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净化说课稿62773

合集下载

《水的净化》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水的净化》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水的净化》说课稿一、使用教材北京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最常见的液体-水》第一节《水的净化》二、实验器材1.模拟自来水厂水净化实验长颈漏斗、具上下嘴抽滤瓶(250mL)、抽滤瓶(250mL)、抽滤瓶(125mL)、注射器(100mL)、输液器、胶塞、乳胶管、止水夹、磁力搅拌器、微型水泵、微型气泵。

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活性炭(粉末)、石英砂(40-70目)、次氯酸钠溶液、棉花、滤膜、纱布。

2.简易蒸馏实验漏斗(截去下端玻璃管且封口,外径9cm)、烧杯(250mL)、烧杯(10mL)、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

三、实验改进要点1.模拟自来水厂水净化的思路来源于自来水生产工艺,把复杂的工艺流程转化为简易的装置进行模拟演示。

装置主要包含搅拌池、澄清池、过滤吸附池、消毒池、清水池五部分,配有微型水泵和气泵。

装置所用仪器主要选用化学实验室的常用仪器,例如:磁力搅拌器,长颈漏斗、抽滤瓶等;还有生活中常见物品,例如:注射器、输液器、微型水泵、微型气泵。

该模拟实验的步骤与自来水厂水净化(如图1)的步骤是一一对应的,每一步骤可学习1-2种净化方法。

在搅拌池中初步认识过滤和混凝,在澄清池中学习沉降,在过滤吸附池中学习过滤和吸附,在消毒池中学习消毒,最后对所得水进行初步检测。

整个实验装置简约化、微型化、可视化,给予学生三维表现力的体验。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1图22.简易蒸馏实验的思路来源于野外生存时制备饮用水的方法,利用蒸馏原理简化蒸馏装置,课堂教学用于学习蒸馏净化水的方法。

所用仪器全部是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包含漏斗、烧杯、酒精灯、石棉网。

将漏斗(截去下端玻璃管且封口,外径9cm)里面放入冰块(或冷水)作为冷凝装置,相当于实验室常用蒸馏装置的冷凝管。

大烧杯盛放待蒸馏液进行加热,相当于实验室常用蒸馏装置的蒸馏烧瓶。

将小烧杯放在大烧杯内(漏斗下端正中),盛接所得液体,相当于实验室常用蒸馏装置尾接的锥形瓶。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水的净化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水的净化》是9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这个课题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是没有特别涉及123、情感与态度:通过水的净化处理过程,懂得卫生健康饮水,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细心标准操作的科学品质。

三、说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结合实验来完成。

四、说教学过程(以下括号内内容为设计意图)(一)教学引入从鲁滨逊荒岛取水的故事情景入手,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水中所含杂质的种类,并引出课题(贴合教材内容的故事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讲授新课【投影讲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把在校学生平时想知道却又无缘【知识回顾】生产自来水时,沙滤后的水又被引入了活性炭吸附池,它不但可以进一步过滤不溶杂质,还可以除去部分可溶杂质。

【投影讲解】活性炭的过滤吸附作用(以旧激新,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对知识加以结构化、系统化)(四)练习巩固【投影展示】(五)课后作业独立完成本课后习题;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及时练习,及时反馈,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水的净化说课稿(二)123三、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过滤和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四、教学准备:1、准备好一杯浑浊的河水;2、准备过滤、蒸馏所用的仪器、药品以及过滤实验中代用品;3、准备肥皂水、硬水和软水。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学习情景:出示一杯混浊的河水,一瓶矿泉水P55),1的?1、向混浊的河水中加入明矾;2、制作过滤器3、过滤,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是什么?可以什么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经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较澄清了,但这水是纯净物吗?教材P55图中的活性炭吸附池的作用?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板书:二、除去不溶性杂质⑴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⑵蒸馏(后面补充)讲解并实验:出示热水瓶中的水垢学生的探究活动层次明确,对于重点内容教师采用探究与再探究相结合,正向提问方式与逆向提问方式相结合,特别精道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最后提出应用性的系列问题,学生以专家的身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一直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之,学习就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英山县雷店中学陈展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水的净化》是9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这个课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解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和常见的静水方法(除“蒸馏”);第二部分:过滤的实验操作(即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部分)第三部分: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如何将硬水变软的方法(蒸馏)。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第二部分,简单介绍软水和硬水的常识性知识。

把硬水的危害和“蒸馏”这部分内容放在下一课时中学习。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基本方法,并能加以利用,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硬水和软水及其鉴别方法。

(3)会做过滤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2)通过对净化水的过程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净化水过程的参与,对学生进行关心水,爱护水,珍惜水的教育。

(2)感受化学对社会的积极意义,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3、教学重难点和关键本课重点:(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的形成硬水与软水的区别难点是:过滤的操作技巧二、教法分析通过课件演示,结合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来完成。

学法指导三、学法指导四、教学程序(一)教学引入1、从“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视频入手介绍常见的静水方法2、讲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二)净水的方法:沉淀(静置、加絮凝剂)、吸附、过滤等,它们各自除去的杂质类型是: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三)过滤:这是一个较复杂的基本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个基本操作,所以,教师先讲述过滤的原理、过滤的装置图和规范的操作,在讲解的过程中着重强调了过滤操作的技术要点,即“一贴、二低、三靠”的具体内容。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

课题2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水的净化》是人教版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二课题第1课时内容。

本课题从城市中生活用水的处理引入课题,以实验探究为为方法,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起来,是课题1爱护水资源,使学生将理解水的角度从社会生活转入化学学科。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中的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同时,过滤操作的学习将为下面粗盐提纯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自来水生产流程,了解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实行分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提升学生自学、归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其中在学习过滤操作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自主完成“我已学会、我的疑问、我的问题解决”三个环节,从而达到此目标。

)(2)通过交流与评价,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合作的水平。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与评价在过滤操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从而达到此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水的净化过程,感受爱护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2)通过对水的净化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2)【教学重点】了解吸附、沉淀、过滤等净水方法,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实行分离。

【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说教法本节课的教学围绕着三条主线展开:情境线,知识线,问题线。

教师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通过图片、实物、视频、实验等,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在学习过滤操作这个重点知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自主完成“我已学会、我的疑问、我的问题解决”三个环节。

在每个情境中,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问题,如“如何把一杯浑浊的河水变澄清”、“过滤操作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过滤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吗?”等问题,从而衍生出问题线。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水的净化》说课稿《水的净化》说课稿1一、说教材《水的净化》是9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这个课题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是没有特别涉及的,如此安排也是为了符合新课程与学生生活贴近,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中强调了一个初中的基本实验操作——过滤,也提及了蒸馏装置的组装与实验。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解自然界水的分布以及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探究讲授过滤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第三部分: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如何将硬水变软的方法(蒸馏)。

本课题内容根据不同教学思路,既可以一课时上完,也可分两课时进行,为了能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我选择用两课时完成,本次授课为该课题第一课时,即上述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重点:过滤与吸附等净化水的方法、过滤操作。

教学难点:水的净化方法、过滤操作。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纯水与自然水;认识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水的净化方法与自来水厂的净化流程,了解水的净化。

3、情感与态度:通过水的净化处理过程,懂得卫生健康饮水,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细心标准操作的科学品质。

三、说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结合实验来完成。

四、说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从鲁滨逊荒岛取水的故事情景入手,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水中所含杂质的种类,并引出课题(贴合教材内容的故事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讲授新课【投影讲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把在校学生平时想知道却又无缘接触的工业生产过程带进课堂,既起到激趣的作用,又能化繁为易,让课堂充满生机)。

【投影讲解】结合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按顺序整理出常见的两种(静置和吸附)沉淀净水法及其净水原理。

【再次强调】明矾的净水作用(以上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观念,并能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化学问题的探究欲望)。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水的净化说课稿一、说课目标1. 语言目标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以下词汇:净化、过滤、沉淀、氯化、臭氧、紫外线、消毒等。

并能够正确使用这些词汇来描述水的净化过程。

2. 知识目标本节课通过学习水的净化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并培养爱护水资源的习惯,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水资源有一定的基本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水,但对于水的净化过程和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了解较少。

因此,本节课将通过生动的图示和实物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水的净化方式,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净化过程和掌握相关词汇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以课堂实际情景为背景,通过问答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喝干净的水?有哪些水来源可以喝?你们在家中用到过哪些净水设备?2. 净化水的方式(15分钟)在黑板上画一个大桶,用实物或图片展示几种净化水的方式(如过滤、沉淀、氯化、臭氧和紫外线消毒等),引导学生猜测每种方式的作用和原理,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方式的优缺点。

3. 水净化实验(20分钟)为了更好地理解水的净化过程,老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净化水的实验。

如用滤纸过滤污浊水、加入氯化物使水脱色、用紫外线灯照射水等。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体验净化水的实际效果。

4. 总结与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对比讨论各种净化水的方式的效果和适用范围。

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整理出一篇关于水的净化方式的笔记。

5. 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向学生强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布置作业: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水资源保护的观点和建议。

初三化学水的净化说课稿

初三化学水的净化说课稿

初三化学水的净化说课稿《水的净化》是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

该怎么准备它的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初三化学溶解度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水的净化说课稿(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净化》第一课时,它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水是继学生学习了身边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重点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过滤。

教材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

过滤又为十一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说说学生。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学情有利于课堂上教法的实施。

从学生已有的技能方面来看,能够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但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运用还不十分熟悉,特别是面对某一具体物质的分析,比如容易把无色透明的水与纯水混淆等。

已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从学生认知心理和特点分析,我们的学生对天然水、自来水和饮用纯净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能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种水。

再次说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目标设定为A: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能述说自来水的净水过程和步学会过滤操作。

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

2、通过过滤操作的活动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合作等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的要从卫生、健康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说课稿(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水的净化》说课稿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一、说教材(—)课题背景分析和学情分析《水的净化》是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中第二课题的内容,本单元所学的水是继空气后学习的第二种物质,在进行过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操作训练后,学生对本课题涉及的有关实验操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本课题设计了大量实验用于对理论规律的佐证。

本节课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机的串连起来,前一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一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

水的净化是关系到人的饮水健康问题,探究水的净化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基于此,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的基本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沉淀、过滤和蒸馏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体会和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这也为以后系统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知识准备,为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常用净水方法,掌握过滤操作基本方法。

⑥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过滤等操作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②通过对水的各种净化方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③通过对水厂的实地考察,初步培养学生调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沉淀、过滤等操作过程,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②通过各种水的净化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对净水方法的了解,增强安全饮水的意识。

④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培养学生爱生活、爱环境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第2课时内容。

本课题从地球上淡水的资源的分布引入课题,以实验探究为为方法,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起来,是课题1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的延续,使学生将认识水的角度从社会生活转入化学学科。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中的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同时,过滤操作的学习将为下面粗盐提纯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自来水生产流程,了解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提高学生自学、归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在学习过滤操作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自主完成“我已学会、我的疑问、我的问题解决”三个环节,从而达到此目标。


(2)通过交流与评价,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与评价在过滤操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从而达到此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水的净化过程,感受爱护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2)通过对水的净化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等净水方法,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教学难点】
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着三条主线展开:情境线,知识线,问题线。

教师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通过图片、实物、视频、实验等,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在学习过滤操作这一重点知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自主完成“我已学会、我的疑问、我的问题解决”三个环节。

在每个情境中,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问题,如“如何把一杯浑浊的河水变澄清”、“过滤操作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过滤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吗?”等问题,从而衍生出问题线。

学生在愉悦的情境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构有关水的净化方法的知识线,以知识线来贯穿问题线。

采用学案辅助教学,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展现在学案上。

三、说学法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处于兴奋和好奇的状态。

因此要利用好这一有利因素,通过观看实物、视频、图片、演示实验以及分组实验,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净化水的方法,进而了解自来水的具体生产流程。

学生接触过生活中的过滤,但不太清楚过滤能除去水中的难溶固体以及过滤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

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归纳整理知识,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以上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实物,通过天然水和自来水在视觉上的差别,引导学生分析天然水中的杂质类型。

(2)设问:如何除去水中的杂质,使其变为生活用水?引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展示实物,通过对比,认识静置沉淀这种净化程度较低的方法。

3、【过渡】
(1)展示图片,设问:若哪天你家里的自来水管里流出了这样的水,你还敢用么?播放视频“焦点访谈——自来水何以浑浊”。

(2)播放视频。

(3)通过视频,引入用絮凝剂明矾净水的方法。

4、【分组实验】
(1)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考虑到明矾净水的实验,存在时间长、实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补充播放“明矾净水”视频。

(2)讲解明矾的净水原理,补充有关铝离子对人体不良影响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并激励学生树立认真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志向。

5、【提出问题,过渡】
加入明矾后,如何把杯底的沉淀除去?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把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实例,展示如隔茶渣的茶壶、滤网、隔豆渣、捞饺子等图片,引入过滤的方法。

6、【自主合作探究】
(1)为了突破过滤操作这一重难点,教师先不讲解也不演示,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合作探究过滤的操作要点。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自主归纳整理在过滤操作中“我已学会、我的疑问、我的问题解决”三部分,
填写在学案上。

7、【交流与评价】
(1)各组成员发言,分享学习收获,并提出疑问。

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疑问,汇总解答。

学生以互评的方式,分析在过滤操作中做得好或操作有误的地方。

(2)教师演示过滤的规范操作,学生重新进行一次过滤操作。

(3)教师小结过滤的操作要点。

8、【提出问题】
(1)提问:过滤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臭味吗?简单介绍活性炭疏松多孔的结构,突出其具有很强的吸附性
(2)播放视频(将活性炭脱色的对比实验进行创新改进),突出活性炭不仅可滤掉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也可吸附色素、异味等。

(3)展示家庭用的净水器图片,体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4)简单介绍有关生命吸管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视野。

9、【小结】
回应天然水的杂质类型,引出自来水厂净水的最后一步——消毒。

这样,本课时中的四种净水方法就水到渠成地呈现给学生,这时便可顺理成章地讲解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流程。

10、【课堂检测】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的学案上配有课堂检测,自测互评。

11、【课外作业】
提供以下材料,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制简易净水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题采用学案作为学习的辅助资料,教学重、难点都体现在学案上,因此板书较简洁,内容如下:
本节课有两大亮点: 【亮点一】将教材内容顺序进行调整,从生活实际引入水的净化方法,进而介绍自来水的具体生产流程。

【亮点二】学习过滤操作这一重点知识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自主归纳“我学会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问”,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评价实验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最后教师进行解疑及点评,演示规范操作,突破重难点。

水的净化方法
沉淀 过滤 消毒
吸附 (活性炭) (一贴 二低 三靠) 吸附沉淀 (加明矾) 静置沉淀 课题2 水的净化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