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
2018实践材料:小岗村调查

实践材料:小岗村调查
实践材料:小岗村调查
改革开放三十X大包干"到现在的30多年间,小岗有成就,也还有许多要完善的方面。
本文是对于自动化系赴安徽凤阳小岗村调研支队在小岗村所进行的调研与考察的总结和分析,从经济建设、教育与人才引进和民生的改善三方面进行论述,将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展现出来,同时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对小岗村现状的看法和对其将来发展道路的建议。
【关键词】小岗村新农村大包干沈浩
一、实践背景
二、小岗村现状
经济建设
小岗村共有土地2.2万亩,其中有1.8万亩可耕地,8700余亩承包地,承包地以前的产出就是单纯的种植农作物,在沈浩书记到任后,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土地开始有了各种用途,下面就是主要的建设方面:
1、建设现代农业
图表1葡萄园
小岗村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一个基本的建设项目,经过我们的调查,村里把建设现代农业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改变种植结构上,更多地种植经济作物。
首先是种植葡萄。
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葡萄,
- 1 -。
南街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报告

关于南街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调查人:王浩斌指导老师:陈卓时间:2011-8-06地址:河南省漯河市河东王村正文:调查情况介绍:为构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动促机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促进经济发展,培养民族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了解党的建设,用所学的知识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贡献力量,所以我们学校特别给我们一个月的时间来投入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
当我听到学校让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时,我的心碰碰直跳,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我看到实践要求时让我们深入的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时,我心里平静了许多,因为我也是农民,我的家就在一个村庄。
这是我第一次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给我的感受很深。
我虽然也是农民,但我们的生活和以前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由于条件问题我没有能力了解大城市的情况,只能了解一下我本市的农村——南街村。
调查内容:7月20日10点15分,我踏上了南街村,更准确地说踏上了一条笔直的横贯南街村东西的道路——颖松路。
路面很宽,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隔离带是一种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显然还在幼龄,但枝叶繁茂,形成了好大的一片阴凉。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的路面都由混凝土修筑,人行道铺着混凝土地砖,其中还有一条可供盲人行走的通道。
这时,太阳已经升起。
在我的感觉中,旅途所积累的疲惫正在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亢奋,这或许是因为身临其境所致。
在此之前,这个真正颇具特色的红色村庄的一些情景,经过各种媒体的传播,早已沉积在我的记忆里,此时,或许正该由我的目光来检测一下某些媒体人的端正。
我对媒体人没有任何偏见,只是讨厌那些貌似公正私下里却一天到晚贩卖私货的阴毒之辈,就像讨厌那些色泽鲜艳的罂粟花一样。
站在颖松路的西路口,这是我来的方向,我尽量伸展依然有些倦怠的目光,希望把视野所及之处都收存进未来的记忆。
在颖松路起始的一二百米的路段,两边除了一座规模很大的红色饭店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建筑物。
关于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

关于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摘要】通过对比分析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可以使我们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条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从而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启发。
【关键词】外方内圆集体经济规模优势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都是我国十大闻名村庄。
但是,这三个村庄不仅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历程。
认真考查它们各自的发展路径能够为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接下来,笔者就在描述三个村庄不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一、南街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改革开放以前只不过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村庄。
然而,改革开放后经过短短数十年的时间,该村一跃成为河南省第一个红色亿元村。
由于其如此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特殊的文化、管理理念,南街村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和关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南街村带来了新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使得南街村将村里仅有的两个小砖厂和面粉厂承包给了个人,从此,南街村人结束了靠工分吃饭的生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促进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一制度的最初实施,也给南街村人民带来了实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而发展。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这一制度遇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
这主要表现为随着农业生产边际效率的下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对农业的投入减少了,有的干脆把土地转包给亲朋好友,更有甚者让土地完全荒芜。
到1985年粮食亩产量只有500多斤,农业陷入了全面萎缩的局面。
不仅农业生产如此,南街村的工业生产也经历了从集体经营到个体承包再到集体经营的曲折过程。
1981年,南街村把村里的两个小砖厂和面粉厂承包给个人。
承包制的推行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企业承包使少部分人发家致富了,但广大人民群众连基本的工资都不能保证,村民怨声载道。
明星村比较

“明星村”发展之路的思索摘要:华西村和南街村同为中国的“明星村”,他们一南一北,如镶嵌在中国大地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自从他们成名以来,外界一直关注不断,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予以考量。
本文试图探究他们成名的根源,并对其发展之路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所得结论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华西村和南街村发展之路比较分析Abstract: Huaxi village and Nanjie village are both China’s “star villages”. One is in the south and the other one is in the north, they are like two bright pearl embedded in the land of China. Since they are famous, they have been constantly concerned about by the outside world. Different people consider them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root of their fame and do some comparative analysis about their way of development. I hope the conclusion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rural development currentlyKey words: Huaxi village and Nanjie village way of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明星村”初印象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800 多户,3000多口人,1000 亩耕地,总面积1.78 平方公里。
走进小岗调研报告

走进小岗调研报告走进小岗调研报告小岗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缩影,1982年底,小岗村的18名村民打破人人分得“平田”的计划经济思想束缚,试行了“家庭经济责任制”,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崭新篇章。
如今,小岗村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农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小岗村的发展历程、经验与教训,我们特地前往小岗村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并整理出了一份报告。
一、调研背景小岗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缩影。
它以“家庭经济责任制”改革为标志,使全国农村掀起了一股改革的热潮。
在乡村基层实践中,小岗村踏出了一条积极的、富有实效的改革之路,使人们从中看到了农村变革的新希望。
因此,我们想要探究小岗村经过了什么样的历程才有今天的成就,特地前往小岗村实地考察,寻找答案。
二、调研过程我们于一个月前完成了小岗村的实地考察。
在小岗村,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系统的调研。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观察到小岗村的经济状况较好,社会氛围开放,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很强。
但同时,少数人群体的收入状况相对欠佳,施工场地有限制,公共设施水平不高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小岗村的发展离不开全村干部的努力,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并衷心地希望能够为小岗村的发展造福乡亲们。
在座谈会上,我们和小岗村座谈,发现他们提出了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困难等等。
他们对政府的施策以及新型农村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让我们深刻感到,政府和全体乡亲们应该紧密团结,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调研结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岗村的发展有以下亮点:1.改革勇气首先,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勇气可嘉。
由于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当时小岗村是受到了不少抵制甚至打压。
然而,小岗18位村民不屈不挠,他们勇敢地探路,努力开拓,最终使得企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
正是由于他们的勇气,才使得改革推动的主题延续,推动小岗村从传统的农业为主转变为繁荣的产业发展。
浅谈华西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道路

浅谈华西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道路华西村建于1961年,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现有人口30340人,面积30平方公里。
旗下华西集团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华西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华西村就是农村的先进典型,实行以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
在农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华西村位于长江三角洲中腹的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
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优势方便快捷。
经江阴市政府批准,华西村正式更名为“华西新市村”。
2001年6月,华西村周边的三个行政村加盟华西村,合并成为华西一村。
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先后加入华西村大家庭。
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
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
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承包”的第一年,小岗村就收了13万斤粮食。
虽然说,这个数字还赶不上农业集体化时的20万斤产量,但比起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时的三万斤,已经远远超过了。
而且,由于农民改用良种和开垦荒地,小岗村在“承包”的头几年,粮食产量还不断有所增加。
这样,便又刮起了一股浮夸风和私有风,说是“一包就灵”,小岗村真的脱贫致富了。
不能否定小岗村的意义——关于小岗村和华西村的比较研究

南 昌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社会科学 ) J o u r n a l o f N a n c h a n g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Ca nno t De ny Xi a o g a n g Vi l l a g e:
— —
A Co mpa r a t i v e S t u d y a b o u t Xi a o g a ng Vi l l a g e a nd Hu a x i Vi l l a g e
ni ic f a n c e be c a u s e o f Hu a x i Vi l l a g e e c o n o mi c s i gn i f i c a n c e; t ha t we c a n no t d e n y Xi a o g a n g Vi l l a g e h i s t o r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be — c a u s e o f p r a c t i c l a di ic f ul t i e s o f t h e h o us e h o l d c o nt r a c t r e s po n s i b i l i t y s y s t em.Xi a o g a n g Vi l l a g e a nd Hu a x i Vi l l a g e a r e n o t
q u i t e t h e o p p o s i t e . I n f a c t , b o t h o f t h e m a r e c o l l e c t i v e e c o n o my, b u t d i f f e r e n t i n mo d e s o f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Xi —
华西村与小岗村的比拟[集锦]
![华西村与小岗村的比拟[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5ee8a24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b.png)
华西村与小岗村的比较最近有两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报道比较引人注目。
首先是安徽省小岗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沈浩病逝在工作第一线,小岗村的村民说,沈书记是积劳成疾,为了小岗村的发展而累垮的。
沈浩病逝后,他的事迹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另一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消息来自江苏省华西村,华西村由村民集资20多亿,要盖一个74层的摩天楼,高度328米,据说是中国第八高楼,世界第十五高楼。
单独看这两条报道,也许感触不深,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有一些深入的理解。
小岗村还比较穷,比较落后,这是肯定的。
相关报道说,西元2003年,小岗村的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沈浩就是在这种情况调到小岗村当书记。
西元2006年沈浩任期届满,全村人又以当年悄悄搞“包产到户”时的方式,又按了红手印,要求沈书记留下,沈浩便一直在小岗村干下去,不幸于西元2009年11月病逝于工作岗位,就像是新时代的焦裕禄。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小岗村当年红遍全国,当年的报道说,小岗村的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按下“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大潮,小岗村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的旗帜。
那份村民按红手印的文件,也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具有了标志性的意义。
华西村呢?不说别的,只说那栋摩天楼,说它是村民集资,具体情况是,200位华西村村民,每人出资1000万,他们成为这栋楼的业主。
据我判断,不够的部分由村集体补足。
据华西村负责人介绍,村民出资非常踊跃,目前资金已经全部到位,不像其他地方建楼还要贷款、垫款。
华西村民的自有、实有资金可以保证明年大楼交付使用,而不需要银行一分钱。
与小岗村相比,华西村的村民实在是太有钱、太“不差钱”了。
虽说位于江苏的华西村,自然条件可能比安徽的小岗村好一点,但是,一个由村民集资20多亿建摩天大楼,一个还处于贫困边缘,无论如何,两者的反差依然是巨大的。
当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想法?小岗村作为“包产到户”的发源地,作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起点,它的“成功”在当年是由一整套理论完美解释的,即:个人积极性的发挥,比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要好,集体经济的效率低,个人的效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摘要】通过对比分析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可以使我们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条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从而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启发。
【关键词】外方内圆集体经济规模优势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都是我国十大闻名村庄。
但是,这三个村庄不仅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历程。
认真考查它们各自的发展路径能够为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接下来,笔者就在描述三个村庄不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一、南街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改革开放以前只不过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村庄。
然而,改革开放后经过短短数十年的时间,该村一跃成为河南省第一个红色亿元村。
由于其如此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特殊的文化、管理理念,南街村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和关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南街村带来了新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使得南街村将村里仅有的两个小砖厂和面粉厂承包给了个人,从此,南街村人结束了靠工分吃饭的生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促进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一制度的最初实施,也给南街村人民带来了实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而发展。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这一制度遇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
这主要表现为随着农业生产边际效率的下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对农业的投入减少了,有的干脆把土地转包给亲朋好友,更有甚者让土地完全荒芜。
到1985年粮食亩产量只有500多斤,农业陷入了全面萎缩的局面。
不仅农业生产如此,南街村的工业生产也经历了从集体经营到个体承包再到集体经营的曲折过程。
1981年,南街村把村里的两个小砖厂和面粉厂承包给个人。
承包制的推行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企业承包使少部分人发家致富了,但广大人民群众连基本的工资都不能保证,村民怨声载道。
面对这种局面,以王宏斌为首的南街村党支部一班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为什么承包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什么群众对党组织不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党组织没有带领广大群众致富,而是把企业承包给了个人,这不仅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也败坏了党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经过认真反思,大家一致同意,终止个人对南街村企业的承包权,由南街村党组织施行集体承包。
从1984年党组织集体承包以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产值、利税以连年翻番的速度递增:1984年产值70多万,1985年130多万,1986年320多万元,1987年730多万元,1988年1400多万元,1989年2100多万元,1990年4100多万元,19991年突破亿元大关,率先摘取了河南省“亿元村”的桂冠;1992年2.1亿,1993年4.2亿,1994年8.02亿,1995年12亿,1996年15亿,1997年16亿。
十几年经济增长了2100多倍。
这就是党组织集体承包的结果。
南街村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大致说来,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性手段。
首先,南街村坚持“外圆内方”的治村策略。
所谓“外圆”就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灵活机动地采取各种竞争措施;所谓“内方”是指在南街村加强内部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各项建设事业中,与村情民意、村规民约接轨。
“外圆内方”是南街村在发展经济的新形势下,探索出的一项治村策略。
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打破了单纯计划经济的制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中,一些不值得提倡的竞争手段,如请客、送礼、塞红包、回扣等乘隙而生。
为了与大市场接轨,在有利发展经济又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南街村制定了“外圆内方”的治村策略,使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健康的发展。
其次,实行工资加供给的分配制度,增强了集体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相容性。
工资加供给的分配模式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又促使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因素不断增加。
它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成为广大职工和村民齐心协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力量源泉。
实行工资加供给的分配制度,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在群众觉悟还需提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工资制能够体现差别原则,以便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第二,从南街村的发展实践来看,供给制成分的增加,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相容性,是增强集体凝聚力和防止腐败现象的有效途径。
再次,实行“六定一赔偿”的团队监督和管理模式。
既定设备、定人员、定产量、定质量、定时间、定消耗,完不成计划任务者要赔偿。
责任往往定到车间和班组,而不是个人,这就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提供了发挥作用的空间。
在这种团队管理模式下,团队生产总产出的“帕累托最优”成了每个成员关心的目标,因为此时如果每个团队成员有“搭便车”的行为,那将“害人也害己”。
这势必增加团队成员的相互监督,比上级监督更为有效。
最后,实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
南街村十星的内容是:共产星、责任星、吃亏星、文化星、遵纪星、新风星、技术星、勤俭星、慈孝星、卫生星。
符合十项内容的就是十星户,九项的就是九星户,以次类推。
家庭的星数和福利待遇挂钩,每扣一星就意味着少发一项福利。
十星级评比关涉每个家庭的利益,南街村人对此十分重视,它是村民加强自我管理的一项举措。
这不仅增强了村民的自觉性,也提高了村民的素质。
二、华西村的主要发展阶段和基本经验华西村北临长江,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被人们一致誉为“天下第一村”。
1992年李鹏总理到华西村考察时,曾欣然为华西村提下“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过去的华西村曾是“十年倒有九年荒,有女不嫁华西郎”的贫穷村庄。
在党和政府以及村委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引下,华西村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
虽然华西村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村庄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只用三句话就可以概述其艰难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历程:抓农业起家,抓二三产业发家,建城镇安家。
首先是抓农业起家。
在60年代华西村初建时,粮食亩产量只有681斤,当年人均分配仅50多元。
从1964年开始,华西村人民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发起了学大寨活动,制定了志在改造华西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十五年规划。
吴仁宝把规划精神概括为“五个一”。
具体包括:干部群众有一个爱国家、爱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开挖一条灌排两用的华西河;建设一片高产稳产的农田;每亩年产一吨粮;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庄劳动组织采用战斗队的形式,每天工作12-18小时,终于使华西村提前7年实现了十五年规划。
1979年华西村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其次是抓二三产业发家。
农村兴办二三产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没技术,没原料,没市场。
在1968年以前,由于农业发展迟缓,村庄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二三产业。
1968年以后,农业收入迅速增加,他们就把农业和副业的积累资金全部投入工业,于1969年兴办了华西五金加工厂,随后又创办了板网厂、塑纺厂、药械厂等。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西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上了钢铝型材、冷轧、带钢、焊管、锻造等项目,使华西村由单一农业经营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的转变。
1994年华西村一、二、三产业总值达16.16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占94%。
最后是建城镇安家。
为了便于管理和服务,华西村从1965年开始新农村建设活动,他们以墩池河为中心,统一规划涉、涉及、施工把原来的12个小自然村合并建设为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华西人又提出了“三化三园”的小城镇发展目标。
三化即美化、绿化、净化;三园也就是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生活在乐园。
到目前为止,华西村已经建成现代化的农业区、工业区、副业区、旅游区、生活区等,“三化三园”的目标已经实现。
华西村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根本秘诀在哪里呢?简要的说他们最大的法宝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集体经济、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
作为华西村的基本原则,40多年来几种体现在“老三靠”、“新三靠”和“再三靠”上。
“60、70年代的“老三靠”就是靠思想政治教育、靠党的政策、靠干部带头从而明确发展方向,巩固了集体经济;80年代的“新三靠”就是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靠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靠自己有错自己改,从而适时发展商品经济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90年代的“再三靠”靠正确决策、靠科学管理、靠帮带提高。
这三个“三靠”是对华西村这些年来发展经验的最高概括。
三、小岗村的独特发展历程及其原因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堪称“农村改革第一村”。
尽管它也是全国十大闻名的村庄之一,但这个村庄直至1998年,农民收入才1800元左右,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就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言远远低于其它十大名村,例如南街村、华西村、大寨村等。
有人曾生动地把这一现象概括为:“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过富裕坎。
”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岗村发展中的长期停滞不前呢?在笔者看来小岗村之所以发展缓慢,不仅有其自身的客观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少经济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
原始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国民收入一定比例的原始积累,经济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同是全国十大名村的华西村早在人民公社时期就通过发展“作坊式工业”积累了大量的集体资产。
而小岗村由于地理位置、当地宏观经济状况等原因的影响,使得农民没有信心和能力去积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第一桶金”。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小岗村缺乏一支紧密团结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干部队伍。
众所周知,领导干部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手脚架”。
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紧密团结、勇于开拓的领导班子,一个组织的发展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大家都能够看到,华西村的崛起离不开老书记吴仁宝,南街村的兴旺也离不开班长王宏斌。
吴仁宝和王宏斌不仅是华西村和南街村发展的领路人,而且都有着很高的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才能是一种创新能力,是一种获取超额利润的首要动因。
他们不仅具有很强的经营能力,也具有很高的感召力,不仅团结村民和其他干部齐心协力发展本村经济,又能够即使把握市场信息。
为了摆脱小岗村资本积累薄弱、交通闭塞、缺少具有企业家才能的带头人这一困境,2004年上级主管部门把安徽省财政厅的挂职干部沈浩派到小岗村担任村书记。
沈浩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小岗村发展缓慢的状况。
2003年小岗村的人均收入才2300元,而到了2007年人均收入就达到6000元,2008年达到6600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来自于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沈浩个人卓越的领导力。
概括说来,沈浩在小岗村时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