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护理常规
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之间娩出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

其体重大多在2500g 一下,身长不到47cm,多器官发育尚不成熟。

1.保暖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不定,多为体温低下。

因此,早产儿所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

遵医嘱采取保暖措施,如暖箱、棉包被等,并加强体温监测。

暴露操作应在辐射台保暖下或暖箱中进行,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并观察有无硬肿。

2.合理喂养早产儿消化吸收能力差,但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多,因此最好母乳喂养,尽早开奶。

有吸吮力和吞咽力者,鼓励母亲勤喂奶,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疲劳;有吞咽力但无吸吮力者,可将母乳挤出消毒后用勺子喂养,避免发生吸入性肺炎;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早产儿病情变化,包括精神、反应、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的温度及摄入情况。

如反生以下情况,应及时通知儿科医生,并协助查找原因进行处理:①体温不正常;②呼吸不规则或呻吟;③面部或全身青紫(或苍白);④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⑤惊厥;⑥早期或重度黄疸;⑦食欲差、呕吐、腹泻、腹胀、出生3天后仍有黑便;⑧硬肿症;⑨出血症状;⑩24h 仍无大小便。

4.预防出血早产儿缺乏维生素K1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遵医嘱注射维生素K15mg,连续3天,预防出血症。

5.预防感染早产儿抵抗力低,消毒隔离要求高。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室内物品定期更换消毒,严格控制医院性感染;强化洗手意识,每次接触早产儿前后要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液擦拭手部,预防交叉感染。

6.其余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见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二)病情观察:1.观察早产儿的精神状况及拥抱、吸吮、吞咽等反射是否正常,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及暖箱使用的情况,吸氧的方式及氧流量情况。

2、观察早产儿呼吸、心率、血压的情况,每2h记录一次,观察早产儿呼吸速率、节律,有无鼻翼扇动、三凹征及暂停、周期性呼吸等症状,观察早产儿有无心率紊乱、血压降低等变化。

3、观察早产儿的皮肤有无黄染、皮疹等,观察脐部情况进食的状态,有无拒乳、吸吮无力等情况。

(三)症状护理:1、保暖: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应置于暖箱中,箱温保持在32℃,湿度保持在55-65%,体重小于1000克时,箱温保持在34-36℃。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防窒息,必要时,给氧并观察呼吸情况。

3、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接触早产儿前后要洗手,病室每日用空气消毒2次,早产儿每日沐浴次,保持皮肤清洁干净,做好脐护理,保持脐部干燥,使用暖箱的早产儿日对暖箱进行擦拭消毒一次,患儿出箱后进行终末消毒。

4、输液护理:早产儿应根据其体重及喂养的情况,控制其输液的量和速度。

(四)营养与饮食护理: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对于无法进食的早产儿给予鼻饲,无法从胃肠中给予营养的,应及时给予胃肠外营养,在给予静脉高营养时,应保护早产儿的血管,防止液体外渗,并根据高营养液成分给予避光输液。

(五)药物治疗护理:1、补充维k1,1mg连用三天,15天后加用维a和维d,早产儿可根据情况适当加量,四周后补充铁及维e和叶酸。

2、对于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可给氨茶碱静滴,负荷量5mg/kg,维持量2mg/kg .(六)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对早产儿进行抚触,给予一定的皮肤安慰,向家长讲解早产儿的生理特点,缓解家长焦虑及紧张情绪,使其配合治疗,促进早产儿康复。

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护理常规
一、概述
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身长<47cm的活产新生儿。

早产儿各器官生理功能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死亡率较高,需加强护理。

二、护理措施
1、病室管理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进早产儿室穿隔离衣、戴口罩,护理每个患儿前后要洗手。

保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晨间护理时室温提高到27℃~28℃,如患儿体重<2000g或体温低于36℃,应放入暖箱。

暖箱温度按照日龄及不同体重的温度调节,暖箱湿度55%~65%。

检查操作集中进行,减少受凉机会。

2、病情观察经常巡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儿面色、反应能力、体温、呼吸、心率、哭声、皮肤有无发绀、黄疸、出血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3、营养支持早产儿生后无呕吐者,尽早哺喂。

如无母乳喂养条件时,可选择质地柔软的小孔奶头喂养母乳化奶粉,3h喂1次。

无吸吮能力或吸吮能力差者,可用滴管喂养或鼻饲,注意温度,奶量要准确,体重在1500g以下者每2h喂奶1次,并详细记录出入量。

4、呼吸道护理早产儿缺氧时,应及时给氧气吸入,氧浓度30%~40%为宜,如果喂奶时发绀,
可于喂奶前后给予氧气吸入15min。

保持呼吸道通畅,早产儿断脐带
后,应保持安静4h,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每2~3h更换体位1次,随时注意有无呕吐,以防窒息。

5、皮肤护理体重在1000~1500g的患儿,每天擦浴1次,体重2000g 以上者可作水浴。

每天测量体重并记录。

6、健康教育出出院时向家属介绍喂养患儿方法及预防感染等知识。

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而出生体重<2500g的婴儿统称为早产儿。

(一)维持体温稳定
1、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

2、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病情,给予不同保暖措施,测体温6次/d。

3、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

(二)维持有效呼吸
1、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取侧卧,头肩太高15°,头偏向一侧。

2、有缺氧症状时。

遵医嘱给予吸氧,氧浓度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3%为宜,出现呼吸暂停,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拍打足底、托背、睡水床等措施。

(三)合理喂养
1、尽早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

2、吸吮能力差和吞咽不协调者给予鼻饲喂养。

3、每日准确记录出入量,每日测体重一次。

(四)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手卫生。

2、限制探视,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3、室内物品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

(五)密切观察病情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2、观察患儿喂养、精神、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温度等。

3、加强输液管理,常规使用输液泵、密切巡视,随时记录。

(六)健康教育
1、指导家长注意保暖,维持患儿体温36~37℃.
2、合理喂养4~6个月。

3、保持皮肤清洁,加强脐部护理,预防感染。

4、出院后1个月科室随访。

5、根据体重增长情况,按时预防接种。

早产儿护理常规ppt课件

早产儿护理常规ppt课件
为早产儿提供安静、舒适的 环境,减少噪音和干扰是非 常重要的。
首先,应该保持室内安静, 避免外界噪音和干扰,减少 对早产儿的刺激。其次,要 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 保持空气流通,让早产儿适 应室内的环境。另外,为早 产儿提供舒适的睡眠条件也 是很重要的,可以选择柔软 的床铺和舒适的睡袋,让早 产儿充分休息。此外,可以 安排家人轮流陪护,给予早 产儿更多的安全感。
特殊照顾
1. 给予关爱:给予早产儿足够的关爱和呵护,建 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 给予 关爱
2. 早期 干预
3. 母乳 喂养
4. 生长 监测
5. 预防 接种
6. 日常 护理
给予早产儿足 够的关爱和呵 护,建立良好 的亲子关系。
在宝宝出生后, 尽早进行袋鼠 式护理,让宝 宝感受到母体 的温暖和安全
感。
特殊喂养方法是为应对早产儿无法自行吸吮母乳或奶瓶的情况。根据医生建议,可以通过鼻饲等特 殊喂养方法来为早产儿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水分。在进行鼻饲时,医生会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地操作, 确保喂养安全有效。此外,在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静脉营养等其他方法来维持早产儿
的营养需求。这些方法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早产儿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和使用。
1. 逐步增加奶量: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和胎龄逐步增加喂奶量。
早产儿护理常规与特殊照顾中,喂食时间和量的调整是关键的一环。逐步增加奶量是必要的,因为早产儿的肠胃系统尚 未发育完全,无法一次性适应足量奶水。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和胎龄逐步增加喂奶量可以确保他们的肠胃逐渐适应,避免 消化问题,同时满足其生长需求。在调整喂食时间和量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以确保早产儿的健康和安全。
尽量母乳喂养, 因为母乳有助 于增强宝宝的 免疫力,促进 宝宝的生长和

早产及先兆早产护理常规MicrosoftWord文档

早产及先兆早产护理常规MicrosoftWord文档

早产及先兆早产护理常规MicrosoftWord文档
早产护理常规
娩出妊娠28~37周的尚未成熟胎儿,称为早产儿。

1卧床休息,观察宫缩、胎心等情况,避免滥用镇静药物。

2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尽量避免手术助产(胎头吸引器、产钳),第二产程必开术。

3为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可在产前给产妇注射维生素K34mg,肌肉注射。

4胎儿娩出后,要等脐带搏动停止后在断脐。

5早产儿应注意保暖、静卧、用预防颅内出血药物及抗感染药物。

6早产儿送入新生儿科时,严格交班,避免发生意外。

先兆早产护理常规
妊娠不满37周,出现子宫收缩、阴道流血宫口开大等早产症状,为先兆早产。

1.以保胎为主:加强孕期保健,做好产前检查和孕期卫生指导。

给予对胎儿适量的镇静剂、孕激素、宫缩抑制剂、中药等。

宫颈松弛者做好宫颈环扎术的术前术后护理。

2.一般护理:据病情需要采取左侧卧位或头低足高位,病情较重者绝对卧床休息。

禁止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减少刺激。

3.心理护理:宣传精神因素对恢复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孕妇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病情。

提供精神支持,解除家属和孕妇思想顾虑,增强保胎信心。

4.观察病情:随时评估病人阴道流血及腹痛情况,若流血量超出月经量或阴道有组织物排出,及时通知医师并保留组织物送病理检查。

使用硫酸镁抑制宫缩者,按医嘱监测呼吸、脉搏、尿量及膝反射
5.健康指导:多进食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以防便秘导致宫缩。

早产儿护理规范

早产儿护理规范

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需要进 一步加强,使得更多的早产儿 能够受益于最新的护理技术。
科研成果的评价和验证需要更 加严谨和科学,以保证其安全 性和有效性。
早产儿护理的未来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早产儿护 理将更加专业和精细,更多的早产儿 将能够得到更好的护理和治疗。
未来需要更加注重早产儿家庭的支持 和关爱,加强家庭与医护人员的合作 ,共同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
家庭用品安全
将家中危险物品、小物件 和药品等放置在宝宝触及 不到的地方,防止误食或 误伤。
喂养指导
母乳喂养
早产儿应尽量母乳喂养,母乳中 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免疫物质,有
助于宝宝健康成长。
奶量控制
根据宝宝的体重和生长情况,逐渐 增加奶量,避免过度喂养或饥饿。
喂奶姿势
选择舒适的姿势喂奶,确保宝宝能 够顺利吸吮,同时注意观察宝宝是 否有吞咽困难或呼吸急促等症状。
早产儿护理规范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1
目 录
• 早产儿护理基础知识 • 早产儿日常护理 • 早产儿常见问题及处理 • 早产儿家庭护理指导 • 早产儿护理研究进展
01
早产儿护理基础知识
早产儿定义与特点
早产儿定义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的婴儿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提前出生。
早产儿特点
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较低,身体各 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较弱 ,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睡眠护理
睡眠环境
早产儿的睡眠环境应该安静舒适,光线适宜。在护理时,应该注意保持室内安 静,避免强光刺激,为宝宝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
睡眠姿势
早产儿的睡眠姿势应该采取仰卧位,尽量避免侧卧或俯卧。在护理时,应该注 意观察宝宝的睡眠姿势,及时调整宝宝的睡姿,保持呼吸道通畅。

早产的护理常规

早产的护理常规

早产的护理常规
1.执行产前一般护理常规。

2.严密观察孕妇子宫收缩、阴道出血及宫颈管扩张情况,观察胎心音及胎动的
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遵医嘱给予间断吸氧2次/日,30分钟每次。

4.遵医嘱给予抑制子宫收缩、促进胎肺成熟药物治疗,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
应。

5.每班监测胎心音,指导孕妇自数胎动3次/日。

6.如早产已不可避免,指导产妇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尽可能缩短产程,做好早
产儿保暖和复苏准备。

7.嘱孕妇卧床休息,宜左侧卧位,适当活动;加强营养,给予富含蛋白、维生
素、易消化的食物。

8.指导孕妇家人给予孕妇关心和爱护,保持心情舒畅。

参考文献《临床疾病护理常规》
拟定:邱**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护理常规
一、定义
早产儿: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
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者
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在1000~1500g的婴儿
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g婴儿
二、临床表现
1、体重2500g以下,身长不到47cm
2、哭声轻,颈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
3、皮肤红嫩,胎毛多,耳壳软
4、指、趾甲未达指、趾端,乳晕不清,足底纹少
5、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完全下降,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早产儿呼吸中枢相对更不成熟,呼吸不规则;常发生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和出现紫绀。

早产儿的肺发育不成熟,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有宫内窘迫史的早产儿,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2、循环系统:心率快,血压较足月儿低,部分可伴有动脉导管未闭。

3、消化系统:早产儿吞咽反射弱,容易呛乳而发生乳汁吸入。

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容量小,易溢乳。

早产儿以母乳喂养为宜,但需及时增加蛋白质。

各种消化酶不足,尤其是胆酸的分泌较少,对脂肪的吸
收较差。

在缺血、缺氧、喂养不当情况下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炎,要注意乳汁的渗透压不可超过460mmol/L。

早产儿肝不成熟,葡萄糖醛酰转换酶不足,生理性黄疸较重,持续时间长,易引起核黄疸。

因肝功能不完善,肝内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合成少,易发生出血症。

4、血液系统:早产儿血小板数量较足月儿略低,贫血常见;维生素K、铁及维生素D贮存较足月儿低,更易发生出血、贫血和佝偻病。

5、泌尿系统:早产儿肾脏浓缩功能更差,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低下,易发生低钠血症。

葡萄糖阈值低,易发生糖尿。

碳酸氢根阈值低、肾小管排酸能力差,在用普通牛奶人工喂养时,因为酪蛋白含量较高,可发生晚发性代酸。

6、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胎龄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反射越差。

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

此外,由于早产儿脑室管膜下存在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因而易导致颅内出血。

7、免疫系统:皮肤娇嫩,屏障功能弱,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均不完善,极易发生各种感染。

8、体温调节:体温调节功能更差,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热少,而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少,易散热,汗腺发育不成熟和缺乏寒冷发抖反应。

因此,早产儿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且常因寒冷而导致硬肿症的发生。

三、护理诊断
1、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功能差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吸吮、吞咽、消化功能差有关
3、自主呼吸受损:与呼吸中枢不成熟、肺发育不良、呼吸肌无力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不足及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有关
四、护理措施
1、维持体温稳定: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升降不定,多为体温低下。

因此早产儿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

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监测,每日2~4次。

一般体重小于2Kg者,应尽早置婴儿培养箱保暖。

体重大于2Kg在箱外保暖者,还应给予戴绒布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必要的操作如腹股沟采血等须解包时,应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没有条件者,则因地制宜,采取简易保暖方法,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2、合理喂养:早产儿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差,但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多。

因此早产儿最好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

喂乳量根据早产儿耐受力而定,以不发生胃储留及呕吐为原则。

吸吮能力差者可用滴管、胃管喂养和补充静脉高营养液。

每天详细记录出入量、准确测量体重,以便分析、调整补充营养。

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1,预防出血症。

除此之外,还应补充维生素A、C、D、E和铁剂等物质。

3、维持有效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小的软枕,避免颈部弯曲、呼吸道梗阻。

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50~70mmHg或经皮血氧饱和度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