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

合集下载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利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废弃物为鱼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稻田与渔业的互惠共生。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以下将介绍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

一、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渔业相结合,利用池塘进行稻鱼共生。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一侧修建鱼塘,通过渠道将鱼塘与稻田连接起来。

在池塘中养殖适合与稻田共生的鱼类,如鲫鱼、鲢鱼等。

养殖鱼类在稻田中可以起到捕食稻田害虫的作用,避免农药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稻田中养着的鱼类还可以提供稻田生态系统所需的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田的堤坝进行养鱼,是一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经常会在稻田的堤坝处设置一些鱼缸或者水池,将水稻田和养鱼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鱼缸或者水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适应当地的水稻和水产养殖的需要。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渔业污染农田的情况。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水产养殖设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下种养生态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在水稻下方悬挂水产养殖网箱,养殖适合与水稻共生的鱼类。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利用稻田的空间,实现水产养殖和水稻共生共利。

通过在水稻下方养鱼,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害虫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

常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田间管理技术及养殖实例介绍

常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田间管理技术及养殖实例介绍

24 2022年第3期农技推广·农技课堂常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田间管理技术及养殖实例介绍1.课程简介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为主、兼顾养殖的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

该模式在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出售养殖动物可增加收益,还可增加水稻的产出效益。

经过多年的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也从原来单纯的稻鱼共作向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稻蛙共作、稻鸭共作等诸多模式发展。

本期课程将介绍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概况,解读当前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政策,还有稻田综合种养的关键技术,为广大稻田综合种养农户排忧解难,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本刊综合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治1.课程简介 草地贪夜蛾是外来入侵重大迁飞性害虫。

湖南省是草地贪夜蛾迁飞过渡区,面临春季北迁、本土繁殖、秋季南回等多重虫源的压力。

草地贪夜蛾可为害300多种作物,主要危害玉米,而湖南省玉米种植面积本刊综合2.专家介绍 谢仲桂,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原纪委书记、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无公害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专家、湖南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专家。

大、分布范围广、生育期很不一致,草地贪夜蛾极易持续危害玉米,防控形势复杂严峻。

本期课程将从草地贪夜蛾发生特点、为害症状、识别、越冬监测、田间监测和防治技术展开具体讲解,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2.专家介绍 李有志,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农药中心主任,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湖南省昆虫与人类健康生活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

扫描二维码立即加入学习扫描二维码立即加入学习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方式,主要指的是同一块农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益,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介绍五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1. 同步栽种模式同步栽种模式是指在同一片田地中将水稻和鱼同时进行栽培和养殖。

在这种模式下,田地被合理分割成水稻区和鱼塘区,水稻生长期间,鱼儿可以在水田中自由觅食,起到捕食害虫的作用;水稻丰收后,可以允许鱼进入水稻田中捕食残渣,起到清理的作用。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增加水稻和鱼的产量。

2. 周年养殖模式周年养殖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养殖不同生长周期的鱼类。

在这种模式下,鱼的生长和繁殖周期被合理安排,即在水稻生长期间养殖不同生长周期的鱼类,以期实现全年都能进行鱼类养殖的目的。

这种模式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水稻田地的闲置时间和资源,提高养殖效益。

3. 轮作模式轮作模式是指在不同的生长季节进行相应的种植和养殖。

在水稻收割后,可以在稻田中养殖鱼类,鱼类养殖周期结束后,可以在稻田中进行短期作物的种植,如豆类、蔬菜等,以丰富农田的种植结构,增加农田的产出和效益。

4. 集约化种养模式集约化种养模式是指通过建设闭合式鱼塘和控制水稻的生长环境,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鱼类和水稻生产效益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贮水、循环水利用、水质净化等技术手段,实现鱼类和水稻的高产高效。

5. 水稻田养鱼模式水稻田养鱼模式是指将水稻田改造成鱼塘,专门用于养殖鱼类。

在这种模式下,水稻被移除,田地被整治成适合鱼类生活的环境,比如加设水源、鱼类喂养设施等。

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鱼类的养殖密度和产出,对于大规模养殖鱼类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效益的农耕方式。

各种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从而实现更高产、更高效的农业生产。

8、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8、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技术概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将稻田种稻和养鱼(蟹、甲鱼)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迭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个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蟹、甲鱼)共生互利的作用,从而获得有机水稻和有机鱼(蟹、甲鱼)双丰收。

这种方式有利于稻田除虫、除草、保肥、增肥、松土,减少了除草等劳动力投入和农药化肥的支出,有效减缓了农业面上污染,进而提高种养品种的质量安全,不仅降低了种稻成本,同时通过稻田养鱼,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在养鱼上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渔民收入,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种稻积极性,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

同时,随着各地城镇化的发展,水产养殖面积逐年减少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实施,对拓展水产养殖空间,推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产增效情况:“一水两用、一地多收”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于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

建立上述稻-鱼、稻-蟹、稻-鳖、莲-鱼等养殖模式,可实现鱼亩增产100千克,亩增收1000元以上,蟹亩产75千克(3两以上),莲增产10%。

技术要点:(一)稻田养虾技术1、开挖虾沟1)挖沟利用稻田来进行小龙虾的繁殖、孵化、苗种培育和健康养殖,都需要进行挖沟开溜,一般开挖成回形沟和田形沟。

稻田面积较小时挖回形沟,较大时挖田形沟。

无论是回形沟还是田形沟,都要求沟宽3-6 m,水深1.5-2.0 m,最浅不低于1 m。

2)筑埂利用开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

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

稻田之间田埂顶部宽0.5-1.0 m,稻田主干田埂顶部宽2-3 m。

3)防逃设施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

防逃措施主要是防小龙虾逃跑,主要采取尼龙网或石棉瓦进行防逃处理。

4)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进水口用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通过将水稻与鱼类、虾类、蟹类或鸭类等水产品养殖相结合,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的生长提供了鱼、虾、蟹等水产品生长所需的湿地环境和生态饵料,同时水产品的粪便和代谢物也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出,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现代农业模式,对于解决农田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伴随着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而稻渔综合种养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风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农民可以在原有耕种水稻的基础上,增加养殖水产品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简介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集稻田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一种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稻油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一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技术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在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养鱼的稻田一般每亩可增加水稻产量10%~30%,收获水产品30-50斤。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能显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也是目前在全国广泛推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方式。

三、憎产增效情况采用稻油综合种养后,一是每亩稻田水稻产量一般可增加5%~15%;二是在稻田养鱼(虾)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与施肥,每亩可节约成本500~600元;三是在不增加投资或很少投资(仅有少量的鱼苗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增加水产品30-50公斤;四是稻渔综合种养可提升水稻的品质,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稻谷价格与普通稻谷相比价格增加了10%~30%.综合效益提高100%~250%.四、技术要点1.养鱼稻田的准备(1)加高加宽田填(田基).田哽加高至0∙5米,田便顶部宽0.3米,底部宽0∙5米,利用开鱼困的土方进行加高加固,田填层层夯实。

有条件的可在田填内侧和顶部用混凝土现浇护坡(厚度为12厘米),保证不漏水、不垮塌.(2)开挖鱼沟和鱼困(也称鱼溜)。

稻田开设鱼沟,宽0∙8~1.0米,深0.5~0.8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其形状根据水田面积划定,面积大的水田开挖成"井"、"田"、"目"字形,小的农田(一亩以下)简单一点,开成"日"、"十"字形•鱼困一般建在田中央或者田对角,鱼困占总面积的5~10%,深10~1.5米,形状可为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四周侧面硬化护坡.(3)进、出水口及拦鱼设置.为便于水体交换,进出水口要对开。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田和渔塘进行有效结合的种养方式。

这种种养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中,农民可以在水稻田中养殖鱼类、虾类等水产品,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

一、稻渔综合种养的传统模式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指在传统的稻田中进行鱼塘养殖的种养方式。

农民可以在水稻田的旁边或者中间挖掘一个鱼塘,将鲜活的鱼储存在水库里。

稻田和渔塘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稻田一侧,鱼塘一侧”的种养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供水稻的养分,还可以形成生态链,增加水稻和鱼类的产量。

二、稻渔综合种养的现代模式现代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指在现代农业管理的基础上,对稻渔综合种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和更新。

农民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起现代化的渔塘和稻田。

通过精确的水肥配比、全自动化的养殖设备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控制养殖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模式生态模式是指在稻田和鱼塘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相对自然的生态系统。

通过水稻、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生态平衡。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水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过度生长的情况,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

四、稻渔综合种养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是指在稻田和鱼塘中形成一种循环的生产系统。

稻田的水可以直接流入鱼塘,鱼塘的底泥可以作为稻田的有机肥,形成了一种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

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利用水资源,降低污染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总结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兼顾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的多种模式的综合性种养方式。

通过这些模式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生产条件下,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模式来实现稻渔综合种养的有效发展。

通过对这些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未来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更多的推广和应用这些种养模式,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分析与技术要点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分析与技术要点

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在这有限的耕地与淡水资源的条件下实施农业的提质增效,如何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稻田的产能潜力,在传统种植模式—稻油(麦)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乏力的当下,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意义尤为重大,实践证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产增收新途径,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创造,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把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两用”达到“双水双绿”的目的。

稻田综合种养近几年在我地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广大种养户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综合种养模式。

一、稻田工程。

无论采用哪种种养模式都要对稻田进行改造,对稻田的改造工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稻田的选择1.要选择水源充足,光照充分,场地开阔,交通方便,排灌自如,保水性好的田块,土质以壤土为好。

2.单块面积以5亩以上成片规划的田区为好,面积太小的话工程造价相对较高,且建成后水体太小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稳定性差。

(二)挖鱼沟、建鱼凼1.为保证种稻面积,鱼沟鱼凼的总面积以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为宜。

2.面积大的田块离田埂脚1-2m开挖环沟,环沟宽2-5m,深0.8-1.5m,田中央再挖十字形或井字形田间沟,宽1-3m,深0.5-1m,做到沟沟相通,沟与沟相交的地方则开挖圆形鱼凼,鱼凼直径2-5m,深1.5-2m。

面积小的田块挖一条鱼沟或建一个鱼凼即可。

3.开挖鱼沟和鱼凼的土用来○曾祥迅潘富春朱卫华修筑田埂。

环沟内侧种稻区外围也要修筑田埂,宽度50cm,高30cm。

4.鱼沟和新修的田埂边坡都要呈1∶1-2的坡比,不要修得陡坎斧齐、四角棱整,好看而不实用。

5.田面和沟底、边坡要求平整,切忌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6.开沟取土时,田面上的肥土熟土可事先堆放一边,待鱼沟鱼凼挖好后再回填其底上,虽然工程麻烦一些但这样做好处多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了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稻田综合种养
二、基础设施改造
1、稻田的选择 稻田应选排水源 充足、灌排方便、 水源不受污染、地 势低洼、保水力强 的田块,稻田面积 以便于管理和投喂 为原则,一般以 40~50亩 为一个种 养单元为宜,连片 为好。
2、稻田改造 (1)开挖环沟:沿稻田田埂内沿向稻田内1m~2m处 开挖环沟,沟深100 cm~120cm,顶宽4m,底宽1m, 环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10%。利用挖环沟的 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加高、加宽时, 每一层泥土都要打紧夯实。改造后的田埂,高度宜 高出田面60 cm~80 cm,埂面宽不少于150 cm,田 埂坡度比为1:1.2为宜。
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近年来,一批以特种经济品种为主导,以标准化 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稻田综 合种养新模式不断涌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 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种稻农民的积极响应。 出现了6类典型模式。
主导模式
稻虾 稻蟹 稻鳅
稻鱼
稻鳖
稻龟
(一)稻虾模式—“稻虾共作”
主导模式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及模式
一、发展背景
2007年起,党的十七大以后,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 转政策不断明确,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稻田规模经营 成为可能,稻田综合种养的稳粮增效功能再次得到了各 地重视。 在总结以往稻田养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稻-鱼、 稻-蟹、稻-虾、稻-鳖、稻-鳅等新模式,涌现出一 大批以水稻为中心、特种水产经济品种为带动,以标准 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千亩甚至万 亩连片的稻田综合种养典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 生态效益,得到了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和农民积极响应。 目前,稻田综合种养正逐步成为具有“稳粮、促渔、 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 式,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
亲虾的选择标准: 1)颜色暗红或深红、有光泽、体表光滑无附着物。 2)个体大,雌雄性个体重都要在35g以上。 3)亲虾雌、雄性都要求附肢齐全、体格健壮、活动能力强。 这一标准为通用标准,广泛适用于稻田养殖、池塘养殖等 所有人工养殖模式,凡符合之一标准的亲虾,就是标准亲虾。
国家鼓励稻田产业化、规模经营, 推进了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的创新和发展
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与传统稻田养殖的比较
项目 传统稻田养殖
稻田流转难 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 (2007年起) 稻田流转政策明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展政策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增产、增收 小型农户为主 无 低值常规鱼类为主 较小 农户自营为主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稻虾共作技术方案流程
稻虾共作技术要点
1、投放种苗
(1)投放亲虾模式:8月底至9月,往稻田的环形沟 和田间沟中投放亲虾,每亩投放20~30kg。 亲虾来源:亲虾应从养殖场和天然水域挑选。 亲虾运输:挑选好的亲虾用不同颜色的塑料虾筐按 雌雄分装,每筐上面放一层水草,保持潮湿,避免 太阳直晒,运输时间应不超过10小时,运输时间越 短越好。 亲虾投放:亲虾按雌、雄性比2~3:1投放。投放 时将虾筐反复浸入水中2~3次,每次1~2分钟,使 亲虾适应水温,然后投放在环形沟和田间沟中。
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突出强调了“水稻稳产”的中心目标; 突出强调了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方向
农业部:将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列入了《全国渔业发展第 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2010年起,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实施了“养鱼稳 粮工程”,并列入“十二五”浙江省农业重点工程; 湖北省:2008年建立稻田综合种养专项扶持经费,并制定 了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规划(2014-2017年) 宁夏区:2010年起,将宁夏自治区稻蟹生态种养作为自治 区主席一号工程,在全区推广; 四川省:将稻田综合种养发展与新农村主导产业建设、农 田水利设施改造项目实施相结合,在全省全面推进。
以稳粮为主(水稻亩产500公斤以上) 兼顾促渔、增收、提质、生态 种养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 水稻种植穴数不减;鱼沟面积限制定
发展目标 发展主体 稳粮要求 水产养殖对象 生产规模 经营体方式
10%以下;稻田工程不得破坏耕作层
高值特种水产品(鳖、虾、蟹、鳅) 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 产业化、规范化、品牌化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经济下行 压力加大,农业发展正面临产品价格“天花板” 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 束”加剧等新挑战,对农业特别是水产业的发展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样化、高档次水产品需求 增加,高效化、生态化养殖成为导向。 目前,常规水产品市场价格普遍不高,销售 不旺,但小龙虾却一枝独秀,甚至供不应求,因 此,开展稻田养虾是当前稻田综合种养的最好模 式,而“虾稻共作”是当前稻田养虾的最佳模式。 其特点是: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 风险小,生态环保。
稻虾共作模式概述
稻虾共作模式是在“稻虾连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稻虾 共作”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是一种生态 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实现了“一田双收,一水两用, 稳粮增效,粮双赢”的目的。 该模式在全省全国可借鉴、可复制、可拓展,是现代 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为全省全国提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新样板。 所谓“稻虾共作”,它属于一种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 即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 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具体的说,就是每年的 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 投放人工虾苗或3至4月投放生态虾苗,第二年的4月中旬 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 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沟宽、沟深,有利前期稳定水质,更有利于提高前 期龙虾存活率
(2)配套设施
• 建立防逃设施:用水泥瓦或钙塑板等沿田 埂四周围成封闭防逃墙,防逃墙高40 cm~50 cm,四角转弯处成弧形。进、排水 口应铁丝网或设栅栏等防逃设施。
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 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进水口用 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 水流进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环形沟的 低处。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水灌得进, 排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