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中地理 .4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4课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7课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及全球变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重点1、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难点1、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辨析。
2、建立从全球气候变化到地理环境变化再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教学过程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气候变化:虽然气候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当气候因子发生改变时,气候也会有变化。
1、气候: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2、概念: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3、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4、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趋势,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趋势。
(2)历史时期: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有温暖和寒冷期之分。
(3)近代(19世纪以来):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世界气温变化特点。
(二)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三)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看图2、26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气温升高,平均升高了0.6℃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一)气候变暖的机制:CO2浓度增加 CO2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气温(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②、特别是的破坏。
③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2、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全球变暖引起威胁海平面上升的原因①②2、影响农业生产案例:(1)中纬度温带地区(2)高纬度地区3、影响水循环①蒸发增强②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③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一)对策:1、2、3、(二)手段:1、2、3、(三)技术:1、2、3、能力·思维·方法【例1】读“地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有和。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1节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

第二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热点链接】2020年4月21日,内蒙古赤峰市出现沙尘暴,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米。
赤峰市气象台于21日8时50分发布大风黄色预警,未来12小时,赤峰市大部分地区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可能继续伴有扬沙天气。
沙尘暴形成的地貌和气象条件是什么?提示地貌:地形起伏小,地表多沙漠。
气象条件:多大风,空气干燥。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明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水平2:根据图表资料,归纳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景观特点。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分析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
水平4:根据地理资料,评价风沙地貌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阐述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综合思维:分析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条件。
区域认知:说明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观察、模拟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
一风沙地貌地貌类型分布形成条件常见地貌风蚀地貌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是01西北地区多02沙漠和戈壁,风03大而频繁风蚀蘑菇、04风蚀柱、雅丹地貌等风积地貌05沙漠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风沙06堆积作用形成07新月形沙丘等1.判断正误。
(1)风沙地貌都分布在干旱地区。
(×)(2)风蚀蘑菇下部受到风的侵蚀力可能大于上部。
(√) 2.有关我国西北地区风沙地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风蚀柱属于风力侵蚀地貌B.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C.雅丹地貌走向与主风向一致D.沙丘陡坡是风来的方向答案 D解析沙丘缓坡是风的来向。
3.风蚀地貌形成的条件有哪些?提示地表多沙漠和戈壁;风大而且频繁。
二海岸地貌地貌类型常见地貌类型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01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海岸堆积地貌海滩(砾滩、02沙滩、泥滩)、沙坝1.判断正误。
(1)海岸地貌都是海浪作用形成的。
(必修1)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安徽全椒中学郑军【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气候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一样,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而气候变化是我们现在社会和世界普遍关注、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其实际应用性和地理的专业性以及社会普及性,都将是高考重点考核内容之一。
也是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
教材首先从不同时间尺度对气候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然后比较具体地介绍了近代气候变化及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关系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说明气候变暖找出原因所在。
教材第二部分通过孟加拉国和图瓦卢的实际案例来说明全球变暖的影响,并通过活动的形式探讨气候变化其他的影响。
第三部分利用图片和活动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划分和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地理事物中来,把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全球变暖公益宣传片师:我们看到了动物们无奈地选择了自杀,其原因完全不是它们造成的,也许我们人类才是戗戮生命的凶手。
2024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检测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和四季的更替[基础练]1.北半球夏至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规律是( )A.北半球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D.北回来线及其以南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解析:选C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来线,故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南半球达最小值。
2.如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自转线速度小于乙地B.一年中甲地比乙地昼夜长短的改变幅度大C.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D.从夏至到秋分乙地比甲地正午太阳高度改变幅度大解析:选C 甲地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甲位于赤道上,乙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乙位于南回来线上,故夏至日时,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达一年中最小,C正确;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甲地自转线速度大于乙地,A错误;赤道上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幅最小,甲地比乙地昼夜长短的改变幅度小,B错误;从夏至日到秋分日乙地与甲地正午太阳高度改变幅度相等,都为23.5°,D错误。
读某地(纬度为40°)二分二至日正午房屋窗户阳光入射示意图(①②③为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完成3~4题。
3.该地一年中( )A.昼夜长短的改变幅度大于极点B.正午太阳高度差值为47°C.正午影长的改变幅度为0D.日落方位都是西北方向4.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③时,其所处的季节( )A.东南亚正处于高温少雨期B.中国北方地区冰封雪飘C.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柔多雨解析:3.B 4.C 第3题,依据纬度越高,昼夜长短改变幅度越大,推断该地(40°)的昼夜长短改变幅度小于极点的改变幅度,A错误;依据图示太阳光的方向推断,该地位于南半球,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73.5°,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26.5°,相差47°,B 正确。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5章第1节植被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热点链接】2020年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共完成造林706.7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14.7万公顷。
截至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森林面积2.2亿公顷。
2019年新增的森林类型主要是什么?提示新增的森林为人工林,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植被类型。
水平2:根据景观和影像图,归纳主要植被类型的景观特点。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植被与气候的关系。
水平4: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说明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布局植被。
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植被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分布地区。
地理实践力:观察校园植被,总结其特征,探讨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植被与环境1.01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1)02荒漠等。
(2)03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04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植被的垂直结构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05阳光的生存竞争。
影响因素:气温越06高、降水越07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08多,垂直结构越09丰富。
4.植物的适应性:天然植被具有10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1.判断正误。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2)植被只能适应环境,不能改造环境。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A.地形B.气候C.土壤D.水源答案 B解析气候是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3.仙人掌适应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提示干旱的自然环境。
二森林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类型、分布及特点类型主要分布区特点热带雨林01热带雨林气候区和02热带季风气候区种类丰富、垂直结构03复杂;有数量丰富的04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常见茎花、05板根等现象常绿阔叶林06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07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08革质叶片;垂直结构较09简单;少板根和10茎花现象落叶阔叶林11温带季风气候区和12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乔木叶片13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14落叶亚寒带针叶林15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16亚寒带地区以17松、杉类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18抗寒抗旱1.判断正误。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2章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热点链接】天宫二号运行在近地点约190千米、远地点约370千米的椭圆轨道,在轨状态正常、运行平稳。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
航天领域的大气层上界与地理上的大气层上界有何关系?提示航天领域的大气上界高度低于地理上的大气层上界高度。
国际航空联合会给出的太空和内层大气空间的高度约为100千米,这也就是著名的卡门线。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水平1:根据图表资料,说出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水平2:根据地理资料,说明大气成分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及高度。
水平3:根据地理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水平4:通过图表资料,探讨大气成分的时空分布,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综合思维:说明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分析地理环境对大气成分和对流层高度的影响。
区域认知:分析大气成分的地区差异,分析对流层高度的地区差异。
地理实践力:观察天气现象,体验大气组成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2.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1.判断正误。
(1)干洁空气以氧气为主。
(×)(2)臭氧因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大气成分是()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杂质答案A解析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举例说明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提示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破坏森林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使用空调等制冷设备使臭氧减少。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第四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西藏山南地区图,完成第1~2题。
1.西藏山南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A.半山腰B.狭窄的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平原D.高山顶部2.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分布的成因是( )A.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B.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C.半山腰降水丰富D.便捷的内河航运及海上运输1题,高原地区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的河漫滩平原上,其原因是地势较低,气候较温暖,且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第2题,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只有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
2.A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带,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城镇与交通线分布图和甲地段公路线路照片。
据此完成第3~5题。
3.从整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内的交通线分布特点是( )A.网状分布B.“之”字形分布C.线状分布D.环状分布4.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5.甲地段公路线分布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湿润,降水多B.地势较高,坡度大C.水源短缺,近水源D.土壤肥沃,梯田多3题,塔里木盆地深居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盆地内部沙漠广布,周围高山环绕,冰川连绵,盆地周围的山前多冲积扇,冲积扇可成为典型的绿洲农业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形成村镇和城市,因而交通线呈环状分布。
第4题,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源是影响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
第5题,图中甲地段地处天山深处,地势较高,坡度较大,在山区陡坡上公路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字形弯曲,降低坡度。
4.C5.B下图为清代台湾岛西北部地区聚落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6~7题。
6.就清代初期而言,聚落主要分布在( )A.山地区和丘陵区B.平原区和台地区C.丘陵区和平原区D.台地区和山地区7.到清代中期,开拓聚落的重点是( )A.由河流下游河谷平原区进入丘陵区B.由河流下游河谷平原区进入台地区C.河流上游河谷平原及台地区,并沿着河谷上游进入山地区D.河流下游河谷平原及丘陵区,并沿着河谷上游进入山地区6题,沿海地区和河流中下游河谷平原区和台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水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适宜居住,有利于形成聚落。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章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热点链接】2020年4月10日2时,中国铁建所属铁四院设计的中国喀斯特地貌第一座跨高铁转体斜拉桥福建龙岩大桥首次转体——桥塔转体顺利完成。
龙岩地质地貌独特,溶洞较多,部分中下层溶洞已贯通为一个超大型溶洞,地下水非常丰富。
喀斯特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是什么?提示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地下水丰富,桥梁建设难度大,工程量大。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了解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水平2:通过景观图、示意图等资料,总结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的特征。
水平3:能够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异同,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差异。
水平4: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综合思维:能够根据地貌的相关资料,分析地貌的特点及成因;不同地貌的演化过程。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地理实践力:实地考察地貌,分析典型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01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分布我国的02广西、贵州、03云南等地分布最为广泛。
3.表现形式(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04峰林、孤峰、残丘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洞,溶洞内有05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06石柱等。
1.判断正误。
(1)石灰岩分布地区都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降水丰富的地区也常会发生干旱现象。
(√)2.下列属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的是()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答案B解析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气候湿热,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
3.想一想,喀斯特地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提示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土层贫瘠浅薄等。
二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河流流经山区,水流不断01侵蚀河谷岩石,形成深而陡的02V形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①______________。
按时间尺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②________________。
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小尺度的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③________。
2.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④____________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升高。
我国⑤________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⑥__________)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
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其应对措施1.全球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是⑦_________,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⑧____________和海水热膨胀,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
可以增加积温和延长⑨____________,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也会伴随着⑩________灾害的加重。
就地区而言,位于⑪____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⑫____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2.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⑬________,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⑭____________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3.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有⑮____________与甲烷等。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利用率,采用新能源等。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调整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A.太阳黑子增多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2.下列各项人类活动中,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A.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库B.减少化石燃料和增加新能源使用量C.森林大量砍伐覆盖率不断降低D.退耕还林还草还湿3.读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A处为末次温暖期B.图中C处为现代温暖期C.图中B处为末次寒冷期D.图中D处表示未来新的温暖期知识点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其应对措施4.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5.下列人类的做法中,对缓解全球变暖问题最有效的是( )A.积极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B.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D.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读“挪威雪线海拔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完成6~7题。
6.中国从16世纪到21世纪期间,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A.1470年~1520年 B.1620年~1720年C.1840年~1890年 D.1910年~1950年7.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C.热带范围扩大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方法技巧练图示法掌握全球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2011年3月26日“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得到全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响应,该活动旨在呼吁更多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下列属于造成全球变暖原因的是( )①SO2的排放②CO2的排放③水土流失④酸雨⑤化石燃料大量燃烧⑥森林遭破坏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①②④方法技巧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3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②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③我国气温低于历史最高水平④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与两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③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④近三十年,大气“温室效应”不断增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3.近年来,与a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读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回答4~6题。
4.图示资料,表示北京气候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5.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B.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6.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
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A.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完成第7题。
7.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题号1234567答案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材料二根据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
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
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2)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________面积最小。
一般情况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北冰洋海域分布的海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为什么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4)结合材料,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变暖?9.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选择地球”环保公益活动,呼吁人们选择“低碳生活”。
而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百年我国将继续变暖。
为此,我国计划到本世纪中叶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材料二我国北方15个省(市、区)xx年1月气温距平及采暖耗能变化图(1)从图中看,北方大部分省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偏高或偏低);其中1月平均气温偏高明显且采暖耗能减少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
(2)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逐步把由单位和住户的分散取暖改为市政集中统一供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答案知识清单①冷暖和干湿变化②近现代气候变化③升高④平均状况⑤北方⑥我国长江流域一带⑦海平面上升⑧冰川融化⑨生长期⑩干旱⑪低⑫高⑬加大⑭旱涝灾害⑮二氧化碳基础达标练1.B [影响气候的因子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等,而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与此无关。
]2.C [大量砍伐森林会使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从而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 3.A [从曲线波状变化可以看出,A处为温暖时期,C处气温较低为寒冷期,B处为现代温暖时期,而D处为下一次寒冷时期。
]4.D [全球变暖是现代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但并不是全球每一个地方都在变暖,而降水量也是有增有减,河湖水位也是有升有降。
我国西部山地,由于不断升温,高山上的冰雪大量融化,从而使得冰雪总量减少,故应选D。
]5.D [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与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有关,由此可知D项措施最有效。
]6.D [中国从16世纪到21世纪期间,大部分时间中国气温距平为负值,1910年后为正值,说明气候处于温暖期。
]7.D [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中国气候相对变冷,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方法技巧练B [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
CO2浓度增加的途径:一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二是由于过度砍伐森林,使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减少。
]综合提升1.C [通过读图a,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是持续增加的,但增加值远没有达到原数的5倍。
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气温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D [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且近五千年来气温的波动值超过了3℃。
由图a可知近三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保温作用增强。
]3.C [由图a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层频发强磁暴同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皆与之无关。
]4.A [读图可知,就多年平均气温而言,①比③高;就多年平均降水量而言,②的降水量大于④。
比较北京和张家口可知,北京的纬度比张家口低,所以多年平均气温高;北京比张家口靠近海洋,所以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张家口大。
故表示北京气候的是①和②。
] 5.D [分析资料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是波动上升的,降水的变化是波动减少,所以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 6.A [气温波动上升,会使蒸发量增多,而降水波动减少,使降水量减少,地表就会变得更干燥与疏松,风力也会增强,所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7.A [履行《京都议定书》,调整能源结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在选项给出的四个产业中钢铁企业属于耗能大的产业,比其他三产业对能源依赖程度要高得多。
]8.(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