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原文阅读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3)

活 学习演讲词
动 任
撰写演讲稿
务 单
举办演讲比赛
学以致用
总结
学习是为了成长。 本单元,我们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 感受了他们不同风格的演讲,丰富了演讲知识, 初步了解了演讲的方法与技巧。 这节课,我们在模拟演讲者的精彩展示和同 学们的点评、讨论中,更真切的感受了演讲的风 采与魅力。 课后,希望同学们学习前辈,继续思考,加 强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为实现自己 的人生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故事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 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 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去抢救哪一幅?
结果,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的答案获得金奖。 状元成才路
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状元成才路
获奖理由是: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 一个,而是最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1)选择计算数学专业。 (2)研究软硬件结合领域。 (3)锻炼英语听力。 (4)直接跨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 (5)致力于产业化。 (6)大力扶植年轻人。 (7)20世纪90年代进军日本市场。 (8)1995年进军广电业。
课文是节选了其中的第六个 抉择的部分。
整体感知
本文的标题是“我一生中的重大抉 择”,那么,这个“重大抉择”到底是 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启 示: 选择是一种智慧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启示
选择是一种智慧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王选
课题
王选
作简介
王选(1937—2006),江 苏无锡人。著名计算机文字 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 刷业革命的先行者。2002年 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被誉状元成才路 为 “当代毕昇”“汉状元成才路字激光照 排系统之父”“中国现代汉 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
___《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原文阅读

___《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原文阅读是一篇关于作者人生经历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生命中做出的八个重要决定。
第六个抉择是在作者高中时期做出的,那时他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他的好朋友因为研究成绩差而辍学,而他自己也正处于研究的低谷期。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读书,或者去做一些别的事情。
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读书,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在这个抉择中,作者经历了思考和挣扎,但最终他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个抉择让他明白了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
作者的第七个抉择是在大学时期做出的。
那时他加入了一个社团,但他发现这个社团的氛围并不好,存在着很多的勾心斗角和利益纷争。
他开始怀疑是否应该继续留在这个社团,但最终他选择了离开,并加入了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社团。
在这个抉择中,作者明白了要选择一个好的环境,避免被消极的氛围所影响。
这个抉择让他在大学期间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他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总的来说,作者在生命中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决定,这些决定都让他成长为一个更加坚强和自信的人。
这些抉择让他明白了要坚持自己的信念,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并且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___(Beijing)是一家广播公司,后来逐渐熟悉了中国的事情。
该公司在中国开展了广泛的业务,为中国的广播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名字在中国逐渐变得家喻户晓。
___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他们的广播节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听取。
这也使得他们的业务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PeKing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其他广播公司开始崭露头角,___逐渐退出了中国市场。
尽管如此,___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依然不可忽视。
他们曾经为中国的广播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广播业的重要一员。
版量非常大,也在考虑使用我们的系统。
我们在日本市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提高。
我小时候很喜欢听外国的广播,尤其是英国的___。
虽然中文台和英文台是一个台,但中文干扰英文台的信号,听得不太清楚。
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原文阅读

本文原题为《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现部编人教版(2017年12月第1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5课,题目改为《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课文节选的主要是第六个抉择的部分。
“我”表明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的是关于自己的事情。
“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表明了这些抉择对作者一生的重要影响。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原文我在五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
微软的董“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所以比尔•盖茨本人一定会在60岁之前退休。
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我是属于高峰过去的一个科学工作者。
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叫“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李素丽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非常贴切,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充满了爱心,全心为大家服务。
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
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
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我第一个抉择,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
当时北大非常好,教我基础课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
因此我受到很好的培养。
北京大学应该继承优秀老师讲基础课的这种传统,他们是把心思放在教学上的。
这第一步很好的数学基础是我一辈子终生受益的。
所以我经常给研究生讲,在大学本科期间你不应该去问这个课有什么用,这是对你一生知识的某种锻炼,将来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我们到了二年级的下学期分专业——那时候有数学专业,搞纯数学的;力学专业;还有计算数学——是刚刚建立的一个专业,同计算机是关联的。
2020年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十五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目录“当代毕升”——王选 (1)“领跑人”原本是个“局外人” (1)独辟蹊径:无人区里出成果 (2)王选同志生平 (2)“当代毕升”——王选2002年2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京隆重召开国家奖励大会,江泽民主席将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王选、黄昆两位院士。
这是继去年2月,江泽民主席为吴文俊、袁隆平两位院士颁发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的又一次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并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并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王选院士作为具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长期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应用自己的发明成果开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并形成产业,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继全国奖励大会后,3月18日北京大学召开了科技奖励大会,依据《北京大学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办法》,又对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给予500万元重奖(其中450万元用于科研),以表彰他为北大做出的贡献。
本文所介绍的就是王选院士的辉煌成就和长期奋斗的历程。
“领跑人”原本是个“局外人” 1974年8月,国家计委确立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研究项目,并命名为“748工程”。
这是一个大型科研项目,下设3个子项目,分别是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
此时,承担汉字精密照排项目研究的有5个单位,其中没有北京大学,当然研究人员中也没有北大的王选。
汉字精密照排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研究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呢?5个研究单位各有各的看法,有的选择二代机,有的选择三代机。
1975年盛夏的一天,38岁,病休在家的王选无疑是个"局外人",无意中从妻子嘴里听到了"748工程"这个字眼,听到了这个工程中包括的“汉字精密照排”项目,一下子就认定了“我就要搞这个”。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我⼀⽣中的重要抉择》是⼈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年级下册(统编)的第15课,这篇课⽂是王选1998年10⽉在北京⼤学发表的⼀篇演讲稿。
课⽂节选的主要是第六个抉择的部分。
“我”表明⽂章运⽤第⼀⼈称的写法,写的是关于⾃⼰的事情。
“⼀⽣中的重要抉择”表明了这些抉择对作者⼀⽣的重要影响。
标题点明了⽂章的主要内容。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5课《我⼀⽣中的重要抉择》课⽂原⽂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5课《我⼀⽣中的重要抉择》知识点 ⼀、作者简介 王选(1937—2006),江苏⽆锡⼈。
200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中国现代汉字印刷⾰命的奠基⼈”。
⼆、理解词义 1.脱离:离开(某种环境或情况);断绝(某种联系)。
2.逸事:世⼈不⼤知道的关于某⼈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3.抉择:挑选;选择。
4.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5.阳奉阴违:表⾯上遵从,暗地⾥违抗。
6.风⼝浪尖:⽐喻社会⽃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
7.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8.平易近⼈:态度谦逊和蔼,使⼈容易接近。
也指(⽂字)浅显,容易了解。
9.不修边幅:不注意⾐着、容貌的整洁。
三、课⽂分段 第⼀部分(①):交代⾃⼰当前的⼈⽣、思想状态,并引出演讲内容。
第⼆部分(②—⑦):讲述⾃⼰第六次的重要抉择,列举实例,使⼈警醒。
第三部分(⑧):表达出了⾃⼰的期待和美好的期许。
四、问题归纳 1.开头⽤⽐尔•盖茨的事例有何作⽤? 列举⽐尔•盖茨的事例,运⽤类⽐⼿法,说明让年事已⾼的⾃⼰来领导⽅正是⼀件不可设想的事情,表现了作者的⾼度的责任感。
2.王选把⼈⽣的不同阶段⽐作不同的太阳,有什么好处? 运⽤了⽐喻的修辞⼿法。
把⼈⽣的不同阶段⽐作不同时间段的太阳,语⾔⽣动、幽默,形象地说明⾃⼰年事已⾼,只能跟⼤家讲⼀下奋⽃过来的体会。
同时引出下⽂所要讲述的内容。
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研读探究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看出王选有着怎样的品质?
王选把“扶植年轻人”作为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抉 择,足以看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愿把自己毕生 所学传授给下一代年轻人。
课文主旨
主旨
本文讲述了王选一生八次抉择中的第六次抉择,具 体写了他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人逐步 取代他的作用,表现了王选尊重科技发展规律、不 迷信权威、不计较个人名利、认真负责的精神。
1.选择计算数学专业 2.研究软硬件结合领域 3.锻炼英语听力 4.直接跨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 5.致力于产业化 6.大力扶持年轻人 7.20世纪90年代进军日本市场 8.1995年进军广电业
识记字词
抉择(juézé ) 开辟(pì ) 领域(yù ) 阻碍( ài ) 崭新(zhǎn ) 堕落(duò ) 膏药(ɡāo ) 署名(shǔ ) 逸事(yì ) 狡辩(jiǎo ) 趋势(qū ) 干预(ɡān )
论证思路
轻
5段:院士往往不是当前的学术权威。
人
6段:世界上很多创业的都是年轻人。
整体感知
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扶植年轻人?
如
1.要有真心诚意,不剥削年轻人;
何
扶
植
2.要创造条件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
年
轻
3.要打破论资排辈、崇尚名人的风气。
人
研读探究
这篇演讲是如何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①引用微软原董事长比尔·盖茨的话;
见解独到,精辟深刻
研读探究
读语段,体会演讲语言的特点
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 态给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 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笑声)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出色贡献, 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王选
新课导入
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科学家,他是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领导者,他推 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二次革命,他有着自主 创新的成长历程,他提出了很多的前沿观点。 他一生中有八次重要抉择,每一次抉择都与 国家的需要紧密相连。他是中国科技界的一 位灵魂人物,让我们向他致敬!他就是—— 王选。今天就让我们从他的一篇演讲中来收 获启发:如何在处于人生重要抉择之时,做 出正确的选择。
堕落( duò )
膏药( ɡāo )
剥削( bō xuē )
狡辩( jiǎo )
出类拔萃( cuì ) 强词夺理(qiǎng )
阳奉阴违( wéi )
整体感悟
本文的标题是《我一生中的重大抉择》,那么,这 个“抉择”到底是什么?
明确:花大力气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 自己的作用。(原文有八个抉择,这里指第六个抉择)
作者简介
王选,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 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 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 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 驱”。2002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
背景资料
1998年10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北大方正的创始人 王选在北大演讲。他谈了自己人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分别是:选 择计算数学专业;从硬件领域跨越到软件领域;锻炼英语听力;在 照排项目中采用新的技术途径;致力于商品化和企业化;大力扶植 年轻人;20世纪90年代进军日本市场 ;1995年进军广电业。本课 文节选了演讲的开头、“大力扶植年轻人”部分(第六个抉择)和 结尾。
赏析语言
1.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 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 生呢,十点十一点钟的太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在千百次 的失败后爱迪 生选择了坚持 不懈,才有了 我们今天的灯 火通明。
在耳聋的 沉重打击下贝 多芬选择了用 心谱曲,才有 了震撼人心的 天籁之音。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王选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 讲者对年轻人的态度。 2、梳理演讲的思路,体会事例 在演讲中的作用。 3、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体会 演讲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把握机遇,勇于 创造机遇,勇于尝试,做出自己的抉择;
在态度上我们要勤奋好学,有刻苦钻 研的精神;
在做人上,我们要有高尚的品质以及 谦虚奉献的精神等。
2.56岁的王选退出科研第一线令人震惊。有人直 陈这是人才的浪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 文本进行探究。
示例一:不同意。因为王选他洞悉科学发展的 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他退出科研第一线,是 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具体的事例证明了这样 做有新人才、新成果的不断出现。
示例二:同意。超过56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 有人在,王选完全可以和他的团队一起在科研 中再出成果,而且还可以在科研一线中更好地 发现人才,培养人寸,他激励年轻人成才的诸 多做法,与他继续在科研一线并不矛盾。
3.谈谈你对下文选择的看法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 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 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 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 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去抢救哪 一幅?结果,在收到的上万份答卷中,贝尔纳的 答案获得金奖。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 那幅画。获奖理由是: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 值的那一个,而是最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作家柳青曾经在《创业史》中 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 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 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 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 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 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 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 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原文阅读本文原题为《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现部编人教版(2017年12月第1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5课,题目改为《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课文节选的主要是第六个抉择的部分。
“我”表明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的是关于自己的事情。
“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表明了这些抉择对作者一生的重要影响。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原文我在五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
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所以比尔•盖茨本人一定会在60岁之前退休。
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我是属于高峰过去的一个科学工作者。
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叫“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李素丽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非常贴切,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充满了爱心,全心为大家服务。
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
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
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我第一个抉择,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
当时北大非常好,教我基础课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
因此我受到很好的培养。
北京大学应该继承优秀老师讲基础课的这种传统,他们是把心思放在教学上的。
这第一步很好的数学基础是我一辈子终生受益的。
所以我经常给研究生讲,在大学本科期间你不应该去问这个课有什么用,这是对你一生知识的某种锻炼,将来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我们到了二年级的下学期分专业——那时候有数学专业,搞纯数学的;力学专业;还有计算数学——是刚刚建立的一个专业,同计算机是关联的。
好的学生当时都报到数学专业去,觉得计算数学这个专业跟计算机打交道没有意义,很枯燥。
当时卡片都是纸带的,非常烦琐,就这个烦琐的东西,不见得有很多高深的学问,所以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报。
我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是选择了计算数学,正好赶上了计算机迅速发展的年代,这是我一生中的幸运,这个幸运跟我当初的抉择有关。
为什么当初选这个方向呢?我觉得我这个抉择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想法是: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事业,把他的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当时选择这个方向,就是看到未来国家非常需要这个。
我非常关注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的发展,我看到了十二年科学规划里,周恩来总理讲了未来几个重点的领域,包括有计算机技术,我看了以后非常高兴,我觉得把自己跟国家最需要的这些事业结合在一起,是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个抉择,选择了计算数学这个方向。
我在毕业以后就投身到硬件里面,在第一线跌打滚爬,滚爬了大约三四年之久。
那个时候我忙的程度,可能是你们现在难以想象的。
我最近20多年搞激光照排当然很忙,没有休息。
但那个时候忙的程度更加难以想象,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一年里头都没有休息的。
我们希望为我们国家计算机的发展全身心地投入。
在第一线跌打滚爬以后我觉得我懂得计算机了。
而我就纳闷,为什么看到国外有好的材料、好的设计,我们只能停留在欣赏的地步,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新呢?后来发现我不懂得应用,不了解计算机的应用,也就不了解程序。
1961年,在24岁的时候,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的硬件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
而且是确实做了一个项目,做了一个大项目,当时是5000行,今天做5000行算小得不得了的程序,在1962年、1963年,5000行的程序的确是大得惊人,好比现在的50万行差不多——5000行的难度相当于今天的50万行,因为没有那么多工具。
我专门投入到软件领域,而且做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这种研究,它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我豁然开朗,似乎一下就找到了创造力源泉,很多新理论都提出来了。
懂软件的不懂得硬件,他认为计算机生来就是这样的,不能去动它,没法动的;而懂硬件的人,他不知道需求。
两者——结合以后,我就能够在硬件上做非常灵巧的设计,可以使软件的效率极大地提高。
一旦有了两种背景(跨领域的)以后,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我体会到美国控制论的提出者说的一句话,他讲:“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间的无人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两个领域交错的地方,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当时跨了这两个领域,对我一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当然,我当时设计的一个新的计算机自己觉得非常得意,比IBM的流行的计算机性能要高很多。
当时因为我太年轻,不知道哪些事情在中国是能够做的,哪些事情在中国是不能够做的。
中国工业基础太差,你做了一个IBM不兼容的机器,但你不可能花几十亿美元的东西来上自己的操作系统,更不可能花几百亿美元的精力去做应用软件,所以你一点点创新就变成一种祸害。
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来搞不兼容的东西,也不应该这样做,只有在达到美国的水平后才可以做这个工作,才可以在下一代的芯片上来结合做新的机器设置。
实际上后来,我差不多同美国人同时提出了某些新的思想,大概中国不能实践它,也不应该实践它,所以我很快就放弃了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个重要的抉择呢,是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决定锻炼英语的听力。
这个在今天毫不新鲜,大家每天耳朵里面听RadioBeijing或者别的什么,但在当时理科里头没有什么人来锻炼听力。
我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看英文的专业文献,有的时候,觉得每个字都认识,每个语法都懂,但是看不快。
我觉得要做研究,必须要很快地掌握国外的这些资料,一句一句地看,没法在里面很快地找到我要的东西,象看中文这样——当然永达不到看中文的速度,总是达不到的。
但是我的速度、反就能力总是提不上去。
我忽然想起,应该训练听力,因为训练听力,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一句话听不见,有一个字稍微打一疙瘩,你后头两三句话都听不见了,这对锻炼反应能力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
于是就听,这是1961年的事情了。
从1962年开始听RadioPeKing,(那时候叫RadioPeKing,不叫RadioBeijing),后来对中国的事情比较熟悉,不太过瘾,就去听外国的台,当然那个时候BOA是听不见的,干扰得很厉害,因为中文台和英文台是一个台,所以中文干扰,英文也干扰。
只有英国的BBC全部是英语台,没有干扰,所以听得很清楚,听了好多年,从1962年,听了整整四年,一直听到文化大革命。
但这件事情也是我一生里头一个重要的抉择,锻炼听力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
当然从来没想过要出国,因为我父亲是错划的右派,怎么可能出国呢,只是为了工作。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纷纷出国了,我呢,一直忙着,假如说当时出国一年,或者出国两年,做一两年访问学者,我想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结果,因为关键时候走不脱,一走整个队伍就要散了。
这是我第三个抉择。
这三位伟大的发明家到了晚年都有这样一些问题,而我下正处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要吸取教训,少犯错误。
所以一个人要多做好事,少犯错误,不做坏事,我认为我今后应该是这样。
“多做好事,少犯错误,不做坏事”,坏事是绝对不能干的,错事也要少做,这样,我就觉得扶植年轻人算是个自然的规律。
那么,怎么扶植年轻人?我们要把年轻人放在风口浪尖上锻炼。
这就涉及到我的第七个重要的抉择,就是进军日本市场。
我的第一个重要抉择是选专业,第二是跨领域的研究。
跨领域的研究我要补充一下。
我们今天有很多新的跨领域,机会非常非常多,比如在数学领域跨到经济,搞经济数学。
山东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我们通过一位中国最早从事经济数学的南开大学的一位教授,陈佳洱亲自出面,把他请到北大来,现在成了北大的教授,我们成立了金融数学中心——“北京大学金融数学中心”,这得到了方正的支持,我们提供住房和工资。
同时我们又成立了一个金融工程中心——“方正的金融工程中心”,把上一步的研究和下一步的研究合并起来,把新的思想变成软件,实现顶天和立地的结合。
金融到数学,数学跨到金融的领域非常大,我们很多得诺贝尔经济奖的把博弈理论、概率论运用到经济中得到了成功,这样的跨领域我觉得很多。
还有一种重大的,我觉得特别有前途的跨领域就是有技术背景的学生毕业,来学管理,我们方正的发展现在最缺的就是有技术背景的管理干部。
将来这个前途极大。
我们也要自己培养,我们中国不缺少技术专家,但缺少懂技术的管理人才,非常稀缺所谓有技术背景的企业家。
一个管理人才就可以使一批技术尖子发挥非常好的作用。
最重要是跨领域,既要有技术背景,又要懂管理,所以学了数学、物理、计算机、无线电,再去学MBA,我觉得这个将来很有前途。
大家可以看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文科和理科的结合,都是一系列的新的机会,简直不可想象,大家要学会如何跨领域,培养这种知识。
再讲进军日本市场的问题。
我们从国内发展到海外,永不满足是一个取得成就的巨大的动力。
台湾最大的日报《联合报》,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最大的晚报《自立晚报》,台湾的省报《台湾日报》,都用我们的系统。
进入台湾以后,就想能不能进入日本市场,一方面这个市场大得惊人,是中国市场的十倍,一方面日本的印刷又极端发达,他的彩色印刷的水平无以伦比,他可以在印刷厂里用机器人,一大批的机器人的规模和水平,我想5年之内中国大陆的凸版印刷厂要达到这种水平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么一个极端发达的印刷市场,很可爱的一点呢,就是他的出版软件并不先进,这就有我们可乘之机。
我从1975年比美国人更早地提出这种描述事情的方法以后,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只要提前得到需求的刺激,我们就能比外国人更早的有某些创造。
这也需要把年轻人放到需求刺激的最前沿的风口浪尖上,日本市场可能给我们这种机会。
加上日本的管理非常严格,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就拿方正日本员工来说,非常完美,早晨九点钟准时到办公室,晚上9点钟出去,有时候忙了就睡在我们的办公楼,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日本有六家报纸在用我们的技术,当然都是小的,还有一个中等规模的正在考虑部分用我们的系统。
还有一个汽车杂志,三个版,每个版都是双周刊,一次出1000多页,这一本杂志用我们近一百套前端软件和后端输出软件,价值400万美元,在中国很难想象一个杂志社一次就买400万的软件。
这个市场大得惊人。
进军日本市场就可以靠日本这个大市场,把年轻人推到市场最前沿。
我经常想,为什么中国人到硅谷很有创造力,做第一流的工作,为什么在国内做不到?我们就是得不到最前沿的需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