相继选择退出文坛。

“七月”派诗人。主要以胡风编辑的“七月”为中 心,形成的一个创作流派,由于胡风在40年代后 期就受到批判,这派诗人也逐渐不敢创作。A: 唯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 对抗题材决定论。
这些诗人并非自愿停止歌唱,“他们也渴望能拥 抱历史的生活,在伟大的历史光辉里奉献我们渺 小的工作”,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却因自己的诗歌 主张与时代的文艺规范相冲突而难以实现。
四、郭小川 的诗歌 (P69-71)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人。 1937年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1945-1948 年他被派到家乡的丰宁县当县长,曾带着 县大队四处作战。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家 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及《诗刊》编委 等职。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作领导工 作。

三)、政治抒情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打造,它以粗粝的现实置换了纤巧的情感,以直白的陈述替代
了晦涩的象征……

•第二节 代表作家 • 与代表作

•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 一、主要诗作
• 《回延安》 • 《放声歌唱》 • 《桂林山水歌》 • 《十年颂歌》 • 《雷锋之歌》
• 将政治抒情诗打造成足以展示时代精神与国家形
象的平台。
• 诗歌可分为两类:
• 抒情短诗:一般是表现他对新时代某些事物的感受,
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
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等。
• 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
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
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二、总体特征
• (一)抒情主体的“大我”化
• 表现抗美援朝题材的诗作 • 边疆诗人的诗作:公刘、白烨、李瑛、张永枚
• 2、表达政治激情的政治抒情诗
• 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望星空》、《青纱帐甘蔗林》——热
情向上,勇于斗争,在困难面前百折不回,充满理想,为自己献 身的伟大事业自豪。
• 二、特殊的抒情主人公
• 诗人“自我” 与阶级、人民、时代的“大我” 相结合,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身份出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 •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 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 • 春光万里到故乡。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 一、作者及创作概况简介
• (一)生平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1937年赴
• 它来了,它终于来了,
• 写它的那只大手呵, • 写下了多少辉煌的大作, • 成了真理的星座, • 永恒地照耀在人类的上空。

• 歌颂社会主义建设 • 大跃进:
• 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十辆卡车并排走, 火车驶过不摇晃。 • 麦秸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 瓦,一粒麦子三天粮。 • 玉米稻子密又浓,遮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 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 猪王猪王,体壮身长,气死大象,吓倒金刚。
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
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1958年3月,毛泽东
于成都会议)
• 文化干部:1959年由郭沫若、周扬署名编选的《红旗歌
谣》由《红旗》杂志社出版,其“编者的话”称:“新
民歌可以说是群众共产主义文艺的萌芽。这是社会主义
新时代的新国风。”
•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
• 李季的“石油诗”诗集:《玉门诗抄》、《致以石油
工人的敬礼》、《玉门诗抄二集》
• 邵燕祥诗集:《到远方去》和《给同志们》记录了建
设者的英雄业绩,也歌唱了他们的满腔豪情。
• 贺敬之的《十年颂歌》
• 其 他 内 容:
• 闻捷的《天山牧歌》 • 田间的诗集:《马头琴歌集》
• (二)战歌
• 1、表达战斗激情的军旅战歌:
• 抒情主人公特征:一个置身革命队伍、站稳阶级 立场、观察斗争风云、肩负历史使命的“大我”。
• (二)以宏大的共同体或意象为抒情对象
• 抒情对象多为非人格化群体,如国家、阶级、政党、大
型工厂、集体化的农村、革命队伍等。
• 抒情对象的两个特征:一是这个群体不是由个体人格
和个人意志所能代表和体现的,而是“想象的共同体”;
种早稻。
• 合理的想象与夸张畸变为吹牛皮、说大话:
• 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十辆卡车并排 走,火车驶过不摇晃。
• • •
麦秸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
瓦,一粒麦子三天粮。
玉米稻子密又浓,遮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
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猪王猪王,体壮身长,气死大象,吓倒金刚。
歌和战歌。
• (二)创作简介
• 1、两大类创作
• 长篇叙事诗:《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等。
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我来了》) 的模式揉为一体,成为新民歌的典型标志。
• 社里麦穗插云间,麦芒刺破玉皇殿,麦根扎到龙王府,
• ——“人定胜天”的主题和“古今同台”、“神人同台”
吓得东海波浪翻。
• 铁锄头,二斤半,一下挖到水晶殿,龙王见了就打颤, 就作揖,就许愿,“缴水,缴水,我照办!” • 开渠开到龙王庙,气得龙王胡子翘。挖的挖来挑的挑, 大水冲到龙王庙。不是大水不认自己人,是我要在旱田
现。
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一种
情感的载体,一种虚拟存在。
• 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
• 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去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啊,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
想起了青纱帐,我怎能不迷恋甘蔗林的风光!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
• 歌唱党和新的社会制度
• 李光天《一滴蜜》:
• 共产党把我们团结在一起

• •
共产党教我们穿暖吃饱
今天的生活正如一滴新蜜 明天的滋味比蜜还要美好。
• 歌颂领袖:艾青《在毛主席那里作客》
• 一封信吹起了一阵猛烈的风, • 每一颗心像鸣报喜讯的一口洪钟,
• 这封信,它的分量抵得上千斤重,
• 触动它一下,也要把手放得很轻,很轻,
• 四、风格单一
• 热烈而豪迈的情绪 • 铿锵而激昂的音调
• 铺排而直白的用语 • 宏大而崇高的意象
• 诗歌体式大致分类
• •
• 颂歌: 《新华颂》《在毛主席那里做客》
抒情诗
战歌: 《望星空》《青纱帐甘蔗林》
• • •

民间风:田间的《赶车传》
叙事诗
大叙事:李季的《生活之歌》 《杨高传》
• ——叙事诗的数量在十七年阶段所占比例不大!
• 3、艺术特征:
• 以理想主义的豪情壮志为主导精神内涵,以想象和夸张
为基本艺术手段。极度推崇“革命浪漫主义”。
• “神话”倾向:集中体现在反自然和超现实,无节制地 拔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度地虚拟“美好的”现实与 未来。
• 领袖:“我看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 第二条是古典,这两方面都要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一 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
•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 “桂林山水甲天下”…… •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 此时身在独秀峰!
• 心是醉呵,还是醒? • 水迎山接入画屏!
• • • •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 •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 • 招手相问老人山, • 云罩江山几万年? • ——伏波山下还珠洞, • 室珠久等叩门声…… • • • • •
• 一、颂歌和战歌为主导潮流
• (一)颂歌
• 由衷的感激、政治氛围、时代的需要等因素决
定了颂歌的涌现。主要出现在50年代。
• 歌颂新时代:
• 郭沫若的《新华颂》: •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 • • •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使我光荣祖国, 稳步走向大同。
• (三)风格庄重、恢弘;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 诗”为骨架,辅之以中国传统诗歌中的赋、比、 兴手法。
• 贺敬之诗歌是“诗化的政论”,完善了民族国家想象的 诗语构型,把讴歌时代的政治抒情诗推向巅峰。
桂林山水歌
•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 水几重呵,山几重? • 水绕山环桂林城…… • 是山城呵,是水城? • 都在青山绿水中…… • • • • •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延安,1949年随军南下。建国后,先后担任《天津日报》社编委、
《诗刊》编委,《人民日报》特约记者;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等部门的领导职务。 • 是在革命战争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战士诗人,有着较高的政治理论 和文艺理论素养。新中国成立后,诗人立即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 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为新中国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事业高唱颂
• (二)“民歌体”受到极度推崇 1、新民歌运动的发生:是民众愿望、领导
意志和知识分子心态的奇妙混合,而催化这一混合的则 是1958年“大跃进”造成的时代氛围。基本形式是“民
歌”+主流话语。
• 2、主题:歌颂党和领袖、赞美英雄主义、畅想美
好的未来,是基本主题,但空想浮夸的共产主义理想使 这些主题发生变异。
• “我”,是“战士群体”的代言人…
• 三、诗歌体式单一
• (一)两种基本体式: • 政治抒情诗: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
法,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
• (政治)叙事诗:诗人一般在情感、心理层面表现
时代与革命精神。代表诗人是李季、闻捷和张志民。
民间风: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民歌民谣及唱本俗曲等民间文艺
• 《雷锋之歌》: •
呵,雷锋!/你白天的/每一个思念,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 /都是:人民……/人民……/人民……/你的每一声脚步,/ 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革命……/革命……/革命……
• ——雷锋已经不是具体的个体,而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化 身,是“革命战士”群体,这个群体的共性是阶级性的、 时代性的,而不是个人化的……

民间风: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民歌民谣及唱本俗曲(包括鼓词、
弹词、莲花落、道情)等民间文艺样式的吸取和借鉴,代表作有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田间的《赶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