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三到》小古文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小古文《读书有三到》原文及注释

小古文《读书有三到》原文及注释
咱来唠唠这注释哈。
“余尝谓”的“余”就是“我”的意思,朱熹就像在跟咱聊天似的,说“我曾经说过”。
“谓”就是“说”啦。
这“心到,眼到,口到”,很好理解吧,就是读书的时候心思得在书上,眼睛得看着字儿,嘴巴还得念出来。
你想啊,如果心不在书上,那眼睛肯定就不会仔细看啦。
就像你心里想着出去玩,眼睛哪还能认真看书呀。
心眼要是不专一,就只是马马虎虎地读,肯定是记不住的,就算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这其中呢,“心到最急”。
这个“急”可不是着急的意思,是要紧、重要的
意思。
心要是到了,眼睛和嘴巴哪有不到的道理呢?这就像是火车头,心就是那个火车头,火车头动起来了,后面的车厢自然就跟着走啦。
咱们读书的时候真得按照朱熹说的这样做。
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读书心不在焉的,读完了啥也没记住。
可要是用心了,眼睛认真看每个字,嘴巴大声读出来,那效果可就不一样了,记得又快又牢。
所以这篇小古文虽然简短,但是告诉咱们的道理可真是实实在在的,就像一个小老师在我们耳边轻轻叮嘱,要好好读书,按照正确的方法读呢。
小古文读书有三到课件

下一步学习计划
加强语法学习
学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学习和掌握小古文的语法规则,以便更好 地理解文章。
增加文化背景了解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增加对小古文中 涉及的文化背景的了解。
改进学习方法
学生可以尝试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如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等,以提 高学习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
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
02 通过阅读和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意图
。
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03
通过学习古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
能力。
02
读书有三到
眼到
01
02
03
仔细阅读
读书时,要仔细观察每一 个字、词、句,理解其含 义和用法。
注意细节
不要忽略书中的细节和重 点,要把握住每一个关键 信息。
04
古文阅读
《论语》选段
总结词:修身养性
详细描述:《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行事,旨在教导人们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阅读《论语》,人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伦理、 政治等方面的思想,有助于提升自身修养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孟子》选段
总结词
人性和政治哲学
拓展视野
在阅读过程中,要尽可能 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不 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
心到
专注投入
读书时,要全身心地投入 ,把所有的杂念和干扰都 排除掉。
思考分析
读书不仅要记忆知识,还 要学会思考和分析,理解 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培养兴趣
在阅读中,要尽量培养自 己的兴趣和爱好,让阅读 变得更加有趣和愉悦。
手到
读书有三到 小古文

比较译文,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1: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 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 )
译文2: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 正确。 ( )
读书有三到
余尝谓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眼到,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不看仔 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 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⑧。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 。心既⑨到矣 ,眼口岂不 到乎 ?
余 尝 谓,读 书 有 三
我 曾经 说
到,谓 心 到,眼 到,口
就是
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
这里(书本)那么
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既然 专心一意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
就 随便 一定
记,记亦不能久也。
也。副词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紧
心 既 到 矣,眼 口
已经 了。助词
岂 不 到 乎?
难道 吗。语气词
① ②
① ②
牵强:勉强
暗记:硬记
凡读书……须要读得 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①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 暗 ② 记 ……
① ②
牵强:勉强
暗记:硬记
凡读书……须要读得
凡是
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读错 少读 多读 读颠倒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 暗 记 ……
读书有三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 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 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 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思考:
读书有三到,就是 读书要三到,是因为
最急 三到之中,心到( ),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有三到》小古文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小古文《读书有三到》教案实验三小李晓琴教学目标:1、能够读通读顺古文,在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2、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文,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3、体会读书的专注,了解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读背小古文。
2、体会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分享读书名言,引出课题。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如此的重要。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或故事呢?(学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些,请看大屏幕(指名读,齐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二、初读古文,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1、“读书”这篇小文章几千年前就写下了,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复印的内容自由去读读,感受下几千年前写的文章。
2、交流初读感受古时候的文章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1)篇幅短小(2)语言精炼(3)不太容易懂师总结: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文言经典句段,这些都是古时候文章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板书)齐读,也叫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几把“金钥匙”,如果你使用了老师送你的金钥匙,就不觉得难了。
3、第一把金钥匙——读(1)、古文比现在的文章要难读些,现在请自己练读,每个同学至少读到3次才能有资格参评“古文朗读能手”。
(2)、学生展示读评价:字正腔圆,音全准了,一号朗读能手。
这位古人似乎气急了些,这古人说话慢条斯理的,要慢慢地吟诵,再练练。
停顿恰当,二号朗读选手(3)、小古文也要像古诗一样读出节奏,看(大屏幕出示划的节奏)谁来挑战一下读的通顺,读出了节奏,真是古文朗读能手。
(4)、全班读。
评价:读古文就应这样,读通顺,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读书“三余”》课时教案

高庙小学教师有效课时教案主备人学科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读书“三余”》课型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熟读课文。
2、能借助注解和字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抓紧“三余”勤读书的重要性。
简析重点能借助注解和字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难点在大致了解课文后再多几遍课文,理解“勤学”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教学教具课件多媒体运用教学过程设计一、讲故事,引课题。
1、讲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悬梁刺股汉代儒学大师孙敬元从小十分好学,即使到了十分疲倦的时候,也不肯休息。
有时实在太累了,会不知不觉地睡着,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用绳子将头发系在屋梁上,当一打盹低头时,绳子就会扯痛头皮,人便会清醒,这样他就可以接着再读书了。
战国时期纵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从小下决心刻苦学习,每当深夜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在大腿刺一下,疼痛使他有了精神可以继续学习。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勤学苦读的精神。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二、诵读课文,理解意思1、师范读,听清课文朗读。
2、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结合译文和词语意思体会文章的意思。
3、指名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1)借助注释。
(2)借助译文。
(3)利用字典。
(4)请教他人。
4、自由准备,请学生逐句翻译文章内容。
三、深入体会,理解内容1、细读全文,对照注释,文中哪些话体现了勤读的方法?2、这两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3、理解:遇不肯教、苦渴无日4、理解: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总结:古人在“冬者、夜者、阴雨者”是不需要劳动的,读书人就利用这些时间读书。
因此,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四、熟读领悟,背诵古文。
1、反复诵读。
(注意形式多样)2、领悟古文所讲的道理:抓紧“三余”勤读书3、指导背诵。
全文共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五、拓展1、联系实际,谈谈读书的体会。
2、或者思考:你是怎样挤时间读书的?3、师补充:勤读,是获取知识和学问的重要途径。
部编五上语文《古人谈读书》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1)

古人谈读书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第三则小古文,借助“则”字句的断句特点,读好文中关键句,学习发语词的断句特点。
(二)借助变式朗读、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信息,能理解“有志”“有识”“有恒”的内涵,把握全文大意。
(三)培养良好的读书品质,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课件,曾国藩人物资料。
三、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梳理篇章信息1.依次出示孔子、朱熹读书心语,齐读巩固。
2.引题。
关于读书,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这节课,我们走进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国藩,读读他的读书之道。
(二)教材衔接,梳理停顿规律1.自由朗读,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教材衔接,回顾停顿规律。
有一些停顿需要我们随着文章理解的深入,慢慢把它读好,有一些则是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慢慢总结、提炼出来的规律。
请你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知晓的停顿规律。
(逐条呈现以下句子,回顾、梳理)3.迁移应用,读好本课三个“则”字句: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找一找,指名读)4.拓展新知,学习句首语气词“盖”的停顿。
(“盖”字描红,教师范读,学生跟读)5.落实关键停顿,读通课文。
(指名读、齐读)(三)宏观看篇,梳理内容信息1.提取关键信息。
(1)找观点。
关于读书,曾国藩提出了什么观点?找找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此三者缺一不可)(2)提炼关键词。
(板书:有志、有识、有恒、缺一不可)2.变式朗读,分类梳理,厘清信息。
(出示梳理句)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第三要有恒——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四)微观看句,理解内容信息1.同桌对学,朗读交流。
(课件出示)识”“有恒”的内涵。
(1)预设一: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①志:志向、目标。
②下流:古今异义词,联系课本注释知晓“下等、劣等”,并根据本文的谈论对象,理解“下等”具体指在读书这件事上落于人后。
读书有三到小古文翻译

读书有三到小古文翻译作品简介:《读书要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作品原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②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⑤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⑥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⑦。
心既到矣⑧,眼口岂⑨不到乎⑩?作品注释:1、误:错。
2、倒:颠倒。
3、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4、见:同“现”,表露出来。
5、晓:知道。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
谓,说6、漫朗: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7、急:重要,要紧。
8、矣:相当于了"。
9、岂:难道。
10、乎:吗,语气词。
作品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部编版《25.古人谈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5.古人谈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三则古文。
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1.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译成白话文。
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
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
多媒体出示: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
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25.古人谈读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有不懂的生字词圈出来。
2.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说说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相互交流。
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
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
《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
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
2.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结合注释,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适当的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古文《读书有三到》教案
实验三小李晓琴
教学目标:
1、能够读通读顺古文,在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2、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文,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3、体会读书的专注,了解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读背小古文。
2、体会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分享读书名言,引出课题。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如此的重要。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或故事呢?(学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些,请看大屏幕(指名读,齐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二、初读古文,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1、“读书”这篇小文章几千年前就写下了,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复印的内容自由去读读,感受下几千年前写的文章。
2、交流初读感受
古时候的文章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1)篇幅短小(2)语言精炼(3)不太容易懂
师总结: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文言经典句段,这些都是古时候文章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板书)齐读,也叫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几把“金钥匙”,如果你使用了老师送你的金钥匙,就不觉得难了。
3、第一把金钥匙——读
(1)、古文比现在的文章要难读些,现在请自己练读,每个同学至少读到3次才能有资格参评“古文朗读能手”。
(2)、学生展示读
评价:字正腔圆,音全准了,一号朗读能手。
这位古人似乎气急了些,这古人说话慢条斯理的,要慢慢地吟诵,再练练。
停顿恰当,二号朗读选手
(3)、小古文也要像古诗一样读出节奏,看(大屏幕出示划的节奏)谁来挑战一下
读的通顺,读出了节奏,真是古文朗读能手。
(4)、全班读。
评价:读古文就应这样,读通顺,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们能猜猜这则小古文的意思吗?
出示第一句:(1)指名读(2)猜猜它的意思?板书:猜师:文中没有饥饿,没有知道,你怎么想到这个词?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师:这个有了饥,饥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生说:饥饿
了不起,组组词,很自然就理解了,如所可组场所,住所
这种方法就叫组词法,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第三把金钥匙。
板书:组词法
(3)齐读这句话
(4)这些可爱的动物怎样吃食饮水的?你们看(配图)这就是:“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
”再读。
出示第二、三句
①同样猜猜大意
②出示个别注释,理解其异者,能为人言
读懂文言文,看注释很重要,找到第四把金钥匙了吗?板书:注释理解法
③古文与学过的比较板书:旧知识比较法
④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奇特的本领能为人言吗?
出示图片或视频
⑤再读第二句、第三句
出示第四句
1、指名读出语气。
2、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3、哪种说法好(反问语气,强调,意味深长)齐读
意思弄明白了,相信你们会读的更有韵味,齐读一遍
这篇小古文,哪一句写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因为读书,人类学会了什么本领?
因为读书,人类有了知识,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
(课件出示齐读)
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这篇小古文我们已了解它的意思,现在老师和你们玩个游戏,老师说人的行为,你们说动物,要用文中语言回答。
师:人饿了就吃饭,渴了就知道饮水(大屏幕出示,说一句点一下)
生: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
师:人,会建造房屋住在里面休息。
生: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师:人,会用语言交流。
生:其异者,能为人言。
师:人会读书,积累知识,不断创新。
生: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所以)人不读书,?
现在我们来男女生像老师刚才那样对答。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既然思想不集中)
却只漫浪诵读(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
决不能记(绝对不能记住)
记也不能久也(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通过这种形式文言和白话对照读,让我们感受到汉语言的优雅和精妙,我相信大家对这篇小古文是越来越熟知了,现在谁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呢?
读得好吗?谁有勇气再和他比一比?
我们一起来学着他们的样子读一读
五、积累背诵
读得真好,不知不觉我们已把小古文读会了,能背吗?(出示填空式背诵)指名背,齐背。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真了不起,现在没有提示了,我相信你们会背的更好,一起背,大家真了不得!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古文,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结合板书说)有读有猜有组词法,有注释理解法,有旧知识比较法,也是老师这堂课送给你们的第五把金钥匙。
当然,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板书(……)需要大家课下去发现、去总结。
古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课下大家能用上这几把金钥匙读懂更多更好的小古文。
板书:
古文读书
读
猜
组词法
学法注释理解法
旧知识比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