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马克思自然生态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
从康德于1755年提出星云说和提出了太阳系和天体论。
拉普拉斯于1796年发表了宇宙体系统,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825年天体力学第一次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将之归结为内引,把上帝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星云假说发起了冲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革命。
1830-1833年赖尔《地质学原理》以现在还在起作用的原因解释地球表面以前的变化,漫长的巨大的地质演变是各种自然原因综和作用的结果,是长期渐进的积累过程。
恩格斯对其评价是赖尔第一次把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中,他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
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
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
从微观尺度看,夸克(层子)组成了基本粒子,并服从于这一层次的特有规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定律。
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
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进而结合为分子,如此等等。
从量子场论来看,任何微观粒子都是相应的场量子,它们既是间断的粒子,又是连续的波,因而也可以称为“波粒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 +;切自然力的人”。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
自然辩证法绪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自 然 观
2015-4-16
机 械 唯 物 主 义 自 然 观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自 然 观
3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 统 自 然 观
人 工 自 然 观
生 态 自 然 观
2015-4-16
32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自 然 观
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
2015-4-16 54
系统结构决定功能
系统的环境和边界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 实现的条件,不是决定系统功能的内在根 据。 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 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 的功能 。
2015-4-16
55
系统结构决定功能
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整体所具有的,它是其 组成元素本身不具有的,单从组成元素本 身无法说明系统为什么会有这一功能。 在自然界中,从无生命的自然界到复杂的 生命界,到处都可以看到同素异构的现象 ,也说明结构对于系统性质和功能的决定 作用更为直接和根本。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系统论自然观认为,既然把自然界的一切 事物看作系统,系统具有整体突现性,而 且这种整体突现性是一种结构效应,因此 特别强调系统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的重 要性,认为在决定系统功能的四个基本因 素中,系统的内部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 ,具有更为直接的根本的意义。这个规律 可以称为自然系统的结构—功能规律。
45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问题
不彻底性 仅将唯物论应用于自然领域,为“第一推 动力”式的神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留下了空 间。
2015-4-16
46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背景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4.15.];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道、“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当涨落出现后,能恢复自身状态的系统,才有可能 存在下去,这种对涨落的不变性,就是系统的稳定性。
按照系统对涨落反映的不同情况,可分三种状态: 恒稳态、亚稳态、非稳态。
任何微小的涨落都会使非稳态系统消失。而对于稳 定态,涨落会被收敛平息。
稳定和涨落的矛盾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当 涨落被放大之后,系统原有的相互作用结构会被新 的相互作用结构所代替;原有的稳态就会变成了非 稳态。
A 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 B 具有孤立要素不具有的属性和功能 C 同一要素可以构成不同的系统 ,其性质和功
能不同; D 同类要素由于数量和结构的不同,可以构成不
同性质的物质系统。
一、系统和要素的统一
2、系统是以整体的性质和功 能方式显示其存在的,因而系 统具有的主要功能和属性是单 个孤立要素所不具有的,也不 是各个要素属性和功能的简单 相加。
此时,原有的状态不再成为吸引中心,也不会再 有向这种状态回归的自发趋势,这是新结构出现的 必要条件。
新结构的出现,就意味着新系统的确立和旧系 统的瓦解。
总之,稳定与涨落的矛盾,既关系着系统的存 在,又关系着系统的演化,同时,在分析系统时 ,要注意稳态是什么?有什么抗干扰特性?失稳 临界点在哪里?
自然界的层次性
自然界的物质系统之间,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联 系。
横向联系:指同一水平上诸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即相干性关系。
纵向联系:指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的构成性关系
相干性关系:一种耦合关系。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能 量、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换和流通,彼此约束、选择, 协同和放大,使得系统突现出新属性和整体效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X射 线、放射性和电子等新发现,在 物理学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 挑战性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完整的系统分析包括系统的目标分析、结 构分析、功能分析、环境分析和动态分析 等。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6
• 系统综合 是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 看出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该系统及 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 式、发展趋势等进行辩证综合的考察 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思维方
4
自然界的定义:
•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 整个宇宙
• 而狭义则指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对 立的自然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5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自然界的物质性主要回答存在着的“是什 么”的问题;
而“如何存在”由系统方式和运动形式来 回答。
• (1)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2)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 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2
中“用 田田系 忌忌统 获赛的 胜马观 的”点 原典分 因故析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整体性。核心——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 (3)最优化。选择最佳实施方案。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3
(4)动态性。任何现实的系统都处于动态 的活系统”,系统总是动态的,永远 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5)模型化。真实系统模型化,放大或 缩小了的实物模型、数学模型、符号 系统模型等。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摘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在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基础上,创建一个真正地绿色生活空间,坚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审视和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撒播环保理念,维护生态权益,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是我们走向永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含义(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有机体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看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但人类社会财富的取得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统一体,人类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更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在之物,我们人类只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人类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人、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脱离自然环境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行的,以破坏自然、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就是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大好局面,使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共处的循环发展模式。
坚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和善待自然。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严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
从康德于1755年提出星云说和提出了太阳系和天体论。
拉普拉斯于1796年发表了宇宙体系统,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825年天体力学第一次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将之归结为内引,把上帝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星云假说发起了冲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革命。
1830-1833年赖尔《地质学原理》以现在还在起作用的原因解释地球表面以前的变化,漫长的巨大的地质演变是各种自然原因综和作用的结果,是长期渐进的积累过程。
恩格斯对其评价是赖尔第一次把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中,他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
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
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
从微观尺度看,夸克(层子)组成了基本粒子,并服从于这一层次的特有规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定律。
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
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进而结合为分子,如此等等。
从量子场论来看,任何微观粒子都是相应的场量子,它们既是间断的粒子,又是连续的波,因而也可以称为“波粒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单佳 学号:20120035 专业:动力工程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内容以及对它的评价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理论体系中深入全面阐述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于解决当下生态危机,以及建立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非常现实且有效的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自然生态观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主线。
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供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主要内容1、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高度发展的产物,人高于自然,但人却来自于自然并且只能在自然中生存发展。
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这决定了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对此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恩格斯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粹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都以自然为基础。
为了生存,人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上讲,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
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艺术的一部分。
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粮食。
”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为“感性的外部世界”,自然界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的源泉。
认为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生存环境和进行生产劳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
人类在生产中经过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变换,把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部分地变成了自己有机的身体,维系和延伸着人类的物理存在。
马克思说:“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
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中,马克思主义不仅认为人要依附于自然界,而且更深入地强调人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主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因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
其次,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
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就要求人在与自然的物质变化过程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而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依照规律的要求来实现物质交换过程。
所以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恩格斯还这样写到:“美索不达尼亚、希腊和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
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积聚中心和储存库。
阿尔比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他们精心保护的山北坡的森林砍光时,没有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想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之内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
同时在雨季又是更迅猛的洪水倾泄到平原上。
”马克思指出,人能动地利用和支配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界的制约而肆意妄为,也不是要自然界一味服从人类。
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为前提。
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如何强大,必须受到客观的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否则,就是背离了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人与自然是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
2、人与自然的媒介和基础是实践劳动。
人产生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媒介和基础是实践劳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的实践劳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所以正是实践劳动使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实践劳动是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不仅是造成人所特有的各种特征,是人类和自然界形成主客体分化的原因,也是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是人类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物质变换”的概念,对“劳动”进行的定义是:一方面劳动是实现目的的对象化劳动,另一方面劳动同时又是人和自然之同物质变换的过程。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是由人的行为所中介、调整、控制的人的对象化活动。
“物质变换”概念构成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基础,人的对象化活动表明了劳动的属人本质。
劳动活动是人的社会行为。
“物质变换”更主要是在人的主体条件下完成。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马克思强调实践劳动活动对自然的中介,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他深刻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恩格斯也说过: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时期,面对空前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人们开始以为自己成了世界的主宰。
马克思这就预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会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因为他看到了劳动过程所蕴涵的两重性。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活动。
劳动的社会形式可以有助于这种物质变换的顺利实现,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可能以扭曲的形式实现这种物质变换,导致人与自然的分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的异化。
异化劳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劳动者的劳动与他生产的产品相异化。
劳动与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是自然人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一种特殊的、不和谐的关系。
劳动者同自己产品的异化,也就是他同整个自然界、整个外部世界之间关系的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人类丧失了自己的目的,异化为自私的个人。
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
第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应该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的需要,是一种自愿的活动。
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成为人们不自愿的活动,成为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一旦强制条件停止,人们就会逃避劳动,这就改变了劳动对人的意义,也违背了人与自然本应有的整体性关系。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在扰乱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同时,也损害了人类自身。
人在生活中,通过生产劳动一方面获得自然的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另一方面又把消费中不需要的废弃物返回自然。
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下,对人有害、短期内又难以被自然界解体的废弃物被大量地排向自然界,扰乱和破坏了自然循环。
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说过“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解决,最终还是要求助于共产主义制度。
”因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等于自然主义”。
4、人与自然的最终要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际上取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统一。
社会发展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更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的自然生态观,既强调了人类要合理的干预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又强调了人类应当限制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对自然生态加以保护,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持续的和谐之中。
人类经过实践和劳动的过程并不是消除自然界的规律,也不是让自然界变成人的附属物,更不是统治自然界,而是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产物。
”二、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评价即它的意义当今社会,我们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植被破坏、环境极度污染等等生态危机。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而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自然生态观点,是生态文明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
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态问题不像今天这样突出,但是他们的生态思想、自然生态观点远远超越了时代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生态危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借鉴价值。
1、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高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打破了传统自然观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缺陷,要求人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
这种自然观有利于人们转换思维方式,在主客统一中去认识、改造自然。
当今生态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