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综合种养怎会回事,一看你就明白

合集下载

浅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将稻田和渔塘结合起来进行种养的农业生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不仅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放养鱼类;渔塘也可以种植水稻,实现了农、渔的良性互动。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以农业的综合化、集约化为发展特点,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将稻田与渔塘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实现资源互补、效益互促,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在实践中,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和广阔前景的农业生产模式,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必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发展现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其发展现状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推动和完善。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实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东省的一些水稻种植区已经开始引入渔业,使得农田不仅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养殖鱼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在发展现状方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民的收入。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正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各地政府和农民也越来越重视这种种养模式的实施与推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将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里同时养殖渔、禽、畜多种动物,通过循环利用资源,达到提高农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这种模式充分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减少生产的环境污染,对于加强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国家,水稻种植面积广泛分布于各个省份。

然而,传统的稻田种植只能单一产粮,效益有限。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诉求更高的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

二、模式原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里同时养殖渔、禽、畜动物。

稻渔模式通过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协调稻田的生态环境和存在的其他生物链,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利用模式。

在稻田生长季节,鱼儿、蛙类等水生动物可以栖息于田中,利用水体中富含的营养物质生长。

同时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能够起到松土肥田的作用,提高土壤的肥力。

稻田周边养殖禽畜,可以利用稻田放牧,将禽畜粪便和农田剩余秸秆等有机物补充至稻田,为稻田提供充足的营养。

这样的循环利用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益,还减少了农田对外氮、磷等化肥的需求,减少了化肥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模式特点:1. 生态友好:稻渔模式将农田、水体和养殖动物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完整循环。

农田和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可以滋养养殖动物,养殖动物的粪便又可以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

2. 资源协调利用:稻渔模式在农田中实现了水资源、土壤肥力和养殖动物资源的协调利用。

水稻需要水分生长,而鱼类又可以利用稻田水体为生长提供营养。

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也能够松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3. 经济效益显著:稻渔模式改变了传统农田的单一经营模式,通过综合种养,提高了农田的生产效益。

鱼类、畜禽的养殖也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农村可持续发展:稻渔模式兼顾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减少了对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依赖,减少了农田的环境污染。

常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田间管理技术及养殖实例介绍

常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田间管理技术及养殖实例介绍

24 2022年第3期农技推广·农技课堂常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田间管理技术及养殖实例介绍1.课程简介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为主、兼顾养殖的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

该模式在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出售养殖动物可增加收益,还可增加水稻的产出效益。

经过多年的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也从原来单纯的稻鱼共作向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稻蛙共作、稻鸭共作等诸多模式发展。

本期课程将介绍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概况,解读当前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政策,还有稻田综合种养的关键技术,为广大稻田综合种养农户排忧解难,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本刊综合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治1.课程简介 草地贪夜蛾是外来入侵重大迁飞性害虫。

湖南省是草地贪夜蛾迁飞过渡区,面临春季北迁、本土繁殖、秋季南回等多重虫源的压力。

草地贪夜蛾可为害300多种作物,主要危害玉米,而湖南省玉米种植面积本刊综合2.专家介绍 谢仲桂,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原纪委书记、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无公害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专家、湖南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专家。

大、分布范围广、生育期很不一致,草地贪夜蛾极易持续危害玉米,防控形势复杂严峻。

本期课程将从草地贪夜蛾发生特点、为害症状、识别、越冬监测、田间监测和防治技术展开具体讲解,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2.专家介绍 李有志,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农药中心主任,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湖南省昆虫与人类健康生活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

扫描二维码立即加入学习扫描二维码立即加入学习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方式,主要指的是同一块农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益,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介绍五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1. 同步栽种模式同步栽种模式是指在同一片田地中将水稻和鱼同时进行栽培和养殖。

在这种模式下,田地被合理分割成水稻区和鱼塘区,水稻生长期间,鱼儿可以在水田中自由觅食,起到捕食害虫的作用;水稻丰收后,可以允许鱼进入水稻田中捕食残渣,起到清理的作用。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增加水稻和鱼的产量。

2. 周年养殖模式周年养殖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养殖不同生长周期的鱼类。

在这种模式下,鱼的生长和繁殖周期被合理安排,即在水稻生长期间养殖不同生长周期的鱼类,以期实现全年都能进行鱼类养殖的目的。

这种模式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水稻田地的闲置时间和资源,提高养殖效益。

3. 轮作模式轮作模式是指在不同的生长季节进行相应的种植和养殖。

在水稻收割后,可以在稻田中养殖鱼类,鱼类养殖周期结束后,可以在稻田中进行短期作物的种植,如豆类、蔬菜等,以丰富农田的种植结构,增加农田的产出和效益。

4. 集约化种养模式集约化种养模式是指通过建设闭合式鱼塘和控制水稻的生长环境,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鱼类和水稻生产效益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贮水、循环水利用、水质净化等技术手段,实现鱼类和水稻的高产高效。

5. 水稻田养鱼模式水稻田养鱼模式是指将水稻田改造成鱼塘,专门用于养殖鱼类。

在这种模式下,水稻被移除,田地被整治成适合鱼类生活的环境,比如加设水源、鱼类喂养设施等。

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鱼类的养殖密度和产出,对于大规模养殖鱼类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效益的农耕方式。

各种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从而实现更高产、更高效的农业生产。

8、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8、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技术概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将稻田种稻和养鱼(蟹、甲鱼)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迭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个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蟹、甲鱼)共生互利的作用,从而获得有机水稻和有机鱼(蟹、甲鱼)双丰收。

这种方式有利于稻田除虫、除草、保肥、增肥、松土,减少了除草等劳动力投入和农药化肥的支出,有效减缓了农业面上污染,进而提高种养品种的质量安全,不仅降低了种稻成本,同时通过稻田养鱼,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在养鱼上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渔民收入,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种稻积极性,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

同时,随着各地城镇化的发展,水产养殖面积逐年减少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实施,对拓展水产养殖空间,推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产增效情况:“一水两用、一地多收”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于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

建立上述稻-鱼、稻-蟹、稻-鳖、莲-鱼等养殖模式,可实现鱼亩增产100千克,亩增收1000元以上,蟹亩产75千克(3两以上),莲增产10%。

技术要点:(一)稻田养虾技术1、开挖虾沟1)挖沟利用稻田来进行小龙虾的繁殖、孵化、苗种培育和健康养殖,都需要进行挖沟开溜,一般开挖成回形沟和田形沟。

稻田面积较小时挖回形沟,较大时挖田形沟。

无论是回形沟还是田形沟,都要求沟宽3-6 m,水深1.5-2.0 m,最浅不低于1 m。

2)筑埂利用开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

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

稻田之间田埂顶部宽0.5-1.0 m,稻田主干田埂顶部宽2-3 m。

3)防逃设施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

防逃措施主要是防小龙虾逃跑,主要采取尼龙网或石棉瓦进行防逃处理。

4)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进水口用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通过将水稻与鱼类、虾类、蟹类或鸭类等水产品养殖相结合,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的生长提供了鱼、虾、蟹等水产品生长所需的湿地环境和生态饵料,同时水产品的粪便和代谢物也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出,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现代农业模式,对于解决农田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伴随着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而稻渔综合种养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风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农民可以在原有耕种水稻的基础上,增加养殖水产品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简介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集稻田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一种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指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互促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从生态学上讲,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进鱼(鳖、虾、鳅、蟹)种群后而形成的以稻、鱼(鳖、虾、鳅、蟹)为主导生物的稻—鱼(鳖、虾、鳅、蟹)共生生态系统。

我国稻田绿色种养的历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稻田绿色种养才发展为一种渔业产业。

之后,稻田绿色种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时期,分别为起步性发展时期(1978—1985年)、生产性发展时期(1986—1992年)、拓展性发展时期(1993—2002年)、综合性发展时期(2003—2012年)和全面创新发展新时期(2013年以后)。

在稻田绿色种养的各个发展阶段,虽然其面积曾有回落,但其渔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当前,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

在农业部大力推动下,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探索实践下,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批以水稻为中心,以特种水产品为主导,以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稻田绿色种养典型模式不断涌现,逐步构建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目前,已形成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稻—蟹共作5大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增产增效情况在稻田综合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稻、鱼(虾、蟹、鳖、鳅)双方都有利的方向流动,形成了稻鱼互利共生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发展目标。

由于稻田中的鱼类对田间害虫和野草的控制卓有成效,并且鱼类粪便等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养分,从而促进了水稻增产;水稻亩产量能够稳定在500 千克以上,平均单位面积增产高达5~15%。

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原理(一)

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原理(一)

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原理(一)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利用水稻田作为生态系统基础,结合养殖业相互促进的综合种养模式。

通过合理布局和协同作业,实现农、林、牧、渔的综合发展。

这种种养模式在生态学上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基于以下基本原理:1.生态系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将水稻田作为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仿生设计和生态工程的手段,促进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稳定化。

2.物种相互作用: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和鱼类、蟹类等养殖物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水稻提供生境和养分,而鱼类和蟹类则起到生态控制的作用,控制害虫和杂草的生长。

3.能量流动: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光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生物量,作为养殖物种的饲料或人畜食物,从而形成能量流动的循环。

4.物质循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水稻、鱼类和蟹类等有机物的产生和分解,推动了养分的循环和有机物质的降解,形成物质循环的闭合循环。

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优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生态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效益:通过合理选择和配置养殖物种,可以达到物种间互利共生的效果,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增产。

2.土壤保护: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鱼类和蟹类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3.水质净化: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的营养盐和重金属有吸收作用,减少水体污染。

而养殖物种则可以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和转化。

4.资源利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通过充分利用水稻田和养殖池塘等资源,实现了土地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农业产出和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学问题与挑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生态学问题和挑战:1.生态平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在不同物种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平衡关系,避免一种物种过度繁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田综合种养怎会回事,一看你就明白
年前年后开挖鱼沟、鱼溜
鱼沟以深50-80cm,宽80-120cm为宜。

鱼沟的形状,应根据田块的面积、形状而定,一般可挖口字形、日字形或田字形。

鱼沟的四边要靠近田埂,沟的位置应距田埂底部55~100cm。

年前年后开挖鱼沟、鱼溜
鱼沟要联通进排水口,鱼溜设在鱼沟交叉处,深12cm~150cm,直径5-8m。

鱼沟、鱼溜的面积一般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15%。

开挖鱼沟、鱼溜的时间,要在平整耕地后和加水插秧前进行。

鱼沟和鱼溜开挖完成后,准备水稻种植,鱼沟和鱼溜蓄水。

稻田要精耕细作,施足基肥。

宜用肥效长的粪肥、饼肥等有机肥料,用量以基本可满足水稻全生育期需要为准。

插秧前均匀撒入田间,再灌水整地。

种植水稻时,采取浅水移栽,行距20厘米-33厘米,株距11.6厘米-13.2厘米,即宽行密株,可适当提高田埂内侧、沟旁的栽插密度,发挥边行优势,每亩1.5万株左右为宜。

进排水口和稻田四周加防逃设施
进排水口和稻田四周地基要夯实加固,并用瓦楞板或者网目适宜的筛绢、乙烯网片等作防逃设施。

鱼沟、鱼溜里面可以放养小龙虾、鲤鲫鱼、鳊鲂鱼,相应技术方案请参照DB 34T 216-2001 稻田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网上可下载,或者私信找我要)
稻田综合种养鱼沟、鱼溜平面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