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月相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予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感情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感情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感情互为辉映,制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表达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凄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衬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累积。
否则,就简单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衬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衬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稳、新奇生动,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衬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古诗词中的月相

古诗词中的月相“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宋·苏轼,水调歌头)。
除了日出日落昼夜更替之外,在所有天象中最频繁出现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圆缺变化的月相了。
在我国优秀的诗词歌赋里,有许多吟诵月亮的优美篇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碛中作》)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
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
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
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
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
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辛弃疾《西江月》)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
“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
有关月相的诗句

有关月相的诗句
1. “月亮弯弯像镰刀,挂在天边真奇妙。
你看那月牙儿,不就像那笑起来的嘴角吗?” 例子:晚上我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抬头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不禁喊起来:“哇,那不就是像镰刀一样的月牙嘛!”
2. “满月圆圆像银盘,照亮黑夜好璀璨。
这圆圆的月亮,难道不像我们团团圆圆的生活吗?” 例子:中秋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看着那满月,爸
爸说:“这满月多漂亮啊,就像咱家一样圆圆满满。
”
3. “上弦月呀挂天边,一半明亮一半暗。
这不就像人生有时有光有时暗吗?” 例子:遇到挫折时,我看着上弦月,心里想着,人生不就和这月相一样嘛,
有好有坏。
4. “下弦月哟落西方,渐渐消失也无妨。
就像我们的烦恼,总会慢慢飘散呀!” 例子:心情不好的一天傍晚,看到下弦月慢慢落下,我突然觉得那
些烦恼也没那么重要了。
5. “月相变化真神奇,如同魔术在天际。
你能不被它吸引,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吗?” 例子:我和弟弟经常一起观察月相变化,每次都感叹月亮的神奇。
6. “月亮有时被云遮,但若坚持总会现。
这多像我们追求梦想,不怕困难就会成功呀!” 例子:记得有次看月亮被云挡住了,我有些失望,但还是坚
持等待,终于又看到了它,那一刻我觉得就像自己坚持后实现梦想一样。
观点结论:月相真是迷人又充满魅力,它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感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共3篇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共3篇《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1《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2.提高学生诗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授课内容:1)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静夜思》、《登高》、《临安春雨初霁》、《临江仙·满江红》等。
2)古诗词的基本韵律:词牌、押韵、对偶等。
3)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2.课内活动设计:1)学生听课:教师上课讲解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
2)学生朗读:学生在课堂上朗读《静夜思》、《登高》等古诗词,感悟其中的月亮意象,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3)学生欣赏:学生观赏《临安春雨初霁》、《临江仙·满江红》等古诗词,感受其中的美、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
4)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自主创作一首古诗词,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听课法:教师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学生听课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2.朗读法:学生朗读古诗词,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朗诵能力。
3.欣赏法:学生观赏古诗词,理解其中的美,领悟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
4.写作法:通过学生自主创作古诗词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态度评价:以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课堂表现和完成作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习能力评价:以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3.审美能力评价:以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和创作评价,识别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1.引入:讲解月亮的文化内涵和意象,启发学生对月亮的认识和理解。
2.讲解月亮意象:简要讲解《静夜思》、《登高》、《临安春雨初霁》、《临江仙·满江红》等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以及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解读古诗词中月亮意象

之袁州冬雪创作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画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拜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浪之苦,或倾诉奔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心坎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心坎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好心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在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由于作者心境分歧,在分歧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示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分歧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夸姣、永恒、凄凉、悲惨、聚散悲欢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分歧意蕴,形成分歧的审好心境,烘托出诗人们的分歧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奔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悲观奔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很多古诗词中,文人骚人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奔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洁白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安好,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奔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三更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徜徉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情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更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破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安好的月夜里,洗澡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发生缱绻而邈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单人们很容易懂得,而且很多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历分歧能够发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不幸楼上月徜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聚散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本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分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平易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堪举.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骚人的身世感伤和流浪之苦.1、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前言.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徜徉,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示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夸姣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夸姣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心坎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生怕也不会有此感伤.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情状.而广宽的平野,浩荡的大江,残暴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孤立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2、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幸玄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气象.这两幅气象虽美,但一个“不幸”揭露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斑斓,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成与诗相分离了.3、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心坎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地.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惨的情景,使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描画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克不及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逾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眇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李白《把酒问月》中有:“古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人.古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夺和生命在时间眼前的无奈表示得极尽描摹,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汗青,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概况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宿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惨之情.月在此,成了逾越时空的见证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头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克不及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很多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风光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风光自在人心中!面临亘古的月亮,分歧的诗人,分歧的环境,各有分歧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分歧的吟月诗五、历代文人骚人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平易近间就传播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国平易近间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占有关专家考据,平易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至宋代,平易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述“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平易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敞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安好的意境.又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何等的凄惨悲惨,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虽然人们身在分歧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到处颂扬的名句都是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看着广宽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今夜难眠,抱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佳丽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出一辙,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更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破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纵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旅居异乡的亲人.如“人有聚散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又如“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分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等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南宋平易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弯弯的月牙儿的残破形象与夫妻分别、飘散的孤苦形象交互辉映,摧人泪下.5、月亮的亘古不变,很容易让人们把它当作逾越时空的永恒见证者.如“古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人.古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头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等.明月亘古如斯,逾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眇小.。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古诗对应的月相

古诗对应的月相古诗对应的月相月相在古人的诗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人喜欢以月亮的圆缺和变化来比喻人生的轮回和变化。
下面是几首以月相为主题的古诗,并对应了每个月相的含义。
一、圆月“东篱菊千朵,霜翠清露生。
娟娟一群上,皎皎孤中横。
”这是唐代王维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其中一句。
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圆月的美景。
圆月代表着圆满、圆融之意。
古人常常将团圆、完美、和谐等等美好寓意与圆月结合在一起。
二、半月“半天浮云半天残,半月空照半江山。
”这是唐代杜牧写的《秋夜长》。
半月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变化中的状态,夹在圆月和残月之间。
它寓意着生命中的丰盈和空虚交织在一起的状态。
三、残月“观曙彩云飞,残月空似钩。
”元代杨基的《敬酬严仁公醉后赠诗》中这句话表面作者欣赏晨曦美景,实则并不快乐。
残月寓意着变化之时,尤其是谷底或失败的时期。
残月是光芒的止步状态。
它表达了自然和生命的瞬息万变。
四、新月“新月蟾宫折花飞,清光娇媚动兰矶。
”元代白朴的《赋得浣溪沙•晚登南楼》中有这么一句。
新月通常被视为新的开始和希望的象征。
它标志着新的一天和消失的黑暗。
新月是神秘而富有潜力的,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想象力。
五、满月“皎皎白日照清江,没在石底还又明。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这句话意味着满月。
满月的意义是尽心、尽情和充实。
满月代表着自我实现和成功。
古人认为,观赏满月会更加美好。
六、月亮生活在古代,月相被广泛用于习俗和生活。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月相还经常被用于指导生活。
从种植到农业,甚至到日常事务管理。
月相与生活息息相关,显示了古代生活的智慧与规律。
总之,月相一直是古人诗词中的不二主题之一。
它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现象,还象征着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与月相相伴相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月相“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宋·苏轼,水调歌头)。
除了日出日落昼夜更替之外,在所有天象中最频繁出现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圆缺变化的月相了。
在我国优秀的诗词歌赋里,有许多吟诵月亮的优美篇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碛中作》)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
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
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
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
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
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辛弃疾《西江月》)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
“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
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月斜。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遣怀》)“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辛弃疾《贺新郎》)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
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
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
”(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中天悬明月江,令严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采莲去,月没春江曙。
翠钿红袖水中央,青荷莲子杂衣香。
支起风生归路长。
归路长,那得久?各回船,两摇手。
”(李康成《采莲曲》)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满月。
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
第一首诗中的“元夜时”点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的情况。
第二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
同样,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月出,正是满月月出的时间。
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
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
”(陆龟蒙《月成弦》)“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月夜》)“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辛弃疾《满江红》)“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技上月三更。
”(崔涂《春夕》)“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钱起《送僧归日本》)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
下弦月是农历廿二、三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像个反“D”字形。
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
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
第二首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
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
”(李贸《马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鸟夜啼》)“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李商隐《无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杜甫)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
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
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
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
“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残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
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创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
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
“大漠沙如雪”还向我们展示了沙漠景观。
月相的判别大致有以下方法。
第一,时间判断法,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借助日期判断月相。
“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学生可从“元夜”入手,弄清所指时间为正月十五,即可判断为满月。
第二种,根据特定月相出现时间判断。
“寻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晓月”指月相出现时间为拂晓,月相形状如玉弓,此月为下弦月(月出子夜。
月落正午)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诗中可看出月落子夜,月相应为上弦月(月出正午,月落子夜)。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夜静月出,当为下弦月(月出半夜,月落正午) 。
第二,根据月相亮度判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盾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月黑指无月,月相当为新月。
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牛。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月皎指一轮皎洁的月亮可指为满月。
第三,根据月相形状判断。
杨柳岸,晓风残月。
残月指娥眉月,晓指拂晓时,则指月末之娥眉月。
晓月当帘挂玉弓。
玉弓形状指上下弦月之一,又根据“晓时”,“玉弓”则判定为下弦月。
第四,根据月相位置、月面朝向判断。
这一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判断月相比较实用。
月出西方月面朝西,则为上弦月。
月出东方月面朝东,则为下弦月。
满月新月一望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