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助读资料 进行文本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巧利用

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巧利用作者:葛丹迪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2期摘; ; 要:本文旨在对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七年级上册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将助读系统分为单元导读、预习提示、文中插图和旁批注释四个板块。
从“单元导读”“预习提示”如何指引备课,“文中插图”“旁批注释”如何助阵教学两方面讨论助读系统对语文教学有何帮助。
最后一部分是对部编本助读系统的反思,如何适度使用助读系统是反思重点。
关键词:助读系统; ; 语文教材; ; 备课“部编本”教材是由教育部审定、温儒敏先生担任总编的最新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全称为“教育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本”。
对于教材的解读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知识能力系统、选文系统、训练系统及助读系统。
随着部编本教材的使用,学术界将焦点集中于部编本教材的研究。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对四大板块中的助读系统作分析。
可以将助读系统理解为与选文相关的资料,包括单元提示、课前导读、注释图、批语等。
目的既是辅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又是帮助教师通过助读系统明确教学要求,使教学有据可依。
教师备课时可以依据单元导读及预习提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插图和旁批注释。
一、“单元导读”“预习提示”指引备课首先,单元导读及预习提示的内容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可以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其中初一学生所处的是形式运算阶段。
具体而言,该阶段“个体推理能力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
并且个体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或过程”。
部编本初一语文上学期教材中的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都与之相符。
比如第三单元的导读中“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便是抽象思维要求的目标。
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的策略

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的策略一、资料筛选应遵循的原则1、启发式原则。
从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讲,筛选资料的时候,要立足教材,明确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明确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在阅读理解需要的前提下,进来做到少、简、易。
“少”能加深印象,增进学生的记忆;“简”能增进学生的积累和感悟,帮助学生实践;“易”能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并促进创新。
最后要做到对知识的掌握能够循序渐进,举一反三。
2、因势利导原则。
从学生发展的层面上讲,筛选资料的时候,要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形成正确的认识,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正确把握文本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促使他们形成持久的、积极的、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内驱力,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促进学生全面的、主动的、可持续的发展。
3、因材施教原则。
从教学的服务对象来讲,服务主体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它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紧密相关。
筛选资料也不例外,它是教师在深度理解教材后组织的结合学生实际而实施的一种教学行为。
因此,在筛选资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针对学生对某一文本的“兴奋点”“困惑点”“共振点”“触发点”以及文本本身的重点、难点,在两者兼顾的基础上机智的引用和处理。
4、动态生成原则。
从课程意义上讲,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某个教学话题展开的多维互动的对话交流活动。
因此,我们的资料筛选要融到教学的生成中去,筛选的资料要顾及文本的解读规律,要考虑内容主题与文本形式的有机统一,考虑是否有利于生成知识、情感、体验等新的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课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于生成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也就是说,资料的筛选要突出教学过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5、适时适度原则。
在筛选资料的时候,我们还要选择引用资料的时机和分量,掂量资料的难易程度,即做到适时适度。
适时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即激趣、深化和拓展延伸等阶段选用,过迟或过早引用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初中生语文文本解读的方法

初中生语文文本解读的方法语文课程是学生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也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解读各种文本来提高语文水平。
然而,很多学生对于如何正确解读文本感到困惑。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生语文文本解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了解背景知识要正确解读一篇文本,首先要对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比如,在阅读一篇历史文章时,了解相关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等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上下文;在阅读一篇科普文章时,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专业术语和概念。
因此,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前,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或者请教老师来积累必要的背景知识。
分析文章结构文本常常包含引言、主体和结论等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来帮助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首先要注意文本的开头部分,通常会有一段引言,介绍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提出问题。
接下来是主体部分,展开论述或说明问题,这部分通常包括事实、例证、分析等。
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者给出作者的看法。
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式。
抓住关键词语在解读文本时,学生应该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通常是表达作者意图和文章主题的重要线索。
比如,在一篇讨论环境保护问题的文章中,关键词语可能是“环境保护”、“污染”、“可持续发展”等。
学生可以通过圈点、划线等方式将关键词语标出,有助于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
辨析词义在阅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生词或者词义不明确的词语。
这时,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推测词义。
文本中的其他词语、句子和段落可提供线索,帮助学生理解和猜测未知词语的意思。
此外,学生还可以借助词典或者在线工具来查询词义,提高对词汇的理解程度。
阅读速度掌握解读文章时,学生需要把握适当的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过慢会耗费过多时间,导致整篇文章难以理解;而阅读速度过快则会导致关键信息的遗漏。
因此,学生需要培养合理的阅读速度,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中助读资料的合理使用

阅读教学中助读资料的合理使用作者:张梦憬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3期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但为了这有限的内容,仅仅依靠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师用书提供给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寻求、开发和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更广阔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高效地深入地学习。
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资源很多,这里笔者主要谈谈助读资料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助读资料,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为激发兴趣,铺垫知识,指导学法,激活思维而恰当适时地在教学各个环节引入的相关资料。
它能促使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深入进行对话,从而实现文本阅读意义,帮助课堂教学的生成。
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在大胆延伸,大量引用资料进行教学助读。
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但是细细体悟可以发现,不少教师追求的是“形”的转变,而忽略了“质”的转变。
对于引入的资源素材,帮助解读文本的策略理解不够透彻,表面“热闹”,实则“低效或无效”,是为了引用资料而引用,把助读这一环节当成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导致语文课堂资源的浪费。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中的助读资料的筛选一般都出现在教师备课阶段,那么,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众多的课外助读资源,该如何取舍呢?应该掌握什么原则呢?原则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
而筛选资料的目的是弥补学生在知识面、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足,通过资料的介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语句,需要结合“文革”背景,学生对这段历史模糊,教师就有必要筛选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以便学生真正准确的理解文本。
资料助读的选择和运用

资料助读的选择和运用一、何谓“资料助读”资料助读,是浙江省教研课题“全程助学法”教学语文“助学单”中的一部分。
语文阅读教学助学单一般包括“预习助读、课堂助学、资料助读、练习拓学”四个部分。
其中“资料助读”在阅读中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写作背景,正确解读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文字材料,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料中,去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资料助读,呈现在课堂时,类同于教师投影的(或者口头讲述的)写作背景等补充资料。
但这里所说的资料助读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
资料助读是课程资源之一,它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根据学生对文本理解可能存在的困难,预先准备的帮助理解课文阅读的资料。
二、资料助读的选择一篇课文一份助学单,由预习助读、课堂助学、资料助读和练习拓学四个部分组成,呈现什么“资料助读”需要精挑细拣。
1. 直接型。
这类文章几乎不需要读者的背景知识,文章陈述信息清晰,读者阅读文章就能弄懂意思。
因而这类文章的资料助读选择就可以宽泛得多。
重要作家的生平介绍之外,可以选择后人对该文章的评价,或者该作家的其他文章,或者其他作家的同类文章,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如《大自然的语言》。
这是一篇竺可桢写的说明文,它从发表后就被选作教材已经60多年,因为所讲的物候知识学生看了就能懂,其间没有隔阂,因而不需要在内容背景理解上做资料助读,可以选择同类知识进行扩展阅读,比如选戴巴棣的一首诗《大自然的语言》作为延伸阅读。
也可以根据此文具有规范训练说明顺序、说明层次和说明语言的典范作用,选择部分说明文知识性的语段,来帮助学生建构说明文的知识系统。
2. 间接型。
这类文章中一些语段各部分的信息不相关,要求读者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背景知识来集合意思。
这类文章需要一些背景知识的介入,因而,资料助读部分就必须精选作者生活时代和作者本人的一些背景信息,用于启发学生理解课文。
这符合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读者利用一些背景知识、词汇知识以及词汇间的相互联系积极建构意义。
文本细读——教师解读文本的助力器

文本细读——教师解读文本的助力器
教师作为文本解读的助力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那么,教师作为文本解读的助力器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态度。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学生需要具备积极的阅读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的背景、作者的意图等,让学生了解背景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读文本。
教师要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项技能,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
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快速捕捉文本的重点信息、如何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如何推测词义、理解隐含信息等。
教师还可以讲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用意。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阅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读文本。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主题阐述和写作。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能够捕捉到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阐述的讲解或写作,让他们通过写作来深入思考和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主题阐述和写作,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本。
专题17 同步讲义:《世说新语》二则新课预习-2024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统编版)

专题17 《世说新语》同步教学讲义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知识梳理一、助读资料(一)文题解读“咏雪”即歌咏白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线索。
“陈太丘与友期行”,即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二)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之侄,袭封临川王。
他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
(三)知识链接《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名《世语》,由刘义庆组织编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全书原8卷,今传本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述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鲁迅称之为“名士底教科书”。
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代表作为《世说新语》。
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②篇幅简短;③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④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简意丰。
二、文章梳理咏雪1.读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文本解读陈太丘与友期行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阅读教学中助读资料的合理使用-教育文档

阅读教学中助读资料的合理使用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但为了这有限的内容,仅仅依靠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师用书提供给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寻求、开发和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更广阔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高效地深入地学习。
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资源很多,这里笔者主要谈谈助读资料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助读资料,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为激发兴趣,铺垫知识,指导学法,激活思维而恰当适时地在教学各个环节引入的相关资料。
它能促使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深入进行对话,从而实现文本阅读意义,帮助课堂教学的生成。
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在大胆延伸,大量引用资料进行教学助读。
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但是细细体悟可以发现,不少教师追求的是“形”的转变,而忽略了“质”的转变。
对于引入的资源素材,帮助解读文本的策略理解不够透彻,表面“热闹”,实则“低效或无效”,是为了引用资料而引用,把助读这一环节当成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导致语文课堂资源的浪费。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中的助读资料的筛选一般都出现在教师备课阶段,那么,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众多的课外助读资源,该如何取舍呢?应该掌握什么原则呢?原则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
而筛选资料的目的是弥补学生在知识面、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足,通过资料的介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语句,需要结合“文革”背景,学生对这段历史模糊,教师就有必要筛选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以便学生真正准确的理解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助读资料进行文本解读
【摘要】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或是因为时地间隔,或是由于对文化背景不甚了解,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学习时就存有诸多障碍,从而造成对文本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甚至导致文本价值曲解的情况。
在此情况下,助读资料无疑成了打开文本解读这扇大门的钥匙。
但钥匙不是万能的,使用得当,才能水到渠成;使用不妥,则会事倍功半,弄巧成拙。
【关键词】助读;适时;适度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语文阅读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势必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料和教学媒体,正可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当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引进资料助读。
所谓资料助读,就是借用资料来解读文本,在穿插、铺垫和拓展中引领学生分析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完成文本深度阅读,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助读资料如若使用得当,便能水到渠成,效果非凡;使用不妥,则会事倍功半,弄巧成拙。
笔者将对语文教学中助读资料的使用这一话题谈点浅显的认识。
助读资料浩如烟海,内容繁多,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但在选择资料时应有所侧重,切不可“胡子眉毛
一把抓”,教师课前要做到“胸中有竹”,有的放矢,慎重选用。
1.作家生平
这是最为常见的,大都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卒年,籍贯、地位,作品等等。
以鲁迅为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很多作品,如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等。
此类资料一般讲授新课时选用,粗略一读,内容详实,细细斟酌,你会发现,此类资料大而空,与文本的联系并不紧密。
个人认为须尽可能淡化,或者要有所取舍,不可一股脑儿全盘托出,因为其作用毕竟是局限于让学生了解其人而已。
2.作者经历
此类助读资料涉及到的是写作背景,与加深文本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可轻易放过。
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可出示背景资料:老舍一生67年,经历坎坷,他先后在北京度过了42年,剩下的25年是:英国5年、新加坡1年,山东7年--济南4年半、青岛2年半,
汉口半年、重庆7年半,美国4年。
据老舍夫人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特别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的四年,是老舍整个人生历程中最为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美好时光,他称济南是“我的第二故乡”,通过数据和对比,我们会发现,仅仅生活了四年的济南被老舍誉为是“第二故乡”,他对济南的喜爱也就可见一斑了。
再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文,可以插入作者的淘金生活,那么,学生对主人公这种对生的渴望的理解就更为真切了。
因此,在解决“作者为什么写”这类疑惑上,此类助读资料通常都能帮助学生指点迷津,使之豁然开朗。
3.名家的点评
此类助读资料一般来说分量较重,能够在关键时刻启发学生思维,撞击学生的心灵,在日常的教学中,使用的频率较高。
例如有位老师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中引用了两位名人的点评:
(1)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
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丰子恺)
(2)医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
抚慰。
(傅雷)
从两位艺术家的点评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影响着他人。
此类助读资料无疑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将文本解读引向纵深,又何妨吝惜一试呢?
4.作者的解读
技高一筹,让作者自己站出来说话,解读自己的作品,较有说服力,此类助读资料一般会在作者的回忆录或后期作品中有所涉及。
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可以引用“这里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存在着一些生命的痕迹;每一小小的变迁,都引起一些感触;就是一风一雨也仿佛含着无限的情意似的。
”(老舍《吊济南》)。
老舍对济南的不舍也就不言而喻了。
再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可以引用“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散文:《前方》)。
至此,杜小康踏上孤独之旅的缘由也就心领神会了。
这类助读资料能帮助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作品以及作者产生共鸣,学生读完之余更会进入酒逢知己,酣畅淋漓的佳境。
此类助读资料对于文本解读的价值相当高,如若弃之,则是一大损失了。
笔者认为助读资料的使用必须要遵循三个原则,“适时”、“适度”和“适合学生”。
“适时”,简而言之就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示,否则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过早或过迟引用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011年湖州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课例《相见欢》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就很高明,教师一开始并不急于出示李煜的背景资料,而是在学生品出了愁绪,但却对李煜之愁“剪不断,理还乱”无法体会却又欲罢不能的时候出示了李煜的身世和遭遇,帮助学生体悟了一把“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可谓是水到渠成,恰如火候。
“适度”,既指量的适度又指难易程度的适中,助读资料是“助”,而不是“主”,切不可喧宾夺主。
资料过多过繁,影响教学进程,文本主体淡化,最终影响教学效率;过少过简,学生浅尝辄止,收不到预期效果;过难,学生不能深入,理解不透,教学容易浮于表面;过易,学生难以产生兴趣,难以有“跳一跳,摘果子”的兴奋。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但是在选用资料的时候要尽可能少而精,必须在所占有的资料中精选针对性强的、有效性强的材料,如此才能厚积薄发,做到以一当十,宁缺毋滥。
于漪老师说:“任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作用,但也都有其局限性,不顾时间、条件,不顾文本的个性特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实际水平,生搬硬套,没有不事与愿违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恰到好处地掌握手中的“器”,才能使我们的语
文教学更“善”,使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 任文玉;也谈文本的有效解读[J];甘肃教育;2011年17期
[2] 陈华;文本解读忌“三偏离”[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5期
[3] 刘海东;对“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再思考[J];中学语文;2011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