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利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废弃物为鱼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稻田与渔业的互惠共生。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以下将介绍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
一、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渔业相结合,利用池塘进行稻鱼共生。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一侧修建鱼塘,通过渠道将鱼塘与稻田连接起来。
在池塘中养殖适合与稻田共生的鱼类,如鲫鱼、鲢鱼等。
养殖鱼类在稻田中可以起到捕食稻田害虫的作用,避免农药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稻田中养着的鱼类还可以提供稻田生态系统所需的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田的堤坝进行养鱼,是一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经常会在稻田的堤坝处设置一些鱼缸或者水池,将水稻田和养鱼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鱼缸或者水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适应当地的水稻和水产养殖的需要。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渔业污染农田的情况。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水产养殖设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下种养生态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在水稻下方悬挂水产养殖网箱,养殖适合与水稻共生的鱼类。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利用稻田的空间,实现水产养殖和水稻共生共利。
通过在水稻下方养鱼,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害虫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
稻田综合种养实施方案

稻田综合种养实施方案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在这种背景下,稻田综合种养实施方案就应运而生。
该方案旨在通过以稻田为基础,综合利用周边资源,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生产,下面我们来逐步介绍一下实施该方案的步骤。
首先,选择适合综合种养的稻田。
在选择稻田时,应当考虑到土地的口感特质,包括土壤肥力、酸碱度、排水等因素,并且要保证方便作物生长的水源和排水条件。
特别是,选好的稻田不应该被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因为这样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和农业生产链的破坏。
其次,对综合种养的农作物进行科学种植和维护。
综合种养通常会栽种一些通常不相互搭配的作物,并结合水稻进行栽培,如草本植物、柑橘、蔬菜等。
针对不同的种植环境,需要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严格控制用药,保证作物的安全性和高产性。
然后,介绍精细化养殖措施。
在综合种养中,一般会养殖鱼类、鸭类等家禽和水中动物,而且针对不同的物种采用的养殖方式也不同。
鉴于不同动物的环境和饲料需求,需要定期开展养殖模式改进和创新,增加动物的生存率和生产力。
最后,进行丰富的经营策略。
在实施稻田综合种养方案时,还要注重建立丰富的经济作物和生态循环的发展。
通过全面整合农业资源,增加该种植方式的综合效益。
同时,着重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经营收入和利润率。
在农业的经营中,要注意经济优先,保持价值观的平衡。
总的来说,稻田综合种养实施方案旨在打破传统单一农业模式的限制,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和生产空间。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生态和人口、消费和销售市场等问题,这样才能够实现稳定可持续的科学种植和维护。
因此,本方案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付出,争取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里同时养殖渔、禽、畜多种动物,通过循环利用资源,达到提高农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这种模式充分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减少生产的环境污染,对于加强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国家,水稻种植面积广泛分布于各个省份。
然而,传统的稻田种植只能单一产粮,效益有限。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诉求更高的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
二、模式原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里同时养殖渔、禽、畜动物。
稻渔模式通过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协调稻田的生态环境和存在的其他生物链,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利用模式。
在稻田生长季节,鱼儿、蛙类等水生动物可以栖息于田中,利用水体中富含的营养物质生长。
同时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能够起到松土肥田的作用,提高土壤的肥力。
稻田周边养殖禽畜,可以利用稻田放牧,将禽畜粪便和农田剩余秸秆等有机物补充至稻田,为稻田提供充足的营养。
这样的循环利用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益,还减少了农田对外氮、磷等化肥的需求,减少了化肥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模式特点:1. 生态友好:稻渔模式将农田、水体和养殖动物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完整循环。
农田和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可以滋养养殖动物,养殖动物的粪便又可以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
2. 资源协调利用:稻渔模式在农田中实现了水资源、土壤肥力和养殖动物资源的协调利用。
水稻需要水分生长,而鱼类又可以利用稻田水体为生长提供营养。
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也能够松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3. 经济效益显著:稻渔模式改变了传统农田的单一经营模式,通过综合种养,提高了农田的生产效益。
鱼类、畜禽的养殖也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农村可持续发展:稻渔模式兼顾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减少了对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依赖,减少了农田的环境污染。
常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田间管理技术及养殖实例介绍

24 2022年第3期农技推广·农技课堂常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田间管理技术及养殖实例介绍1.课程简介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为主、兼顾养殖的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
该模式在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出售养殖动物可增加收益,还可增加水稻的产出效益。
经过多年的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也从原来单纯的稻鱼共作向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稻蛙共作、稻鸭共作等诸多模式发展。
本期课程将介绍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概况,解读当前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政策,还有稻田综合种养的关键技术,为广大稻田综合种养农户排忧解难,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本刊综合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治1.课程简介 草地贪夜蛾是外来入侵重大迁飞性害虫。
湖南省是草地贪夜蛾迁飞过渡区,面临春季北迁、本土繁殖、秋季南回等多重虫源的压力。
草地贪夜蛾可为害300多种作物,主要危害玉米,而湖南省玉米种植面积本刊综合2.专家介绍 谢仲桂,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原纪委书记、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无公害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专家、湖南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专家。
大、分布范围广、生育期很不一致,草地贪夜蛾极易持续危害玉米,防控形势复杂严峻。
本期课程将从草地贪夜蛾发生特点、为害症状、识别、越冬监测、田间监测和防治技术展开具体讲解,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2.专家介绍 李有志,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农药中心主任,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湖南省昆虫与人类健康生活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
扫描二维码立即加入学习扫描二维码立即加入学习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方式,主要指的是同一块农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益,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介绍五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1. 同步栽种模式同步栽种模式是指在同一片田地中将水稻和鱼同时进行栽培和养殖。
在这种模式下,田地被合理分割成水稻区和鱼塘区,水稻生长期间,鱼儿可以在水田中自由觅食,起到捕食害虫的作用;水稻丰收后,可以允许鱼进入水稻田中捕食残渣,起到清理的作用。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增加水稻和鱼的产量。
2. 周年养殖模式周年养殖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养殖不同生长周期的鱼类。
在这种模式下,鱼的生长和繁殖周期被合理安排,即在水稻生长期间养殖不同生长周期的鱼类,以期实现全年都能进行鱼类养殖的目的。
这种模式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水稻田地的闲置时间和资源,提高养殖效益。
3. 轮作模式轮作模式是指在不同的生长季节进行相应的种植和养殖。
在水稻收割后,可以在稻田中养殖鱼类,鱼类养殖周期结束后,可以在稻田中进行短期作物的种植,如豆类、蔬菜等,以丰富农田的种植结构,增加农田的产出和效益。
4. 集约化种养模式集约化种养模式是指通过建设闭合式鱼塘和控制水稻的生长环境,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鱼类和水稻生产效益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贮水、循环水利用、水质净化等技术手段,实现鱼类和水稻的高产高效。
5. 水稻田养鱼模式水稻田养鱼模式是指将水稻田改造成鱼塘,专门用于养殖鱼类。
在这种模式下,水稻被移除,田地被整治成适合鱼类生活的环境,比如加设水源、鱼类喂养设施等。
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鱼类的养殖密度和产出,对于大规模养殖鱼类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效益的农耕方式。
各种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从而实现更高产、更高效的农业生产。
8、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技术概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将稻田种稻和养鱼(蟹、甲鱼)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迭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个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蟹、甲鱼)共生互利的作用,从而获得有机水稻和有机鱼(蟹、甲鱼)双丰收。
这种方式有利于稻田除虫、除草、保肥、增肥、松土,减少了除草等劳动力投入和农药化肥的支出,有效减缓了农业面上污染,进而提高种养品种的质量安全,不仅降低了种稻成本,同时通过稻田养鱼,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在养鱼上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渔民收入,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种稻积极性,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
同时,随着各地城镇化的发展,水产养殖面积逐年减少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实施,对拓展水产养殖空间,推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产增效情况:“一水两用、一地多收”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于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
建立上述稻-鱼、稻-蟹、稻-鳖、莲-鱼等养殖模式,可实现鱼亩增产100千克,亩增收1000元以上,蟹亩产75千克(3两以上),莲增产10%。
技术要点:(一)稻田养虾技术1、开挖虾沟1)挖沟利用稻田来进行小龙虾的繁殖、孵化、苗种培育和健康养殖,都需要进行挖沟开溜,一般开挖成回形沟和田形沟。
稻田面积较小时挖回形沟,较大时挖田形沟。
无论是回形沟还是田形沟,都要求沟宽3-6 m,水深1.5-2.0 m,最浅不低于1 m。
2)筑埂利用开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
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
稻田之间田埂顶部宽0.5-1.0 m,稻田主干田埂顶部宽2-3 m。
3)防逃设施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
防逃措施主要是防小龙虾逃跑,主要采取尼龙网或石棉瓦进行防逃处理。
4)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进水口用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通过将水稻与鱼类、虾类、蟹类或鸭类等水产品养殖相结合,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的生长提供了鱼、虾、蟹等水产品生长所需的湿地环境和生态饵料,同时水产品的粪便和代谢物也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出,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现代农业模式,对于解决农田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伴随着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而稻渔综合种养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风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农民可以在原有耕种水稻的基础上,增加养殖水产品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简介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集稻田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一种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稻油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一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技术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在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养鱼的稻田一般每亩可增加水稻产量10%~30%,收获水产品30-50斤。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能显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也是目前在全国广泛推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方式。
三、憎产增效情况采用稻油综合种养后,一是每亩稻田水稻产量一般可增加5%~15%;二是在稻田养鱼(虾)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与施肥,每亩可节约成本500~600元;三是在不增加投资或很少投资(仅有少量的鱼苗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增加水产品30-50公斤;四是稻渔综合种养可提升水稻的品质,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稻谷价格与普通稻谷相比价格增加了10%~30%.综合效益提高100%~250%.四、技术要点1.养鱼稻田的准备(1)加高加宽田填(田基).田哽加高至0∙5米,田便顶部宽0.3米,底部宽0∙5米,利用开鱼困的土方进行加高加固,田填层层夯实。
有条件的可在田填内侧和顶部用混凝土现浇护坡(厚度为12厘米),保证不漏水、不垮塌.(2)开挖鱼沟和鱼困(也称鱼溜)。
稻田开设鱼沟,宽0∙8~1.0米,深0.5~0.8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其形状根据水田面积划定,面积大的水田开挖成"井"、"田"、"目"字形,小的农田(一亩以下)简单一点,开成"日"、"十"字形•鱼困一般建在田中央或者田对角,鱼困占总面积的5~10%,深10~1.5米,形状可为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四周侧面硬化护坡.(3)进、出水口及拦鱼设置.为便于水体交换,进出水口要对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指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互促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从生态学上讲,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进鱼(鳖、虾、鳅、蟹)种群后而形成的以稻、鱼(鳖、虾、鳅、蟹)为主导生物的稻—鱼(鳖、虾、鳅、蟹)共生生态系统。
我国稻田绿色种养的历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稻田绿色种养才发展为一种渔业产业。
之后,稻田绿色种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时期,分别为起步性发展时期(1978—1985年)、生产性发展时期(1986—1992年)、拓展性发展时期(1993—2002年)、综合性发展时期(2003—2012年)和全面创新发展新时期(2013年以后)。
在稻田绿色种养的各个发展阶段,虽然其面积曾有回落,但其渔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当前,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
在农业部大力推动下,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探索实践下,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批以水稻为中心,以特种水产品为主导,以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稻田绿色种养典型模式不断涌现,逐步构建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目前,已形成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稻—蟹共作5大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增产增效情况在稻田综合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稻、鱼(虾、蟹、鳖、鳅)双方都有利的方向流动,形成了稻鱼互利共生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发展目标。
由于稻田中的鱼类对田间害虫和野草的控制卓有成效,并且鱼类粪便等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养分,从而促进了水稻增产;水稻亩产量能够稳定在500 千克以上,平均单位面积增产高达5~15%。
而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又为鱼类提供了食物,同时水稻的生长净化了水质,从而促进了鱼类的增收。
根据水产养殖品种的不同,各种大宗淡水鱼类平均亩产可达50 ~100千克,商品鳖亩产可达300 千克,小龙虾亩产可达100~150 千克,泥鳅亩产可达50 千克,成蟹亩产可达25 ~30千克。
而且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平均减少了50%以上。
整体来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不仅为市场供给了高质量的大米,更为农户带来了优质水产品,综合效益增加了50%以上。
技术要点(一)稻鱼共作1.养鱼稻田的准备。
按SC/T 1009《稻田养鱼技术要求》的规定执行,开挖鱼沟、鱼凼,建好防逃设施。
2.水的管理。
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深应保持在5~10厘米;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可加深至15厘米;收割稻穗后田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在50厘米以上。
3.防逃。
平时经常检查拦鱼栅、田埂有无漏洞,暴雨期间加强巡察,及时排洪、清除杂物。
适宜区域:全国。
注意事项:稻种宜选用抗病、防虫品种,减少使用农药。
防治水稻病虫害,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主要品种有扑虱灵、稻瘟灵、叶枯灵、多菌灵、井岗霉素。
水稻施药前,先疏通鱼沟、鱼溜,加深田水至10厘米以上,粉剂趁早晨稻禾沾有露水时用喷料器喷,水剂宜在睛天露水干后喷雾器以雾状喷出,应把药喷洒在稻禾上。
施药时间应掌握在阴天或下午5时后。
(二)稻鳖共作1. 种稻鳖池改造每口池面积在10亩以上,池底泥土保持稻田原样,只平整不挖深。
四周挖深30厘米,浇灌混凝土防漏防逃。
上面采用砖砌水泥封面,地面墙高1.2米,能保持水位1米。
进排水渠分设,进水渠在砖砌塘埂上作三面光渠道,排水口由PVC弯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池水,排灌方便。
2. 稻田改造以不破坏耕作层为前提,在稻田四周加固、夯实田埂,田埂截面近直角,并在内侧用水泥浇筑。
或四围修筑堤埂,不渗水、不漏水。
田埂或堤埂高度以0.8~1米为宜,方便蓄水;顶面宽40~60厘米。
防止各稻田的养殖鳖相互间爬行混杂,影响科学饲养。
若条件许可,进、排水水渠设在堤埂中间,并在稻田相对成两角的田埂上留有进排水口,方便排灌。
进水口用60目的聚乙烯网布包扎;排水口处平坦且略低于田块其他部位,设一拦水阀门方便排水;并设聚乙烯网拦防止中华鳖逃脱。
沟坑的开挖,养鳖稻田的沟坑的数量视稻田的面积大小确定,位置紧靠进水口的田角处或中间,形状呈长方形,面积控制在稻田总面积的10%之内,深度50~70 厘米。
四周可用条石、砖或其他硬质材料和水泥护坡,沟坑埂高出稻田平面40~50 厘米。
3. 水稻栽培技术一般选用单季稻为好。
中华鳖养殖过的田块较肥,水稻品种选择以水稻生育期偏早、耐肥抗倒性高、抗病虫能力强、且高产稳产的早熟晚粳稻品种为宜,尤其是生产高品质米且栽培上要求增施有机肥和钾肥的水稻品种为好。
水稻应选择栽植分蘖数大的,比较壮实的秧苗,适时早栽;适宜插秧时间为4月底~5月中旬,10月底水稻收割,能实现有效避虫。
4. 茬口安排中华鳖放养时间茬口可以选择水稻种植之前或之后。
如水稻亲鳖种养模式一般在5月初先种早晚粳稻,宜手工插秧。
5月中下旬放养亲鳖。
水稻商品鳖种养模式分两种:先鳖后稻模式一般是并于4月上旬在鳖池中种植水稻(为防止鳖毁坏秧苗,预先将中华鳖圈养在坑内过冬),插秧株数为1株;先稻后鳖模式一般在5月底至6月上旬种植水稻,插秧株数为2~3株;7月中上旬放养从温室转移出来的中华鳖;水稻稚鳖培育种养模式一般在6月下旬种植水稻,7月下旬放养当年培育的稚鳖。
在水稻收割后到11月底不再投饲,准备冬眠。
5. 生态鳖的养殖一般水稻亲鳖种养模式亩放养数在200只左右,放养规格每只为0.4~0.5千克。
水稻商品鳖种养模式亩放养数在600只左右,放养规格每只为0.2~0.4千克。
水稻稚鳖培育种养模式放养当年孵化的幼鳖数可提高到1万只/亩。
主要管理措施有:一是清塘消毒。
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干法清塘,清塘后表层土用拖拉机翻耕一次,曝晒消毒。
二是科学投饲。
日投饵一次,能节省饲料和减少病害发生。
在饲料中添加新鲜鱼,提高商品鳖的品质。
三是水质管理。
采用冬季进水,在处理池中进行过滤消毒。
平时少换水或不换水,防止病害传染和减少养殖污染。
常年保持水位稳定,为鳖创造安定的环境。
四是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两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勤记养殖日志,做好三项记录。
注意事项:1. 鳖病防治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中华鳖放养前要用15 ~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20分钟,或用1.5%浓度食盐水浸浴10分钟。
稚鳖放养时要注意茬口衔接技术,温差不宜过大,否则易患病。
将经消毒处理的稚鳖连盆移至田水中,缓缓将盆倾斜,让鳖自行爬出,避免鳖体受伤。
2. 水稻病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用抗性品种,实施健身栽培、选择合理茬口、轮作倒茬、灾情期提升水位等措施做好防病工作。
3. 防敌害及时清除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驱赶鸟类。
如有条件,设置防天敌网和诱虫灯。
适宜区域:各中华鳖养殖省份的粮食种植区均适宜推广该模式。
(三)稻虾共作1. 选择地势低、保水性好的稻田,面积10~50亩。
2. 田埂加宽加高加固,开挖稻田环沟,移栽水草,水草栽植面积占环沟面积30%左右。
3. 8月下旬,亩放养30克/只左右的亲虾15~25千克,雌雄比例2:1;或者3月下旬至4月上旬,每亩投放250~500只/千克的幼虾1.0~1.5万只。
4. 水稻品种选择通过国家或省审定,米质达到国标2级以上,生育期125~135 天的株型紧凑、高产优质、抗病抗倒品种。
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水稻二级良种标准。
5. 秧苗适宜移栽期为6月5~15日。
秧龄17~20 天、叶龄3~4叶时插秧。
插秧机插秧株行距调节至14.6 厘米×30.0 厘米或18.0 厘米×25.0 厘米左右,每亩插1.5万穴左右,每穴2~3苗,每亩基本苗4万~5万。
6. 坚持“前促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每亩化肥施用总量:纯N 10~12 千克、P2O5 4~6 千克、K2O 6~8 千克、纯锌0.12 千克,禁止使用碳酸氢铵与氨水。
7. 每30亩安装一盏功率为15瓦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农药使用量。
利用和保护好害虫天敌,使用性诱剂诱杀成虫,使用杀螟杆菌及生物农药Bt粉剂防治螟虫。
8. 水稻黄熟末期(稻谷成熟度达90%左右)收获。
留桩高度30 厘米左右,秸秆全部还田。
9. 3月下旬至5月中旬加大投喂,如菜饼、豆渣、大豆、螺肉、蚌肉、莴苣叶、黑麦草等。
10. 实行轮捕轮放,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
适宜区域:全国各地水源条件较好的水稻种植区。
注意事项:(1)稻田土质为壤土或黏壤土,要求水量充沛。
(2)头一年的9月份至第二年的3月份为苗种培育期,注重保持水的肥度。
(3)水稻生产使用肥料禁止使用碳酸氢铵与氨水类肥料,病虫害防治禁止使用有机磷、菊酯类和高毒、高残留杀虫剂。
(四)稻鳅共作1.稻田的基本条件地势平坦,坡度小,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雨季不涝的田块;土质以保水力强的壤土为好,且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呈酸性或中性(pH 6.5~7),泥层以深20厘米为宜。
稻田养殖面积不宜太大,3亩以内为宜,面积过大给生产上带来管理不便,投饵不均,起捕难度大,影响泥鳅产量。
2.水稻品种的选择适应直播的品种应是耐肥力强,矮秆、抗倒伏、生长期长、高产优质、抗病性能好的品种,选择中稻或晚稻为宜。
尽量避免在水稻生长季节施肥、撒药。
3.稻田工程改造(1)防逃工程。
加固增高田坎,设置防逃板或防逃网,防逃板深入田泥20厘米以上,露出水面40厘米左右,或者用纱窗布沿到条四周围栏,纱窗布下端埋至硬土中,纱窗布上端高出水面15~20厘米。
在进出水口安装60 目以上的尼龙纱网两层,纱网夯入土中10厘米以上,两层拦网起防逃作用。
(2)鱼沟和鱼凼建设工程。
在田间开挖鱼沟,鱼沟可挖成“一”“十”“田”“井”字等形状,深宽各35厘米,鱼凼设在进排水口附近或田中央,做到沟沟、沟凼相通,不留死角。
鱼凼的面积根据需要可以为长方形、圆形等,深40~60厘米,面积占稻田面积的3~5%左右,凼底可铺一层塑料板或者网片,方便捕捞。
鱼凼、鱼沟的作用主要是可以作用泥鳅避暑防寒,施肥、用药的躲避场所,集中捕捞,还可以作为暂养池。
(3)进排水系统。
建设独立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要高于水面约20厘米,在田坎的另一端,进水口的对角处,设排水口和溢水口,这样在进水、排水和溢水时,能使养鳅池中形成水流,均匀流过稻田,并充分换掉池中的老水,增加池中的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