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合集下载

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规程

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规程

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规程一、注浆前准备1.设备及材料每次注浆前,应将注浆机、泵等设备及管路进行检查、清洗。

注浆所需材料包括注浆材料、清水、混合液液罐、清洗设备、工作手套等,应准备充足。

2.现场准备在注浆前,应按照具体情况清理施工现场,确保工作场地干净、平整,且不影响注浆质量和施工安全。

对于开挖后的灌注桩基础,必须在灌注前充分检查和清理,保证基础表面光洁光亮,不得存在油污、灰尘等。

二、注浆工艺1.注浆技术要求在灌注桩注浆前,需要进行良好的充分准备,仔细检查注浆管道的质量和位置是否正确,注浆之后防止管道移位或者让混泥土向管道内部流进去。

在注浆过程中,应进行均匀的注入,每一根注浆管道应进行充分注浆,避免注浆过程中的断流或者停泵现象,可以通过严格按照注浆量、注浆时间的要求保证质量。

对于注浆的深度要求,需要严格遵守设计要求,在注浆中不要让混泥土进入注浆管道内部,防止影响注浆质量。

2.注浆参数注浆参数包括注浆压力、注浆流量,它们是制约注浆质量好坏的关键参数。

注浆压力的大小应在1.5-2.5MPa之间,比较适合灌注桩注浆。

如果注浆压力过大,易导致注浆管道管壁变形或破裂。

注浆压力太小,注浆不充分,会导致注浆质量差。

注入的混泥土比例与注浆流量要根据具体设计方案来进行调整,避免注入过多的混泥土导致堵塞或者流失。

3.注浆方式常用的注浆方式包括单向注浆、双向注浆和逆向注浆。

其中,双向注浆和逆向注浆能有效提高注浆的充实度和覆盖面积,特别适用于长桩或大桩情况下,注浆质量较为关键的地方。

在进行单向注浆时,注浆点应与框架的长轴方向垂直,注浆距离依据施工要求确定。

双向注浆时,应先进行横向注浆,等待充分固结后再进行纵向注浆。

逆向注浆也是先进行底部注浆,之后进行上部注浆,注浆深度一般从低到高逐步注浆。

4.注浆施工细节在注浆过程中,注浆口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调整,特别要注意对于某些较深较小的注浆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调整注浆口的大小。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与质量控制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与质量控制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与质量控制一、概述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是指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注浆阀注入水泥浆,使桩端桩侧土体(包括沉渣和泥皮)得到加固,从而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

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固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

在优化工艺参数的条件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40%—120%,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软土增幅最小,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少30%左右。

根据地层性质、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

该技术适用于泥浆护壁钻、挖孔灌注桩及干作业钻、挖孔灌注桩。

二、施工要点1、施工工艺。

目前后注浆有以下几种工艺:(1)在孔底设置注浆室。

采用该工艺时钢筋笼需下到桩底。

此种工艺比较复杂,成本也较高,国内很少采用。

(2)灌注桩成孔后,在孔内设置注浆管,注浆管的下端设出浆口,并用胶带、塑料膜或橡胶膜包住;并且出浆口的位置要高出孔底30—50cm;灌注混凝土之前,先向孔底到入碎石或块石,使出浆口埋入碎石或块石内,然后再灌筑混凝土。

此种工艺主要用于桩底加固,在国内已有过多次实验或使用。

不过要注意此工艺容易发生出浆口堵塞而导致注浆失败。

(3)将注浆管固定在钢筋笼上(钢管或黑铁管),出浆口采用单向截流阀并压入桩底土中30—50cm。

此工艺由于采用单向截流阀作出浆口,进行桩身混凝土浇筑时浆液不会灌入阀内,注浆是浆液也不会回流,注浆成功率达97%以上,且压力相对稳定,注浆效果显著。

因此,一般应采取此种工艺。

2、工艺要点(1)注浆管制作。

注浆管一般应采用钢管。

其结构分为三部分:端部花管、中部直管及上部带丝扣的接头。

花管段侧壁一般按梅花形设置出浆水孔,孔径通常为6—7mm。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施工控制要点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施工控制要点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施工控制要点灌注桩后注浆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是指成桩后,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桩身内安设的注浆导管,对桩侧、桩端注入水泥浆,通过置换、挤密、固结作用,使孔内沉渣、泥皮以及一定范围内土体与水泥浆结合形成脉状网络结石体,对桩基起到加固、加筋作用,提高桩基承载力;结石体在桩端能形成扩大头,增加了桩端受力面积,且注浆压力对桩基产生反向摩阻力,从而达到减少桩基沉降量的目的。

注浆管安装注浆管根据注浆部位不同,采取如下方式安装。

1.桩端后注浆将声测管设置为注浆管,用Ф50 钢管等边三角形布置3根,绑扎在钢筋笼内侧直入桩底,顶面高出地面50cm。

选取2 根注浆管,端部用三通连接1 根内径Ф25 的高压钢丝柔性塑料喷管,喷管绕桩身环形布置,管壁间隔10cm 打孔,并缠防水塑料带密封。

两根中一根为注浆管,一根为备用管,在孔口做好标记以便注浆施工。

2.桩侧后注浆最下一道距桩底12~18m,最上一道距桩顶8~15m,每道竖向间距12m ;桩长45m 以上设置3 道,45m 以下设置2 道。

每道使用一根DN25 注浆钢管,钢管按1.5m 间距采用16号铅丝十字绑扎固定方法布置在钢筋笼外侧;端部用三通连接1 根内径25 的高压钢丝柔性塑料喷管。

喷管沿钢筋笼外侧环形布置,管壁间距10cm 打孔,并缠塑料带密封。

注浆使用的导管由工厂统一加工,采用套管焊接,出浆口位置安设单向截流阀,喷管上的孔眼对向桩基外侧,保证开塞时的顺利。

管道连接后用灌水方式检验其密封性。

注浆作业1.作业要求(1)注浆作业宜于成桩7d后开始,不宜迟于成桩30d后;(2)注浆作业与成孔作业点距离不宜小于8~10m;(3)桩端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4)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5)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注浆:注浆总量超过1.8t,且注浆压力达到1.2~4MPa或注浆总量超过75%和注浆压力超过4MPa;(6)注浆总量超过75%,注浆压力小于1.5MPa,应调小水灰比,连续压浆至1.5MPa且注浆总量不低于设计量要求。

混凝土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混凝土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 设备问题:如注浆设备老化,阀门、管路老化,等影响浆液的流动。
浆液流失
采用速凝浆液,即在水泥浆中加入速凝剂; 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浆液 控制水灰比,增加水泥用量
桩体上抬
在进行桩端注浆时,如果成桩时间短,注浆压力过大,就有可能造成桩体上台。如果桩本身 较短,还有可能造成地面隆起。
一旦发现桩体上台或地面隆起,应立即停止注浆,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 开塞采用逐步升压法,当压力骤降,流量突增时,表明通道已经开通,立即停机。防止清 水大量涌入地下。如采用浆液开塞则不用停机。经查阅多个案例表明,用清水开塞成功率 更高。
• 如果压力超过设计或者规范的的最大值,规范最大值是10Mpa,也应立即停机。
• 开环后,立即进行注浆,随开随注,不允许普遍开环,压浆应连续进行。
04 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注浆次序
• 同承台桩,尽可能同时注浆 • 对整个群桩基础注浆,先中间再周围,一般可注性好;先周围再中间,注浆效果较好 • 一般是外围进行注浆,逐步到内部桩,以获得良好的注浆效果。 • 注浆作业点与成孔作业点距离保持8~10m
满足下列条件即可停止注浆
本工程(设计) •出现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终止压浆:1、压浆总量达到1300kg与注浆压力超过3Mpa同时达到 设计要求。2、压浆总量达到975kg(1300kg的75%)并且注浆压力超过3Mpa。3、注浆压力 未达到3Mpa,但注浆量达到1300kg,未溢浆,即可停止注浆。除以上三种情况如有其它情 况需详细记录待设计提出处理意见在进行处理 规范 •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 •注浆总量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
03
施工工艺
1、三种工艺 2、注管的制作安装 3、注浆管试水 4、工艺流程

建筑业10项新技术(最新版)之一、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建筑业10项新技术(最新版)之一、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一、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主要技术内容灌注桩后注浆是指在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处的注浆阀注入水泥浆。

注浆目的一是通过桩底和桩侧后注浆加固桩底沉渣(虚土)和桩身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大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

在优化注浆工艺参数的前提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40%~120%,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小30%左右。

可利用预埋于桩身的后注浆钢导管进行桩身完整性超声检测,注浆用钢导管可取代等承载力桩身纵向钢筋。

2.技术指标根据地层性状、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等形式。

主要技术指标为:(1)浆液水灰比:地下水位以下0.45~0.65,地下水位以上0.7~0.9。

(2)最大注浆压力:软土层4~8MPa,风化岩10~16MPa。

(3)单桩注浆水泥量:Gc =apd+asnd,式中桩端注浆量经验系数ap=1.5~1.8,桩侧注浆量经验系数as=0.5~0.7,n为桩侧注浆断面数,d为桩径(m)。

(4)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应根据土的类别、饱和度及桩的尺寸、承载力增幅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和试桩试验最终确定。

设计施工可依据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进行。

3.适用范围灌注桩后注浆技术适用于除沉管灌注桩外的各类泥浆护壁和干作业的钻、挖、冲孔灌注桩。

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

目前该技术应用于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汕头、武汉、宜春、杭州、济南、廊坊、龙海、西宁、西安、德州等地数百项高层、超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经济效益显著。

二、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1.主要技术内容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是采用长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标高,利用混凝土泵将混凝土从钻头底压出,边压灌混凝土边提升钻头直至成桩,然后利用专门振动装置将钢筋笼一次插入混凝土桩体,形成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青睐。

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建筑工程提供更加稳固和安全的基础支撑,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的原理、优点及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的原理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是一种基础工程专用技术,其原理是在灌注桩桩底浇注混凝土后,通过在桩底进行注浆加固,使得灌注桩的地基承载力得到增强。

其施工流程主要包括桩基基础成孔、灌注桩加固、桩底注浆等多个环节。

在成孔过程中,使用专业设备对地基进行打桩,将特定直径的钢管桩连续打入地下,形成连续的桩基。

然后在桩孔中进行浇注混凝土,使得桩体能够获得足够的承载力。

接着在桩底区域进行注浆,一方面可以弥补桩底土层的松散带来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将桩与土壤接触面强化,提高桩体的整体承载能力。

1. 提高承载能力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加桩基的承载能力,通过桩底注浆,将混凝土浆料输送至桩基底部,填充土壤空隙,增强土与桩体的粘结力,提高整体承载能力。

2. 改善地基条件通过注浆加固桩底,可以改善桩基部分地质条件,强化桩与土壤的结合力,增大桩基的搭接长度,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3. 提高施工效率采用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能够提高施工效率,节约人工成本,减少施工时间,提高了项目的整体效益。

4. 提高工程质量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消除土壤因承载力差、沉降大等情况对桩基稳固的不利影响,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1. 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地基稳定性是基础工程的重中之重。

采用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基础工程。

2. 地下结构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结构的施工中,如地下车库、地下室等。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推荐文章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论文热度:建筑专业技术个人工作总结热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热度: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总结热度:教师专业技术年终工作总结热度:后注浆技术是土体加固技术与桩工技术的有机结合,下面是店铺整理了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篇一建筑工程中的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摘要:后注浆技术是土体加固技术与桩工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渗透注浆(粗粒土)或劈裂灌浆(土),它不仅克服了桩孔技术固有的缺陷(如沉积物的底桩和桩侧泥,土壤的扰动和松弛等),也起到了加固桩底与桩侧一定范围内的土体,从而大大提高了桩基的承载能力。

本文分析了施工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并讨论了这项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灌注桩;注浆技术低噪音,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无挤土效应等特点使钻孔灌注桩得以应用于高层建筑,改造老城区的优势,但在建设施工中的孔底沉渣的形成是不易于清洁和效果的发挥,壁形成泥皮效应也影响桩周阻力的发挥。

近年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项目采用了后注浆技术,预埋注浆管,并在注浆桩混凝土凝结到一定强度后,通过预埋注浆管,用高压灌浆泵以恒压将预定的水灰比的水泥砂浆压入桩底,对桩底沉渣,桩端持力层及桩泥渗透,劈裂充填,以提高桩的承载能力,并通过压实和巩固疗效,减少其变形。

一、后注浆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在当前建设项目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缺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落后,导致各种技术研究存在不足的现象,这样的钻孔灌注桩桩基施工技术在应用存在施工效率低,质量和安全隐患多等问题。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其施工工艺逐步完善,出现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不同的施工措施和施工技术。

钻孔灌注桩在地基处理施工技术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大型高层建筑施工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对于施工人员和工程技术要求更是广泛关注。

泥浆护臂成桩施工技术之中,通过对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田间管理以及土壤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多方面的管理与控制对经常会出现孔底沉渣,桩侧泥皮现象加以处理。

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灌注桩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处理工艺,在建筑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在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更是可以提高灌注桩的受力性能和承载力。

本文将就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的概念灌注桩是指先在地面上制作好模子,然后将混凝土浇灌至模子内,最后在浇筑好的混凝土中插入加固筋,这样形成的桩是灌注桩。

而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是指在灌注桩的施工过程中,将灌注桩的桩底进行后注浆处理。

后注浆砂浆具有优良的渗透性和粘结性,可以有效地改善灌注桩桩底土体的力学性质,提高桩底土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这样可以提高灌注桩的受力性能和承载力。

1、桩基准备首先进行现场勘察,确定桩基的位置和桩位。

然后进行桩基的挖孔,挖掘出符合规定要求的孔径和深度。

2、模板安装和浇筑混凝土安装好灌注桩的模板,然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浇筑的质量和密实度,确保混凝土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3、桩底清理浇筑混凝土后,应该及时进行桩底清理,清除桩底松软土和浆液,保持桩底的清洁。

4、后注浆施工在桩底清理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后注浆施工了。

首先要调制好后注浆砂浆,然后进行注浆施工。

在注浆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注浆的压力和速度,确保砂浆充分渗透到桩底土体中。

5、震实处理后注浆完成后,可以进行震实处理,确保后注浆砂浆充分渗透到土体中,并能够保证土体的密实度。

6、清理后注浆施工完成后,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清除杂物和废料,保持施工现场的整洁。

1、提高桩底土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后注浆砂浆可以充分渗透到桩底土体中,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并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质,从而提高了桩底土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2、增加桩基与土壤的粘结力后注浆砂浆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可以增加桩基与土壤的粘结力,提高了桩基的受力性能和承载力。

3、减少桩基沉降通过后注浆施工可以提高桩底土体的密实度,减少了桩基的沉降,保证了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与质量控制一、概述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是指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注浆阀注入水泥浆,使桩端桩侧土体(包括沉渣和泥皮)得到加固,从而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

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固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

在优化工艺参数的条件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40%—120%,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软土增幅最小,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少30%左右。

根据地层性质、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

该技术适用于泥浆护壁钻、挖孔灌注桩及干作业钻、挖孔灌注桩。

二、施工要点1、施工工艺。

目前后注浆有以下几种工艺:(1)在孔底设置注浆室。

采用该工艺时钢筋笼需下到桩底。

此种工艺比较复杂,成本也较高,国内很少采用。

(2)灌注桩成孔后,在孔内设置注浆管,注浆管的下端设出浆口,并用胶带、塑料膜或橡胶膜包住;并且出浆口的位置要高出孔底30—50cm;灌注混凝土之前,先向孔底到入碎石或块石,使出浆口埋入碎石或块石内,然后再灌筑混凝土。

此种工艺主要用于桩底加固,在国内已有过多次实验或使用。

不过要注意此工艺容易发生出浆口堵塞而导致注浆失败。

(3)将注浆管固定在钢筋笼上(钢管或黑铁管),出浆口采用单向截流阀并压入桩底土中30—50cm。

此工艺由于采用单向截流阀作出浆口,进行桩身混凝土浇筑时浆液不会灌入阀内,注浆是浆液也不会回流,注浆成功率达97%以上,且压力相对稳定,注浆效果显著。

因此,一般应采取此种工艺。

2、工艺要点(1)注浆管制作。

注浆管一般应采用钢管。

其结构分为三部分:端部花管、中部直管及上部带丝扣的接头。

花管段侧壁一般按梅花形设置出浆水孔,孔径通常为6—7mm。

直径可采用Φ25 mm或Φ30 mm。

对于超长桩,考虑到管内摩阻力对压力的影响,可考虑采用Φ30mm或Φ38mm的钢管。

同时,花管段一定要用胶带、塑料膜或橡胶膜等包裹好,用铁丝等缠绕扎紧,防止渗漏。

(2)注浆管安装下放。

当采用第三种施工工艺时,应将两根注浆管点焊在钢筋笼的内圈上,安装注浆管时必须保证注浆管之间的对接,确保焊缝饱满、连续、密封良好;必须在花管全长范围内用胶带、塑料膜或橡胶膜等缠绕紧密,再用胶皮铁丝包裹扎牢,与宽容与洋人同时,注浆管安装时还必须保证花管端部与钢筋笼(设计必须是下至孔底)底端齐平,而后管内注满水同钢筋笼一起放入孔内。

另外注浆管顶应低于地面200—300 mm,防止钻机移位时,碰断注浆管。

(3)压水试验。

压水试验是注浆工艺中的一个环节,它的作用是预压及疏通注浆通道,以检查注浆管的可灌性与联能性,为注浆做好准备工作。

成桩后3—7天用高压水压通注浆通道,压水量一般控制在0.2—0.6 m3,压水时间3—5分钟,压水压力0.5—1.0Mpa。

(4)注浆施工。

注浆是注浆工艺中的最后环节,注浆过程要着重控制好注浆压力、浆液水灰比、注浆水泥量这三个指标。

注浆压力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指标,操作者应根据压水试验结果,结合土的类别、土的饱和度、地层岩土性状、桩的长度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最终确定。

通常以压水压力作为注浆的起始压力,注浆终压应力为初压的2—3倍。

注浆水灰比控制原则是一般先用稀浆,再用中等浓度浆液,最后注浓浆。

水灰比控制:地下水位以下(0.45—0.7):1;地下水位以上(0.7—0.9):1为宜。

注浆时应根据桩端持力层的岩土性状和沉渣量等因素,事先计算所需注浆量。

注浆结束的标准是注浆压力达到终压,此时吸浆量逐步变小并稳定在5—15分钟,完成设计的注入浆液体积,终压稳定条件下达到大于设计要求的浆液注入量。

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注浆:1)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2)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改为间歇注浆,间歇时间宜为30—60分钟,或调低浆液水灰比:1)注浆压力长时间低于正常值;2)地面出现冒浆或周围桩孔串浆。

三、监理要点1、方案审查当施工中采用后注浆技术时,监理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除了要编制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外,还要编制注浆技术的专项施工方案,提供各种注浆参数。

后注浆技术是一种新技术,不同的施工单位,因其人员的技术水平、机械设备及土的类别、土的饱和度、地层岩土性状、桩的长度等因素不同,选择的参数不尽相同。

因此,监理人员要依靠掌握的施工技术知识、实际经验、相关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对方案选取的参数进行认真的审查。

重点审查方案的合理性,技术组织措施的具体性与全面性,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符合性。

对于后注浆技术关键是正确制作注浆头,既要使其在浇灌桩身混凝土时不使注浆孔堵塞,又要使其在成桩后能用清水顺利开塞,严格埋设好注浆管,选择合适的注浆泵,配制合适的注浆水灰比,确定合理的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并控制好注浆节奏。

因此,对后注浆技术方案的审查应注意其以下几部分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1)后注浆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后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且应与钢筋笼加劲筋焊接或绑扎固定,桩身内注浆导管可取代等承载力纵向钢筋。

2)桩底后注浆导管及注浆阀数量宜根据桩径大小设置,对于d≤600mm的桩,可设置1根;对于600mm<d≤1000mm的桩,宜沿钢筋笼圆周对称设置2根;对于1000mm<d≤2000mm的桩,宜对称设置3—4根。

3)对于桩长超过15m且承载力增幅要求较高者,宜采用桩底、桩侧复式注浆。

桩侧后注浆管阀设置数量,应综合地层情况、桩长、承载力增幅要求等因素确定,可在离桩底5—15m以上每隔6-12m于粗粒土层下部设置一道,但对于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宜设于粗粒土层中上部。

4)对于非通长配筋的桩,下部应有不少于2根与注浆管等长的主筋组成的钢筋笼通底;5)钢筋应沉放到底,不得悬吊,下笼受阻时不得撞笼、墩笼和扭笼。

2、后注浆管阀应具备以下功能:(1)管阀应能承受1Mpa以上的静水压力;管阀的外部保护层,应能抵抗砂石硬质物的乱撞而不致使管阀受损;(2)管阀应具备逆止功能。

3、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等参数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浆液的水灰比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对于饱合土宜采用0.5—0.7;对于非饱和土宜采用0.7—0.9;而对于松散碎石土、砂砾土宜采用0.5—0.6;对于低水灰比浆液宜掺入减水剂,当地下水处于流动状态时,宜掺入速凝剂;(2)桩底注浆终止工作压力应根据土层性质、注浆点深度确定,对于风化岩、非饱和粘性土、粉土,宜为5—10Mpa;对于饱和土层宜为1.5—6Mpa;软土取低值,一般不超过2Mpa,密实粘性土取高;桩侧注浆终止压力宜为桩底注浆终止压力的1/2;(3)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4)单桩注浆量的设计应考虑桩的直径、长度、桩底和桩侧土层的性质、单桩承载力增幅、是否复合注浆等因素确定。

通常可按下式估算:G c = a p d + a s nd式中:a p 、 a s分别为桩底、桩侧注浆量经验系数:a p = 1.5—1.8;a s = 0.5—0.7;对于卵、砾石、中粗砂取较高值;n 桩测注浆断面数;d —桩直径(m);G c 注浆量,以水泥重量计(t)对于独立单桩和柱距大于6d 的群桩和群桩初始注浆的部分基桩的注浆量,应按上述估算值乘以1.2的系数。

(5)后注浆作业开始前,宜进行试注浆,优化并最终确定注浆参数。

4、后注浆作业起始时间、顺序和速率应遵守以下规定:(1)注浆作业宜在成桩2天后开始。

注浆作业离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宜小于8—10 m;(2)对于饱和土中的复式注浆顺序宜先桩侧,后桩底;对于非饱和土宜先桩底,后桩侧;多断面桩侧注浆宜先上后下;桩侧、桩底注浆的间隔时间不宜小于2小时;(3)桩底注浆宜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4)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

2、材料设备审查在正式施工前,监理工程师应按照要求,对施工单位提交的材料和设备报审表进行审查,检查水泥、钢筋等原材料是否符合要求,设备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当采用商品混凝土时,也要按照要求进行审查。

要求施工单位提交的材料包括:水泥材质检验报告、钢筋材质检验报告、压力表检定证书等。

3、施工过程检查与控制采用后注浆技术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控制,就是旁站监理监控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重点控制的环节如下:(1)控制钻孔。

主要依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相关要求进行控制,重点控制孔深、孔径和垂直度,了解孔壁情况,同时要求及时了解孔内情况,是否有塌孔、漏水等现象,以便在后注浆施工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2)控制注浆管制作、注浆设备等。

对用于注浆的高压注浆泵、拌料机等设备必须进行检查。

高压注浆泵的工作参数要满足方案要求;在使用前对高压注浆泵及管线的密封性必须进行试运行;对注浆管,要检查注浆头的长度、出浆孔径、孔距是否符合方案要求;安设注浆管时,要检查注浆管与钢筋笼连接是否可靠、牢固;注浆头是否用合适的橡胶膜等封闭包裹;注浆管各节连接是否牢固、密封,及注浆管上端是否有良好的封堵,以防止杂物进入堵塞注浆管等。

(3)控制浇注混凝土。

当检查孔底沉渣厚度和泥浆的密度在满足设计规范标准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混凝土,同时要保证混凝土的初灌量,控制好混凝土灌注的充盈参数,一般应保持在1.1—1.2之间,并记录浇混凝土情况。

(4)控制开塞时间与压水试验。

在浇注混凝土后的3—5天,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C10—C15时进行开塞。

开塞时要在现场观察高压注浆泵的开塞压力,记录开塞情况,要写明开启一根、两根,还是未开启。

(5)控制注浆。

在正式开始注浆施工前,必须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试注浆,并将试注浆记录和最终经试验确定的设计工艺参数提交。

在正式施工前首先检查水泥,核实水泥浆的水灰比,掺外加剂的检查外加剂的掺量。

检查高压注浆泵的压力表、阀门、管线完好状况。

注浆开始记录注浆压力。

注浆一般以注入水泥量为主控因素,现场监理人员要记录每次水泥的用量。

保证水泥的注入量达到要求。

如果注浆量等主要参数达不到设计要求,必须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6)后注浆桩基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

后注浆施工完成后应要求施工单位提交以下资料:后注浆作业记录和特殊情况处理记录。

承载力检验应在注浆20天以后进行,但当浆液中掺入早强剂时可以适当提前,灌注桩经后注浆处理后的单桩极限承载力,通过静载试验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