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生态、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本方案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实现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提高农田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目标1、提高农田产出效益,实现水稻和水产品的双丰收。
2、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项目实施地点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稻田作为实施地点,面积为_____亩。
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选择1、稻虾共作模式在稻田中开挖环形沟,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小龙虾。
小龙虾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其排泄物还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
2、稻鱼共作模式在稻田中开挖鱼沟和鱼凼,养殖鲤鱼、鲫鱼等鱼类。
鱼类可以翻动土壤,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同时也能增加稻田的氧气含量。
五、稻田工程建设1、田埂加固加高加宽田埂,使其高出田面_____厘米,顶部宽_____厘米,夯实加固,防止漏水和坍塌。
2、开挖沟凼根据所选的种养模式,开挖环形沟、鱼沟和鱼凼。
环形沟宽_____米,深_____米;鱼沟宽_____米,深_____米;鱼凼面积占稻田面积的_____%左右,深_____米。
3、进排水设施在稻田的一角设置进水口,另一角设置出水口,安装过滤网和防逃设施,保证进排水畅通和防止鱼虾逃逸。
六、水稻种植1、品种选择选择株型紧凑、抗倒伏、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如_____。
2、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每亩种植_____穴左右。
3、施肥管理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基肥选用有机肥和复合肥,追肥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和水质状况适量施用。
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避免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
4、病虫害防治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如安装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等。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其将传统的稻田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与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合理选择种养结合的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种养组合方式,比如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等;其次是科学施肥和保护作物,合理利用养殖废弃物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再者是有效防治病虫害,采用生态农业方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效益分析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
从经济效益来看,该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生态效益方面,可以保护水土资源、减少农药残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在社会效益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稳定和和谐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稻田、鱼塘和其他农作物结合种养,相互促进,形成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技术以生态化、高效化、多功能化为特点,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三位一体”,即农业、养殖和种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种互补协调的生态系统。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传统的稻田农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
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或虾,可以有效利用水稻生长周期中的沼气、有机肥、废弃物等资源,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稻田生产力,并且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为稳定水稻生产、促进渔业发展,在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是“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升级版。
该技术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实现稻田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图1稻蟹共作模式(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寒地稻综渔合种养技术于2013年开始在黑龙江省推广,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被遴选为为黑龙江省水产主推技术。
“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35.4万亩,之后推广规模逐年扩大,至2020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HO万亩,比2016年增加210.73%。
2016年,黑龙江省共有8个市(地)、25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之后推广范围逐年扩大,至2020年共有12个市(地)、54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佳木斯市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健康持续发展,2019年,佳木斯市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6.8万亩,比“十二五”末增长580%,2020年推广寒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面积7.5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综合效益显著。
在经济效益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水产品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亩可增产鱼(蟹)2Okg以上,稻鱼共作模式亩增收100元以上,稻蟹共作模式亩增收300~500元。
二是水稻品质提升为农民增加的效益。
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生态种养结合,提高了水稻安全水平和品质,增加了其科技内涵(有故事可讲),较大幅度提高了部分示范区和辐射区的水稻销售价格,特别是绿色、有机水稻的价格,可提高一倍以上,农民增效非常显著。
稻田综合种养四种模式

稻田综合种养四种模式
1、“稻虾(或蟹)菜共生”模式。
其特点是: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虾双赢。
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水稻平均产量500千克/亩,比不养虾稻田增产5%;小龙虾平均规格30克以上,亩产100千克以上;蔬菜亩产200千克,水稻+小龙虾+蔬菜经济效益1500~2000元/亩,效益提高1.5~2倍。
该模式“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三收”。
2、“稻虾连作”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长江中游,水稻与小龙虾连作。
利用地势低洼的单季稻田,6~7月插秧,11月初收割,收割后稻草还田,然后灌水投放种虾繁殖虾苗。
第二年开春后投有机肥,补充部分饲料,4月中旬至水稻插秧前捕捞销售。
年产水稻550千
克/亩,小龙虾75千克/亩,综合效益1200~1500元/亩,比单独种植水稻翻一番以上。
3、“蟹、虾、鱼池种稻”模式。
对原来的池塘,采用增加池边青坎面积和池中台地面积,种植水稻。
池中饲养适宜浅水、水陆两栖的特种水产。
蟹池种植水稻面积为池塘的40~60%,水稻栽培不
施肥,不烤田,不用农药,亩产优质稻谷200~300千克;蟹塘主养蟹种,亩产蟹种125千克以上,综合效益4500元/亩以上。
4、“稻鳅共生”模式。
进行稻田养殖泥鳅,水稻病虫害明显减少,水稻生产成本每亩平均减少60元左右,稻谷质量也比常规生产的稻谷明显提高,每千克可多卖0.1~0.2元左右,每亩产水稻500千克,可增收50~100元,加上每亩水稻生产减少成本60元,水稻亩均可增收110~160元。
亩均生产商品泥鳅100千克,养殖泥鳅利润1100元,加上水稻种植亩利润合计1400元左右。
稻田综合种养促江西稻渔双发展

支1 5 0 0 元 。白莲一 鱼 共 生 养 殖 模 式 沟 、 凼 式 莲 田 养 鱼 亩 均 产干 莲9 0 k g 、产鲜鱼 l 0 0 k g ,亩 产 值 6 0 8 0 元 ;平 板 式 莲 田
通过 稻 田综合 种养 技术 试验 示范 ,九江 、万 载 、石 载县在黄茅镇三 星村建立一个锦 旺稻 田水产 养殖 专业 合作
遂J I 1 、于都 、广 昌等县市开展稻虾 轮作 、稻 鱼共 生、莲鱼 鱼 。
0 l 3 年第3 期 1 4 中闻水启 2
的 问 题 ;三 是 在 推 广 的 关键 时期 派 技 术 人 员 巡 回 指 导 ,督 入 ,课题组采取 “ 项 目经费  ̄ b C , d i 苗种一点 ,示范农户 自筹 新 形 势 下 技术 推广 经费 融 资 的 新 途 径 ,真 正 与 国 际 推 广 方
创 新技 术推 广方 式 。采取 了边研 究 、边示 范 、边总 式接 轨 。
通过 开展 稻 田综合 种养 试验 示范及 推广 ,九 江县建 立一个淡水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 , 目前该合作社有4 0 余 户 稻米及小龙虾品牌 。石城县成立赣源丰渔业 专业合作社 , 有6 0 佘户农 民加入 ,形成 了 “ 白莲 ”品牌 ,享誉全 国。万 社 ,目前有6 3 个养殖户 ,同时形成 了 自 g 、产鲜鱼6 0 k g ,亩产值5 5 2 0 元 ;不养 农 民 加入 ,同 时 正 在 积 极 扩 大 合 作 社 成 员 ,筹 划 创 建 优质 鱼 莲田亩均产干 莲7 5 Kg ,亩产值3 9 0 0 元 ( 干莲5 2 元/ k g , 鲜鱼 l 4 元/ k g )。莲田养鱼 亩均增收节支达 1 6 0 0 元。 城 等县周 边农民积极开展稻 田综合种养 ,辐射带动瑞 昌、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指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互促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从生态学上讲,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进鱼(鳖、虾、鳅、蟹)种群后而形成的以稻、鱼(鳖、虾、鳅、蟹)为主导生物的稻—鱼(鳖、虾、鳅、蟹)共生生态系统。
我国稻田绿色种养的历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稻田绿色种养才发展为一种渔业产业。
之后,稻田绿色种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时期,分别为起步性发展时期(1978—1985年)、生产性发展时期(1986—1992年)、拓展性发展时期(1993—2002年)、综合性发展时期(2003—2012年)和全面创新发展新时期(2013年以后)。
在稻田绿色种养的各个发展阶段,虽然其面积曾有回落,但其渔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当前,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
在农业部大力推动下,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探索实践下,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批以水稻为中心,以特种水产品为主导,以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稻田绿色种养典型模式不断涌现,逐步构建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目前,已形成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稻—蟹共作5大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增产增效情况在稻田综合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稻、鱼(虾、蟹、鳖、鳅)双方都有利的方向流动,形成了稻鱼互利共生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发展目标。
由于稻田中的鱼类对田间害虫和野草的控制卓有成效,并且鱼类粪便等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养分,从而促进了水稻增产;水稻亩产量能够稳定在500 千克以上,平均单位面积增产高达5~15%。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稻油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一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技术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在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养鱼的稻田一般每亩可增加水稻产量10%~30%,收获水产品30-50斤。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能显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也是目前在全国广泛推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方式。
三、憎产增效情况采用稻油综合种养后,一是每亩稻田水稻产量一般可增加5%~15%;二是在稻田养鱼(虾)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与施肥,每亩可节约成本500~600元;三是在不增加投资或很少投资(仅有少量的鱼苗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增加水产品30-50公斤;四是稻渔综合种养可提升水稻的品质,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稻谷价格与普通稻谷相比价格增加了10%~30%.综合效益提高100%~250%.四、技术要点1.养鱼稻田的准备(1)加高加宽田填(田基).田哽加高至0∙5米,田便顶部宽0.3米,底部宽0∙5米,利用开鱼困的土方进行加高加固,田填层层夯实。
有条件的可在田填内侧和顶部用混凝土现浇护坡(厚度为12厘米),保证不漏水、不垮塌.(2)开挖鱼沟和鱼困(也称鱼溜)。
稻田开设鱼沟,宽0∙8~1.0米,深0.5~0.8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其形状根据水田面积划定,面积大的水田开挖成"井"、"田"、"目"字形,小的农田(一亩以下)简单一点,开成"日"、"十"字形•鱼困一般建在田中央或者田对角,鱼困占总面积的5~10%,深10~1.5米,形状可为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四周侧面硬化护坡.(3)进、出水口及拦鱼设置.为便于水体交换,进出水口要对开。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虾共生”是一种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即在稻田的四边挖沟,中间种植水稻,实现小龙虾和水稻在同一个稻田里同生共长。
此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有效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
一、“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1、“稻虾共生”能大幅提高稻田产值从稻田的亩产值来看,运用“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的稻田,其产值从2000元,可以提高到45000元。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下的一亩水田的综合亩产值相当于过去20亩水田的亩产值,这在很大幅度上提高了稻田产值。
2、既增肥农田,又降低病虫害虾稻共生,只给小龙虾少量投喂,吃不饱的小龙虾会到稻田寻找食物。
小龙虾不但会吃掉杂草,还会吃掉害虫和虫卵,减少害虫。
同时在农田里排便,给农田增肥。
小龙虾的不断爬动,还利于土壤的松动,减少土壤板结,同时有效防止水稻烂根,减少病害。
3、降本增益,提高品质根据“稻虾共生”的实践发现,虾稻共生下,稻田需要的肥料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农药使用减少超过一半,大大减少了农田的投入成本,提升农田的效益。
此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并且小龙虾放在农田里,减少饲料的投放,也大大提高小龙虾的品质。
4、提高水稻和小龙虾的产量小龙虾在农村中源源不断生产有机肥,供给水稻的生长,同时也减少农田的病虫害,利于水稻的产量提升。
另外,稻田中的小龙虾是粗放式放养,比密集型养殖个头更大,产量更高。
5、“稻虾共生”的特色农产品更受市场欢迎“稻虾共生”模式下的稻米,如今在市场上称为“虾稻米”,属生态大米,已经打响了品牌价值,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欢迎和喜欢。
而个头更大、肉质更好、绿色纯天然的稻田小龙虾,也更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尽管价格高达每斤70元,却时常供不应求。
二、“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技术1、稻田选择(1)水源:外源水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不被农业、生活和工业污水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同一处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方式——
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一直以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庄稼人所推崇的耕作方式。
如何另辟蹊径,让有限的耕地发挥潜力,给农民增收多加一道先天屏障?事实上,在我国江浙地区,稻田养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而在四川,这种情况算得上是稀罕事。
近年来,我市蓬溪县、射洪县大力探索和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把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生态画卷沿袭下来,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增长方式。
稻田养鱼变成“香饽饽”
金秋时节,稻香鱼肥。
一场短暂的秋雨过后,蓬溪县明月镇村民庞先阳一大早就起床,赶紧跑到自家地里看鱼。
庞先阳的2亩田里都蓄满了水,只见上百条红色的鱼在空荡的田埂间缓慢游动着,不时有鱼从水面跃出再落入水中,激荡起阵阵水声。
庞先阳告诉记者,稻田里养的都是红田鱼,每斤能卖到20元,养得好的话一亩能产400斤,一亩田能赚上几千块钱,再加上种庄稼赚到的钱,一亩地基本能达到1万元,有时甚至能超过万元。
“稻田养鱼的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挣钱稳当!”
记者了解到,实行稻田养鱼,不仅能提高鱼肉的品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鱼类分泌物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在减少水稻施药量的同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增加水稻的产量和稻田的亩产值。
亩产值达万元,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蓬溪县结合现代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小农水等项目,投资近2000万元对常乐镇拱市村稻田
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区进行了进排水系、田埂加高加固、拦鱼设施、鱼沟等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稻-鱼”模式亩增稻谷44.12公斤,亩增鱼54.5公斤,亩新增产值2256.04元;
“稻-鳅”模式亩增稻谷34.91公斤,亩增鱼131.89公斤,亩新增产值5857.42元。
如今,蓬溪县按照“协会+企业+农户”联营的“产、供、销”的生产经营模式引进红田鱼,在槐花等乡镇进行稻田综合种养试验初获成功。
红田鱼稻田养殖已成为该县稻田综合种养的主导产品,并于20XX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蓬溪红田鱼”商标。
无独有偶,正当蓬溪县甩开膀子在稻田养鱼上下功夫时,射洪县稻田养鱼的未来也是一片光明。
射洪县已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稻田养鱼3000余亩,其中红田鱼1500亩、大闸蟹600亩、泥鳅300亩,增加产值2000万元。
同时,射洪县通过成立稻田综合种养合作社,规范稻田基础设施,统一品种、统一投放鱼苗、统一管理标准,按稻田面积分红,形成了捆绑式稻田综合种养经营主体,该县稻田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达到5家,直接参与农户达450余户。
射洪太乙镇,威迈农业负责人李谓也是第一年从事稻田生态养殖,也流转了300亩稻田。
田里除养红田鱼外,每亩还放养了500只大闸蟹苗。
“稻、鱼、蟹共生。
”他给记者算了算,今年1亩能收有机稻300至400公斤、鱼150公斤、蟹50公斤,产值能超过1.5万元。
入秋后,他们还将在田坎上种植晚熟李。
种养新模式前景广阔
在我市,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究竟有多大的发展环境和空间?记者了解到,我市年平均气温18度,适宜鱼类生长天气270天左右,自然
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有冬囤水田33.8万亩,其中适宜规范化稻田养鱼面积可达20万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稻田养鱼提供了明显的基础优势。
此外,在适宜养鱼的稻田中,建设一个占稻田面积8-10%的鱼凼,这种模式不仅每亩稻田可以增加蓄水100-150立方米,还能充分利用稻田区间的时空,进行立体生态开发,实现稻、鱼、果、菜等开发效益,同时还为丘陵地区旱片死角开创了一条抗旱保丰收的新途径。
市水务局水产站站长汪中荣介绍说,我市发展稻田养鱼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将为渔业生产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门路。
稻田养鱼投资少、易推广、见效快,不仅有利于水稻增产,还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预计到20XX年,各区县抓好稻鱼综合种养500亩以上示范片1个,推广面积5000亩,全市稻鱼综合种养达到3万亩;
20XX年,各区县抓好稻鱼综合种养1000亩以上示范片1个,推广面积1万亩,全市稻鱼综合种养达到6万亩;
20XX年,各区县抓好稻鱼综合种养2000亩以上示范片1个,推广面积2万亩,全市稻鱼综合种养达到10万亩以上。
市水务局副局长谢起告诉记者,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无疑给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增长方式,多种生产经营合作模式应运而生,这为我市渔业产业壮大和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然而,在我市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以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思维方式转变,通过“龙头企业+农户”“ 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带动机制,吸引农民和民间资金参与其中,发展稻田养鱼规模经济。
同时,我市还将以产业发展为依托,逐步将稻田养鱼打造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
力的品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