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与研究概述
当代诗歌创作风格与主题研究

当代诗歌创作风格与主题研究一、前言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一直以来都是表达人类情感与思想的媒介。
自从现代主义运动开始,诗歌的创作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与以往注重文学形式和功利性的传统诗歌形成了极大反差,更多地注重情感和意象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当代诗歌的创作风格与主题。
二、当代诗歌的创作风格1. 自由诗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韵律诗,自由诗更注重形象的表达而非韵律的配合。
这种形式的诗歌对诗人对语言的使用要求更高,需要语言呈现出具体的形象,让读者更好地抓住诗歌所要表达的各种主题与情感。
自由诗的诞生就是为了打破诗歌形式的束缚,使诗歌在不受结构约束下自由自在地表达每个独立的思想与情感。
2. 后现代主义诗歌后现代主义诗歌不同于先前的主流创作,它追求跳脱语言与词汇的基本意义,在诞生时期如一场洋溢着狂热、抒发着诗人内心的“文学游行”,演绎着一种文化的置换和“超验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层叠性、对话性和多样性。
3. 口语化诗歌与传统意义的诗歌相反,口语化诗歌重视日常对话用语,而非「高级」的文修语汇。
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深入人心,是靠近人们内心世界的诗歌创作方式。
口语化诗歌创作风格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情感表达上的日益开放和自由。
三、当代诗歌的主题1. 环保主题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环保主题也成为了当代诗人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些作品反映不同阶层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情感,展现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价值的关注。
环保主题的诗歌鼓励人们正视环境问题,并表达了对环保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2. 爱情主题人类对于爱情的向往从千古不变,当代诗歌同样也反映了这种情感的高飞浪漫和美丽。
当代诗歌中的爱情主题在表达上更显深刻用力。
爱情主题的诗歌深深闪耀着爱情的美好、无限和激情。
在当代诗歌中,爱情不仅仅是美好而浪漫的情感,更是对于人类情感自由的呈现和探寻。
3. 社会性主题社会性主题作为当代诗歌的另一大主题,强调了诗人对于社会现状的关注与反思。
诗歌写作基础知识

诗歌写作基础知识诗歌写作基础知识导读:第⼀节诗歌概述诗歌是⽂学的重要体裁之⼀。
“诗⾔志,歌咏⾔”(《尚书·尧典》)“故哀乐之⼼感,⽽歌咏之声发。
诵其⾔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汉书·艺⽂志》)诗歌具有认识作⽤、教育作⽤和审美价值。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考正也。
”(《汉书·艺⽂志》)孔⼦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
我国历来强调“诗⾔志”。
⾔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和对⼈进⾏道德规范的⼒量。
“诗是⼈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类以朝向理想的勇⽓。
”(艾青:《诗论》) 诗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思想内容的集中性。
诗歌是⼀定的社会⽣活的最集中的表现。
“意思犹五⾕也,⽂,则炊⽽为饭;诗,则酿⽽为酒。
”(吴乔《围炉诗话》)诗歌思想内容的集中性主要体现在:它是通过创造意境(诗的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活的。
意境,就是内情与外景的⽔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就是具有强烈感染⼒和启⽰⼒的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
(⼆)表达⽅法的抒情性。
诗歌是⼀种抒情的⽂学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为志,发⾔为诗。
情动于中⽽形于⾔”。
(《⽑诗序》)诗贵真情。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也没有诗歌。
”(别林斯基)“诗者:根情,苗⾔,华声,实义。
”(⽩居易)“诗的创作贵在⾃然流露。
诗的⽣成如像⾃然物的⽣存⼀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
我想新体诗的⽣命便在这⾥。
”(郭沫若)诗歌的抒情与其他⽂学样式的抒情相⽐较,其表现特别强烈。
(三)语⾔形式的⾳乐性。
诗是最富⾳乐性的语⾔艺术。
“情发于声,声成⽂谓之⾳”(⽑诗序),和谐的⾳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学样式的⼀个基本特点。
马克思说:“既然你⽤韵⽂写,你就应该把你的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些。
”鲁迅要求:“新诗先要有节调,押⼤致相近的韵”。
总之,诗的本质是:通过精⼼制作的语⾔,形象地表现独特的思想感情,巧妙地从特殊中显⽰⼀般,使⾃我的感觉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和谐与统⼀。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意境研究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意境研究一、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同归,号放翁,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诗歌创作以自然写景、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事的批评为主要特点,并且在表达中常常突出了理性和悲观情绪。
本文将对陆游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意境进行研究。
二、陆游的诗歌创作风格1. 自然写景陆游喜欢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进行描写,他深入观察自然界,将山水之美表现得深入细腻。
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他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细腻之处。
示例:"舞鸿影稳金波逐,辞花遥落白云间。
樱颊露凝春睡浅,古木寒衣雨初还。
" (《春夜洛城闻笛》)2. 抒发个人情感陆游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丰富而深入的个人情感,通常包含对人生、爱情、友谊和家国等方面的思考和抒发。
他能够通过精妙的词句表达出内心的矛盾、忧愁和希望。
示例:"白首行春不计年华,风花雪月皆倚斜。
平生道义千般弃,片痕不洗纵然赊。
" (《题乐天三首》)3. 对时事批评陆游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批评是他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他经历了宋室南渡和金朝统治,对于弱国沦陷和贪官污吏等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以诗歌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呼吁。
示例:"胸肺留全宋帝都,江山自具解先愁。
聚仇非尽廖张手,东蜀堤青乞雨浮。
" (《即事·上杭有感》)三、陆游诗歌意境研究陆游通过运用独特的写作方式和语言技巧,创造了诗歌中深邃的意境。
他能够通过凝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词句,唤起读者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思考和共鸣。
1. 冥想与虚幻陆游常常以冥想和虚幻的手法来描述自然景物和人事物。
他运用借景抒发情感的方式,使得读者在诗歌中产生强烈而美丽的联想,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
示例:"推窗微露白云满,山色江声一碧天。
含情欲向天涯去,故郭巴连渡细烟。
" (《登楼望远》)2. 忧愁与无奈陆游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忧愁和无奈之情。
诗话古代诗歌创作的理论与实践

诗话古代诗歌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古代中国是一个优秀的文化传承者,其中诗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然而,古代诗歌的创作并非只有纯粹的灵感和感慨,而是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古代诗歌创作的奥秘。
理论方面,古人对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首先是古代诗歌的韵律与格律。
韵律是诗歌的灵魂,它能为诗歌增添韵味和音乐感。
在古代中国,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这些规定不仅要求每句的字数、音节数,还要求韵脚和平仄等。
这种规定不仅限制了古代诗人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形式,使得古代诗歌在音韵上更为顺畅和和谐。
其次是古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强调意境的抒发和表达,以表现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古代诗人通过寥寥数语,构筑起诗歌中的意境,把读者带入一个别样的境界。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开头,通过简洁的词汇和意象,传递了战争和离散的忧思之情,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实践方面,古代诗歌的创作注重细节的塑造和技巧的运用。
首先是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
古人在写景时善于抓住细节,以形容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整体的特点。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其次是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人在诗歌中善于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使用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来形容花朵的短暂和美丽,寓意深远。
总结起来,古代诗歌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古代诗歌通过韵律与格律的要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意境的抒发,传递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通过写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具形象和感染力。
古代诗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仅为当时的文学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借鉴。
我们应当尊重并传承这些古代诗歌的理论与实践,为当代的诗歌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与思想研究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与思想研究
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唐代文学家、诗人,以其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深邃的思想而著名。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王之涣的创
作和思想进行探究。
创作特点
1.自然美感:王之涣的诗歌以自然景物为主题,他善于运用生动细致的描写
手法,塑造了许多鲜活形象。
2.情感表达:他将个人情感与观察到的现实紧密结合,情感真挚而深厚。
3.韵律和谐:王之涣擅长运用音韵资源,在韵律上追求和谐美感。
代表作品分析
《登鹳雀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辽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卓尔不群、志存高远的信念,体现了唐代士人对大志向向往的情感。
《登金陵凤凰台》
这是王之涣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通过对金陵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描绘,
展示了作者对时兴景点的熟稔和情感追求。
思想内涵
1.忧国忧民:王之涣关心社会疾苦,多篇诗作表达出对时局不满和忧虑。
2.仁爱思想: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仁爱之道。
3.心灵追求:王之涣的哲思意蕴在其诗歌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探讨了生命、
理想、存在等深刻问题。
影响与评价
1.文学影响:王之涣的诗歌风格极富个性,为后世文学家所推崇。
他的创作
技巧深入人心,并被广泛借鉴。
2.思想影响:王之涣在唐代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他提出的忧国忧民、
仁爱思想等观点引导着后世文化人的思考。
以上是对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与思想进行的简要研究,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他的重要作品和思想有所帮助。
王之涣的艺术成就及其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理解唐代文学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与创作技巧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与创作技巧的研究与实践现代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它以独特的审美特点和创作技巧,在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和创作技巧进行研究与实践。
1. 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现代诗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使得其在文学创作中与传统诗歌相比更具现代性和艺术性。
首先,现代诗歌注重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
与传统诗歌注重形式美相比,现代诗歌更加强调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诗人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将个体的体验与普遍的人类感受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感共鸣。
其次,现代诗歌以简洁、抽象的语言形式为特点。
现代诗歌大量使用意象、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简练而含义丰富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
这种语言形式既增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使得诗歌更具审美价值。
再次,现代诗歌注重节奏和韵律的变化。
传统诗歌中多以固定的韵脚和节奏形式出现,而现代诗歌则更注重对韵脚和节奏的灵活运用。
诗人通过对韵律的变化和节奏的调控,使得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性。
最后,现代诗歌在形式结构上更加自由多样。
相较于传统诗歌中以规定的格式和形式呈现的形态,现代诗歌对形式结构的选择更加自由和灵活。
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随意应用不同的形式结构,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2. 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除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外,现代诗歌还有一些创作技巧值得探索和实践。
首先,注意语言的凝练与形象的生动。
现代诗歌的语言应该简洁有力,避免使用繁杂的修辞和冗长的词藻。
诗人要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
同时,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活。
其次,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
现代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变化可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诗人要善于运用音素、节奏和暗示的手法,创造出有动感的诗歌节奏,从而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再次,培养独特的创作风格。
每位诗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创作倾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小学生现代儿童诗歌写作兴趣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现代儿童诗歌写作兴趣培养的研究》播种诗心收获诗趣——《小学生现代儿童诗歌写作兴趣培养的研究》研究总报告一、课题简介(一)课题背景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许多璀璨的诗篇润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熏陶和教育。
今天,科技的进步,传媒的发达,为孩子们提供了便捷的感官信息,同时也占据着他们的学习和业余生活。
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诗歌的诵读与写作也被学校、老师、学生乃至家长逐渐淡化了,读诗写诗的人日渐减少了。
一天,我的一堂诗歌教学课对孩子们有了一些触动。
因此,我敢断定,学生对诗歌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这种需求与诗歌之间的沟通问题,主要是激发、引导鼓励、欣赏。
我想,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诗歌欣赏和写作能力。
何不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现代诗歌写作的兴趣?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任何时候都与教育同在。
现代儿童诗歌,语言通俗、形式自由、充满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里的特点。
诗性、诗心、诗情、诗意、诗兴潜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儿童身上特有的异常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奇特丰富的想象能力,是儿童诗歌的诗质所在。
我希望课题研究,开展现代儿童诗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如何提高现代儿童诗歌写作兴趣培养的研究,从而探索出提高学生现代儿童诗歌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因此,儿童诗歌需要我们去研究、挖掘、弘扬。
“读诗的孩子不会变坏”,把诗歌引进课堂,让孩子读诗赏诗写诗,就是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因美而真,因美而善,以美育人。
(二)立项情况《小学生现代儿童诗歌写作兴趣培养的研究》是我申报的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海南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对象专项课题)。
诗歌研究综述

赵翼诗歌研究综述赵翼字耘崧,号瓯北,清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史学家,文学家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关于赵翼生卒年,《清史稿》《清史列传·文苑传·赵翼传》以及同治年间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赵瓯北先生事略》多有详载,已成定论,在此不作深表。
)一生著述等身,诗集主要有《瓯北集》传世,版本众多,大致可分为三个系统:诗集本,全集本,选集本。
其中影响比较大,收歌较多的诗集本为52卷乾隆年间刻本和53卷乾隆年间刻本及嘉庆17年刻本,现代比较有影响的199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排印,华夫主编的《赵翼诗编年全集》附录有赵翼年谱、传记以及序跋、唱酬、评论等相关研究资料,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李学颖、曹光甫点校的《欧北集》,上下两册,对赵翼的近五千首诗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编年校勘,并附有欧北先生年谱、他人为赵翼写的传记和墓志铭、其他诗人或学者为《欧北集》所写的序跋、与赵翼互相唱和的倡酬诗以及他人对赵翼其人或其学所作的评论,为研究赵翼提供了很大便利。
全集本系统,全集本目前见到的有四十八册的清湛贻堂刻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二十六册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湛贻堂刻本,以及四十册的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七年(1790一1820)湛贻堂刻本等。
选集本《瓯北诗钞》是赵翼从《欧北集》中辑出而按古今体分编的,版本庞杂;其他还有《赵欧北诗稿》《欧北诗续增集》《赵云裕诗选》,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是1985年胡忆肖选注《赵翼诗选》选诗二百零九首,对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典故既做了详细注解,也对所选诗歌做了赏析。
遗憾是谬误众多,江西师范大学刘世南在《赵翼诗选》举谬一文中对诗选中注释不周或错误的地方做了系统性的概述。
赵翼,博学多才,不仅在诗歌创作,诗学理论,书法成就突出,史学研究方面更是造诣精深,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考史名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关于诗歌现状和未来的大讨论随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越来越技术化、商品化,诗歌一方面呈现出孤独无援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拒绝生存的态度。
在过去的两年中,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怀疑和质问纷纷扑向诗歌,只有极少数人还沉湎于自我以幻想构筑的象牙塔里,还认为诗歌是文学乃至文化诸成分中最耀眼的明珠,如陈所巨说:“诗是一部分人或者〔1〕可以说是极少数一部分人的特异功能艺术和崇高的享受方式。
诗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
”其实在今天,能够坦然承认诗歌是文学大家庭中具有平等权利和地位的一员,也需要十分的勇气,因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诗歌已成为各类文体中最不受欢迎的一类,已有被驱逐出艺术殿堂的危险,诗歌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
段钢在《诗歌神话的终结》一文中描述道:“如果你介绍某人是个诗人,那感觉就好像是在嘲笑他”,“在今天这个‘诗人不自杀还有什么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辩白自己不是诗人。
”〔2〕读着这两年的诗歌,我们总感觉诗歌好像被抽空了底气和锐气,断失了进取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只是拖着绵软的双腿,絮絮叨叨地在为自己寻找生存的依据。
基于此,诗歌的生存状况问题日益成为96—97两年中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
关于诗歌现状和未来的大讨论随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越来越技术化、商品化,诗歌一方面呈现出孤独无援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拒绝生存的态度。
在过去的两年中,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怀疑和质问纷纷扑向诗歌,只有极少数人还沉湎于自我以幻想构筑的象牙塔里,还认为诗歌是文学乃至文化诸成分中最耀眼的明珠,如陈所巨说:“诗是一部分人或者可以说是极少数一部分人的特异功能艺术和崇高的享受方式。
诗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
”〔1〕其实在今天,能够坦然承认诗歌是文学大家庭中具有平等权利和地位的一员,也需要十分的勇气,因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诗歌已成为各类文体中最不受欢迎的一类,已有被驱逐出艺术殿堂的危险,诗歌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
段钢在《诗歌神话的终结》一文中描述道:“如果你介绍某人是个诗人,那感觉就好像是在嘲笑他”,“在今天这个‘诗人不自杀还有什么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辩白自己不是诗人。
”〔2〕读着这两年的诗歌,我们总感觉诗歌好像被抽空了底气和锐气,断失了进取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只是拖着绵软的双腿,絮絮叨叨地在为自己寻找生存的依据。
基于此,诗歌的生存状况问题日益成为96—97两年中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
这方面的议论可以分成三种:一是悲观的,二是乐观的,三是客观的。
有人以为,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会是泱泱诗国。
他们有数据为证,今天国内官方和民间的诗歌刊物约有170种,全国发行的比较有影响的刊物计有18家。
其中《诗刊》发行四万份左右,《星星》三万份左右,又纯又专的文学刊物能卖这么好,是比较罕见的。
并不十分起眼的《诗林》杂志每年发现写诗的新人达200之多。
全国每年出版的诗集约有500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诗作约有一百万首。
还有大量在其他渠道发表的以及未发表的。
所以有人估算,全国写诗者近千万〔3〕,这可能是高估,但说每年有一千万首诗的产量,恐怕是个保守数字。
对诗歌说好话的,大多是圈内人,而且多是些有所成就的诗人、诗评家和编辑。
他们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年、几十年,肯定乃至赞美诗歌,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也不乏自我安慰、互相鼓劲的成分。
如李景冰在某次“诗歌现状及创作问题研讨会”的综述中说,由于“某些貌似先锋的诗败坏了某些读者的胃口”,还由于现代诗“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政治功能,同时又不能像卡拉0k或通俗小说那样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因此,就从一般的世俗社会退出,像哲学或其他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精神产品一样,成为少数人探求和享有的产物”,所以,“诗的读者面在缩小”。
但他转而又宣称:“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黄金的发展期,中国新诗在经历了80年代的裂变之后,渐趋成熟,如果说前几代很少产生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那么这一代和下一代在今天已形成的诗歌语言基础上,必将结出硕果”,还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是当下诗坛的写照”。
〔4〕 1997年在葫芦岛由中国诗歌学会和《诗潮》社联合举办的全国诗刊诗报协议会,与会者一致批驳新诗灭亡论,说新时期以来,新诗有长足的进步,从艺术质量到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都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这就是所谓空前繁荣论。
〔5〕不过,他们的乐观似乎更寄希望于未来,反正未来什么都可能,而且没有时间限定,对未来的虚设永远不会授人以把柄,可以信口开河。
如吴开晋说,到了21世纪,“大诗人和优秀作品必将大量涌现”。
〔6〕再如老杰宣称:“跨世纪的伟大合唱”正“与日俱来”。
〔7〕还有如张同吾说:“中华民族诗的太阳将会光华灿烂的。
”〔8〕也许最乐观的要数西部狂人——获奖诗集《狂雪》的作者王久辛,他说:“我相信,下个世纪的诗歌的地平线上,将升起诗的人格的太阳!”并且高喊:“看啊!太阳升起来了!”〔9〕持悲观论者多为圈外人,他们只是偶尔光顾一下罢了,对诗歌、尤其对诗歌的迅速变化缺乏了解的能力和耐心,所以他们的攻击总是围绕着“看不懂”。
他们认为,当代新诗的繁荣是表面的繁荣,或者说是繁荣中的萧条。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
从量上来说,13亿人人均占诗数并不多,而且,在这个充斥着伪劣产品的时代里,我们多的是伪诗和劣诗,大多数作品要么平庸,要么奇怪,将会被时间淘汰,一千三百年后,恐怕只有一小部分能被后人所阅读。
圈内人如果承认诗歌不景气,他会将责任推给社会、时代,与之相反,圈外人喜欢将诗歌不景气的原因归罪于诗人。
如钱玉林说,当代诗之所以让人们“从热烈爱好到怀疑失望,再到疏离反感”,是因为“诗,如今是散文写不顺畅的人们最体面的一种玩具”。
“诗人,也常是不学无术,会写几句昏话,而又死缠着文学不放的一种人的代称。
”他还骂当代诗是皇帝的新衣,连遮丑的作用都没有了,还列举了先锋诗患有韵律全无、感情冷漠、哲理成灾等十大病症。
〔10〕最悲观的论者认为,诗歌将会而且正在消亡,必然会被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电影等其他艺术类型所替代。
如果持悲观论者只是圈外人士,问题也许并不致命,可怕的是圈内人也对新诗现状表现出了失望、忧虑乃至愤怒。
80年代初,曾为“让人看不懂”的朦胧诗大声辩护的谢冕和孙绍振等人也在说当代诗让人看不懂,“正在离我们远去”。
〔11〕林染认为,目前诗歌正处于社会转型猛然加速而导致错位的生活板块的夹缝中,“诗歌对读者乃至诗人自身的吸引力一直处在不断减弱的境遇中”。
〔12〕越来越多的诗人、诗评家趋于忧喜交加,他们一方面坚信当代新诗中不乏佳作,而且明天会更好;另一方面也有忧患意识,他们承认读者冷淡、市场疲软,也承认诗歌发生了危机,染上了重毒。
如西川富于分析性地认为,就市场而言,中国诗歌在走下坡路;但就质量而言,中国当代诗歌已经取得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五四”以来任何一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13〕有人开始热衷于为诗界开列方子,出谋划策。
如郑敏几乎在所有的文章中都要求诗人们补文化课,遍读经典;王家新要求“使我们的写作成为一种与时代的巨大要求相称的承担”。
〔14〕袁忠岳主张要同时抓两手,即坚守与顺应。
要在坚守中顺应,否则会滑向庸俗;亦要在顺应中坚守,以免流于顽固。
〔15〕关于诗歌理论和评论一、关于诗歌理论这两年的理论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语言美学上。
归纳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诗歌语言本体,诗歌修辞以及诗歌体式。
1.关于诗歌语言本体的研究陈旭光在《走向语言本体的诗歌美学——当前诗歌语言美学研究的反思和构想》一文中指出:“当前诗歌美学理论的研究,相当明显地体现出向语言本体回归和深化的趋向。
表现为一种语言意识前所未有的觉醒和强化。
”他说,“诗歌语言的本体意义”就在于“语言是我们生存的世界。
”“由于现实生活的结构就是一个语言的结构,人也无处不在一种语言(指日常语言)的束缚和樊笼之中,诗人极力以诗的语言来对抗普通日常语言。
”“然而,由于诗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之间语言及语汇本义上的完全重合,使得诗人所进行的劳作注定是艰苦卓绝的。
”文章重点论述的是文本结构的生成原则和形式特征,即心灵境界借助于语言文字,外化为诗歌的意象。
他还论述了诗歌语言和读者接受的关系,说“读者的阅读接受是诗歌文本结构的最后完成。
”〔16〕张福贵和白玮合写的《破坏和发现:现代汉语诗歌语言意识的觉醒及其实验》将作为本体的诗歌语言的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
(1)超验与幻像:访问幻景;(2)口语化:回到原生态语言;(3)语言的狂欢:能指游戏与拆解实验;(4)抒情的纯粹:密码语言。
〔17〕阿羊的《寂静之途》独辟蹊径,探讨了言说的对立面,即寂静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特殊作用,同时探讨了寂静和言说的关系。
他认为寂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一种与日常语言无关的东西”,“是日常的语言系统之下的原始的召唤”。
“这是一种无限涌动的状态”,而暗示正是“寂静涌动的一种方式’,“预示着寂静要将我们淹没的企图”,“所有的纯诗都是在努力接近这伟大的寂静”,所以他“认为纯诗一定是不可以朗诵的”。
他进而发挥说,朦胧其实“是寂静的一种外部特征”,“它使我们希望在寂静之途长久地漫游的愿望成为可能。
”最后,他得出与众不同的推论——寂静与语言的关系“是一种既敌又友的关系。
”此外的语言主要指的是日常语言。
〔18〕于坚写于1996年11月—1997年3月的《诗歌之舌的硬和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种语言向度》是一篇富于历史感和挑战性的文章。
他把普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说“普通话把汉语的某一部分变硬了,而汉语的柔软的一面却通过口语得以保持”,进而认为50年代以后的诗歌在语言上有“两个清晰的向度:普通话写作的向度和受到方言影响的口语写作的向度”。
硬诗呈现出以下七个特点:“对诗言志和诗无邪的继承。
把诗歌看成升华世界的工具、载体。
”“诗歌抒情主体由某个抽象的、广场式的集体的‘我们’代替。
”“抒情喻体脱离常识的升华,朝所指方向膨胀、非理性扩张。
虚构、幻觉、依靠想象力是这类诗歌的普遍的特定的抒情方式。
”“英雄人格的自我戏剧化塑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式的、从某种形而上的高度拯救众生的抒情。
”“诗歌时空的‘高大’化、阔化(五洲四海)。
语言高度抽象概括化。
非具体的、大词癖。
”“远方或生活在别处,对某个乌托邦式的某种‘更’的所在的向往。
”“由于具体生活时空的模糊、形而上化,导致许多诗人的诗歌意象、象征体系和抒情结构的以时代为变数的雷同和相似性。
”他随后指出,“外省的诗人可能通过书面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但在外省,支配着私人的、世俗的日常生活的口语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消解和削弱了这种影响。
”而80年代从诗歌中开始的口语写作,其实是“对汉语日益变硬的舌头的另一部分(也许是更辽阔和更具有文学品质的部分)的恢复。
”软诗的特征也有七点:“对诗的常识性理解。
”“具体的、在场的。
写作的自传化,私人化趋向。
”“诗不仅仅是抒情或载道的工具,也可以是纯粹的语言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