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与关键技术

合集下载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其将传统的稻田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与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合理选择种养结合的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种养组合方式,比如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等;其次是科学施肥和保护作物,合理利用养殖废弃物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再者是有效防治病虫害,采用生态农业方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效益分析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

从经济效益来看,该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生态效益方面,可以保护水土资源、减少农药残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在社会效益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稳定和和谐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稻田、鱼塘和其他农作物结合种养,相互促进,形成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技术以生态化、高效化、多功能化为特点,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三位一体”,即农业、养殖和种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种互补协调的生态系统。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传统的稻田农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

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或虾,可以有效利用水稻生长周期中的沼气、有机肥、废弃物等资源,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稻田生产力,并且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里同时养殖渔、禽、畜多种动物,通过循环利用资源,达到提高农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这种模式充分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减少生产的环境污染,对于加强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国家,水稻种植面积广泛分布于各个省份。

然而,传统的稻田种植只能单一产粮,效益有限。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诉求更高的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

二、模式原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里同时养殖渔、禽、畜动物。

稻渔模式通过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协调稻田的生态环境和存在的其他生物链,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利用模式。

在稻田生长季节,鱼儿、蛙类等水生动物可以栖息于田中,利用水体中富含的营养物质生长。

同时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能够起到松土肥田的作用,提高土壤的肥力。

稻田周边养殖禽畜,可以利用稻田放牧,将禽畜粪便和农田剩余秸秆等有机物补充至稻田,为稻田提供充足的营养。

这样的循环利用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益,还减少了农田对外氮、磷等化肥的需求,减少了化肥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模式特点:1. 生态友好:稻渔模式将农田、水体和养殖动物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完整循环。

农田和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可以滋养养殖动物,养殖动物的粪便又可以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

2. 资源协调利用:稻渔模式在农田中实现了水资源、土壤肥力和养殖动物资源的协调利用。

水稻需要水分生长,而鱼类又可以利用稻田水体为生长提供营养。

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也能够松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3. 经济效益显著:稻渔模式改变了传统农田的单一经营模式,通过综合种养,提高了农田的生产效益。

鱼类、畜禽的养殖也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农村可持续发展:稻渔模式兼顾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减少了对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依赖,减少了农田的环境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田渔业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农业和养殖结合起来的生产方式。

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将鱼类放养到稻田中,利用稻田的养分,以及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糠、草等杂物,鱼类和水稻实现互惠互利,提高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用效率。

一、要点技术:1、鱼种的选择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多使用口水鲢鱼、嘉陵江鲤鱼和草鱼三种鱼类。

这三种鱼类生长快,适应稻田生长环境,食性适应性强。

2、封养技术在稻田里放养的鱼,一般是采用封养技术,即在一定时期内,将稻田的水位保持在一定程度的水深,使鱼类生活在水中,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3、控制水质稻田生态环境灵活性大,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需要控制水质,保证稻田的生态环境良好。

需要注意适量增施有机肥,并注意排放风险物质。

4、养殖模式养殖模式分为传统养殖模式和高效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简单,适于初期试水,但效益较低;高效养殖模式技术更加成熟,可产生更多的收益。

二、效益分析:1、生态效益通过利用稻田养殖鱼类,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同时还能改善水土保持,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经济效益与传统单一作物生产模式相比,稻田渔业综合种养技术的投资成本略高,但其收益较高。

同时,该技术还有增加劳动力收入、提高产值和农民财富等效益。

3、社会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乡村经济发展,增强乡村发展活力,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还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总体来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也能提高经济效益。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该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生产方式。

常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田间管理技术及养殖实例介绍

常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田间管理技术及养殖实例介绍

24 2022年第3期农技推广·农技课堂常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田间管理技术及养殖实例介绍1.课程简介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为主、兼顾养殖的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

该模式在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出售养殖动物可增加收益,还可增加水稻的产出效益。

经过多年的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也从原来单纯的稻鱼共作向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稻蛙共作、稻鸭共作等诸多模式发展。

本期课程将介绍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概况,解读当前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政策,还有稻田综合种养的关键技术,为广大稻田综合种养农户排忧解难,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本刊综合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治1.课程简介 草地贪夜蛾是外来入侵重大迁飞性害虫。

湖南省是草地贪夜蛾迁飞过渡区,面临春季北迁、本土繁殖、秋季南回等多重虫源的压力。

草地贪夜蛾可为害300多种作物,主要危害玉米,而湖南省玉米种植面积本刊综合2.专家介绍 谢仲桂,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原纪委书记、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无公害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专家、湖南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专家。

大、分布范围广、生育期很不一致,草地贪夜蛾极易持续危害玉米,防控形势复杂严峻。

本期课程将从草地贪夜蛾发生特点、为害症状、识别、越冬监测、田间监测和防治技术展开具体讲解,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2.专家介绍 李有志,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农药中心主任,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湖南省昆虫与人类健康生活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

扫描二维码立即加入学习扫描二维码立即加入学习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方式,主要指的是同一块农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益,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介绍五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1. 同步栽种模式同步栽种模式是指在同一片田地中将水稻和鱼同时进行栽培和养殖。

在这种模式下,田地被合理分割成水稻区和鱼塘区,水稻生长期间,鱼儿可以在水田中自由觅食,起到捕食害虫的作用;水稻丰收后,可以允许鱼进入水稻田中捕食残渣,起到清理的作用。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增加水稻和鱼的产量。

2. 周年养殖模式周年养殖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养殖不同生长周期的鱼类。

在这种模式下,鱼的生长和繁殖周期被合理安排,即在水稻生长期间养殖不同生长周期的鱼类,以期实现全年都能进行鱼类养殖的目的。

这种模式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水稻田地的闲置时间和资源,提高养殖效益。

3. 轮作模式轮作模式是指在不同的生长季节进行相应的种植和养殖。

在水稻收割后,可以在稻田中养殖鱼类,鱼类养殖周期结束后,可以在稻田中进行短期作物的种植,如豆类、蔬菜等,以丰富农田的种植结构,增加农田的产出和效益。

4. 集约化种养模式集约化种养模式是指通过建设闭合式鱼塘和控制水稻的生长环境,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鱼类和水稻生产效益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贮水、循环水利用、水质净化等技术手段,实现鱼类和水稻的高产高效。

5. 水稻田养鱼模式水稻田养鱼模式是指将水稻田改造成鱼塘,专门用于养殖鱼类。

在这种模式下,水稻被移除,田地被整治成适合鱼类生活的环境,比如加设水源、鱼类喂养设施等。

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鱼类的养殖密度和产出,对于大规模养殖鱼类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效益的农耕方式。

各种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从而实现更高产、更高效的农业生产。

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_概述及解释说明

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_概述及解释说明

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稻渔生态种养是一种集中稻田与渔塘生态环境的农业养殖模式,通过在稻田和渔塘之间相互转换、融合利用资源,实现了粮食种植与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

随着人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资源的重视,稻渔生态种养技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引言、稻渔生态种养技术概述、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案例分析及实践应用以及结论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稻渔生态种养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稻渔生态种养的概念、原理和特点,重点探讨其中的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总结出可行性较高的操作模式。

同时,对稻渔生态种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农业领域提供可持续发展方向上的参考。

2. 稻渔生态种养技术概述:2.1 稻渔生态种养概念:稻渔生态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农业综合技术模式。

它利用稻田的自净能力和稳定供水的特点,同时在水中投放鱼类和虾类等水产动物,通过动物粪便的分解为肥料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增加水产养殖效果。

2.2 稻渔生态种养原理:稻渔生态种养通过整合稻田与水产养殖,实现了资源互补和环境协调发展。

首先,当稳定供水并保持适宜湿度时,稻田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供农作物使用。

其次,在稻田中投放鱼、虾等水产动物,它们的粪便可降解为有机肥料,为农作物提供了综合营养成分。

同时,这些动物也可以消食废弃品和害虫等有害因子,起到保持田间清洁和防治农药过量施用带来的危害的作用。

此外,稻渔生态种养还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并提高土壤质量。

2.3 稻渔生态种养特点:稻渔生态种养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将稻田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土地的多功能性。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改善了农业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方式。

其次是环境友好型。

稻渔生态种养依赖自然界存在的生物链条和循环机制,通过自然调控手段来保持农田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稻田综合养殖实施方案

稻田综合养殖实施方案

稻田综合养殖实施方案一、引言。

稻田综合养殖是指在水稻田中,利用水稻生长周期中的空闲期,进行其他养殖业的生产。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水资源,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稻田综合养殖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农田的产出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稻与鱼类养殖。

1.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在进行稻田综合养殖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养鱼的水稻品种,如水稻生长期短、茎秆硬度高、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以确保水稻与鱼类养殖的协调发展。

2.合理施肥,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适量的有机肥和磷肥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同时也提供了鱼类生长所需的养分,有助于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

3.合理控水,在水稻田中,要根据鱼类的生长需要,合理控制水位,保持水质清洁,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三、水稻与虾类养殖。

1.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与养鱼相似,进行水稻与虾类养殖时,也需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如水稻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耐淹耐旱的品种,以满足虾类的生长需求。

2.合理施肥,在水稻田中,适量的有机肥和磷肥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也为虾类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物质,促进虾类的生长发育。

3.合理控水,对于虾类来说,水质的清洁和氧气的充足是生长的关键,因此在稻田综合养殖中,需要合理控制水位,保持水质清洁,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四、水稻与鸭类养殖。

1.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进行水稻与鸭类养殖时,需要选择适合鸭类生长的水稻品种,如水稻生长周期短、茎秆高、叶片丰富的品种,以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生长空间。

2.合理施肥,在水稻田中,适量的有机肥和磷肥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也为鸭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促进鸭类的生长发育。

3.合理控水,对于鸭类来说,水质的清洁和充足的饮水是生长的关键,因此在稻田综合养殖中,需要合理控制水位,保持水质清洁,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五、结语。

稻田综合养殖是一种有效利用农田资源的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能够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通过将水稻与鱼类、虾类、蟹类或鸭类等水产品养殖相结合,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的生长提供了鱼、虾、蟹等水产品生长所需的湿地环境和生态饵料,同时水产品的粪便和代谢物也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出,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现代农业模式,对于解决农田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伴随着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而稻渔综合种养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风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农民可以在原有耕种水稻的基础上,增加养殖水产品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简介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集稻田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一种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栽种原则
• 放养前栽种,随时补栽 • 以沉水和挺水植物为主
,浮叶和漂浮植物为辅 • 常见伊乐藻、苦草和轮
叶黑藻。
虾多少,看水草,虾大小,看水草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放养时间与密度
时间:8~10月份或3月底前后;密度:第1种方式是水稻收获后放养大规
3
格虾种或抱卵亲虾,亩投20~30公斤(初),雌雄比(2~3):1;第2种

方式是放养虾苗,规格80-120个/斤,每亩50-60斤左右。

苗种投放

放苗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早晨和傍晚或阴雨天进行。缓苗处理。多点、

分次放养。试水和消毒:3-5%食盐水浴洗10分钟,杀灭寄生虫和病菌 ,放养前试水。

亲虾投放时间
从理论上说,只要稻田有水就可以放,但实际生产以8月上旬到9月中 旬放养的产量高。原因:此时温度高,饵料丰富,为繁殖和生长提供了 条件;亲虾刚完成交配,还没抱卵,投放后可以繁殖大量的小虾,推迟 9月下旬以后,部分已经繁殖,出苗就少;9月下旬以后,亲虾运动量 下降,难以捕捞。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4、亲虾选择标准
1
时间不晚于9月底,不要选择已经抱卵或附着部 分可见虾苗的亲虾。
2
雌雄比例:一般不低于3:1。
3
大小:个体适中,30-40克为宜,太大或老化的都 不宜。颜色:暗红,有光泽光滑,青色虾仍是壮年 虾,不要惜售。体格:健壮,附肢健全,活力足。 来源:捕捞方式,运输方式,离水时间。
➢ 小龙虾养殖品质将出现分化,价格波动大。导致养殖户分化。
小龙虾养殖前景
2007-2016年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变化情况
2007-2016年, 增长221%
小龙虾养殖前景
小龙虾养殖前景
养殖技术
养 殖
是基础,是保障


养殖模式


怎样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提高利润。



销售时机

养得好,还要卖得好,确保盈利最大化。
小龙虾生活习性
7、繁殖习性。 小龙虾一年繁殖一次,秋冬季繁殖。因 此放亲虾的时间不能在10月以虾苗。
小龙虾生活习性
8、药敏性。 小龙虾对菊酯类和有机磷类农药非常敏 感。
小龙虾生活习性
9、喜温性。 喜温暖、怕炎热、畏寒冷 10°以下, 33°以上进入停食打洞状态。

虾 养 殖
捕捞原则:前期捕大留 小,后期捕小留大。生 产上一般4月份就可以捕
捞上市了。
捕捞上市
放养方法
放养时间 投苗方法 放养密度 亲虾放养时间
选择时间 雌雄比例 选择标准 注意事项
亲虾选择留存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目的:除杂、肥水、培饵 方法:投苗前15天左右,亩施生石灰75公 斤消毒,清除敌害生物及寄生虫等。投苗前7~ 10天,亩施禽畜粪肥300~500公斤(可用绿肥), 培肥水质,提供枝角类、桡足类等天
小龙虾生活习性
5、杂食性。 淡水小龙虾杂食性,喜食动物性饵料, 也喜食肥嫩多汁的植物。因此养殖小龙虾要 种好水草,搭配小麦、南瓜等农副产品及小 杂鱼等,我们提倡用配合饲料。
小龙虾生活习性
6、脱壳习性。 淡水小龙虾一生要脱十几次壳才能长大, 脱壳时要躺在浅水处。因此养殖水体应有深 有浅,池埂坡度应该平缓。
水蚤、轮虫 水蚯蚓、苍蝇及幼虫
螺蚌肉、猪血 家禽内脏等屠宰下脚料
野杂鱼可作饵,也可提供鱼种
试差法确定投饵量 投喂方法:四看四定
小龙虾生活习性
2、攀援性。 小龙虾爬行能力和逆水上朔的能力较强, 因此要有防逃网(墙),注意防逃。
小龙虾生活习性
3、掘洞性。 小龙虾在繁殖和越冬期喜欢掘洞,24小 时可掘20厘米深,最深的洞长达1米多。因 此养殖水体的堤埂面2-3米以上,以防打穿。
小龙虾生活习性
4、争斗性。 小龙虾争斗能力较弱,敌害较多,要注 意防敌害。同时也要防范小龙虾相互残食。 食物不足(残食现象)、密度过大、隐蔽物 不足、雌雄比例失调,以螯足有无绝胜负。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此图仅为示 意,需改进
(一) 田



1、稻田选择 2、开沟、田间沟 3、筑埂 4、防逃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放养前准备

消毒、培肥

种植水草

防逃设施(有条件可以设置防

逃沟)
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欧洲的氨基葡萄糖硫酸钾盐90%来自于我国江苏省。据不完全统计,仅湖北和江苏 两省相关龙头企业,甲壳素及衍生产品的年产值已超过25亿元。
➢ 小龙虾价格随季节性波动很大,温棚养殖技术将会出现 ➢ 发展潜力评价:多半宜养地待开发;市场需求旺盛,精深加工潜力大,以小龙虾为主题的餐
饮节庆、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电子商务等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小龙虾养殖前景
小龙虾养殖前景
小龙虾生活习性
1、夜行性。 3、掘洞性。 5、杂食性。 7、繁殖习性。 9、喜温性。
2、攀援性。 4、争斗性。 6、脱壳习性。 8、药敏性。
小龙虾生活习性
1、夜行性。
淡水小龙虾为夜行性甲壳动物,白天躲藏, 夜晚出来摄食和活动。如果白天能看到大量的虾 或晚上有大量的虾在水面上,这都表明小龙虾有 异常情况。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 三
植物性饵料
藻类:硅藻、金藻、黄藻 、绿藻、甲藻等
) 丝状藻类:俗称青苔(水
饲 绵、双星藻和转板藻)
料 水草:伊乐藻…..

投 颗粒饲料,3小时不溃散

营养全面,蛋白质、糖类、脂肪、无
机盐和维生素合理搭配。
胆固醇、卵磷脂必须提供
经济卫生(自我配方,量力而行)。
配合饲料
动物性饵料
然活饵。每亩可投螺蛳150公斤。
1、消毒 与培肥
稻田养小龙虾流程
2、种植水草
(1)水草的作用
• 模拟生态环境 • 提供天然饵料 • 净化水质 • 隐蔽藏身、攀附 • 调节水温 • 有助于防治疾病 • 提高小龙虾品质 • 有效防逃、消浪护坡
(2)水草栽种方法
栽插法、抛入法、播种法、移栽法 、培育法、捆扎法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关键技术
小龙虾养殖前景
➢ 2017年养殖产量112.97万吨,湖北占55%强,全国稻田养殖 850万亩,湖南120万亩,消费区域扩展,供不应求。
➢ 江河湖泊将回归生态,野生小龙虾供应将急剧下降。池塘养 殖面积增长有限,主要产量将是稻田养虾。
➢ 小龙虾深加工前景广阔:虾青素为医药、化工原料。出口日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